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间接视神经损伤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间接视神经损伤的临床特征,分析药物、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经颅视神经管减压治疗1眼,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加尼可林治疗27眼。结果 视神经管减压治疗1眼,术后视力由无光感增至0.2,药物治疗27眼,无光感组11眼中10眼无效,光感或有残存这高力组且24小时以内及时治疗9眼中8眼有效。结论 早期及时皮质类固醇冲击加尼可林治疗有残存这高力的间接视神经损伤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所致视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22例(22眼)颅脑外伤致视神经损伤的原因、治疗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视神经损伤经治疗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但效果不良,无光感者占22.72%。结论对颅脑外伤所致视神经损伤应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性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26例(28只眼)患者的诊断、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后的视力恢复情况。结果视神经损伤后光感或光感以上者20只眼中,18只眼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无光感8只眼中,3只眼视力提高;3例(3只眼)行视神经管减压术者视力提高。结论在第一时间救治颅脑外伤的同时,应抢救视神经损伤后尚存活的神经元,挽救残余视力。确诊后以CT检查有视神经受压迫的阳性征象者,不论有无光感均应及早手术;无阳性征象者及早药物治疗,多途径给药,疗效较好。伤后立即失明者效果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5年间收治的26例(28只眼)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无光感21只眼有5只眼视力提高,光感以上7只眼均有不同程度提高。6只眼行视神经管减压术,其中2只眼仍无光感,4只眼视力提高。结论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多见于车祸头部外伤后,应尽早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脱水剂及血管扩张剂等治疗,早期视神经管减压术效果好。伤后立即失明者效果差。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评价影响外伤性视神经病变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分析外伤性视神经病变69例的临床资料,以伤后3个月随访视力为最终结果,通过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外伤性视神经病变预后的因素。 结果 69例中3个月以上随访视力无光感者32例,占46.4%;视力进步者33例,占47.8%。伤后视力无光感比有光感以上视力(P=0.0031)、伤后有昏迷比伤后无昏迷(P=0.0262)、入院前未行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比入院前常规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P=0.0184)、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检查熄灭比VEP非熄灭者(P=0.0001)最终视力恢复的危险度增加。 结论 伤后无光感、昏迷、入院前未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影响外伤性视神经病变预后的危险因素,VEP检查是评价预后的有效指标。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98-100)  相似文献   

6.
陈楠  唐仁泓  王欣荣 《眼科研究》2010,28(7):674-676
目的探讨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8月—2008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眼科收治的88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临床资料。88例患者以性别、年龄、眼别、伤后有无光感、有无骨折、昏迷史、受伤原因、治疗方式8个临床观察因素作为自变量(X),疗效作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所有治疗均在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进行。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伤后有无光感X4(P=0.010)、昏迷史X6(P=0.010)和治疗方式X8(P=0.006)是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伤后无光感(OR=3.392,P=0.010)、有昏迷史(OR=3.162,P=0.010)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χ2=20.333,P=0.000),手术治疗是保护视力的有力措施(OR=1.459,P=0.006)。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stP=-1.674+1.222X4+1.151X6+1.459X8(χ2=20.333,P=0.000)。结论伤后无光感、有昏迷史是影响眼视力预后的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保护视力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7.
颌面外伤并发间接性视神经损伤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颌面外伤并发间接性视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46例颌面外伤并发间接性视神经损伤一经确诊,早期采用皮质类固醇冲击疗法、脱水剂、血管扩张剂、光量子血液疗法、维生素B族、神经营养剂等治疗。结果 46例(54眼)中治疗前无光感的5眼经治疗后3眼视力改善;治疗前光感的22眼经治疗后19眼视力提高。治疗前视力0.05~0,1者4眼,治疗后增至5眼;治疗前视力0.4~0.6者4眼,治疗后增至8眼;治疗前视力0.6以上者1眼,治疗后增至15眼。结论 间接性视神经损伤早期药物治疗是必要的,且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颌面中部外伤并发间接性视神经损伤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颌面部外伤并发间接性视神经损伤的特征及治疗。方法 15例患者在进行颌面外伤处理后均应用皮质类固醇和脱水剂等治疗,对其中3例视神经受压的患者进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结果 15例患者治疗前无光感5眼(29.41%),治疗后减少至2眼(11.76%),光感-0.04治疗前7眼(41.18%)降至3眼(17.65%),视力0.05-0.3治疗前5眼(29.41%),治疗后提高至12眼(70.59%)。结论 颌面中部外伤患者在治疗外伤时应早发现并发间接性视神经损伤。预后与早期发现及治疗的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鼻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外伤性视神经损伤63铡(63只眼),随机分成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联合复方樟柳碱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组(治疗组)03只跟,单纯视神经管减压术组(对照组)30只眼。全部患者均给予血管扩张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急性期给予大剂量皮质类固醇、甘露醇。结果疗效的主要观察指标是视力。治疗组有效率78.79%,对照组有效率50%。两组比较显示: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联合复方樟柳碱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χ^2=5.48,P〈0.05)。结论经鼻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患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治疗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患者易接受的、创伤小、并发症及毒副作用少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鼻内窥镜下经蝶窦视神经管减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尚才  陈帼燕  史剑波 《眼科》2004,13(2):98-100
目的:观察鼻内窥镜下视神经减压术的手术及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因外伤致视神经损伤的病例,在全麻下行鼻内窥镜视神经减压术,并对术中所见、手术时间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进行临床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由该术式视神经减压获得成功;原发视神经损伤3例,术后视力无改善;继发视神经损伤5例,术后视力有明显的恢复,视力分别从术前的无光感、光感、手动/眼前、手动/眼前、0.04提高到术后的0.1、0.08、0.06、0.1、0.1。结论:视神经损伤一旦确定,应尽早手术,本术式对筛、蝶窦骨折累及视神经、继发视神经损伤及视神经管内壁骨折者为较好选择;伤后有光感或视力渐进下降者,手术效果较好,对伤后无光感的患者,应认真分析损伤情况,对有视功能改善可能者,亦可尽早实施手术;手术时间尽早为好,但伤后时间较长者,亦不能放弃争取视功能改善的机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眼外超声(ETUS)助溶治疗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将51只中华大耳白兔双眼用光动力血栓法建立RVO模型后,分别进行ETUS助溶实验和超声能量及治疗时间选择实验。前者将RVO形成后的27只兔随机分为两组,一组(15只兔)静脉内注射尿激酶(UK)(1700-2200 U溶于20 ml生理盐水中),一组(12只兔)注射生理盐水(NS)20 ml;每只兔一只眼接受ETUS治疗(1.0 W/ cm2~,20 min),另一只眼不施行ETUS作为对照。后者将RVO形成后的24只兔48只眼按超声能量随机分为0.7、1.0 W/cm2两组(每组各12只兔),每组再按辐射时间分成8、14、20 min 3小组(每小组8只眼)。均采用1 MHz超声波100 Hz脉冲波,每天1次,连续3 d进行ETUS治疗。超声治疗后第4天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观察血管再通情况,第15天行视网膜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检查。 结果 ETUS+UK组血管再通率为66.7%,高于单纯UK组(20.0%)(P=0.025)、单纯NS组(8.3%)(P=0.005)和ETUS+NS组(8.3%)(P=0.005);不同超声能量组的血管再通率均随辐射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P=0.006,0.001),但不同辐射时间组超声能量对血管再通率无明显影响(P>0.05)。接受ETUS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组织改变和节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且随辐射时间增加而变得严重。 结论 ETUS能显著促进尿激酶对兔RVO血栓的溶解,同时可造成视网膜组织的明显损伤和节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66-169)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综合疗法治疗眼轮匝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原发外眼病的治疗、心理治疗、针灸治疗(新明Ⅱ穴、鱼腰透阳白、承泣透四白穴,重者加印堂,1次/d)全身及局部药物治疗.综合治疗眼轮匝肌痉挛.结果:采取上述综合疗法,治疗眼轮匝肌痉挛124例247眼.针灸6次(1wk),症状消失者96例192眼,占77 4%;24例48眼针灸12次(2wk),总治愈率96.8%;4例8眼症状缓解,0.5mo后眼轮匝肌痉挛症状再现,再次治疗1wk,症状无明显改善.无效3.2%.结论:综合疗法及个体化治疗眼轮匝肌痉挛,是目前治疗眼轮匝肌痉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弱视治疗效果。方法观察9~16岁弱视77例85只眼,采用光学药物压抑疗法加遮盖疗法联合红光闪烁等综合治疗,平均随访26个月。结果 85只弱视眼中基本治愈52.94%(45只眼),进步32.94%(28只眼),无效14.12%(12只眼);按年龄分组,9-12岁组53只眼,基本治愈31只眼(58.49%),13~16岁组32只眼,基本14只眼(43.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13~16岁组进一步分析,其疗效与注视性质、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有关。结论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弱视大部分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 合并中心凹下脉络 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 方法 采用半导体810红外激光对荧光素眼 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确诊的AMD合并CNV患者47例51只眼进行治疗。其中,隐匿型CNV40例42只眼,经典型CNV7例9只眼;初诊时平均视力为0.12。根据病灶大小选择光斑直径分别为0.8、1、2、3.0 mm;能量相应为120、160、260、360 mW;时间60s。治疗后 每1个月随访复查1次,如有需要,进行重复治疗,治疗次数1~3次。治疗后随访3~33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随访时检查视力、眼底出血和渗出吸收、CNV闭合情况。 结果 治疗眼治疗后均无即刻视力下降或其他不适。末诊时平均视力为0.16,与初诊视力相比,68.6 2%无变化,25.53%增加,7.84%降低。FFA联合ICGA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时,隐匿型CNV闭 合率为42.86%, 经典型CNV闭合率为22.22%;6个月时,隐匿型CNV闭合率为73.81%,经典型 CNV闭合率为66.67%。检眼镜检查显示:治疗后3个月,隐匿型CNV42只眼中,出血和(或)渗出部分或全部吸收,并有厚薄不等的机化瘢痕形成;经典型CNV9只眼中7只眼出血和渗出 减轻;1只眼有新出血。治疗后6个月,27只隐匿型CNV眼中,3只眼又见新出血,其中2只眼较快吸收,保持至12个月时无变化;5只经典型CNV眼中,2只眼有新出血,再次治疗后吸收 ,随访16个月病情稳定。19只隐匿型CNV眼随访至6个月以上,5只眼出血消失,5只眼有新出血 。6个月以上的随访中,共有8只眼可见新出血,其CNV复发率占15.6%。 结论 TTT治疗AMD 合并经典型或隐匿型CNV均有一定效果。在较长期随访中,约15.6%的CNV复发,复发患眼经再次治疗仍有好转。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80-284)  相似文献   

15.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重复光动力疗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2002年7月至2005年3月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AMD),重复治疗病例的疗效和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渗出型AMD患者78例94只眼采用PDT治疗,患者平均年龄68.4岁,治疗次数为132次,平均1.4次,其中22例30只眼接受重复PDT治疗,占治疗总数31.9%。30只眼共进行PDT治疗68次,其中2次22只眼,占73.3%;3次7只眼,占23.3%;6次1只眼,占3.3%。随诊时间3~32个月,平均随诊时间16.7个月。 结果 PDT治疗后末次随诊检查时,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或FFA联合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显示CNV渗漏停止14只眼,占46.7%;渗漏减少12只眼,占40%;持续渗漏4只眼,占13.3%。与首次PDT治疗前相比,末次检查矫正视力提高≥2行7只眼,占23.3%;视力波动在上下1行以内14只眼,占43.3%;视力下降≥2行9只眼,占30%。首次PDT后最佳矫正视力13只眼视力提高≥2行,占43.3%;12只眼视力波动在上下1行之内,占40%;5只眼视力下降≥2行,占16.7%。在随诊期中,最佳矫正视力出现在首次PDT后24只眼,占80%;有5只眼出现在2次PDT后,占16.7%;1只眼出现在3次PDT后,占3.3%。 结论 在重复PDT治疗患者中,末次随诊检查大部分眼CNV能完全或部分闭合,视力提高和维持者占67.8%,最佳矫正视力多出现在首次PDT后,随着PDT治疗次数的增加,最佳矫正视力出现的概率减小。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220-22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弱视治疗效果.方法 观察9~17岁的弱视77例85只眼.采用光学药物压抑疗法加遮盖疗法联合红光闪烁等综合治疗,平均随访26月.结果 85只弱视眼中治愈52.94%(45只眼),进步32.94%(28只眼),无效14.12%(12只眼);按年龄分组,9~12岁组53只眼,治愈31只眼(58.49%),13~17岁组32眼,治愈14只眼(43.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13~17组进一步分析,其疗效与注视性质,弱视类型,弱视程度有关.结论 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弱视大部分是治疗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e in the use of targeted therapies for cancer treatments. Nevertheless, the ocular side‐effects of the commonly used targeted agents are generally under‐reported and not well studied in the literature. We conducted multiple searches in databases, including Medline, EMBASE, Cochrane Library and conference proceedings, using the following strings: ‘name of targeted therapeutic agent (both generic and commercial names)’ AND ‘eye OR ocular OR vision OR ophthalmological’. Various targeted agents have been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ocular side‐effects due to their specific targeting of activities in the eye. Imatinib commonly causes periorbital oedema, epiphora and occasionally conjunctival haemorrhage. Cetuximab causes corneal lesions, 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 periorbital and lid dermatitis, blepharitis and conjunctivitis. Erlotinib is related to various ocular toxicities, mainly on the ocular surface, and perifosine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severe keratitis. Bevacizumab could potentially disrupt intrinsic ocular circulation and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romboembolic events; there are rare reported cases of optic neuritis or optic neuropathy. Other targeted agents, such as trastuzumab, sunitinib and crizotinib, also have specific ocular toxicities. In conclusion, ocular effects of targeted agents are not uncommon in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targeted therapy. Ophthalmologists should have high indexes of suspicion to diagnose and treat these complications promptl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视膜中央动脉栓塞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9例患者经超选择性眼动脉插管,用尿激酶18~75万U直接灌注溶栓治疗。结果其中8例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例患者视力与治疗前相比没有变化;各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介入溶栓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视力不同程度的提高。临床疗效与发病时间、尿激酶用量及治疗前视力不呈正相关。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安全、可靠的。(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22-2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单次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短期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光相干断层成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等检查确诊的30例渗出型AMD患者的35只患眼行PDT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3个月的临床资料,以视力、FFA、ICGA和OCT检查结果为观察指标,评价PDT对渗出型AMD的短期治疗效果。 结果 治疗后3 个月内有34只眼视力不变或提高,1只眼因出血而视力下降;FFA检查显示有19只眼荧光素渗漏减轻或完全消退;OCT检查显示视网膜水肿和浆液性脱离明显好转。全部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治疗后3例患者主诉有一过性视物变暗,2例主诉轻微背痛。 结论 PDT治疗渗出型AMD时,可短期封闭CNV,使渗漏减轻或消退,对视力无损害。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171-174)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单次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血管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0例孤立型脉络膜血瘤患者11只眼的临床资料。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402岁;1例双眼发病,6只左眼,5只右眼;均采用单次光动力疗法治疗,随访1~1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2个月。结果11只眼治疗后,全部瘤体都有不同程度萎缩,视网膜下液吸收,其中视力提高者8只眼,视力稳定者3只眼 。结论光动力疗法是治疗孤立型脉络膜血管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8,24:111-1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