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与病毒载量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正常人和138例不同病程慢性乙肝患者PBMC中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前后TNF-α、IFNγ-、IL-6在上清液中的表达水平,并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PBMC中HBV DNA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及各种慢性乙肝患者PBMC上清液中TNF-α、IFNγ-、IL-6均有表达,HBV感染者三种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随着病情程度加重,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0.05);经PHA刺激后对照组及患者组TNFα-、IFN-γ、IL-6水平均有明显增高(P<0.01),但患者组升高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HBV DNA水平增高,PBMC中TNF-α、IFN-γ表达水平逐渐减低,而IL-6活性逐渐增高(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PBMC可分泌TNF-α、IFNγ-、IL-6,其表达水平与宿主病毒载量有关。Th1/Th2细胞因子失衡在PBMC抗病毒免疫受抑,乙型肝炎慢性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IL-23由IL-23p19和IL-12p40亚单位组成,它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分析IL-23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NK细胞功能的调节,旨在探讨其在RA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2名健康人和25例RA患者外周血标本,分离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使用免疫磁珠分离得到NK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L-23受体在NK细胞表面表达。体外培养,分别使用IL-23、人IgG和二者联合刺激,使用ELISA检测促炎症细胞因子(TNF-、IFN-)分泌。结果 IL-23和联合刺激组中RA患者外周血NK细胞分泌TNF-、IFN-水平较健康人明显增高(P<0.05)。结论 IL-23可有效地刺激RA患者外周血NK细胞TNF-、IFN-细胞因子的高表达,它可能通过作用NK细胞参与了RA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葡萄糖钾盐与胰岛素体外抗炎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葡萄糖钾盐是否具有协同增强胰岛素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群(PBMCs)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作用. 方法: 用Ficoll-Hypaque液分离10例健康人PBMC,随机分为胰岛素葡萄糖钾盐(GIK)组、胰岛素(INS)组、葡萄糖钾盐(GK)组和基础对照(C)组. 四组PBMC培养24 h后,加脂多糖继续培养48 h后,离心收集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检测TNF-α,IL-6和IL-4,IL-10含量. 结果: GIK组和INS组TNF-α,IL-6含量均明显低于C组(P<0.01),IL-4和IL-10含量却均明显高于C组(P<0.01);GIK组IL-4和IL-10含量明显高于INS组(P<0.01),但GIK组TNF-α和IL-6含量降低,与INS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胰岛素葡萄糖钾盐和胰岛素均能直接抑制内毒素刺激的PBMCs分泌促炎细胞因子,同时提高内毒素刺激的PBMC分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葡萄糖钾盐对胰岛素促进PBMCs分泌抗炎细胞因子有协同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毛细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4、TNF-α和IFN-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1例毛细支气管肺炎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4、TNF-α及IFN-γ含量,并与对照组结果比较.[结果]毛细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IL-4和TNF-α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IFN-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7 d后患儿血清IL-4和TNF-α明显下降(P<0.01),而IFN-γ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肺炎患儿存在免疫功能紊乱,IL-4、TNF-α及IFN-γ参与患儿免疫功能 改变,在免疫病理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多能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分泌特征。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3月医院收治的活动性结核病患者、肺部感染/肿瘤患者及同期来健康体检的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辅助性T细胞1(Th1细胞)和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2(IL-2)的分泌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 ESAT-6刺激单个核细胞后,每106个细胞的SFU为84.4±18.1;而CFP-10刺激为54.2±10.8。50例活动性结核病样本中,36例(72.0%)对ESAT-6和CFP-10有反应,14例(28.0%)仅对1种肽有反应。CD4+Th1细胞和CD8+CTL分泌的TNF-α、IFN-γ和IL-2三种细胞因子特征类似。活动性结核病组CD4+Th1细胞分泌TNF-α低于肺部感染/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而IFN-γ、TNF-α+IL-2、TNF-α+IFN-γ+IL-2均高于肺部感染/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活动性结核病组CD8+CTL分泌的TNF-α低于肺部感染/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IFN-γ、IL-2、TNF-α+IL-2、TNF-α+IFN-γ+IL-2均高于肺部感染/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特异性多能T淋巴细胞(CD4+Th1和CD8+CTL)分泌的IFN-γ+TNF-α+IL-2对于鉴别活动性结核病、肺部感染/肿瘤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与肺结核发病相关性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6月72例肺结核感染患者为研究组,同期51例健康体检人群为对照组。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后肺结核感染患者和健康人群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FN-γ水平。分析血清IFN-γ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与肺结核发病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FN-γ水平较治疗前升高,IL-6、IL-10、TNF-α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IFN-γ、IL-6敏感性优于IL-10、TNF-α,其中IFN-γ特异性最高;IFN-γ与IL-6、IL-10、TNF-α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FN-γ、炎症细胞因子参与了肺结核感染发病及进展过程,为肺结核感染免疫研究提供了有力证据。且通过外源性IFN-γ,有助于调节Th1/Th2动态平衡,促进肺结核感染患者体内Th2优势向Th1优势转换,为临床防治肺结核感染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抗结核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外周血淋巴细胞上清液(PBLS)中细胞因子(IL-2、TNF-a、IFN-g、IL-4)水平,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机制,机体内免疫系统失衡的机理,及上述几种细胞因子对SLE的诊断价值。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PHA刺激前后)中IL-2、TNF-α、IFN-γ及IL-4水平。结果:SLE患者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TNF-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略有降低;IFN-γ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IL-4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轻度升高。结论:SLE患者体内存在Th1/Th2细胞因子的比例失衡,即产生Th1型细胞因子减低,产生Th2型细胞因子的细胞增加,Th1/Th2比例向Th2极性偏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慢性丙肝(CH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α干扰素(IFN-α)及白细胞介素18(IL-18)mRNA的表达,探讨慢性丙肝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与干扰素应答的关系。方法聚肌胞(PolyIC)体外刺激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组患者PBMC,取培养上清利用病毒保护试验测定IFN-α2b治疗前后病人PBMC表达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同时用脂多糖(LPS)体外刺激不同组PBMC,RT-PCR检测PBMC IL-18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干扰素治疗应答组患者(n=12)和无应答组患者(n=26)PBMC分泌的干扰素抗病毒生物学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n=20)(均P<0.01)。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加,1个月已显著高于无应答组患者(P<0.01);无应答组患者PBMC分泌的干扰素活性始终处于低下水平。治疗前,应答组患者和无应答组患者PBMC IL-18 mRNA水平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应答组患者IL-18 mR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升高,1个月时显著高于无应答组患者(P<0.01),无应答组患者IL-18 mRNA水平始终较低。PBMC IFN-α活性和IL-18 mRNA水平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873,P<0.01)。结论慢性HCV感染无应答组的细胞免疫功能受损,不能正常表达IFN-α和IL-18,而应答组经干扰素治疗后表达能力逐渐恢复。慢性丙肝患者PBMC IFN-α活性和IL-18 mRNA水平检测可以作为干扰素治疗预后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侵犯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后,对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了解其免疫失败发生的机理。方法: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检测151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和PBMC的HBV-DNA。根据新生儿PBMC中HBV-DNA分成阴性和阳性组,将新生儿的PBMC分别在植物血凝素(PHA)和纯化HBsAg刺激下进行体外细胞培养,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6(IL-6)的分泌含量。结果:①151例新生儿中,宫内感染率为37.8%(57/151)。②新生儿宫内感染组中IFN-γ、IL-12水平显著低于宫内未感染组,IL-6水平则显著高于宫内未感染组(P<0.05)。两组新生儿血清中IFN-γ与IL-12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5);IL-12与IL-6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5);IFN-γ与IL-6亦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5)。结论:HBV侵犯新生儿PBMC后,新生儿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导致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12水平下降,而Th2型细胞因子IL-6水平上升,IFN-γ、IL-12抗病毒作用减弱,不利于新生儿体内HBV清除,易导致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0.
王桂兰  付嘉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9):2554-2555
目的:IL-18是一个现在公认的一个有力的诱导IFN-γ生成的细胞因子,但在不同条件下,它对哮喘的调节作用不同,该文旨在探讨IL-18对体外培养支气管哮喘患者的PBMC双向调节作用。方法:分别用IL-18、IL-12+IL-18、IL-18+IL-2以不同时间、不同剂量诱导PBMC细胞,用酶联免疫(E lisa)方法检测刺激后的细胞上清液中IFN-γ与IL-13的水平。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IL-18在不同的细胞因子协同作用对PBMC刺激产生的作用不同,在IL-12存在的情况下它主要诱导IFN-γ的生成,在IL-2存在的情况下它可以诱导IL-13的生成。结论:IL-18在不同的细胞因子环境对PBMC细胞产生的作用不同,证明了IL-18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PBMC有着双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