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脑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112例,比较脑出血转化组和无脑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房颤、吸烟、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的间隔时间、溶栓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溶栓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12例,经溶栓治疗后发生HT 22例.HT组溶栓后1h收缩压高于无HT组(P<0.05),HT组高脂血症患者比例高于无HT组(P<0.05),HT组房颤患者比例高于无HT组(P<0.05),HT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比例高于无HT组(P<0.05),HT组溶栓前NIHSS评分高于无H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1h后收缩压、高脂血症、房颤、大面积脑梗死和溶栓前NIHSS评分与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独立相关.结论 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有溶栓1h后收缩压、高脂血症、房颤、大面积脑梗死和溶栓前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按照溶栓后是否发生脑出血转化将其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分析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患者中有17例发生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发病到溶栓时间、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和溶栓后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长、溶栓前NIHSS评分高、溶栓前血糖高、溶栓24 h后收缩压高是溶栓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发病至溶栓时间长、溶栓前NIHSS评分高、溶栓24 h后收缩压高、血糖高可能是ACI静脉溶栓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给与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EPVS)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3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150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发病4.5h内接受标准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24h内头颅CT检查结果,分为出血转化组和非出血转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法分析EPVS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 150例患者中共有17例(11.33%)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两组患者在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即刻NIHSS评分、溶栓前mRS评分、入院时收缩压、血尿酸、基底节区EPVS评分、半卵圆中心EPVS评分、脑室旁白质Fazekas评分、深部脑白质Fazeka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在校正年龄、溶栓前及溶栓后即刻NIHSS评分等因素后,基底节区EPVS评分(OR=3.623,95%CI:1.029~12.755,P=0.045)、入院时收缩压(OR=1.062,95%CI:1.014~1.112,P=0.011)、血尿酸(OR=1.009,95%CI:1.001~1.016,P=0.022)和脑室旁白质Fazekas评分(OR=4.645,95%CI:1.099~19.633,P=0.037)是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基底节区EPVS评分与AIS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密切相关,基底节区EPVS程度越重,发生出血转化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在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39例和非房颤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溶栓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颅内出血转化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结果房颤组患者高龄(≥80岁)、颅内出血转化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均P<0.01);但两组在症状性脑出血、90d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NIHSS评分(OR=0.822,95%CI:0.751~0.900,P<0.01)、肺部感染(OR=5.101,95%CI:1.739~14.959,P<0.01)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90d预后良好存在相关性;年龄(OR=1.096,95%CI:1.006~1.194,P<0.05)与颅内出血转化存在相关性;入院时NIHSS评分(OR=1.285,95%CI:1.061~1.556,P<0.05)是90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90d预后良好、颅内出血转化、病死等均未见相关(均P>0.05)。结论心房颤动所致急性脑梗死的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房颤不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溶栓治疗仍能获益,同时不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吸烟与男性脑梗死阿替普酶(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部分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均在4.5h以内并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男性患者,分为吸烟和不吸烟组。比较两组入院时和溶栓7天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症状性脑出血,90天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ore m RS)评分。结果:入组105名男性患者,包括吸烟组45人(42.9%)和不吸烟组60人(57.1%)。两组入院时及一周后的NIHSS评分统计学未见明显差异(P=0.176)。随访3个月后,预后良好的患者(m RS=0-1)在两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86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轻和入院时低的NIHSS评分与良好预后明显相关,分别是年龄(OR=0.962,95%CI=0.932-0.992,P=0.014),入院时NIHSS评分(OR=1.253,95%CI=1.090-1.441,P=0.002)。吸烟与良好预后无相关性(OR=0.935,95%CI=0.431-2.029,P=0.866)。结论:男性青年和轻型卒中与溶栓后良好预后明显相关,吸烟与男性脑梗死rt-PA溶栓后良好预后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分析溶栓后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52例急性重度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5 h之内,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固斑、神经保护及活血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4 h、1周和1月后的NIHSS评分;治疗3月后的mRS评分;治疗1周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例数。依据治疗3月 后mR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预后不良组(46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24 h、1周及1月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24.684,P<0.001)。治疗3月后,观察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96,P<0.001),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636,P<0.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 组分别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和2例,无明显差异(χ2=0.694,P=0.405)。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OR=0.173,P=0.035)、溶栓前收缩压(OR=0.869,P=0.019)及入院时NIHSS评分(OR=0.466,P=0.011)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重度脑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溶栓前收缩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 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1):40-43+4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3个月后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68)与预后不良组(n=5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脑梗死面积更大,入院时血糖水平更高,溶栓前NIHSS评分更高,OCSP分型TACI比例更高,TOAST分型LAA型更高,24 h内NIHSS评分改善≥40%比例更低,溶栓后脑出血比例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梗死面积、入院时血糖水平、溶栓前NIHSS评分、TACI分型、LAA分型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24 h内NIHSS改善≥40%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影响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因素中主要有梗死面积、溶栓前NIHSS评分以及临床分型等,而溶栓后短时间NIHSS改善情况是保护因素,可以作为患者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急性脑梗死rt 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BM、CNKI、WanFang Data、VIP数据库,搜集与急性脑梗死rt 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相关的队列研究或病例 对照研究,检索时限从2010年1月~2020年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 Man 5.1 软件进行meta 分析。 结果 共纳入〖JP2〗32个研究,包括13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OR=450,95%CI:177~1147],脑白质疏松[OR=〖JP〗291,95%CI:168~502],溶栓前血糖[OR=344,95%CI:246~481],溶栓后收缩压[OR=239,95%CI:144~396],发病至溶栓时间[OR=247,95%CI:124~491],NIHSS评分[OR=111,95%CI:108~114],房颤[OR=280,95%CI:213~367],是急性脑梗死rt 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血尿酸[OR=099,95%CI:098~100]是急性脑梗死rt 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保护因素。 结论 此次meta分析表明了8项研究因素与急性脑梗死rt 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相关,考虑到偏倚存在的可能性,应谨慎解释上述结果,不应让其成为阻止溶栓的理由。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随机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月期间于该院进行溶栓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作为研究对象,溶栓治疗后将出现脑出血转化者分为观察组,未出现脑出血转化者为对照组,每组4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蛋白尿(57.78%)﹑脑白质疏松(64.44%)﹑溶栓前NIHSS评分>22分(40.00%)﹑糖尿病(62.22%)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22.22%﹑24.44%﹑11.11%﹑3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发病与蛋白尿﹑脑白质疏松﹑溶栓前NIHSS评分>22分及糖尿病等因素有关,临床应重视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尽可能的减少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前、后循环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溶栓疗效比较及安全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类型的不同,分为前循环组37例,后循环组39例。观察2组患者在静脉溶栓前、溶栓后24 h、溶栓14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量表(NIHSS)评分情况,静脉溶栓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静脉溶栓前后生活质量(SF-36)量表对比,静脉溶栓后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 后循环组溶栓14 d后,NIHSS评分明显高于前循环组(P<0.05)。2组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消化道出血、脑出血转化、肝功能异常、皮肤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组静脉溶栓14 d后,SF-36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后循环组(P<0.05)。前循环组临床疗效高的总有效率为91.89%,高于后循环组的69.23%。结论 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早期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效果显著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4年9月襄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例急性脑梗死行溶栓治疗后出现脑出血转化者为出血组,另选择30例同期行溶栓治疗后未发生脑出血转化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蛋白尿、吸烟情况、发病至溶栓治疗的时间等一般资料,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蛋白尿、糖尿病、脑白质疏松及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22分的比例高于对照组[56.7%(17/30)比23.3%(7/30),60.0%(18/30)比30.0%(9/30),63.3%(19/30)比23.3%(7/30),40.0%(12/30)比10.0%(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蛋白尿、脑白质疏松及NIHSS评分>22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发生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尿蛋白、脑白质疏松以及NIHSS评分>22分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现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需对存在这些情况的患者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入住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行静脉溶栓的1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否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n=33)与非出血转化组(n=146).对可能影响出血转化的因素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区分度和拟合度进行验证.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OR=2.800,P=0.036)、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OR=1.206,P<0.001)、中重度脑白质疏松(OR=2.897,P=0.034),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7.789+1.030×心房颤动+0.187×基线NIHSS+1.064×中重度脑白质疏松症,其区分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1,95%CI:0.781~0.941)和拟合度(χ2=9.641,P=0.291)较好.结论 伴有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心房颤动、中重度脑白质疏松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溶栓后出血转化,值得临床工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337例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高龄(≥80岁)溶栓组75例和非高龄溶栓组262例。并将211例高龄急性脑梗死非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高龄非溶栓组,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高龄溶栓组与高龄非溶栓组、非高龄溶栓组的基线资料和治疗效果,分析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高龄溶栓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均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90d良好预后、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IHSS评分≥10分组中,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优于高龄非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者症状性脑出血、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溶栓组患者90d良好预后劣于非高龄溶栓组,且病死率高于非高龄溶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并非静脉溶栓90d良好预后的影响因素(OR=0.562,95%CI:0.301~1.047,P>0.05)。结论高龄不影响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神经功能缺损较重的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从静脉溶栓中获益,且并不一定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心动图检查结果分为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给静脉溶栓治疗。比较房颤组与非房颤组的出血转化情况;对性别、年龄、既往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溶栓时间窗、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血压、启动溶栓后的收缩压变异系数和舒张压变异系数、溶栓前24 h血糖、溶栓前24 h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溶栓前24 h血小板计数(BPC)、溶栓前24 h的NIHSS评分、溶栓前24 h颅脑CT变化等相关因素进行筛选;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HT的危险因素。结果 (1)房颤组HT多于非房颤组(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多于非房颤组(P0.05);(2)溶栓时间窗、溶栓前24 h收缩压、溶栓前24 h的NIHSS评分、溶栓前24 h颅脑CT变化、溶栓期间的收缩压变异系数和溶栓期间的舒张压变异系数等均对于HT与非HT有显著差异(P0.05);(3)溶栓时间窗、溶栓前24 h收缩压、溶栓前24 h的NIHSS评分、溶栓前24 h颅脑CT变化、溶栓期间的收缩压变异系数和溶栓期间的舒张压变异系数是房颤组静脉溶栓后HT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患者选择静脉溶栓治疗的时候,应当尽量回避可能导致HT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接收的98例进行静脉溶栓的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为49例,对照组采用足量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采用低剂量静脉溶栓治疗,对两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溶栓后两组NIHSS评分均呈现下降趋势,溶栓后1、3、30天后与溶栓前相比评分均明显降低,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前循环脑梗死伴心房颤动具有很好的效果,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效果及好转后恶化(DFI)危险因素。方法对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成溶栓组(n=37)和非溶栓组(n=48),其中溶栓组又分成好转后恶化(DFI)亚组(n=5)和非DFI组(n=32)。分析溶栓组和对照组、DFI和非DFI组的基本资料,比较DFI和非DFI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h、24h、7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溶栓组和非溶栓组、DFI和非DFI组治疗前和治疗90d的改良的Rankin评分(mRS),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DFI的危险因素。结果溶栓前及溶栓后2h、7d,DFI和非DFI组患者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h,DFI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非DFI组(P<0.01);治疗90d,DFI组mRS评分显著高于非DFI组(P<0.05),溶栓组mRS评分显著低于非溶栓组(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急性期血糖升高、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靶血管再栓塞与溶栓后DFI发生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高龄、急性期血糖升高、溶栓后症状性脑出血、靶血管再栓塞可能增加溶栓后DFI发生,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但溶栓治疗患者预后优于非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49-51+55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大面积脑梗死对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90例。根据患者出血转化情况分为出血转化组(n=28)和非出血转化组(n=62)。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脑梗死面积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出血转化组吸烟史、饮酒史、高脂血症、心房震颤、空腹血糖及LDL-C水平均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转化组大面积脑梗死比例高于非出血转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空腹血糖(OR=2.192,95%CI=1.043~4.608)、LDL-C(OR=2.347,95%CI=1.047~5.262)、大面积脑梗死(OR=2.284,95%CI=1.019~5.122)是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空腹血糖、LDL-C、大面积脑梗死可能增加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时间对急性轻型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性轻型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173例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分),这些患者在发病4.5 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最终有156例纳入研究,根据患者发病30 d是否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将其分为认知障碍组(100例)和非认知障碍组(56例),总结2组的基线特征、静脉溶栓时间和认知障碍的发生情况,分析静脉溶栓时间对早期认知障碍发生的影响。  结果  认知障碍组年龄明显高于非认知障碍组(P=0.037);受教育时间明显短于非认知障碍组(P=0.011);高血压、糖尿病病程、静脉溶栓时间明显长于非认知障碍组(P=0.036、0.003、0.017);总胆固醇明显高于非认知障碍组(P=0.04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OR=1.092,95% CI:1.031~1.157,P=0.002)、高血压病程长(OR=1.238,95% CI:1.002~1.193,P=0.021)、糖尿病病程长(OR=1.265,95% CI:1.116~1.384,P=0.016)、静脉溶栓时间长(OR=1.105,95% CI:1.067~1.356,P=0.010)是静脉溶栓后30 d认知功能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缩短静脉溶栓时间可能会减少急性轻型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认知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SPAN-100评分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IVT)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5月1日—2016年3月1日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进行IVT治疗、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AIS患者93例,AIS发病4.5 h内应用rt-PA进行IVT治疗,按溶栓后复查头颅CT或MR和NIHSS评分变化分为sICH组(8例)和非non-sICH组(85例)。分析2组SPAN-100评分、hs-CRP及其相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影响sICH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95%CI评价SPAN-100评分、hs-CRP和两者联合预测sICH发生的价值。结果 2组基线资料分析表明,sICH组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收缩压、hs-CRP水平和SPAN-100评分阳性明显高于non-sICH组(t=2.766、3.679、3.613、2.305,χ~2=19.079,P均<0.05)。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收缩压、hs-CRP水平和SPAN-100评分与sICH均呈正相关关系(r=0.278、0.360、0.248、0.235、0.453,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大(OR=1.171,95%CI 1.018~1.346)、hs-CRP水平升高(OR=1.258,95%CI 1.032~1.533)、SPAN-100评分阳性(OR=9.729,95%CI 1.386~68.277)是发生sICH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SPAN-100评分AUC=0.726(95%CI 0.503~0.950)、hs-CRP水平AUC=0.711(95%CI0.501~0.921)和两者联合AUC=0.768(95%CI 0.548~0.9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AN-100评分是一种简单、易计算、有效的预测sICH的工具,与hs-CRP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预测IVT后sICH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实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76例,将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患者61例作为观察组,未发生闭塞者21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部位及入院时PAF水平等资料,检测分析影响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比较血浆PAF水平及预测模型对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BMI、NIHSS评分、后循环脑梗死比例、血糖和血浆PA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1.373,95%CI:1.137~1.658)、后循环脑梗死(OR=1.008,95%CI:1.001~1.015)和血浆PAF水平(OR=1.006, 95%CI:1.002~1.010)均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均P<0.05)。血浆PAF水平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