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究温病学古方中苍术相关药对、药组及其配伍规律。方法:以明清时期及近代温病相关著作中收载的温病方剂为主要来源,整理含有苍术的方剂并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苍术在温病治疗组方中的核心药对、药组及其配伍规律。结果:收集温病方剂1547首,其中44首含有苍术,与苍术配伍频次较高的中药有甘草、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羌活、防风、滑石、生姜等;归类分析药性后发现苍术配伍药物以解表药频次最高,清热药次之;苍术+藿香、苍术+陈皮、苍术+厚朴为高支持度药对,苍术+藿香+陈皮、苍术+藿香+厚朴+陈皮为高支持度药组。结论:苍术在温病组方中具有重要配伍意义,可对温病过程中与寒、湿相关的肺、脾、胃、肠等证候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药药对配伍的现代研究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对配伍是中医方剂遣方用药的关键。本文从药对沿革、药对配伍原则、现代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药对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通过药对配伍这种形式,可以加深对方剂组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临床的选方用药和疗效的提高;对方剂配伍理论内涵的揭示及中医药理论的挖掘,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方"药对"配伍理论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方,一般指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著作中所载之方,因其法度严谨,配伍巧妙而被尊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药对,是指药物间最基本的配伍形式,是组成方剂的基本要素,有时也是最简单的方剂.仲景著作中运用了大约147对行之有效的药对,其中以两味药组方者即达40余首.因此研究经方"药对"的配伍规律,对揭示仲景遣方用药规律和提高临床疗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配伍对细辛在复方中功效发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发掘历代医家运用配伍方法控制细辛在复方中功效发挥方向的经验与技巧,总结历代名方中细辛常用的配伍组合规律,正确指导临床遣药组方,为进一步弄清其减毒增效的机理奠定基础.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据,收集含细辛的方剂1312首,采用归类统计的方法,总结细辛常见配伍结构.结果及结论细辛的配伍运用广泛,涉及<中药学>各类药物,主要与解表药、补虚药、温里药、清热药、活血药配合运用,其中常见的配伍结构有细辛配干姜和五味、细辛配防风、细辛配川芎、细辛配白芷、细辛配茯苓、细辛配大黄等.  相似文献   

5.
在数以万计的方剂中均包涵着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对药是指处方配伍中成对出现的药物(亦称姐妹药),其主要作用是增强疗效、减弱毒性及副作用。对药是单味中药与复方之间的桥梁,是复方的主干,也是配伍的基础,在经典中药复方中,往往含有一组乃至数组对药。其对药的配伍法则,有以下九点:(1)同类相须即两种对药相配伍,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2)表里兼顾即两种对药相配伍,既能治表,又能治里,达到表里兼顾的目的;(3)相互辅佐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种药物辅佐另一种药物,提高主药的疗效;(4)开合并用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开一合,一收一散,相反相成,使两种药物发挥更好的功效;(5)升清降浊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升一降,使脏腑气机升降调畅;(6)寒热并用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寒一热,寒热并用,达到兼顾治疗寒热病证的功效。(7)补气养血即两种对药相配伍,达到气血双补的功效;(8)滋阴助阳即两种对药相配伍,可以达到滋阴壮阳,阴阳双补的功效;(9)补泻兼施即两种对药相配伍,一补一泻达到攻补兼施的功效。刘尚义教授为全国和本省名老中医,善巧用药之功,对疑难杂症、肿瘤等疾病的诊治,有其独特之处,每每收到良效。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代表方剂药对配伍的探讨分析,研究仲景药物运用及其配伍规律,以便更有效地指导经方在妇科临床的应用。运用中医文献研究的方法,参考古今医家本草及方论名著,广泛吸收各家研究成果,以中药药性药效理论为指导,结合具体病证病机,深入分析药对配伍关系。研究发现本篇制方特色,诚如徐忠可所说:"仲景妊娠病凡十方,而丸散居七,汤居三,盖汤者荡也,妊娠当从安胎为主,则攻补皆不宜骤,故缓以图之耳。"本篇代表方剂配伍,着重在调理气血、调理津血及调理肝脾。妊娠养胎之要,首重肝脾,肝脾阴阳调和,则生机勃然。  相似文献   

7.
依据《温病条辨》性味组方、释方特点,结合关联规则分析所得核心药对、药组,探讨《温病条辨》养阴方剂配伍规律。中、上二焦肺胃阴亏,治以凉润之法,用味甘性寒药物配伍以生津养阴之品;下焦肝肾阴液耗损,治以酸甘咸寒之法,以味酸、甘、咸性寒药物配伍组方。把握养阴方剂的配伍规律,可为临床治疗阴亏之证的选方、用方、制方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对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对是古今医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奥妙的内涵。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的配伍形式,在方剂配伍中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对药的理论研究、临床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理解方剂的配伍规律,可以减少盲目性,提高组方水平和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配伍形式,系历代医家临床用药经验总结.有的药对相须配伍以增强疗效,有的药对相畏配伍或相杀配伍来降低毒副作用.药对是连接单味中药与方剂的桥梁,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药对也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方剂[1].麻黄辛温性燥,临床上常配伍甘草,以降低麻黄的毒副作用,还可以起到调和诸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经方,一般指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著作中所载之方,因其法度严谨,配伍巧妙而被尊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药对,是指药物间最基本的配伍形式,是组成方剂的基本要素,有时也是最简单的方剂。仲景著作中运用了大约147对行之有效的药对,其中以两味药组方者即达40余首。因此研究经方“药对”的配伍规律,对揭示仲景遣方用药规律和提高临床疗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药配伍时要掌握一定的用药法度,相须使用则应注意以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如麻黄配桂枝;相使配伍则强调主药和辅药,如黄芪配茯苓;相杀配伍主要是降低药物的毒性,而又能增强药物的作用,如小半夏汤中的半夏配生姜;相反可以为寒热性质相反的药物配伍应用,取其相互制约,相反相成之效,如麻杏甘石汤中的麻黄配石膏。另外尤须注意,药物的剂量可以影响主治病证,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和厚朴大黄汤。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还包括中药材的品种、产地、采集时间、贮藏方法、炮制方法、剂型、给药途径、剂量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中部、东部地区不同三级甲等中医院十八反甘草组反药应用情况进行调研和对比分析,探讨临床应用十八反甘草组反药同方配伍的应用及其特点。方法?从不同地区的临床应用处方中筛选含有甘草组十八反药对的处方,采取关联规则的方法对药物的配伍特点进行分析。结果?两地区支持度较高的药物有甘草、海藻、茯苓、昆布、桂枝、白芍、丹皮、桃仁、夏枯草、柴胡等。甘草、海藻在两地区中支持度均为最高。两地区支持度较高的药对为海藻-甘草、甘草-茯苓、海藻-茯苓、海藻-昆布、甘草-昆布、甘草-桂枝等;东部地区支持度较高的是甘草-海藻,其次为海藻-昆布、甘草-昆布等;中部地区除了甘草-海藻外,支持度较高的是茯苓-甘草、茯苓-海藻、白芍-甘草。两地区支持度较高的核心药组为海藻-甘草-茯苓、海藻-甘草-昆布、海藻-甘草-桂枝、甘草-茯苓-桂枝、海藻-甘草-白芍等;东部地区支持度较高的是甘草-海藻-昆布、甘草-海藻-茯苓、甘草-鸡内金-海藻、鸡内金-海藻-茯苓、甘草-鸡内金-茯苓等,以化痰消积类药物为主;中部地区支持度较高的是茯苓-甘草-海藻、甘草-桂枝-海藻、白芍-甘草-海藻、茯苓-甘草-桂枝、茯苓-丹皮-甘草等,以化痰健脾、温通活血药配伍为主。结论?临床上存在十八反甘草组反药同方配伍的情况,其中以甘草-海藻的配伍居多,但是十八反同方配伍药物在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临床应用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汉代以来15位著名医家治疗眩晕方剂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以期对临床治疗眩晕提供参考,并为研发治疗眩晕的中药新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汉代以来15位著名医家对眩晕的论述及医案共128条(方剂),输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对眩晕数据库中的证候统计、药对、角药、药物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演变与提取、新方发现进行研究。结果眩晕证候最多的是肝阳上亢证(30次,23.4%);最常见单药是茯苓(49次,38.3%);其中最常用的对药是炙甘草-白术(29次,22.7%);最常用的角药是炙甘草-白术-茯苓(17次,占13.3%);关联度高的药物组合有白术+当归→炙甘草(置信度为0.937 5)。得到22组3味药的核心组合,核心药物为:人参、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当归;得到治疗眩晕的11个新候选处方。结论提示今后研发治疗眩晕中药新药时优先以肝阳上亢证为适应证;单药、对药、角药优先考虑:茯苓、炙甘草、白术;配伍规律优先考虑:白术、当归配伍炙甘草,陈皮、白术配伍人参等;核心方剂优先考虑:茯苓-茯神-炙甘草,桑叶-白术-菊花等;新候选方优先考虑:茯苓、茯神、炙甘草、陈皮,桑叶、菊花、白术、人参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研究《医方类聚》中包含人参的内服方剂,探索人参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医方类聚》中应用人参治疗内科疾病的方剂,对方剂中出现药物的所属类别、常用药物的分类和使用次数、补虚药详细药物情况、高频使用剂型进行分析。结果人参在方剂中最常配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等;与人参配伍的高频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白术、陈皮、肉桂等,所属类别依次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温里药等;与人参配伍的补虚药中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均较为常见;包含人参的内服方剂常用剂型有5种,其中,散剂和汤剂使用频率最高。结论《医方类聚》中人参配伍规律的研究能为其临床组方配伍提供帮助和指导,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补中升阳方组方配伍法则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元名医李东垣“补中升阳”方剂的组方配伍法则加以探讨。认为李氏以甘温补中药合升阳的风药为基本结构。或以补益药为主,加以风药;或以风药为主,配伍补气药。并根据脾胃病的特点,或配寒凉药、或配祛湿药、或配理气药、或配理血药、或配辛热药以应万变之临证。  相似文献   

16.
对《温病条辨》27首养阴方剂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在性味上,多选用甘寒、酸甘及咸寒之药,体现了甘寒养阴、酸甘化阴及咸寒滋阴的组方法则。并体现三焦分证用药特点:上焦主选甘、苦、寒之药,以清热生津药配伍甘凉生津之味;中焦主选甘、苦、寒之药,重救胃阴;下焦主选甘、咸、酸、苦、寒、平之药,以滋补肝肾之阴,并顾及肺胃之阴。  相似文献   

17.
正方剂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方剂的疗效之所以优于单味药,是由于配伍理论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正如清·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方药离合论》中所说"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因此,配伍理论是研究方剂的重要手段,许多学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方剂组方原理及配伍理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拆方研究是对方剂配伍原理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其中的方药及其相关属性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结果 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主要用药类型为补虚药和理气药;常用药物为茯苓、半夏;常用药对包括茯苓配半夏、茯苓配陈皮、川楝子配延胡索、半夏配陈皮等。结论 针对“肝为起病之源,胃为受病之所”的发病规律,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祛湿化痰为主要治则,善用茯苓、半夏、陈皮等药。  相似文献   

19.
浅析《伤寒论》药对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在该书中极其重视药物的相互配伍和剂量增减,首创了麻黄与桂枝、柴胡与黄芩、芍药与甘草、栀子与淡豆豉等著名药对,对后世方剂的发展影响很大。所谓“药对”,狭义专指具有阴阳对立特性而配伍的两味药物,凡寒与热、润与燥、升与降、散与收、走与守等对立属性配伍的两味药,可称之“药对”。例如黄连与肉桂、塾地黄与苍术、桔梗与牛膝、干姜与五味子、大黄与人参、白术与枳实等。广义则泛指由两味药组合成方的,或经常联合使用的,统称为“药对…  相似文献   

20.
桂枝的配伍,<伤寒论>中有不少.如桂枝配白芍以调和营卫,构成桂枝汤的两味主药,后世应用甚广.<本经疏证>曰:"其功最大,旋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又如配伍甘草,辛甘化阳,以温复心阳;配伍麻黄发汗解表;配伍茯苓温化水饮.另外,如<施今墨对药>中所提及的配伍苍术,配伍牡丹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