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用三维CT技术进行颅底重建手术的分析、设计,提高一期重建的成功率。方法手术前联合采用三维CT、MRI或CT了解病变与颅底的关系,颅底缺损的大小、范围及所涉及的重要结构。根据不同情况设计相应手术方案,以自体骨、颞肌瓣和硅橡胶为修复材料。结果10例中1例颅骨纤维结构不良者发生脑膜炎。3周后痊愈。余9例无类似或脑组织下垂、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三维CT为分析颅底重建手术方案提供了立体分析资料,同时也为手术后评价颅底重建效果提供了直接的实体影像。  相似文献   

2.
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底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底肿瘤螺旋CT血管造影(SCTA)的成像技术及其应用价值。方法:16例颅底肿瘤,MRI明确诊断后行SCTA。SCTA与MRI、手术对照。螺旋扫描层厚2.0mm,间距1.0mm,螺距1.0-1.25,均以3.0ml/s速度注射对比剂120ml;用表面遮盖法(SSD)重建三维图像,5例行伪彩SSD重建及模拟手术入路。结果:SCTA清楚显示了14例颅底肿瘤的形态及其与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而1例颅咽管瘤、1例胶质瘤瘤体未显示,仅显示了受压移位的邻近血管及其与颅骨的关系。SCTA的三维图像及模拟手术入路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信息。结论:SCTA提供的颅底肿瘤与邻近血管及颅骨关系的三维图像,是对常规二维图像的重要补充,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针对不同颅底肿瘤,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以量化方式设计手术方案,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率。方法 重建颅底结构三维影像,标出手术范围、重要结构;三维图像上以开窗方式透视颅底结构,虚拟仿真手术骨瓣;以矩阵线性转换方式变换视角,选择最佳视角;以缩放视窗方式选择最佳窗面积,虚拟手术范围。再比较研究虚拟仿真手术方案,选择最佳手术方案。结果 20例颅底肿瘤全切除率80%,中颅底肿瘤全切除率100%;后颅底肿瘤全切除率67%,次全切除率33%。没有发生任何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颅底再建手术成功率100%,手术后均未发生脑脊液漏,其中l例合并筛窦感染。结论 颅底肿瘤手术中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设计手术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率;同时虚拟仿真技术还具有强大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4.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底、颌面部隐匿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颅底、颌面部隐匿骨折诊断及治疗(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7例颅底、颌面部隐匿骨折行16层螺旋CT扫描并做三维重建,并将与CR照片及普通CT(非螺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7例颅底、颌面部隐匿骨折行16层螺旋CT扫描显示准确率为100%,明显高于CR(27%)及普通CT(54%),而且能直观、立体显示颅底、颌面部隐匿骨折。结论 16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为颅底、颌面部隐匿骨折的提供准确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避免漏诊与误诊,具有很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颅底重建的手术经验,探讨重建的目的、方法、材料、手术适应症。方法 回顾分析59例颅底重建病例。颅脑外伤56例,脑膜瘤2例,脑脓肿1例;颅前窝重建54例,颅中窝5例。术中颅底骨折复位,封闭开放鼻窦,修补硬膜,修复颅底缺损,并探查颅神经和减压。结果 全组病人颅腔、眶畸形得以矫正,无并发脑脊液漏、脑膜炎者,颅神经功能改善,面容恢复满意。结论 颅底重建可以改善颅底损伤、颅底病变手术患者的预后,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CTA)在颅底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颅底肿瘤患者行Multislice-CTA检查,采用表面遮蔽显示法(SSD)、彩色SSD法、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及透视法等方法重建图像.结果 Multislice-CTA显示了所有肿瘤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特别清晰地显示出肿瘤、Willis环的大血管、静脉窦和颅底骨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特别是肿瘤对脑血管的压迫移位以及肿瘤破坏颅底骨质的情况.这些情况均被手术所证实.结论 Multislice-CTA对颅底肿瘤术前评估有其独特的价值, 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计, 尤其适合于血供丰富的实质性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颅底肿瘤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颅底肿瘤患者109例,包括脑膜瘤40例,神经鞘瘤18例,动脉瘤17例,胆脂瘤8例,垂体瘤22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术前64排CT三维重建,以容积再现法(VR)及最大面积投影法(MIP)等作图像三维重建处理,模拟手术入路。结果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清楚显示了颅底肿瘤的生长部位、形态、大小及其与大血管、颅骨的三维关系,与手术及病理检查吻合。结论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对颅底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设计手术入路及方法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与显微切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2例颅底沟通瘤的手术入路及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对手术治疗的12例颅底沟通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行CT或MRI,1例行DSA检查。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和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结果:手术全切除10例,次全切2例,手术效果好,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底底沟通瘤症状多样,易误诊误治。根据肿瘤位置,侵犯范围选择适当手术入路。采用多学科联合与显微外科技术有利于广泛切除肿瘤。颅底重建是改善手术效果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创伤性前颅底粉碎性骨折的手术处理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8例创伤性前颅底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根据不同伤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术中行颅底重建,其中15例患者同时行额骨Ⅰ期修复。术后定期临床随访及行CT检查。结果:随访3个月~2年,25例存活者均愈合良好,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脑膜膨出和颅内感染征象。术后死亡3例。结论:前颅底粉碎性骨折造成前颅底颅骨缺损及硬膜撕裂进行前颅底重建,可有效防治脑脊液漏及脑膜膨出,避免颅内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前颅底骨缺损是否必须重建。方法:随访50例病人前颅底缺损只重建硬脑膜不行骨移植,术后定期临床随访及CT、MRI检查。结果:前颅底骨缺损范围为:前后径2-6cm(平均3.5cm),左右径2-5cm(平均2.8cm)。按骨缺损左右径分:2-3cm为38例,3-4cm为10例,4-5cm为2例。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5年(平均2年)。结论:手术中只要将颅底硬脑膜妥善修复,再辅以带蒂颅骨膜瓣加强颅底重建,术后颅内压不高,在通常的颅底缺损范围内(缺损直径不超过4cm),一般不会发生脑膜脑疝出,不必行颅底骨移植。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Surgical management of skull base tumors is still challenging today due to its sophisticated operation procedure. Surgeons who specialize in skull base surgery are making endeavor to promote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skull base tumor. A reliable skull base reconstruction after tumor resection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avoiding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such as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and intracranial infection. This study aimed at investigating the indication, operation approach and operation technique of anterior and middle skull base reconstruction.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on 4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anterior and middle skull base reconstruction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at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between March 2005 and March 2008.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gions involved by the tumor. Microsurgery was carried out for tumor resection and combined endoscopic surgery was performed in some cas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sizes of various defects after tumor resection, an individualized skull base soft tissue reconstruction was carried out for each case with artificial materials, pedicled flaps, free autologous tissue, and free vascularized muscle flaps, separately. A skull base bone reconstruction was carried out in some cases simultaneously.
Results  Soft tissue reconstruction was performed in all 44 cases with a fascia lata repair in 9 cases, a free vascularized muscle flap in 1 case, a pedicled muscle flap in 14 cases, and a pedicled periosteal flap in 20 cases. Skull base bone reconstruction was performed on 10 cases simultaneously. The materials for bone reconstruction included titanium mesh, free autogenous bone, and a Medpor implant. The result of skull base reconstruction was satisfactory in all patients. Postoperative early-stag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10 cases with full recovery after conventional treatment.
Conclusions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skull base defects in various regions require different reconstr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individualized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different skull base defects can achieve satisfactory resul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眶上颌颧骨骨折的诊断方法与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1月~2008年4月因眶上颌颧骨骨折住院并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术中采用头皮冠状切口或半冠状切口切开复位加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对有眶缺损畸形的患者应用Medpor、颅骨外板或钛网进行眼眶缺损修复和眼球内陷的复位。结果随防3~12月,除面部畸形1例、咬合不正1例、张口受限2例外,余病例治疗效果均较满意。结论CT三维重建技术为眶上颌颧骨骨折的手术设计和实施提供了新的可靠的手段;头皮冠状切口开放复位内固定是合适的手术径路;对有眶缺损的患者应用Medpor、颅骨外板或钛网进行整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 与常规CT 诊断颅底骨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 与常规CT 显示颅底骨折的能力,探讨能够有效诊断颅底骨折的影像学方法。方法对38 例
颅脑外伤后怀疑颅底骨折的伤者分别进行常规CT 和多层螺旋CT扫描,并将多层螺旋CT扫描获得的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分
析。结果常规CT显示出18 例骨折,多层螺旋CT则显示出34 例骨折,多层螺旋CT显示颅底骨折的能力显著高于常规CT。
在显示颅前窝和颅中窝骨折方面,多层螺旋CT也明显优于常规CT。结论多层螺旋CT 与常规CT相比,在颅底骨折的影像
学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多层螺旋CT在颅底骨折的法医学鉴定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iPlan CMF软件重建头颈部肿瘤患者增强CT影像中的肿物及周围重要解剖结构,探讨iPlan CMF指导下增强CT三维重建技术在头颈部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的13例头颈部肿瘤紧邻重要神经、血管的患者,利用Seimens 16排螺旋CT薄层扫描技术,以额定扫描参数完成头颈部增强扫描,iPlan CMF软件直接读入Dicom格式原始数据,利用表面阴影重建法分别重建肿瘤、血管、骨骼及其他重要解剖结构,显示其术前三维空间关系,测量标记肿瘤与重要血管等解剖结构的距离,视肿瘤观察需要可行虚拟截骨,完成肿瘤暴露,设计手术入路,用以指导术前准备及手术。收集13例患者的术前准备、术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13例患者中,男6例,女7例,年龄23~65岁,中位年龄50岁。观察三维重建图像,可以清晰显示肿瘤范围、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临近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根据三维重建图像,评估13例患者的手术风险,3例患者经过肿瘤三维重建等术前评估,建议综合治疗;10例患者完成术前准备并成功完成手术,其中3例患者术前备血及术中输血,2例患者邀请神经外科、胸外科协助手术,10例患者手术平均用时(202±135) min,手术平均出血(235±252) mL,三维标记与术中情况符合率为100%,其中1例患者由于肿瘤来源于迷走神经,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其余患者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 利用iPlan CMF软件三维重建增强CT可以清楚显示头颈部深大肿瘤的特征及其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有利于手术方案的设计,避免术中损伤重要解剖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维EH复合型人工颅骨板在修补颅骨缺损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经螺旋CT(层厚≤5mm)扫描、CAD三维重建成像、快速成型技术预制的三维EH(epoxide acrylate maleic,EAM;hydroxyapatite,HA;mixer of EH)复合型人工颅骨板对53例颅骨缺损患者进行颅骨修补,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所有患者外形均满意;2例有轻度的头皮下积液,经穿刺抽吸加压包扎后消失;未见其他颅骨修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结论三维EH型复合人工颅骨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操作方便,外形满意,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颅骨修补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联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颅底-颞下区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颅底-颞下区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入选病例17例,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平扫CT、增强CT及MRI影像扫描。在导航软件中将平扫CT、增强CT及MRI影像融合后,三维重建肿瘤、血管及颅颌面骨,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术方案,并联合导航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手术,术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资料,评价应用效果。结果:17例病例均取得满意的多模态影像融合,在同一帧图像上精确显示通过不同图像描记的病变、颅颌面骨及重要血管。联合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及导航引导穿刺或手术设计,进行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设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对肿瘤体积较小、复发及边界不清的病例效果显著。4例利用融合图像进行术前诊断与评估后行手术探查(无术中导航引导,其中3例手术切除,1例仅取活检), 3例行导航引导穿刺活检,12例行导航引导手术切除(其中2例先行导航穿刺活检)。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穿刺或手术,1例脑膜瘤复发患者术中出现脑脊液漏,1例腮腺深叶肿瘤患者术后面瘫,穿刺活检病理诊断阳性率为100%(3/3)。手术切除的15例经术中导航检查及术后影像验证显示完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随访3~9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结论:充分利用多模态影像优势,准确分析肿瘤、血管及颅颌面骨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有助于颅底-颞下区肿瘤的术前规划,联合导航技术可进一步提高穿刺活检及手术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切口撬拨整复术治疗小儿颅骨凹陷性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乌鲁木齐儿童医院2005年5月-2011年8月收治的69例闭合性小儿颅骨凹陷性骨折,使用小切口撬拨整复术治疗,全部病例经头颅CT平扫+颅骨三维重建确诊并复查。结果术后6~12个月头颅CT平扫+颅骨三维重建随访,69例颅骨骨折均愈合,痊愈率为100%。结论小儿颅骨凹陷性骨折使用小切口撬拨整复术治疗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出血少、恢复快、安全、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设计个性化颅骨塑形修补术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其中40例行常规颅骨塑形修补术(常规组),80例则为个性化颅骨塑形修补术(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颅骨修补术的手术时间、术中整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无论在手术时间、术中整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满意度上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对设计个性化颅骨塑形修补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配合3D打印技术在辅助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CT三维重建的多种后处理技术明确寰枢椎病变13例作为观察组,再将CT三维重建、逆向工程原理及快速成形技术相结合,设计出一种新型的导航模板,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并与13例之前已通过X线透视置钉法的病例(对照组)进行置钉效果比较。结果:对照组13例共置椎弓根螺钉41枚,其中Ⅰ类置钉9枚,Ⅱ类置钉18枚,Ⅲ类置钉14枚,成功率65.9%;观察组共打印颈椎模型13例,设计导向模板21个,5例由于先前通过X线透视仅在枢椎两侧的椎弓根内置钉,只制作出枢椎的导航模板;模拟手术同样置钉41枚,其中Ⅰ类置钉15枚,Ⅱ类置钉21枚,Ⅲ类置钉5枚,成功率87.8%。结论:CT三维重建的各种后处理技术不仅能够准确的判断寰枢椎病变,并能配合3D打印技术,制作出个体化的导航模板,使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变得既安全又省时,并能在术后准确评估置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