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并不罕见,只是由于脑动脉造影开展尚不够普遍,以致很多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未能得到充分的检查而漏诊。据一组58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统计,经证实由于颅内动脉瘤引起者占51%,因动静脉畸形引起者占6%,兼有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者占0.7%,其余大约43%的病人为其他原因所引起,其中最主要者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约占15%。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可形成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血管痉孪、脑缺血和脑水肿。如不经积极处理,首次破裂即有30~50%的病人死亡,存活的病人中有20~50%的病人将再次发生破裂,再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 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是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不经手术治疗,病死率和出血的复发率都较高。近年来,我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普遍的进行了脑血管造影,特别是经股动脉插管行全恼血管连续造影,对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的发现,显著增加,再加运用显微外科手段的治疗,从而使蛛网膜下腔出血治愈率有明显提高。现将我院经治的2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徐剑峰 《河北医药》2009,31(15):1897-1898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全脑血管造影(DSA)的特征、并发症等情况。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证实为SAH,全部行DSA,对94例SAH患者的临床表现,Hunthess分级,头颅CT、DSA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4例SAH患者临床症状以头痛、恶心为主。行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46例,颅内动静脉畸形4例,硬脑膜动静脉瘘和海绵状血管瘤各1例。术中无1例有并发症发生,术后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SAH患者出血原因以动脉瘤破裂为主。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准确的评估动脉瘤的大小、位置等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对5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颅内动脉鲻MSCTA检查,其中35例患者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进行对照,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50例患者MSCTA检查发现动脉瘤40例42个,动静脉畸形1例;其中35例患者行DSA检查,发现动脉瘤28例30个,动静脉崎形1例,1例MSCTA发现动脉瘤,而DSA检查阴性;另有1例手术证实有动脉瘤,而MSCTA和DSA检查均为阴性.结论 MSCTA检查对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早期诊断不失为一种安全、无创、快捷、可靠的检查方法,可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7.
儿童蛛网膜下腔出血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部血管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临床综合征.血管畸形包括囊性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是儿童时期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如脑实质出血后血流入蛛网膜下腔时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本病国内外报道很多,但小儿则较少,现将我科十余年来收治小儿蛛网膜下腔出血29例做临床分析.1一般资料 男23例,女6例,<1岁4例,~5岁6例,~10岁7例,~14岁12例.年龄最小者3个月,最大14岁,以8岁以上为多.2临床表现 起病急聚者多见.首发症婴儿为呕吐…  相似文献   

8.
崔建平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2):1850-185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3例疑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检查,观察其原始数据和图像与经过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等方法处理后的头像和数据比较结果;部分病例手术所见对照.结果 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检查出颅内动脉瘤21例,脑动脉畸形2例,脑静脉畸形1例;25例脑内血肿的患者中,检查出脑动静脉畸形4例;23例颅内动脉瘤中,大脑动脉瘤7例,颈动脉动脉瘤3例.8例颅内动脉瘤钛夹夹闭手术、2例脑动脉畸形术以及2例脑动静脉畸形伴巢内动脉瘤切除术,经手术所见与手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相符.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和术后复诊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合并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004-03~2009-03间收治的6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1例,脑室出血2例,脑内出血1例。手术前后行全脑血管造影,AVM和动脉瘤位于幕上前循环4例,位于幕下和后循环2例。6例均行显微手术一次性夹闭动脉瘤和切除AVM。结果:无手术死亡病例,6~72月随访均可以生活自理和从事工作。结论:显微手术一次性夹闭动脉瘤和切除AVM可作为脑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全脑血管造影及治疗,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造影的时机及介入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6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及血管内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66例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中发现动脉瘤18例,动静脉畸形10例,烟雾病2例。其中动脉瘤患者13例行血管内电解脱弹簧圈(EDC)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7例行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胶栓塞治疗。术后随访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DSA造影可以准确评估动脉瘤、血管畸形的大小、方向。在出血后3天内及3周后行造影检查动脉瘤的检查阳性率比较高,且血管痉挛发生几率较少。血管内栓塞治疗手术风险小,并发症少,恢复快,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in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order to improve disease diagnosis and therapy. Methods 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wenty cases of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08 to December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CT scan firstly and confirmed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further with MRI,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of video (MRA) to identify the reasons,suspected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examined with DSA, and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caused by rupture of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had 12 cases(60%). Second, due to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in 4 cases (20%)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atherosclerosis in 3 cases (15%), while one case (5%) was moyamoya disease. Twelve cases of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found endovascular aneurysm after DSA imaging and treat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 and reached the dense embolism. Conclusions The patients are examined with CT scan firstly and confirm SAH, further examined with MRI, and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MRA to identify the cause, the suspected smal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were examined with DSA inspection, aneurysms found by DSA imaging are treated with endovascular coil embolization. The program is the optimal treatment program of spontaneous hemorrhage, can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汕尾地区开展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对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有造影指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60例,进行DSA全脑血管造影,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发现异常(出血性颅内动脉瘤)3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10例;出血性烟雾病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3例;海绵状血管畸形(CA)2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1例。结论汕尾地区开展脑血管造影术.有助于该地区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尽早明确病因,有助于病情判断和评估,并作为进一步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尼莫地平鞘内注射,并与40例使用静脉注射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比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并统计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鞘内组发生低血压、心率增快和头痛比率均为2.5%,静脉注射组发生低血压、心率增快和头痛比率为15.0%、17.5%和15.0%,鞘内注射组低血压、心率增快和头痛比率低于静脉注射组(P〈0.05),鞘内组发生颅内血管痉挛的比率仅为2.5%,静脉组为17.5%,鞘内注射组低于静脉注射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尼莫地平能有效预防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患者的ECG及心肌酶学的变化、卒中的类型及病变部位与CCS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卒中时CCS的发生率为45.7%;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CSS的发生率最高48.9%,其次蛛网膜下腔出血为44.9%,脑梗死CCS的发生率为28.7%,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时CCS的发生率与脑梗死时CCS的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即疾病发生的部位越近大脑中线,CCS的发生率越高.结论 脑心综合征的发生与急性脑卒中的类型、发病的部位密切相关;早诊治可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淼  赵为逊 《天津医药》2001,29(7):417-418
目的:探讨多灶性脑出血(AMCH)的临床特征、发病机理及预后。方法:分析52例AMC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AMCH占同期脑内出血的8.0%,其中43例(82.7%)有高血压病史,其次为动脉瘤、AVM和脑动脉淀粉样变。依出血部位分幕上型16例,幕下型6例,混合型30例,幕上型死亡率为12.5%,幕下型及混合型死亡率为55.6%。结论:AMCH发病率低,高血压是其最常见原因。凡有幕下后颅窝出血者预后多凶险。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D-D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3D-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4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常规2D-DSA检查后,再进行3D-DSA技术重建,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常规正侧位脑血管造影检出动脉瘤30例38枚,经3D图象处理后共检出动脉瘤33例46枚,检出率提高17.4%;同时发现AVM 3例,烟雾病4例.结论 3D-DSA在脑动脉瘤等血管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常规DSA相比,病变检出率较高,能提供更为丰富、准确、快捷的信息,较理想的显示了颅内病变与周边血管之间的关系,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因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症状和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病因、症状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67例SAH患者病因、症状,恶化和死亡患者的主要病因和症状。结果 动脉瘤是SAH患者的主要病因,以中青年多见;高血压动脉硬化次之,以中老年多见;血管畸形所致的SAH以青年多见。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等SAH的典型症状在中青年患者中常见,肌力、精神症状和语言障碍等不典型症状在老年SAH患者中常见。恶化、死亡的24例SAH以〈45岁、出血后14d内多见,多以后枕部疼痛、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后颅窝出血为常见出血部位。结论动脉瘤和血管畸形是中青年SAH患者的主要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动脉瘤是老年患者主要病因;老年SAH患者临床症状不如中青年患者典型;后颅窝出血所致的SAH是〈45岁患者恶化死亡主要原因,多发生在出血后14d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 12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影像学特征.结果 本研究纳入112例成年人,其中男性40例(35.71%),女性72例(64.29%),年龄20 ~ 80岁,平均年龄为(47.21±11.05)岁,临床表现主要以出血型脑卒中及缺血型脑卒中两方面起病,并以出血型脑卒中多见(99例,88.39%),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均可发现清晰的颅底异常增生血管网.结论 (1)成人型烟雾病的发病高峰可能为40 ~50岁,女性多于男性;以出血型脑卒中多见,合并脑动脉瘤或动脉畸形可能是成人型烟雾病发生脑出血的病因;(2)CTA可以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初步筛查及早期诊断烟雾病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