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营养支持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合理性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GCS <8分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 [完全胃肠外营养 (TPN) ]、B组 [完全肠内营养 (EN) ]、C组 (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 ) ,每组 15例。伤后 36~ 72h给予不同营养支持 ,观察各组营养状态的变化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结果 伤后 7天、14天时A、C组血清白蛋白 (ALB)、转铁蛋白 (Tf)、淋巴细胞总数 (TLC)、累积氮平衡优于B组 ,早期并发症少于B组 (P <0、0 5 ) ;14天时以上指标A、C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肠外营养1周后过渡到肠内营养支持是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2.
肠内肠外营养在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征 《海南医学》2007,18(11):44-45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不同营养途径的合理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GCS≤8分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肠内、肠外序贯营养支持组)、对照组(单纯肠内营养组,EN),每组各24例.结果 两组病人营养治疗后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总淋巴细胞计数(TLC)均明显升高,体重略下降.两组病人伤后21天时各项营养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重度颅脑损伤后早期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等同于传统匀浆膳加用乳清蛋白.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7,(7):919-922
目的:对比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疗效,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神经外科住院的重症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90例,分别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或入院后的第1、6、14、28天的氮平衡、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GCS评分,并对比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将早期肠内营养组随机分为A组、B组、C组三个亚组,每组30例,检测三组经治疗后第28天血清生化指标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GCS评分。结果:(1)治疗后第1天、第6天,两组在血生化指标及GCS评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早期肠内营养组血清总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8天,早期肠内营养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氮平衡及GCS评分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比肠外营养组,早期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比A组和C组,B组患者氮平衡、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及GCS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比A组和C组,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术后或入院后25~48h开始建立肠内营养支持,或为肠内营养支持开始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4.
肠外和肠内贯序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出血早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鸣  胡常林  陈阳美 《重庆医学》2004,33(9):1368-1369
目的探讨肠外和肠内贯序营养支持对急性脑出血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出血量为40~70ml,GCS评分<7分的急性脑出血50例随机分为A组( 肠内和肠外贯序营养方法),B组(肠外营养).从起病48h后开始给予营养支持,观察营养支持治疗2周后的住院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意识状态(GCS评分)、运动功能(FMA)和运动能力(MBI)的变化.结果肠外和肠内贯序营养在病死率和意识程度改善、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上明显优于单纯肠外营养.结论肠外和肠内贯序营养是根据机体代谢变化采用的阶段性合理安全的营养支持方法,对改善急性脑出血的早期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世明 《河北医学》2012,18(7):893-895
目的:研究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对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予肠内营养支持,B组予肠外营养支持,C组予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比较3组患者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患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较单纯肠内营养支持及肠外营养支持明显,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5.00%明显低于单纯肠内营养组25.00%及肠外营养组50.00%,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5,p<0.05).结论: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降低患者感染及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夏小红 《吉林医学》2012,33(33):7352
目的:对比神经外科患者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胃肠道营养组(肠内组)和胃肠外营养组(肠外组),对比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等。结果:两组在伤后1周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肠外组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内组(P<0.05)。结论:与肠内营养相比,早期全肠外营养支持可较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少,是神经外科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采用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对营养状况的改善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9年11月-2013年7月机械通气患者26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13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变化;比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Y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营养费用,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肠内营养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增高(P〈0.05);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营养费用、平均住院时间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正确合理地运用肠内营养支持可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将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肠内营养组(A组)、肠外营养组(B组),分别于伤后3d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共10d,观察营养状况指标(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同时观察腹胀、腹泻、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和应激性溃疡出血、静脉炎、呼吸道感染等临床并发症。结果(1)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均无明显改变(P>0.05);(2)营养支持前、后A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红蛋白及FBG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两组患者并发症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B组静脉炎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且费用较低等优点,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消化道功能健全的条件下可代替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9.
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方法。方法:将GCS≤8分的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对照组完全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7、14、21d后,观察患者体重变化,测定血浆清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及总淋巴细胞计数。观察治疗期间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营养治疗后体重略下降,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第14天时,治疗组ALB、Hb高于对照组。伤后21d时各项营养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的例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昏迷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法 将60例神经外科术后昏迷病人随机分为Ⅰ、Ⅱ、Ⅲ三组,每组20例.Ⅰ组为术后早期全肠外营养;Ⅱ组为术后早期自制营养液序贯营养支持加肠外营养;Ⅲ组术后早期自制营养液、能全力肠内营养混悬液序贯营养支持加肠外营养.观察术后l周血清电解质及术后第9天血清总蛋白TP(g/L)、血清白蛋白ALB (g/L)变化情况,并比较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Ⅱ组和Ⅲ组术后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而Ⅱ组和Ⅲ组间无差异显著性意义.Ⅱ、Ⅲ组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血清总蛋白TP(g/L)、血清白蛋白ALB(g/L)均高于Ⅰ组,血清电解质变化幅度小于Ⅰ组,Ⅲ组各项指标优于Ⅱ组.结论 神经外科术后昏迷病人早期自制营养液、能全力肠内营养混悬液序贯营养支持加肠外营养可改善术后病人营养状况,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择本科住院颅脑损伤患者78例,随机分成肠内营养支持组27例、肠外营养支持组28例及空白对照组23例,观察营养监测指标在肠内外营养组和对照组的变化。结果肠内营养支持组在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方面,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0.01);在血糖改变上,肠内和肠外营养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肠内营养组疗效在改善患者体内蛋白恢复方面优于肠外营养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营养物质的生物利用度,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鼻胃管早期规范化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12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各60例,在手术治疗基础上,肠外营养组在入院12 h内给予全肠外营养治疗,肠内营养组在入院12 h内给予全肠内营养治疗,观察患者近远期预后情况。结果两组营养支持第3天的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营养支持第1天(P<0.05);同时肠内营养组营养支持第7天的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营养支持第3天,也都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两组营养支持第3天的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营养支持第1天,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营养支持第1天(P<0.05);同时肠内营养组营养支持第7天的淋巴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与营养支持第3天和肠外营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营养支持7 d内腹泻、消化道出血、吸入性肺炎、反流等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0.0%和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进行电话随访6个月,经过调查,肠内营养组伤后3个月与6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1.7%和5.0%,而肠外营养组分别为10.0%和16.7%,肠内营养组的远期病死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经鼻胃管早期规范化肠内营养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能能改善机体内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因子的表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其总体远期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对胃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应用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EEN+PN组)和单纯肠外营养支持(PN组)两组。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营养学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EEN+PN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PN组(P<0.05)。两组术后在营养支持后体重、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和血红蛋白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能对胃癌术后患者进行有效的营养支持,联合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可促进胃癌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姚雄 《中外医疗》2016,(4):29-31
目的:研究分析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应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该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比较分析两组营养支持前后谷氨酰胺、白蛋白水平、甘露醇/乳果糖(L/M﹚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营养支持10 d后谷氨酰胺和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营养支持10 d后L/M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屏障给予肠内外序贯营养支持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机体营养,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重症脑外伤患者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重症脑外伤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重症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胃肠道营养组(肠内组)和胃肠外营养组(肠外组),对比营养支持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在伤后2周血红蛋白、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肠外组腹泻、腹胀、肠麻痹、胃肠道出血、肝功能损害、高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肠内组(P<0.05)。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较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并发症少,是重症脑外伤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肠道营养支持对ICU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ICU危重患者50例,随机分为肠道营养组25例和肠外营养组25例,分别给予相同热量和氮量的肠内或肠外营养制剂。两组患者均于营养支持前与营养支持第9天检测血清白蛋白、前蛋白、血红蛋白及上臂肌围和三头肌皮皱厚度。结果:肠道营养支持后,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增高(P<0.01);两组对比肠道营养支持后患者的血清前蛋白和白蛋白均高于肠外营养支持后(P<0.01),而血红蛋白、上臂肌围和三头肌皮皱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肠道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早期序贯性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入院早期禁食,常规治疗7d后行常规鼻饲肠内营养支持护理;观察组入院72 h内开展早期序贯性肠内营养支持护理,观察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经不同肠内营养干预4周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测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总感染发生率为2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伴吞咽困难患者开展早期序贯行肠内营养支持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两种营养支持方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0月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152例,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序贯治疗组,每组各76例。序贯治疗组于受伤后或术后24 h首先行肠外营养治疗,于伤后第3天开始肠内营养经鼻饲管胃肠道输注肠内营养混悬液。肠内营养组则于伤后24 h开始,经鼻饲管滴注肠内营养混悬液。对比两组患者第1、7、14天血清总蛋白、血浆清蛋白、24 h排出氮、转铁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等生化指标,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在序贯治疗组内第7、14天总淋巴细胞计数、血浆清蛋白、24 h排出氮等指标计数均优于第1天(P<0.05);序贯治疗组转铁蛋白在第14天高于第1天(P<0.05);序贯治疗组在第7、14天的总淋巴细胞计数、血浆清蛋白、24 h排出氮等指标计数也均优于肠内营养组(P<0.05);序贯治疗组在第14天转铁蛋白水平高于肠内营养组(P<0.05)。2序贯治疗组并发症例数均低于肠内营养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序贯治疗组GCS评分高于肠内营养组(P<0.05)。结论 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的序贯疗法有助于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和临床预后,且并发症少,是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一种比较理想的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IC U重症患者的营养状况指标的影响,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90例IC U重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肠内营养组(Ⅰ组)45例和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组(Ⅱ组)45例,分别给予相应的营养支持,营养支持7d、14d后进行效果评估,分别检测营养支持前、后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体质指数,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组、Ⅱ组治疗7d、14d后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体质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 P<0.05),治疗7d、14d后Ⅱ组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体质指数明显高于Ⅰ组(均 P<0.05)。结论: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在IC U重症患者的应用效果优于单纯肠内营养,能够快速有效增强患者体质,利于病情康复,弥补单纯肠内营养所致的能量摄入不足的缺点,可为IC U危重患者护理时首选的营养支持方案。  相似文献   

20.
李哲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7):413-414
目的评价不同营养支持对接受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35例接受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分别给予肠内营养(EN,10例)、肠外营养(PN,11例)、PN+EN序贯治疗(14例),监测各营养组问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IgA和医疗费用等指标,进行对比比较。结果机械通气开始时各营养组问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IgA和医疗费用等差异均无显著性,但在治疗7天后EN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和IgA均高于其他组(P〈0.05),医疗费用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对于COPD机械通气的患者,EN更符合生理状态,更能有效地改善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缩短呼吸机应用时间,提高撤机的成功率,并大幅度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