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市在消灭血吸虫病后,于1988~1990年开展螺情、病情和新感染监测。 方法和结果 一、螺情监测: (一)历史螺区查螺 对生活区及复杂环境采用全面细查法,其它环境采用5~10m机械抽样法。查螺面积323余万m~2,15 800条块,863 489框。结果共查出有螺条块10个,螺点14个,面积1020m~2,检出钉螺850只。对查出的钉螺当年消灭,并进行巩固性灭螺。 (二)非流行区扩大查螺 采用10~20m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查3~5框的方法,查螺面积124余万m~2没有查到钉螺。  相似文献   

2.
1993年6月洪水后,奕棋乡查塘行政村一村民报称,在曹家井村下谷塘片其承包的责任田后田磅发现活螺。经核查,在沟、田二种环境中查到5个螺点。有螺面积3214m~2,其中沟1条17m~2,田3197m~2。共查78框,有螺12框,钉螺最高密度60只/0.11m~2,平均密度1.65只/0.11m~2.捕获活螺129只,其中幼螺31只,全部压片镜检均为阴性。查塘行政村于1969年确定为流行区,1977年报灭,已连续15年查不到活螺。曹家井是位于查塘东南的一个小自然村,是以梯田为主的小山坞,历史上从未发现过钉螺,本次发现的有螺田中,有一丘是1969年前将  相似文献   

3.
马鞍山市雨山乡恒兴村江外滩位于长江南岸,是港口所在地,该村有螺面积35万m~2.历史累计血吸虫病人201例,现有人口914人.为了解该村江外滩阳性螺点及血吸虫病感染情况,于1992—1994年对此进行了调查.1 方法1992年—1994年,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查螺,检获的钉螺用压碎法鉴定死活,在显微镜下确定感染与否.采用COPT检测与病史询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查病.2 结果2.1 钉螺密度与感染率 1992年春,活螺框出现率71.4%,活螺平均密度4.75只/0.11m~2,阳性平均密度0.0142只/0.11m~2,阳性率为0.30%.1993年春,活螺框出现率为88.8%,活螺平均密度4.08只/0.11m~2,阳性平均密度0.8750只/0.11m~2,阳性率为2.14%.1994年春,活螺框出现率93.0%,活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2012-2016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北川羌族自治县科学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北川羌族自治县3个历史流行乡(镇),20个历史流行村的血吸虫病疫情情况。结果 2012-2016年北川羌族自治县居民监测共实际检查43 126人,查出循环抗原阳性664人,阳性率为1.54%,粪检756人,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2012-2016年耕牛监测实际查牛1 831头,血检均无阳性耕牛。螺情监测20个历史流行村260处螺点114.419万m~2历史螺面,抽样打框80 692框,2016年打框16 218框,有螺框879框,捕获钉螺6 888只,无阳性钉螺,查出有螺面1.997万m~2;调查周边毗邻环境共1 236.686万m~2,抽样打框69665框,未查到钉螺。结论 2012-2016年,北川羌族自治县已连续5年未发现本地新感染血吸虫病患者和病畜;2012-2015年未查到钉螺,2016年查见钉螺,但未发现阳性钉螺。北川羌族自治县血吸虫病疫情较为稳定,应坚持血吸虫病监测巩固工作。  相似文献   

5.
枝江县沮漳河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湖沼型洲垸亚型流行区的沮漳河西岸枝江段面河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的分布状况,结果河滩有螺面积214万m~2,共调查9247框,活螺框出现率14.40%,活螺密度0.68只/0.11m~2,感染螺框出现率2.54%,感染螺密度0.042只/0.11m~2,钉螺感染率6.13%。不同环境、不同段面螺情各异。96.89%的钉螺和96.13%的感染性钉螺集中分布在距河堤150m以内的洲滩。从而明确了区域性灭螺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1 赤壁江滩钉螺再现的调查 螺情 赤壁镇下江洲(滩)原有面积170.0万m~2,至1979年增加为236.8万m~2。历史钉螺面积103.4万m~2,到1979年降为40.0万m~2,在红(厂朝)一带(与嘉鱼县交界)。而东风二村江滩面积为26.8万m~2,离居民点约100余m,常为人群活动之地。1970年以来,由于坚持年年翻耕种植(麦、油菜等),15年来,江滩一直未发现钉螺。1985年,该村改种芦苇46.7万m~2,当年即发现钉螺,1987年以后,钉螺密度逐年上升。1990年调查,有螺面积26.8万m~2,活螺框出现率17.97%,活螺平均密度0.711只/0.11m~2,近2年,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055%及0.152%。  相似文献   

7.
武鸣县有12个公社,2个农场,214个大队。流行血吸虫病的有3个公社,1个农场,15个大队。至1979年历史上有螺面积110多万m~2,累计病人2731例。1956年开展防治工作,1972年达到基本消灭,1982年完全消灭血吸虫病。在1972~1979年有3个公社 4个大队先后发现9个残存螺点,总面积30370m~2,螺点面积50~20000m~2,活螺每框最高29只。  相似文献   

8.
望江县于1983年基本消灭内陆钉螺后,发现有两处内陆新螺点,均由堆放垸外芦苇造成。一处位于雷池江滩长江修防段垸内的一口水塘,1987年4月,发现钉螺,面积200m~2,活螺平均密度2只/0.11m~2,最高密度12只/0.11m~2。该水塘边长期堆放从雷池江外滩运来的防汛备用芦苇。外滩钉螺面积60万m~2,活螺框出现率50.11%,活螺平均密度3.21只/0.11m~2,最高密度61只0.11m~2。另一处为泊湖滩垸内一条水沟,1991年4月发现钉螺,面积2500m~2,活  相似文献   

9.
岳阳市城区水域,是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湖沼型疫区。钉螺孳生面积4002万m~2,其中距堤脚和居民点以及交通要道500m范围内的人畜常到又有阳性钉螺生长的易感地带,面积约为443万m~2。1980至1984年,急性血吸虫病发病人数101人。1985年3至10月,我们对城区湖洲易感地带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钉螺的环境特点,分小单元采取系统抽样(20×20m)设线设框.沿堤共抽查6760m长的湖洲,3386框,活螺框出现率为41.8%,活螺平均密度为4.38只/0.11m~2,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仁寿县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因素,为制定防控策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钉螺分布环境及重点风险区域,将钉螺、野粪、钉螺输入、漂浮物、哨鼠和野生动物作为监测对象,开展血吸虫病风险监测。结果钉螺监测调查34个环境,调查总面积为176410 m2,其中有螺面积为99340 m2,没有新发和复现面积;共调查2445框,系统抽样2094框,环境抽样351框,有螺框307框,有螺框出现率为12.56%,捕获钉螺537只,活螺494只,活螺密度为0.20只/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在调查钉螺的同时,在其周围环境发现5份野粪,经孵化检测5份野粪均未发现血吸虫毛蚴。在无螺乡镇或无螺环境引进有螺区植物的15个环境进行钉螺输入监测,共调查面积717000 m2,调查8101框,有其他螺306框,其他各种螺632只,钉螺0框,未发现钉螺。在全县15个与有螺水系相通和水流较缓的水域进行钉螺漂浮物监测,共打捞漂浮物394.24 kg,发现其他螺691只,未发现钉螺。2017年、2018年在风险监测高危水域中共投放哨鼠80只,回收并解剖57只,未发现阳性哨鼠,2019年未开展哨鼠监测。野生动物监测未捕获野鼠。结论仁寿县血吸虫病疫情处于较低流行态势,但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因素,须继续加强风险监测,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1.
收集2012-2018年瑞昌市"大会战"开展的乡村、参与单位、各单位参与人员、投入资金和螺情等数据,以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及活螺平均密度等3个主要指标对"大会战"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8年瑞昌市市长挂帅参与"大会战",7年累计动员333个(次)单位,技术人员187人次,累计投入资金291.38万元,投放悬浮剂药物58.46 t、粉剂12.96 t。累计完成药物灭螺4 986.67 hm~2, 2012-2015年灭螺面积超过当年查出的有螺面积,2016-2018年灭螺面积均未超过当年查出的有螺面积,其中2016年差距最大。2012-2018年,在开展"大会战"灭螺区域,有螺环境数逐年下降,2017年最低。累计查螺面积21 218.00 hm~2,查出有螺面积4 611.41 hm~2, 2012-2015查出有螺面积逐年下降,2015年达到最低(561.62 hm~2),与2012年(572.74 h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016年水灾后钉螺面积显著增加,为78.72 hm~2,与2012年和201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017年达到峰值(789.31 hm~2), 2016-2018年3年有螺面积相差较小。2012-2015年有螺框出现率从16.66%下降至11.59%,各年间有螺框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2016年洪水过后有螺框出现率回升,2017年增至最高30.30%,与2015 (11.59%)、 2016年(13.2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2018年有螺框出现率较2017年略有下降,为28.96%。2012-2015年,活螺平均密度从0.26只/0.1 m~2下降至0.17只/0.1 m~2,水灾过后活螺平均密度逐渐上升,2016年为0.19只/0.1 m~2。2017年最高,为0.61只/0.1 m~2。2018年略有下降,为0.53只/0.1 m~2。较2017年下降幅度不大。开展"大会战"在一定程度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部门的积极参与,但连续多年开展后,容易造成部门积极性以及完成任务量和质量的下降。单纯依靠"大会战"能降低钉螺密度和控制病情,但压缩有螺面积的效果不显著,水灾等自然灾害容易造成钉螺扩散和有螺面积的反弹,造成前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等灭螺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2.
1985年-1995年我们对五一村烷内钉螺进行了系统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方法与结果11985年一1995年对该村不同环境采用机械抽样,sin设框,进行螺情调查,累计调查237处,调查面积IOg99Om’,有螺15处,有螺面积48591m’。钉螺分布以麻土为主,其次是主灌渠和支灌渠,毛渠、排水渠及池塘未查到活螺。10年间共查出阳性螺43框,阳性螺SO只,结果见表1。2有螺渠道首段与尾段钉螺分布五一村主灌渠首段均有钉螺分布,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53.3%和5.4只/框(每框为O.lin。勺,尾段则分别为29.7%和1,6只/框,首段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北川新县城钉螺分布情况,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全部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同时采用系统抽样法查螺,框距10 m(每框=0.11 m 2),检获的钉螺压碎镜检,检查钉螺的感染情况.结果 共调查51 065 m2,有螺面积5 430 m2,系统抽样456框,有螺框73框,有螺框出现率16.01%.共捕获钉螺612只,活螺606只,平均活螺密度1.33只/框,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北川新县城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但是部分钉螺指标仍较高,在新县城建设过程中,应加强监测、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鹤庆县2006年钉螺和阳性钉螺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鹤庆县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和阳性钉螺分布。方法用机械抽样结合环境抽样法对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村进行螺情监测,对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村进行全面螺情调查。结果全县流行区55个村(居)委会,开展查螺52个村,查出有螺村43个,查出螺点1565个,钉螺面积2181995 m^2,有螺面积率4.78%,有螺框出现率6.95%,活螺平均密度0.997只/框(每框=0.11m^2),活螺最高密度150只/框;阳性螺分布村9个,阳性螺村占有螺村20.93%,阳性螺点104个,阳性螺点占有螺点6.65%,阳性螺面积225631 m^2,阳性螺面积占钉螺面积10.34%,钉螺感染率1.15%,阳性螺平均密度0.008只/框。结论全县的钉螺和阳性螺在传播控制地区分布广泛,在传播阻断地区分布相对局限。今后应加大查灭螺力度,首先在全县消灭阳性钉螺,再消灭传播阻断地区的钉螺和压缩传播控制地区的钉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了解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和感染状况, 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在全省18个血吸 虫病流行县 (市、 区) 各选择1个疫情较重的行政村作为血吸虫病螺情监测点。采用系统抽样与环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螺情调查, 对捕获的钉螺用压碎镜检法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LAMP) 检测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建立螺情监测数据 库, 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结果 18个监测点共调查总面积1 826.55 hm2 , 查出有螺面积55.03 hm2 , 较2013年和2014年分 别下降了57.70%和40.63%。无新发现有螺环境; 未查见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共设调查框718 532框, 有螺框出现率 0.45%, 活螺平均密度0.013 9只/0.1 m2 。传播控制地区的有螺面积和活螺平均密度均最高, 主要分布在水田、 沟渠、 滩地、 塘堰、 旱地等环境和水稻、 旱地作物、 杂草、 树林等植被中。监测点有螺面积、 有螺框出现率、 捕获总螺数、 捕获活螺数等 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 已连续3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结论 结论 云南省监测点钉螺已得到有效控制, 但仍需加强综合灭螺 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6年安徽省钉螺调查结果,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安徽省根据《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开展钉螺全面调查,调查环境包括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016年安徽省共调查了22 848处环境,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历史有螺环境17 927处,其中环境类型未改变的占71.2%、部分改变的占19.3%、彻底改变的占9.5%;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4.10 亿m2。全省现有钉螺环境共4 830处,分布于7个市38个县(市、区),有螺面积2.65 亿m2,其中2016年新发现有螺面积1 287.65 hm2、复现1 375.32 hm2。全省平均活螺密度0.392 0只/0.1 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2.93%。有螺环境中,湖沼型和山丘型环境数分别占22.4%和77.6%,有螺面积分别占86.7%和13.3%;杂草为有螺环境中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在环境数(占82.2%)、有螺面积(占57.3%)和活螺密度(0.413 9只/0.1 m2)方面占比均较高。按环境类型统计,沟渠型在有螺环境数(占56.8%)、平均活螺密度(0.570 3只/0.1 m2)和平均活螺框出现率(18.57%)方面占比较高,滩地型有螺面积(占87.8%)占比较高。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为1950年和1952年,最近一次发现感染性钉螺的年份为2012年。现有螺环境主要沿长江水系分布。结论 首次建立了安徽省钉螺分布数据库和电子地图,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全省钉螺分布历史与现状,可为制定全省“十三五”血吸虫病防治规划和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汉南区属江汉平原,有江堤防线4.37万m,江滩面积1200万m2,河堤防线446万m,河滩面积800万m2。江、河滩高程分别为25m与22m。1990年人群与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5.11%(1549/30312)、8·54%(362/4238)。有螺面积1332万m2,其中,江滩活螺框出现率为12.23%,钉螺感染率为10.78%,活螺平均密度为1.13只/框。河滩活螺框出现率为11.82%,钉螺感染率为13.41%,活螺平均密度为l.54只/框。疫区人口10万人。方法1开挖鱼池对江、河滩面宽超过200m的易感地带,根据地形将其挖成大小不等的精养鱼池和粗放鱼池。鱼池的土埂面宽3:…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四川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螺情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准确、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掌握流行规律,为制订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方法对全部现有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进行查螺。结果全省9个监测点共查出有螺面积236 592 m2,活螺密度0.30只/框(每框=0.11 m2),查出阳性钉螺1只,钉螺感染率0.004%;钉螺主要分布在沟渠、旱地、水田,分别占总螺面的34%、32%、21%。结论各监测点2006年螺情指标比2005年螺情指标有显著下降,因2005年和2006年各监测点都开展了多次大面积药物灭螺,螺情的下降和防治力度一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长江中下游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委)所属水文机构工作区钉螺分布状况,为评估水文工作人员血 吸虫感染风险和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上述水文机构工作区域的可疑环境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样 法进行查螺,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了17个水文机构的19处工作现场,查出9个水文机构的10处工 作现场有钉螺孳生。有螺面积查出比例达38.81%,活螺框出现率为3.08%,平均活螺密度为0.07只/0.1 m2,其中所处中 游的水文机构工作区的平均活螺密度和活螺框出现率最高。结论长江中下游长江委所属部分水文机构工作区域有不 同程度的钉螺孳生,水文工作人员面临血吸虫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掌握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钉螺分布和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云南省18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监测数据,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7年云南省18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查螺5 710.94 hm2,累计查出有螺面积205.69 hm2;共调查2 094 553框,平均有螺框出现率0.62%,活螺平均密度0.025 4只/0.1 m2。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的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均为最高;钉螺主要分布在塘堰、滩地、水田、沟渠、旱地等环境,以及水稻、旱地作物、杂草、树林等植被环境中。3年间监测点有螺框数、有螺框出现率、捕获总螺数、捕获活螺数、钉螺复现面积等螺情监测指标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 云南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螺情回升明显,需继续加强综合灭螺措施,有效控制钉螺孳生扩散的势头,降低血吸虫病疫情扩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