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了解南昌市鼠类种群结构和季节动态变化。方法分别采用粉迹法和夹夜法连续4年监测不同生境的鼠情。结果 2007-2010年南昌市平均鼠密度夹夜法为1.24%,粉迹法为5.96%,3月和9月为鼠密度高峰期。捕获鼠中褐家鼠占35.62%,小家鼠占33.38%,黄胸鼠占23.84%;居民区褐家鼠占56.99%,特殊行业褐家鼠占49.84%,小家鼠占27.54%,自然村小家鼠占45.71%,黄胸鼠占30.48%。结论南昌市鼠密度较高,鼠密度季节消长较为明显,优势鼠种由褐家鼠变为小家鼠,不同环境类型优势鼠种不同。  相似文献   

2.
长春市家栖鼠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长春市家栖鼠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特征,为科学指导HFRS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鼠情监测采用夹夜法,将鼠肺切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病毒抗原。结果长春市家栖鼠类群落由褐家鼠、大林姬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东方田鼠、布氏田鼠、黑线仓鼠组成,平均鼠密度7.0%,褐家鼠为优势种,且该鼠带病毒率最高。结论褐家鼠是长春城市和农村居民区鼠害防制的重点鼠种,也是HFRS主要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流行特征,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常规夹夜法;将鼠肺冷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病毒抗原。结果居民区鼠密度为1.85%,带毒率为3.33%,鼠种构成为褐家鼠、小家鼠、小仓鼠和大仓鼠,褐家鼠带毒率最高为3.35%;野外鼠密度为1.13%,带毒率为2.44%,鼠种构成为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田鼠、大林姬鼠、小仓鼠和社鼠,黑线姬鼠带毒率最高为6.67%。不同区域鼠类群落结构为褐家鼠均有分布,且为优势鼠种;小家鼠和大仓鼠分布于9个市,构成比位居第2位;小仓鼠、黑线姬鼠和田鼠分布区域较少;社鼠和大林姬鼠仅分布在河北省北部承德山区。结论褐家鼠是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主要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应对该鼠种有针对性地制定综合防治措施,以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  相似文献   

4.
2005-2006年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流行特征,为HFRS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常规夹夜法,将鼠肺冷冻切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病毒抗原。结果居民区鼠密度平均为1.84%,带病毒率为3.33%,鼠种构成为褐家鼠、小家鼠和大仓鼠,褐家鼠带病毒率最高为3.35%;野外鼠密度平均为1.13%,带病毒率为2.44%,鼠种构成为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东方田鼠、大林姬鼠和社鼠,黑线姬鼠带病毒率最高为6.67%。不同区域鼠类均有褐家鼠分布,且为优势鼠种;小家鼠和大仓鼠分布于9个市,构成比位居第2位;黑线姬鼠和东方田鼠分布区域较少。结论褐家鼠是河北省HFRS主要的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在HFRS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应对该鼠种有针对性地制定综合防制措施,以控制HFRS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作者从1990年10至1991年9月对武汉港白浒山港区进行了鼠类密度季节消长、种群组成及分布和鼠类携带抗原情况调查。该港区鼠密度粉迹法0.63%,ELTON夹夜法5.3%,鼠种群组成为2目3科6种,室内以褐家鼠,室外以黑线姬鼠为绝对优势种。鼠类携带EHFV抗原为5.74%。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西安市区鼠类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依据《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晚放晨收,每2个月监测1次。结果 2012-2013年共捕获鼠类4种152只,经鉴定后分别为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鼠类总平均密度为0.33%,其中褐家鼠占51.32%,为优势鼠种;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分别占39.47%和7.42%,为常见鼠种。密度在8月份呈现高峰。结论 西安市鼠种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每年的8月份监测结果较高,应根据鼠类的活动及消长规律适当在春秋两季加强灭鼠工作可有效降低鼠密度,减少鼠传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华亭县不同生境鼠类侵害状况。方法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及鼠种调查。结果不同生境平均鼠密度3.06%,其中以居民区最高,为3.40%;特殊行业次之,为3.10%;农村自然村最低,为2.12%。居民区以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其次为褐家鼠,偶尔可见黑线姬鼠;特殊行业以褐家鼠占明显优势;农村自然村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结论城区内鼠密度较高,应加强灭鼠及鼠传疾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根据 1993~ 2 0 0 0年我省沿江西部地区鼠类调查结果 ,分析该地区鼠类种群结构 ,为有效防制鼠害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农田和居民室内合适生境 ,采用夹夜法布放鼠夹 ,对捕获的鼠类进行种类鉴定 ,计算鼠种构成比和鼠密度 ,分析研究该地区鼠种结构和室内外优势鼠种。结果 农田鼠种包括黑线姬鼠、褐家鼠、东方田鼠 ,其构成比 (% )分别为 84 .33、9.6 7、5 .6 7,农田鼠密度为 9.0 2 % ,黑线姬鼠为该地区农田优势鼠种。室内鼠种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黑线姬鼠 ,其构成比 (% )分别为 5 3.2 2、35 .19、10 .73、0 .86 ,室内鼠密度为 11.5 2 % ,褐家鼠和黄胸鼠为该地区室内优势鼠种。结论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黄胸鼠分别为我省沿江西部地区农田和居民室内优势鼠种  相似文献   

9.
<正> 我们于1984年5月至1985年4月在辛安乡次元张大队进行了鼠类调查,其结果简要报告于下: 一、种类全年捕鼠597只,经鉴定隶属二科四属五种即: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背纹仓鼠及大仓鼠。在室内布放鼠夹3561夹夜,捕鼠372只,密度为10.36%。共发现五种.褐家鼠占室内捕获鼠数94.35%,为室内优势种。小家鼠(1.09%)、黑线姬鼠(2.41%)背纹仓鼠(0.8%)、大仓鼠(0.26%)等为数较少。鼠尾被吃掉不能辨认的占1.09%。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长春市的家栖鼠类群落结构特征,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夹夜法捕鼠。结果长春市家栖鼠类群落由褐家鼠、大林姬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大仓鼠、东方田鼠、布氏田鼠、黑线仓鼠组成,鼠密度为7.7%,褐家鼠为优势种群。结论褐家鼠是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中鼠害防制的重点鼠种,要有针对性制定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不同类型营区和不同生境鼠类种群和侵害特点,制定科学的鼠类防治措施。方法针对鼠害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并利用夹夜法和粉迹法检测鼠害和灭鼠效果。结果 6个部队营区鼠密度水平为粉迹法5.98%和夹夜法2.71%;捕获鼠形动物78只,鉴定为2科4属6种,室内外鼠类群落构成以褐家鼠(47.4%)为优势种;室内以食堂、伙房鼠密度(8.83%)最高,室外飞行区鼠密度明显较宿舍和办公室四周为高;通过综合性鼠类防治措施,粉迹法和夹夜法考核灭效分别下降88.3%和93.4%。结论不同营区和营区不同生境鼠害存在明显差异,每年开展2次大面积灭鼠对防治鼠源性疾病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开江县家、野鼠的种群组成及数量变化情况,给鼠害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对野外和室内鼠密度和种群进行调查。结果野外鼠密度高峰在1989—1990年和1992—1993年,达18.85%-26.57%,一般稳定在4.21%~14.88%之间;室内鼠密度高峰为1986年,达9.47%,其余年份在1.96%-7.26%之间,均较野外密度低。野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51.59%)、四川短尾鼩(27.36%)和褐家鼠(18.68%),室内优势种为褐家鼠(64.32%)、小家鼠(26.58%)、四川短尾鼩(7.99%),但各年度优势种存在交替更换现象。结论野外鼠密度和种群变动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室内密度和种群变动与常年开展灭鼠工作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安徽省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农村自然村、特殊行业和城镇居民区3种类型监测点各1个,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11年共捕获鼠类104只,平均鼠密度为0.49%;小家鼠(66.35%)及褐家鼠(30.77%)为优势鼠种,不同生境鼠密度农村自然村>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总体鼠密度、不同生境鼠密度均呈典型的三峰形曲线,3月出现第1个鼠密度高峰、5-6月和8-10月又出现2次高峰。结论 基本掌握了安徽省鼠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根据鼠类栖息习性及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并加强对鼠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和防制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上海市奉贤区鼠类密度和季节性消长规律,科学有效防治鼠患.方法 采用夹夜法,于2011-2018年每月中旬监测1次.结果 于2011-2018年共捕获鼠类2科4属5种185只,优势种为小家鼠,占捕获总数的76.22%;平均鼠密度为0.60%,其中室内、宅周、农田分别为0.96%、0.53%和0.14%.对不同生...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鼠类及其体表蚤类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鼠类及其体表蚤类的种群构成及分布.方法笼夜法.在广州市12个区(县)中,每区(县)设多个捕鼠点,捕获鼠经鉴定后采集其体表蚤类,计算鼠带蚤率和蚤指数.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2 987只,总密度为14.31%.啮齿目动物2 792只,分1科3属8种,其中褐家鼠占67.46%,黄胸鼠占14.30%;食虫目动物195只,为臭鼩鼱1科1属1种.捡获蚤501匹,鼠染蚤率为14.25%,总蚤指数为0.65.鼠体表蚤类经鉴定分3属3种,印鼠客蚤占98.60%.结论广州市主要鼠种是褐家鼠,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未发现人间及鼠间鼠疫.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嘉定区病媒生物的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设置监测点,分别以夹日法、笼诱法、灯诱法和粘捕法调查鼠、蝇、蚊、蜚蠊的种类和密度。结果调查发现嘉定区鼠类1科2属3种,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9.23%),其次是褐家鼠(占21.15%),鼠密度9月最高;蝇类3科4属4种,家蝇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68.49%,7月为全年密度最高峰;蚊虫有2科2属3种,分别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73.83%),其次为三带喙库蚊(占12.58%)和中华按蚊(占13.59%),8月为全年密度最高峰;蜚蠊有2科2属2种,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89.29%),7月为全年密度最高峰。结论嘉定区鼠、蝇、蚊、蜚蠊优势种分别为小家鼠、家蝇、淡色库蚊和德国小蠊,密度高峰鼠类为9月,蚊类为8月,其它病媒生物均为7月。  相似文献   

17.
赣州市区家栖鼠类群落结构及季节消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赣州市区鼠类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原因。方法夹夜法。结果共捕鼠297只,隶属2目2科3属4种,其群落结构为褐家鼠 小家鼠 臭鼩鼱 黄胸鼠,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构成,鼠密度平均为3.09%。市区家栖鼠全年数量变动曲线出现初春(3~5月)与夏末(8~10月)两个高峰。结论赣州市区鼠类以褐家鼠和小家鼠为主要防制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