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24例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与11例乳腺导管癌标本,采用细胞角蛋白,肌动蛋白和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良性上皮细胞或癌细胞,细胞角蛋白均阳性,而肌上皮细胞阴性。肌动蛋白染色上皮和癌细胞均阴性,良性病变肌上皮细胞阳性。S-100蛋白染色结果与肌动蛋白大致相仿,但反应较弱,结果提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以采用肌动蛋白为好。  相似文献   

2.
角蛋白是上皮细胞中间细丝的组成成分。上皮细胞恶变后所表达的角蛋白成分一般不发生改变。因而应用抗角蛋白抗体通过免疫组化染色不仅能鉴别上皮与非上皮细胞来源的肿瘤,而且可以应用一些特殊的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区别鳞癌和腺癌。  相似文献   

3.
p63显示肌上皮细胞在乳腺癌诊断中价值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比较p63与S-100蛋白、CK(34βE12)、CKl7、actin及calpornin在乳腺上皮良恶性病变中阳性表达的差异,显示肌上皮细胞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筛选出含有正常乳腺组织及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的导管原位癌6例,浸润型导管癌20例。根据《诊断外科病理学》标准将这些病变分为5组。选用p63等6种免疫组化抗体对上述病变进行标记。结果 (1)6种抗体在浸润癌以外的各种乳腺导管上皮增生性病变中均可见肌上皮细胞的阳性表达,在浸润癌中很少能找到肌上皮细胞.而在原位癌的癌巢周可见到完整或不连续的肌上皮细胞。(2)p63、actin及calponin在除浸润癌外的四组病变中均可见染色阳性的肌上皮细胞,阳性率达100%。但actin及calponin也可使血管平滑肌及肌纤维母细胞着色。(3)CKl7在正常及增生病变中肌上皮细胞阳性率明显低于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4)S-100蛋白及CK(34βEl2)在各组肌上皮细胞染色阳性率较低,并可见分泌上皮阳性着色。结论 通过5组不同病变的观察,MEC的存在与否不能成为导管原位癌与不典型增生的鉴别标准,但MEC的有无却是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的鉴别点之一。p63对乳腺肌上皮细胞最敏感,是鉴别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的首选抗体。actin与calponin亦是乳腺肌上皮细胞最敏感的抗体,在判断乳腺癌有无浸润时,同时选用胞核阳性的p63及胞质阳性actin或calponin,是一种较科学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细胞角蛋白是上皮型细胞中丝蛋白的一种,它存在于绝大多数上皮细胞及其相应的肿瘤细胞中,因此用角蛋白制备的抗体可用于低分化恶性上皮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由于角蛋白种类多,不同种上皮所含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K5/6、34βE12)在周围型乳头状肿瘤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并结合CK8和肌上皮标记(p63、SMA)对乳头状肿瘤中的增生细胞成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参照2003年WHO乳腺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筛选出乳头状瘤伴普通型增生(UH)10例,伴不典型增生(AH)10例,导管内乳头状癌(IDPC)8例。所有病例均进行CK5/6、CK8、34βE12、p63和SM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乳头状瘤伴UH、AH及IDPC时,CK5/6在增生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0、3/10、0/8;34βE1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0、4/10、1/8。CK8在增生细胞中均为阳性,在乳头基底部和导管周围细胞中均为阴性。p63和SMA在增生细胞中均为阴性,在乳头基底部和导管周围细胞中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结论基底型CK结合CK8和肌上皮标记有助于乳头状瘤是否伴UH、AH或IDPC的鉴别诊断。乳头状瘤伴上皮增生时有多种细胞成分参与,包括定向干细胞、腺中间细胞和腺终端细胞等,但未发现具有肌上皮特点的细胞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一组细胞角蛋白抗体在胸腹腔积液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2例胸腹腔积液标本,其中腺癌30例,鳞癌22例,反应增生性间皮细胞22例,应用细胞免疫化学SP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AE1/AE3)、细胞角蛋白5/6(CK5/6)、细胞角蛋白18(CK18)的表达。结果:三种抗体在反应增生性间皮细胞、腺癌细胞、鳞癌细胞中阳性率分别是CK(AE1/AK3):10.0%,73.3%,68.2%;CK5/6:60.0%,6.7%,77.3%;CK18:0,80.0%,4.5%。组合CK(AE1/AE3)(-)、CK5/6(+)、CK18(-)检测间皮细胞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0.2%;CK5/6(-)、CK18(+)检测腺癌细胞的敏感性为84.7%,特异性为93.6%;CK(AE1/AE3)(+)、CK5/6(+)、CK18(一)检测鳞癌细胞的敏感性为86.4%,特异性为92.8%。结论:多项细胞角蛋白联检提高了诊断反应增生性间皮细胞、腺癌细胞、鳞癌细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辅助细胞形态学对于良恶性胸腹腔积液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成人食管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培养成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建立能够体外长期培养的食管上皮细胞系,为上皮细胞的体外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 取食管癌患者正常食管上皮,用0.25%Dispase酶和0.25%胰蛋白酶/0.02?TA消化获取成人食管上皮细胞,使用无血清角化细胞培养液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和角蛋白、上皮膜抗原(E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结果 原代培养8d后,细胞汇合成片呈铺路石样生长,细胞角蛋白、上皮膜抗原表达阳性,可连续传代.结论 为体外分离培养成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建立了方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基底型细胞角蛋白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基底型细胞角蛋白(CK5、CK34βE12和CK14)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辅助诊断价值,并结合肌上皮标记、超微电镜对普通型导管增生的细胞成分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参照2003年WHO乳腺疾病分类的诊断标准筛选出28例导管普通型增生(UDH)、10例不典型增生(ADH)和25例导管原位癌(DCIS)。所有病例均进行CK5/6、CK34βE12、CK14、CK8、浕SMA、calponin和p63的免疫组化染色。4例UDH和1例DCIS通过电镜观察其增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CK5/6在UDH、ADH和DCIS增生细胞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9%、10.0%和0。CK34βE12和CK14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4%和82.1%(UDH)、20.0%和30.0%(ADH)、24.0%和28.0%(DCIS)。所有UDH的增生细胞均不表达浕SMA、calponin和p63。电镜观察显示UDH和DCIS的增生细胞中未发现符合肌上皮超微特征的细胞存在。结论基底型CK有助于UDH和ADH/DCIS的鉴别诊断,其中CK5/6较CK34βE12和CK14特异性更高。免疫组化染色和电镜观察结果支持UDH的增生细胞含有多种成分,包括定向干细胞、腺中间细胞和腺终端细胞等,但未发现具有肌上皮特点的细胞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的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中p63和Cytokeratin 5/6(CK5/6)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对150例乳腺导管增生性病变中的368个病灶分别进行p63和CK5/6染色。结果:CK5/6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肌上皮和导管上皮均阳性表达,35例普通型增生中,33例CK5/6呈马赛克式阳性表达,仅2例弥漫阳性;在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和浸润癌中,CK5/6主要呈阴性表达,仅6例阳性,其中有2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和CerbB 2阴性,符合基底细胞样癌的特点。p63在良性病变和非浸润性肿瘤性增生病变中的肌上皮细胞阳性表达,3例原位癌不表达p63和CK5/6。浸润癌中有3例(3/43)p63散在肿瘤细胞阳性,其余均阴性。结论:不同类型乳腺增生性病变中p63及CK5/6的染色模式存在一定规律,有助于这些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对37例乳腺派杰病(占同期乳腺癌3.72%),应用免疫组化,即选用抗角蛋白(KT)、抗细胞角蛋白(CKT)、抗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抗人大肠癌相关抗原(MC5)、抗细胞角蛋白(K27)、抗黑色素性相关抗原S-1007种标记物及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乳腺派杰病的细胞特性更接近腺上皮细胞。联合应用多种标记物分析组织发生,S-100染色结果不支持黑色素细胞来源,KT及K27染色结果不支持  相似文献   

11.
角蛋白(Keratin)作为一组分子量为40,000~70,000的不溶于水的细胞结构蛋白,广泛存在于哺乳类动物的上皮细胞内。而各种非上皮细胞中该蛋白成份缺如,因而角蛋白被认为是上皮来源细胞的一种标志物,引起了细胞生物学及病理学工作者的兴趣,尤其在肿瘤病理诊断方面,如通过角蛋白特异性抗体对肿瘤细胞进行角蛋白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用喉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上皮细胞的方法及诱导条件。方法:将E14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形成拟胚体后,在人喉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及因子诱导条件下共培养 14 d,形态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上皮细胞的角蛋白Ck 4、14、19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在诱导14 d的培养系统中较对照细胞可见更多上皮样细胞出现,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上皮样细胞胞浆中可见角蛋白Ck 4、14、19均有表达。结论:胚胎干细胞在喉上皮细胞条件培养液诱导条件下可形成上皮样细胞,为组织工程制作人工喉上皮材料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肌上皮缺失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病理科诊断的5例病例(2例本院, 3例会诊)、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例病例, 分析6例肌上皮缺失的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型,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36~61岁(中位年龄46岁)。左、右侧乳腺各3例, 均有乳腺肿物。镜下观察, 6例在乳腺增生病的背景病变内均可见良性大汗腺囊肿,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大汗腺细胞的微乳头、乳头状增生;其中1例伴有经典型小叶原位癌, 另有1例伴有大汗腺型导管原位癌及腺病腺管内播散。细胞角蛋白5/6、p63、平滑肌肌动蛋白、人肌球蛋白重链(SMMHC)、Calponin、CD10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呈良性形态的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腺管周围的肌上皮细胞完全缺失。结论乳腺良性大汗腺囊性乳头状增生性病变的肌上皮细胞可发生异常性改变, 部分甚至完全缺失。诊断时应充分结合细胞形态学(异型性)及组织结构的改变综合...  相似文献   

14.
细胞角蛋白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细胞角蛋白(CK)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表达情况,寻求帮助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分子标记。方法 按Page标准选病例,收集本院1993~2002年病理标本,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92例(石蜡包埋标本)、冷冻切片30例以及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原代培养上皮细胞和浸润性导管癌细胞株T-47D和MCF-7。采用EnVision标准二步法研究CK34βE12、CK8以及CK14表达情况。结果 (1)石蜡组织中CK34βE12在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不典型性增生、导管原位癌以及浸润性导管癌的阳性结果分别为95.2%、33.3%、19.2%和12.5%;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浸润性导管癌的冷冻切片CK34βE12阳性率为100%和55%;CK34βE12在MCF7呈阴性染色,在普通性增生原代培养细胞及T-47D中呈阳性染色;(2)CK8与CK14在乳腺导管上皮普通性增生的表达模式与其他病变不同。结论 CK34βE12有助于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但还不适用于术中冷冻快速诊断;CK8与CK14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中的表达模式可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桥粒斑蛋白II(DPII)是一种新的上皮和上皮性肿瘤标记物。我们应用针对石蜡切片的抗DPII单抗和抗细胞角蛋白(CK)单抗对2l7例肿瘤作了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的研究,结果:在163例上皮性肿瘤和双向分化的肿瘤中,147例表达DPII,占90.7%,92例表达CK,占56.4%。CK阳性染色全部位于细胞浆内,DPII阳性染色则同时分布在细胞交界面上和细胞浆中。其他54例不含桥粒的肿瘤均无DPII和CK表达。结果表明,DPII单抗是有用的含桥粒肿瘤的免疫组化探针。因DPII不存在于一切含桥粒肿瘤,故在鉴别上皮性肿瘤时,DPII单抗尚需与其他上皮标记物的抗体合并使用。  相似文献   

16.
<正>本文旨在探讨细胞角蛋白和波蛋白在大鼠发育中睾丸内的表达,特别是在支持细胞内的表达.阴栓龄17~20天的Wistar胎鼠和生后1、5、10、15、20和40天的幼鼠购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生后1天的仔鼠及胎鼠取右侧睾丸于4%多聚甲醛中浸泡固定.生后5天以上的幼鼠先经心脏灌流固定,再取睾丸浸泡固定.石蜡包埋后组织块作5μm厚切片.PAP法或ABC法显示细胞角蛋白,Biotin-Streptoavidin法显示波蛋白.兔抗牛角蛋白多克隆抗体和小鼠抗猪波蛋白单克隆抗体均为DAKO公司产品.结果如下:(1)17天龄胎鼠睾丸可见两种中间纵蛋白的表达.角蛋白主要见于表面上皮,纵隔及其附近的睾丸索(testicular cords)内的上皮细胞以及其它睾丸索的支持细胞.在纵隔以外的睾丸索,角蛋白的反应弱,只见于支持细胞的核下区.波蛋白分布于白膜、问质及血管内皮.在睾丸索内则分布在支持细胞的核下区.(2)随年龄增长,睾丸索内支持细胞的角蛋白表达减弱.纵隔及其附近的睾丸索除外,它们发展成为直细精管和睾丸网.生后15天以后,睾丸索(曲细精管)支持细胞的角蛋白用PAP法已不能显示.(3)用ABC法,在出生后15天以上的曲细精管内确可见到少数角蛋白阳性细胞,大多数支持细胞的波蛋白表达增强.本结果提示,支持细胞可能有两种类型.随着发育,大多数支持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二态性乳头状癌的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收集具有二态性形态学特征的乳腺导管原位癌7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点,并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CK5/6、CK34βE12、CK8、CD10、p63、SMA、ER、E-cad、Syn、CgA、GCDFP-15和AR的表达。结果二态性导管内乳头状癌4例,具有二态性特征的筛状型导管原位癌3例;其中4例伴有导管内非典型增生。二态性乳头状癌有两种形态不同的肿瘤细胞:一种是普通性肿瘤细胞,多为柱状细胞,胞质不透明,核为低或中间级别。此类细胞分布于乳头或筛状结构的浅层;第二种细胞是二态性肿瘤细胞,多呈多角形或立方形,胞质透明或淡染,核级别及形态与普通性肿瘤细胞相同。此种细胞位于柱状肿瘤细胞内侧,排列呈条带状、筛状、实性巢状或单个细胞播散分布,其胞质及细胞分布位置类似增生的肌上皮细胞。两种肿瘤细胞均显示CK8、ER阳性,基底高分子量角蛋白(CK5/6、CK34βE12)、肌上皮(CD10、p63、SMA)、Syn和CgA阴性;E-cad阳性5例,另2例部分细胞呈胞膜胞质型微弱阳性而大部分细胞不表达;1例GCDFP-15及AR阳性。结论二态性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两种肿瘤细胞均呈腺系上皮分化,两种肿瘤细胞的形态及胞质染色不同,但核的异型性及其形态相同,免疫组化结果也相同。二态性肿瘤细胞在HE切片内与肌上皮细胞很相似,易被误认为肌上皮,从而导致诊断不足或误诊,宜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对腮腺导管上皮细胞角蛋白K8和K18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腮腺巨细胞包涵体病(PCID)石蜡包埋组织中巨细胞病毒立即早期抗原和角蛋白K8、K18的表达.结果 PCID腮腺组织导管上皮出现包涵体巨细胞;包涵体巨细胞HCMV抗原DDG9/CCH2阳性;包涵体巨细胞角蛋白K8表达呈阴性,而K18表达呈强阳性.结论 HCMV感染腮腺导管上皮细胞诱发角蛋白K8降解,K18表达上调是一种反应性改变;单层上皮角蛋白网具有维持上皮细胞机械力学完整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敏  陈元方  柯杨  孔燕国  陆国钧 《解剖学报》2000,31(2):180-182,I010
目的 完成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 ,建立能够体外长期培养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系。 方法 用含有胶原酶 IA型的消化液消化分离胎儿胰腺组织为细小、均匀的细胞团进行接种 ,接种的细胞团用含10 %胎牛血清、4.0 m mol/L谷氨酰胺、0 .0 1%大豆胰酶抑制剂、0 .0 2 %牛血清白蛋白、5 .0 m g/L牛脑垂体提取物、2 .5× 10 - 3m g/L表皮生长因子、2 5 .0× 10 - 2 m g/L霍乱毒素、5 .0 mg/L胰岛素、10 .0 mg/L转铁蛋白、1.0 m g/L地塞米松、5 0 m g/L庆大霉素的完全培养基培养 2 4h后 ,换含 2 %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 ,在细胞团达到 80 %~ 90 %的细胞汇合时 ,1∶ 2传代培养。 结果 获得的原代培养细胞不含有淀粉酶 ,表达细胞角蛋白 ,可初步认定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原代培养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已传代培养到第 3代。 结论 我们的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方法、条件适宜于胰腺导管上皮体外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20.
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抗平滑肌的肌动蛋白(actin)、肌球蛋白(myosin)、S—100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对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进行免疫组化和免疫电镜研究。结果发现,该癌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对抗actin、myosin和S—100蛋白反应阳性,对抗GFAP反应阴性。这些细胞衬里在囊样腔隙周边、小导管外周或散在于上皮团块中;肿瘤性腺上皮细胞对上述抗体反应阴性。讨论了肿瘤性肌上皮细胞的分化趋向和免疫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