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用三维CT技术进行颅底重建手术的分析、设计,提高一期重建的成功率。方法手术前联合采用三维CT、MRI或CT了解病变与颅底的关系,颅底缺损的大小、范围及所涉及的重要结构。根据不同情况设计相应手术方案,以自体骨、颞肌瓣和硅橡胶为修复材料。结果10例中1例颅骨纤维结构不良者发生脑膜炎。3周后痊愈。余9例无类似或脑组织下垂、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结论三维CT为分析颅底重建手术方案提供了立体分析资料,同时也为手术后评价颅底重建效果提供了直接的实体影像。  相似文献   

2.
作者初步总结了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间收治的5例颅底病变患者。术前均作三维CT检查,通过三维的颅底图象分析决定手术入路,取得了较好效果。作者还对三维CT的特点,局限性以及在颅底外科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颅底粉碎性骨折术中的颅底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例外伤性颅底粉碎性骨折并发脑脊液、脑组织外漏,鼻窦、外耳道开放,采用骨蜡封闭、带血供肌瓣植入修补及ZT生物加明胶海绵粘附的“三明治”重整颅底法,结果,7例恢复良好,无复发脑脊液漏,仅1例因颈内动脉损伤晚期出现颈内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颅底重建的手术经验,探讨重建的目的、方法、材料、手术适应症。方法 回顾分析59例颅底重建病例。颅脑外伤56例,脑膜瘤2例,脑脓肿1例;颅前窝重建54例,颅中窝5例。术中颅底骨折复位,封闭开放鼻窦,修补硬膜,修复颅底缺损,并探查颅神经和减压。结果 全组病人颅腔、眶畸形得以矫正,无并发脑脊液漏、脑膜炎者,颅神经功能改善,面容恢复满意。结论 颅底重建可以改善颅底损伤、颅底病变手术患者的预后,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8例个伤性底粉碎性骨的并发脑脊液、脑组织外漏、鼻窦、外耳道开放,有蜡封闭、带血供肌植入修补及ZT生物加明胶海绵粘附的“三明治”重整颅底法,结果,7例恢复良好,无昨发脑脊液漏,仅1例因颈内动脉损伤晚期出现颈内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6.
患儿 ,男 ,12岁 ,从高处坠落致右额面着力伤4h ,于 2 0 0 0年 2月 17日入院。入院检查 :嗜睡、右额面皮肤广泛挫裂伤 ,外溢脑组织将创口盖住 ,清除坏死脑组织后见右额骨凹陷 ,右眼球破裂翻出。头CT示 :右上颌骨粉碎性骨折、右上颌窦腔塌陷。右侧眼球正常结构消失 ,右眶内见不规则软组织及混杂高密度影填充 ,CT值为 6 2Hu左右 ,其内见嵌插骨片影。右侧筛窦塌陷。右上眶骨、额骨水平部多片骨片碎裂分离 ,嵌入右额叶 ,双额叶中下回可见散在斑点状出血病变。中线向左偏移 ,右侧脑室前角受压。蝶窦积血、顶部头皮肿胀。急诊行右侧额底扩创…  相似文献   

7.
颅底恶性肿瘤术后组织缺损I期修复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底区手术后骨及软组织缺损的I期修复重建方法。方法对38例颅底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切除所致颅底软硬组织缺损进行了I期修复,修复材料主要为带蒂斜方肌下部岛状肌皮瓣8例,带蒂胸大肌下部岛状肌皮瓣5例,带蒂颞肌复合组织瓣或带蒂颞肌筋膜帽状腱膜瓣+骨块+游离皮片共17例,额肌复合组织瓣7例,前臂皮瓣血管吻合游离移植1例,组织瓣面积8cm*10cm-7cm*25cm,结果组织瓣成活率89.47%(34/38例),术后并发症率18.4%(7/38),其中肌皮瓣部分坏死10.5%(4/38),脑脊液漏5.2%(2/38),颅内感染2.6%1/38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疹愈。结论 颅底组织缺损采用显策外科技术I期修复重建能够有效地预防严重的手术后并发症,尤以带血管蒂组织瓣转位移植术修复重建颅底区组织缺损的方法具有组织瓣存活率高,易掌握和可靠性强等优点,可做颅底区修复重建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颅底部的解剖位置很深,毗邻血管、神经、大脑、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道等重要结构。过去,当恶性肿瘤从颅外侵入颅底时大多放弃手术治疗,即使手术亦是从鼻腔、鼻窦盲目剥离或搔刮累及颅底的肿瘤,不能彻底切除。随着手术技巧的不断改进和颅底外科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颅面联合进路暴露颅内充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临床实际操作,共同探讨三维CT重建在累计关节面复杂性骨折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自2009年至今,共收治累计关节面复杂性骨折患者36例(肱骨远端复杂性骨折15例,髋臼骨折8例,腕关节骨折13例),术前均行二维X线、普通CT扫描和三维CT重建,对骨折面及骨折程度进行临床分析评估,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结果 肱骨远端复杂性骨折15例,15例行手术治疗;8例髋臼骨折中,7例行手术治疗;13例腕关节骨折中,10例行手术治疗.结论 和传统二维X线比较,三维CT重建能清楚的显现二维X线摄片中不能显现的关节面,对术前制定治疗方案、骨折分型及手术切口入路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佘东育  朱双林 《当代医学》2010,16(10):34-36
三维CT目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与传统CT扫描比较其能显示三维解剖结构,精确测量距离与表面积、体积,尤其可进行模拟外科手术,在骨科、口腔正畸科、整形外科及以牙种植,正颌外科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就三维CT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底肿瘤术前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CTA)在颅底肿瘤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45例颅底肿瘤患者行Multislice—CTA检查,采用表面遮蔽显示法(SSD)、彩色SSD法、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及透视法等方法重建图像。结幕Multislice—CTA显示了所有肿瘤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轮廓的三维结构,特别清晰地显示出肿瘤、Willis环的大血管、静脉窦和颅底骨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特别是肿瘤对脑血管的压迫移位以及肿瘤破坏颅底骨质的情况。这些情况均被手术所证实。结论Multislice-CTA对颅底肿瘤术前评估有其独特的价值,有助于手术入路的设汁,尤其适合于血供丰富的实质性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12.
鼻颅底的CT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与鼻颅底相关的CT影像学特征的研究,阐述它们在内镜下鼻颅底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对80例鼻窦冠状CT和50例轴位CT进行与颅底相关的结构测量.观测内容有:①筛板、筛顶的宽度;②筛板和筛顶的位置关系;③后组筛窦、蝶窦与视神经管的毗邻关系;④蝶窦的气化类型;⑤蝶窦分隔;⑥蝶骨嵴至视神经管眶口的垂直距离.[结果]①筛板和筛顶的宽度前、中、后部略有不同.筛板和筛顶的位置关系可分为:高台型占43.75%,倾斜型43.75%,不规则型占8.75%,双侧不平衡型3.75%.高台型中筛板、筛顶间的高度差以4~7 mm者为多,占65%.②后组筛窦、蝶窦与视神经管毗邻关系中以蝶窦优势型为多占59%,筛窦优势型11%,筛蝶均势型30%.③蝶窦气化类型:全鞍型57.5%,半鞍型21.25%,蝶枕型和鞍前壁各10%,甲介型1.25%.④蝶窦分隔,正中者仅7.5%,其余形态各异.⑤蝶骨嵴至双侧视神经管眶口水平的垂直距离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和以往分类略有不同,筛板和筛顶的连接关系,应分为:倾斜型、高台型、不规则型和双侧不平衡型.②后组筛窦、蝶窦和视神经管的毗邻关系分为筛窦优势型,筛蝶均势型,蝶窦优势型.③蝶窦气化分型:以全鞍型为多,半鞍型次之.蝶骨嵴可以作为判断蝶鞍中线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 与常规CT 诊断颅底骨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 与常规CT 显示颅底骨折的能力,探讨能够有效诊断颅底骨折的影像学方法。方法对38 例
颅脑外伤后怀疑颅底骨折的伤者分别进行常规CT 和多层螺旋CT扫描,并将多层螺旋CT扫描获得的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分
析。结果常规CT显示出18 例骨折,多层螺旋CT则显示出34 例骨折,多层螺旋CT显示颅底骨折的能力显著高于常规CT。
在显示颅前窝和颅中窝骨折方面,多层螺旋CT也明显优于常规CT。结论多层螺旋CT 与常规CT相比,在颅底骨折的影像
学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多层螺旋CT在颅底骨折的法医学鉴定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底骨折病例首次cT检查假阴性的原因及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9年收治隐匿性颅底骨折68例病例资料,归纳各种导致首次CT检查假阴性的原冈及进一步诊疗措施。结果本组前颅窝骨折28例,中颅窝骨折33例,后颅窝骨折7例。结论造成CT检查假阴性的原凶可分为三类:一是CT扫描厚度大;二是颅底解剖的复杂性;三足“亨氏暗区”CT检查盲点存在。对首次CT检查阴性的可疑颅底骨折病例,一定要将CT结果与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必要时复查或留院观察以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如何在神经外科导航系统中应用CT与MR融合技术,结合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治疗颅底肿瘤。方法 26例病人,全部应用CT及MR融合技术的冲经外科导航系统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肿瘤全切20例,近全切6例。全部病人无一例死亡。结论 神经外科导航系统对于颅底肿瘤有更精确的术中定位,应用CT及MR融合技术则可更好地显示肿瘤并排除CT影像伪影的干扰.从而达到更精确的术中导航。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颅底副神经节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16例颅底区副神经节瘤术前进行了MRI检查,并最终经病理证实。其中男性5例,女性11例,年龄在19~71岁之间。1例为功能性,分泌儿茶酚氨激素,产生高血压。【结果】16例颅底区副神经节瘤中,2例为中耳鼓室瘤,8例为颈静脉球瘤,6例同时侵犯颈静脉球区和鼓室,即颈静脉鼓室球瘤。颅底区副神经瘤的主要征象包括:肿瘤实质T2WI呈均匀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及肿瘤内点条状迂曲流空血管,这些异常瘤内血管在T1WI增强扫描和T2WI显示清楚,即为“盐和枷椒”征,该征在本组病例出现率为81.3%。【结论】MRI均清楚地显示了颅底副神经节瘤的形态、大小、边界、侵犯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是诊断该类肿瘤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在鼻咽癌颅底骨侵犯中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在鼻咽癌早期骨浸润中的作用。方法应用DWI技术及磁共振常规扫描技术对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进行扫描,应用上述技术,对2008年1月~2009年2月间在福建省肿瘤医院的350例临床诊断为鼻咽癌的初诊病人进行分组和观察。所有病例行常规MRI平扫+增强及横轴位DwI扫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朵诊断颅底侵犯196例,常规序列显示颅底信号异常207例,假阳性11例,符合率为94.7%,弥散成像(DWI)信号异常196例,符合率达100%,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在鼻咽癌颅底侵犯的诊断中比常规MRl扫描准确率更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便是在MRI常规扫描及其它影像学技术无法确认是否有颅底侵犯时能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对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及评价疗效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出测量颅底解剖结构间角度的一种新方法-描记法,并将此新方法用于定位内听道,验证其准确性及实用性。方法利用几何原理,积累Fisch法定位内听道的数据。辨认岩浅大神经、弓状隆起及内耳门。确定并标记测量标志点。测量两两标志点之间的距离,将解剖结构之间的相对关系"描记"到纸上,测量岩浅大神经与内听道、岩浅大神经与弓状隆起的角度。结果此方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对实验仪器要求低,准确性高。测得岩浅大神经与内听道夹角为59.3°±5.388°(50.0°~70.1°),岩浅大神经与弓状隆起所成角度为122.7°±7.632°(108.1°~137.5°)。结论描记法是颅底解剖研究中测量角度的一种新方法。可以提高角度测量的准确性,简便而经济。用此方法测得内听道位于岩浅大神经与弓状隆起的角平分线上,与岩浅大神经夹角约为60°,与Fisch法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利用3DMAX和数码摄像头技术实现颅骨的三维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3DMAX和数码摄像头在颅骨三维图形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奔腾4电脑和数码摄像头,拍摄颅骨表面的多角度二维图像,在3DMAX中使用十字线框建模和贴图处理实现颅骨的三维重建。结果 所建三维图像能任意角度旋转,可与二维形态图像相互参照演示,特殊部位能随时插入箭头指示和中文显示。结论 该方法比前期的办法更简便、实用,特别适用于常规医学解剖教学和大形态的组织器官的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