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麻木在《内经》及《金匮要略》中称“不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中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朱丹溪云:“曰麻曰木,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医学正传》云:“麻者,非痒非痛……唧唧然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处松之状。”《医学入门》云:“木者,不痒不痛……按之不知,搔之不觉,如木之厚。常木为瘀血,间木为湿痰。”四肢麻木,即麻木见于四肢者。常见证候为风寒入络、气血失荣、气滞血瘀、肝风内动、风痰阻络、湿热郁阻。西医学中风先兆、中风后遗症、周围神经炎、植物神经失调、脊髓空洞症、神经根中毒失调损伤、颈腰椎退行性变等,均…  相似文献   

2.
食痹之名首见于《内经》,是指进食后上腹闷痛,饮食不下,吐后乃快的症状。痹是阻闭不通的意思。秦伯未认为“《内经》痹病包括两种,一种指肌肉筋骨疼痛麻木,一种指脏腑机能障碍。”(《内经类证》)显然食痹属于后者,是脾胃病的一种。笔者复习有关文献及临床床所见,认为食痹与现代医学贲门失弛缓症颇者相似。现略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一、《内经》中说:“胃脉……其实而散者,当病食痹”。(《素问·脉要精微论》)“厥阴之复……甚则入脾,食痹而吐。”(《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后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食痹作了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3.
不仁,即麻木不仁,指感觉功能迟钝或丧失。早在《内经》即对不仁有所论述,仲景对不仁虽然没有专篇论述,但已明确提出气虚感邪、风中经络、血瘀、寒邪、久病历节等均会引起机体麻木不仁,并根据不同的病因,提出了一些辨证论治的方药,如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桂枝汤等,对于目前麻木不仁的临床治疗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从"不荣则不仁"和"不通则不仁"两端对《伤寒杂病论》中涉及不仁辨治的内容进行梳理、探析。  相似文献   

4.
一、血痹浅识痹者,闭也,寓有闭阻不通之意。《索问》:“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府者为痹”。又:“痹在脉则血凝不流”,故血痹乃风寒湿邪痹着血分所形成。关于血痹的脉、因、证、治,《金匮要略》作了专论。但所论脉、因较详,叙证较简。《金匮要略》云:“血痹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臼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血痹的症状表现是:“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素问》云:“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又:“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故不仁”,不仁由经络不通,营卫之行涩所形  相似文献   

5.
李洲 《开卷有益》2014,(7):18-19
<正>骨质疏松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的一种疾病。中医素有治未病的主张,所以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有许多随着身体衰老而出现的病症都可以通过适当的养生调理而得以预防。中医理论有"骨痿"、"虚劳"、"骨痹"之说,其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与骨质疏松相似。《内经》有"肾脂枯不长"为骨痹,"骨枯而髓减"为骨痿的论述,《素问·痿论》言"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耐髓减,发为骨  相似文献   

6.
袁景贤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8):958-958
第八节消渴病消渴病在许多中医书中常以三多一少为特征出现而命名。中医治消渴向来分三焦:上消主肺,肺热津伤,渴饮无度,叫做消渴,如《内经》所说:"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中消主胃,胃热常觉饥饿,能食消瘦,叫做消谷,如《内经》所说:"瘅成为消中";  相似文献   

7.
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将病位和病性相结合提出"肺痿"一词。肺痿是以咳吐涎沫,反复发作为特点的一种慢性疾病。大多数肺系疾病发展到后期阶段都会表现为肺痿。笔者通过研读《内经》和《金匮要略》中与肺和痿相关的论述,发现《内经》所论"痿"与仲景所述"肺痿"有相似之处。《内经》论"治痿独取阳明",仲景在治疗肺痿时也非常注重顾护脾胃之气。后世医家对肺痿的研究大多都是建立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故笔者试从"治痿独取阳明"来论治肺痿,希望能对中医治疗肺痿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小方”的含义读了《谈组方法度及加强小方研究应用的意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8年第四期)一文后,颇受启发,深感这一问题提得好,提得及时,实有引起重视的必要。小方之称,首见《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言其治疗有缓急,用方有大小,对疾病的治理当以恰到病所为宜。《内经》还对小方的组织制约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内经》中咽与喉的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已明确区分开,“喉痹”的病位不在咽而在喉;并将《内经》中“喉痹”的病因病机归纳为火热说、湿邪说、经脉气逆说、脏腑病变说等四种学说。此外,本文还对《内经》中“喉痹”的两条基本治则“针刺”和“内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正《鼻衄、齿衄与肌衄》衄,即衄血,是指非外伤所致的某些外部出血的症状。如鼻衄、齿衄、舌衄、耳衄、眼衄、肌衄等。本文则主要介绍鼻、齿、肌衄的辨治。鼻衄,也称"衄血",指鼻出血。《丹溪心法》说:"衄血者,鼻中出血也。"是最常见的一个症状。如鼻出血量多,则称为"鼻洪"。鼻衄又称为"鼽衄"。《内经》说:"春善病鼽衄。"说明鼻出血与季节有一定关系。西医认为,鼻出血可因鼻腔局部及全身疾病所引起。就内科疾病而言,主要见于某  相似文献   

11.
<正>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余临证二十余年,运用本方举证,无不应效。此择近年治验几则,供同道商讨。1病例举隅1.1痹证崔某,男,43岁,农民。2006年10月15日初诊。平素体质尚可,因秋收过河涉水,往返半月余,双下肢麻木疼痛,日渐加重至麻木无力不得行走。时病人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早在《内经》中就提出来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结合自己和前人的临床实践,进...  相似文献   

13.
1 真气即原气 《内经》中无原气之名,原气一词最早见于《难经》,《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原气,亦作"元气",原、元均有原始、本原之义.所以原气,即本原之气,人身生来就具有的一种气.而"真"字也含有本原的意思.《(艹)/(壮)子*秋水》:"谨守而无失,是谓反其真."反者,"返"也,"反其真",即返回其本原.因而《内经》中的真气,有时是指原气.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胟虚无,真气从之."这里的"天真"、"真气",均为《难经》中所说之原气.张志聪说:"天真,天乙始生之真元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一些古典医著中,有时元真并称,如《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又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张志聪也说:"真者,元真之气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素问·热论》伤寒三阳经病变"汗法"证治理论。方法:以《内经》对卫气生理病理认识为依据,结合后世阐述发挥,论述《素问·热论》外感三阳经病基本病理过程及其汗法治则。结果:外感三阳经病变是以外邪袭人、卫气失常为基础病理,故皆治以汗法,调卫驱邪而愈病。结论:熟悉《素问·热论》"汗法"证治原理,对外感疾病辨证论治和临床汗法运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经》关于心力衰竭病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是多种心系疾病或非心系疾病发展的结果,如心悸、胸痹心痛、咳嗽,水肿等。《内经》中无"心力衰竭"这一病名,但对于心力衰竭病证因机证治的记载较为详细,其内容散见于和本病有关"心痹"、"心咳"、"肾病"、"肺病"等疾病中。通过归纳总结,对《内经》中心力衰竭的症状、脉象描述、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食疗、预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论述,以供现代临床参考和借鉴,从而用来指导现代临床辨治思维。  相似文献   

16.
《内经》治则学说内容极为丰富,本文仅就防微杜渐、整体论治、标本先后、医门八法和辨证立法等五个方面,简略地论述仲景对《内经》治则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一、防微杜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风之  相似文献   

17.
正医家张子和云:"《内经》一书,惟以气血流通为贵。"此说揭示了《内经》的精髓。今观临床,因气血不畅、瘀血为病者多是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均与气血运行不畅有直接关系。《医学入门》一书中记载:"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胎也。凡寒热蜷挛、痹痈、瘾疹、瘙痒、好妄、好狂、惊惕、迷闷、痞块、疼痛、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血管病属于祖国医学“中风”的范畴,在《内经》典籍中早就有所描述:“民病卒中,偏瘫,不足不仁、偏枯,身偏不用,有者喑,不能言。”由于突然发病,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口眼歪斜,重者骤然昏仆,  相似文献   

19.
《内经》论“逆从(顺)”之处颇多,且作为一利理论提出,值得注意。《素问·徵四失论》云:“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也。”篇中论述诊治失误之因有四,而将“不知阴阳逆从之理”列于首位,可见其意义重大。考《内经》原文,《素问》常称“逆从”,而《灵枢》多作“逆顺”。《释名》云:  相似文献   

20.
正《素问·逆调论》说:"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所以临证悟出肢体麻木一症,可用调和营卫之法。临床上用桂枝汤加味治之,多能获效。基本处方如下:桂枝12克,白芍12克,鸡血藤15克,桑寄生30克,炙甘草6克,生姜5片,大枣5枚。水煎二次,饭前分二次温服。药渣再煎5~10分钟连药渣带水乘热泡洗患手或足。加减:麻为气虚,可加生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