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生儿ABO、RhD配合型输血与同型输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87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将患儿按不同输血方式分为配合型输血组41例及同型输血组46例。比较两组红细胞输注量,输血前后血液指标[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变化,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不规则抗体筛查、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结果,以及输血不良反应。结果配合型输血组和同型输血组红细胞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两组Hct、Hb、R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两组Hct、Hb、RBC水平高于输血前(P0.05),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h后,配合型输血组和同型输血组I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配合型输血组有2例患儿检出不规则抗体,余下39例配合型输血者和全部同型输血者DAT及不规则抗体均为阴性,两组均未见输血不良反应(P0.05)。随访结果:16例配合型输血患儿输血后24h、3d、7dHb及IBiL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检出不规则抗体。结论配合型输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和同型输血等同,配合型输血是临床输血治疗中安全、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48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火急非同型输血抢救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3年7月我院急诊科应用火急非同型输血抢救的48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均为O型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的临床资料。记录48例患者抢救情况[输血等候时间、24 h抢救成功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量。记录输血前和输血后12 h时抢救成功患者凝血功能[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溶血指标[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输血等候时间平均(15.22±2.39)min;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输注量为:42例输注3U,3例输注4.5U,3例输注1.5U;24 h抢救成功率为87.50%(42/48)。输血后12 h时,抢救成功患者PT、APTT水平显著低于输血前(P<0.05);TBIL、IBIL水平略高于输血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急非同型输血用于抢救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有利于缩短输血等候时间,提高抢救效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冰冻血浆(FP)与去白悬浮红细胞(LPRC)不同比例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探讨成分输血的最优比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9月~2018年9月佛山中医院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15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输注的FP、LPRC的不同比例分为A组(1:1.5),B组(1:1),C组(1.5:1),D组(2:1),测定并比较各组输血前、输血24h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的含量;观察并比较各组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亡率、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四组输血24h后PLT明显下降(P0.05),FbgC增加(P0.05);A组输血24h后APTT水平较输血前明显延长(P0.05),PT、HG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输血24h后PT、APTT、HG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死亡率、ICU监护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余二组(P0.05)。结论不同FP与LPRC比例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影响并不明显,但是过低比例影响凝血功能,过高比例增加不良反应和输血费用,因此,推荐FP与LPRC输血配比的最佳比例为1: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红细胞悬液与血浆不同比例输注在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8年5月我院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患者114例,均行大量输血治疗,按输血过程中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不同分为A组(n=47)、B组(n=39)、C组(n=28)。A组采取高比例血浆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1),B组采取中比例血浆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处于1:2~1:1),C组采取低比例血浆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1:2)。比较3组住院时间,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血液制品输注情况及输注前与24 h后血常规指标(PLT、Hb)、凝血功能指标(APTT、PT、Fg)水平。结果3组病死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输注24 h内血小板、冷沉淀、悬浮红细胞的输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住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输注24 h后Hb水平与输注前比较及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B组、C组的PLT水平均较输注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输注24 h后PLT水平均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4 h后B组、C组的APTT、PT水平均较输注前提高,Fg水平较输注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输注24 h后APTT、PT水平低于B组、C组,Fg水平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将血浆和红细胞悬液比例控制在1:1之上,可防止凝血功能障碍发生,减少住院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测定输血前后孕妇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相关指标,分析Rh C抗原在输血后24h对孕妇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并评价其在临床输血安全中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进行急诊手术的孕妇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2例,孕妇输注与其自身Rh C血型异型的血液;对照组48例,孕妇输注与其自身RhC血型同型的血液。两组孕妇均输注与自身ABO及RhD血型同型血液。检测并比较输血后两组孕妇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及血液中CD3^+、CD4^+、CD8^+细胞数量。结果观察组输血后血清IL-2水平显著降低,IL-4水平明显升高,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后血清IL-2、IL-4水平则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输血后CD3^+、CD4^+、CD8^+细胞数量明显降低,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输血前后CD3^+、CD4^+、CD8^+细胞数量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孕妇在输注不同型Rh C抗原血液之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相关指标均有所改变,说明输注不同型RhC抗原血液对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输注同型RhC抗原血液对减少输血后免疫反应的发生和预防新生儿溶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治疗时血浆和红细胞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细胞免疫功能及电解质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输注血浆与红细胞的比例不同分为高比例组51例、中比例组38例、低比例组25例。对比3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电解质平衡情况,以及住院期间生存情况。结果输血后三组患者血小板数量(PLT)均降低,且低比例组明显低于高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输血前相比,输血后高、中比例组凝血酶原标准化比率(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比例组明显低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高、中比例组患者纤维蛋白原(Fg)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Fg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比例组明显高于中、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高比例组血清CD3^+、CD4^+、CD8^+水平与输血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低比例组CD3^+、CD4^+水平明显降低,CD8+明显增高,且高比例组清CD3^+、CD4^+明显高于中、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明显低于中、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血清K+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比例组明显高于中、低比例组;Ca^2+、N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比例组明显低于中、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组红细胞输注总量明显低于中、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高比例组死亡率为3.92%,低于中比例组死亡率10.53%及低比例组死亡率16%。结论对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给予高比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与红细胞(RBC)比例≥1:1可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保持机体电解质平衡,同时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可减少后续红细胞输注量,节约血资源,并可明显降低住院期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RhC抗原在输血后24h对急诊骨科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行急诊骨科手术9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5),对照组采用自体血液回收仪进行自体输血,观察组与自身RhC血型异型的血液进行异体输血,输注血液为与自身ABO及RhD血型同型血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输血前后患者血清中IgG、IgM、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ɑ(TNF-α)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输血前后血液中CD3+、CD4+、CD8+和NK细胞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输血前,两组患者血清中IgA、IgG、IL-2和TNF-α指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h,两组患者血清中IgA、IgG、IL-2和TNF-α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两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h,两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均较输血前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为16.67%,对照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2.22%,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44,P<0.05).[结论]输注不同RhC抗原血型24h后能够降低患者免疫功能,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不利于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自体输血24h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感染发生风险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8.
同型输注是输血的基本原则,本院1例患者鉴定血型为A型RhD(-),由于紧急情况下缺乏同型血液,考虑输注A型RhD(+)血液,对该患者的输血相关检查及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因严重颅脑外伤、休克入院,申请输注同型悬浮红细胞。鉴定血型为A型RhD(-),抗体筛选试验阴性。由于紧急情况下缺乏同型血液,考虑输注A型RhD(+)血液,交叉配血试验均相合。患者在入院当天及第4、6、11天均输注了A型RhD(+)悬浮红细胞,输注后无输血反应。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174例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依据输注血浆(P)与悬浮红细胞(R)比例(P/R)不同分为研究组(入院后24h内成分输血P/R>1,n=58)、常规组(入院后24h内成分输血1/2

0.05).研究组治疗期间红细胞输注总量较常规组及对照组明显低(P<0.05),常规组红细胞输注总量与对照组相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平均生存时间最长,常规组次之,对照组最短,三组之间两两相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6个月随访存活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成分输血比例对急性创伤致大失血患者预后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输注高比例不同成分输血因具有改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红细胞输注量少及预后生存时间长等优势,较中低比例组更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和探讨医院在创伤紧急医疗抢救输注通用性红细胞的效果和意义。方法按照《创伤紧急救治通用型红细胞输注专家共识》(简称《专家共识》)和《特殊情况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简称《推荐方案》),从临床输血数据库和医院病案系统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战创伤中心(简称战创中心)紧急抢救输注通用型红细胞(献血者IgM或IgG抗-A和抗-B效价均≤256的0型RhD阳性悬浮红细胞)的34名患者,分析并总结病例的临床特征与紧急输注通用型红细胞的启动指征、启动流程、实施方案、患者的转归和救治效果。结果 2年间,依据《专家共识》及《推荐方案》,共对战创中心34名患者启用通用型红细胞,占该中心同时输血患者的1.27%(34/2 683),共输通用型红细胞109 U,平均(3.2±1.8)U/人;ABO、RhD血型:2人未来得及检测出,10人为A、D阳性,3人AB、D阳性,6人为B、D阳性,13人为O、D阳性。24 h抢救成功率58.8%(20/34),17人康复出院;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输血不良反应,非O型患者输注通用型红细胞后亦未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依据《专家共识》和《推荐方案》,在第一时间输注通用型红细胞紧急救治创伤患者,使得抢救输血更及时有效,赢得了治疗时间、有益于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种将O型单采浓缩血小板悬浮于AB型新鲜冰冻血浆而制备的通用型组合血小板在患者紧急救治中的临床应用,以提高紧急和特殊救治的血小板保障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三级综合医院21例血液病患者同一住院周期内按输注通用型、AB型和同型血小板三种血小板输注方案分组,分析输注前PLT、输注剂量、输注24 h后血小板回收率(24 h PPR)、输注后24 h血小板计算增高指数(CCI)、后续血小板输注剂量及间隔时间、输注不良反应之间的数据差异。结果 1)制备用起始O型单采血小板和成品通用血小板的PLT、MPV、PDW、K、MA、PH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制备的通用型血小板中抗-A、抗-B效价均<2;2) 21例病例的患者输注通用型血小板27次,单人输注1~5次,单次输注1(0.4,1.0)治疗量,无输血反应发生;3)三组输注方案后24 h CCI、24 h PPR有效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和通用型输注组后续第一次输注血小板的间隔时间长于AB型输注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输注剂量间无差异,P>0.05。结论 紧急情况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新生儿ABO、RhD配合型输血与同型输血(下简称"配合型输血或同型输血")的病例资料对照回顾性分析,探讨配合型输血在新生儿输血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南昌地区2014年1月-2016年10月26例新生儿红细胞配合型输血患者为配合型输血组,根据1∶1配比病例选取26例新生儿同型输血患者为同型输血组,对26例配合型输血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血红蛋白水平(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等有效性指标和输血前、后Hb、不规则抗体筛查、间接胆红素(IBiL)值、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和输血不良反应等安全性指标与同型输血间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配合型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结果:配合型输血与同型输血组间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d)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合型输血与同型输血组间输血前Hb水平、红细胞输注量(ml)、1 d后Hb、Hct、RBC增加值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输注红细胞1 d后Hb、Hct、RBC均明显升高(P0.05)。配合型输血与同型输血组均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配合型输血组IBiL值较输血前明显下降(P0.05),输血后均未检出新的不规则抗体,除22名新生儿溶血病患者外DAT亦均呈阴性;12例配合型输血患者输血后1、3、7 d的IBiL值、Hb水平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合型输血与同型输血在新生儿输血治疗中具有同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预存式联合自体回收式输血对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预存式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对照组采用异体输血,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感染率、血常规指标[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时间(TT)]及细胞免疫功能(CD3+、CD4+、CD8+、CD4+/CD8+及NK)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感染率2.17%(1/46),与对照组8.70%(4/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4,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2h及24h的Hb、Hct、PLT、FIB、PT、APTT及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对照组输血后24h及72h的CD3+、CD4+、CD4+/CD8+及NK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24h的CD3+、CD4+、CD4+/CD8+及NK显著下降(P<0.05),72h的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输血后CD3+、CD4+、CD4+/CD8+及NK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存式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安全有效,且对免疫功能无明显抑制,优于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脏病患者多次反复输血对交叉配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对49例肾脏病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抗体筛查、抗球蛋白(DAT)试验.结果 (1)输血2~5次的肾脏病患者交叉配血试验相合率显著高于输血6次以上的患者、抗体产生率显著低于输血6次以上的患者(P<0.05).(2)输血2~5次的21例肾脏病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2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1例不相合,两法试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输血6次以上的28例肾脏病患者微柱凝胶法中有10例不相合;凝聚胺法有5例不相合,两法试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脏病患者配血相合率与输血次数呈负相关,与抗体产生率呈正相关;采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试验,可提高交叉配血结果的准确性,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调查RhD(–)患者紧急抢救用血时相容性输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2月平顶山地区临床接受输血治疗的3例RhD(–)患者紧急抢救输血时采用相容性输血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RhD(–)患者输用RhD(+)血液后的治疗效果。结果3例患者(2女、1男)经不规则抗体检测阴性,紧急抢救用血时输用ABO同型的RhD(+)红细胞,2h后检测Hb值(g/L)分别为92±11.1、89±13.3、95±14.8,输血后Hb的体内检测值与预提升值相符;7d的Hb值(g/L)分别为95±13.7、94±14.1、98±16.7,2hHb与7dHb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过程及输血后追踪监测未见输血不良反应,3例患者2个月后检测血液不规则抗体均阴性,患者输血治疗效果好。结论RhD(–)患者紧急抢救输血时,当RhD(–)血无法满足抢救需求时,应遵循科学合理输血原则,选择与患者ABO同型的RhD(+)红细胞进行相容性输血,及时抢救生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危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34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7例.A组接受三洗红细胞输血治疗;B组患者接受去白红细胞悬浮液输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 ①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血清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所好转,检测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明显高于B组(P<0.05),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交叉配血困难,在危急情况下可选择成分输血,护理人员应仔细做好各方面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脐带血在早产儿输血相容性试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曲靖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早产儿595例,收集早产儿配对的脐带血和静脉血标本,用微柱凝胶卡式法将2组血标本进行输血相容性试验,包括ABO及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在ABO、RhD血型鉴定试验中,2组血标本试验结果完全相符,符合率100%;在不规则抗体筛查试验中,抗体阳性检出率1.5%,2组血标本试验结果完全相符,符合率100%;在交叉配血试验中,交叉配血不相合120例,不相合检出率20.2%,其中,主侧不相合检出率10.6%,次侧不相合检出率9.6%,2组血标本试验结果完全相符,符合率100%。结论 脐带血可替代静脉血进行早产儿输血相容性试验,能减少早产儿医源性失血和侵入性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的紧急抢救输血情况,追踪评价《推荐方案》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统计邯郸地区2014年6月~2016年5月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的紧急抢救输血情况,对遵循《推荐方案》的病例,分析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紧急抢救输血病例(以下称"紧急抢救组")20例,输血31次,输注红细胞126 U,平均输注4 U,总有效率77.4%;鉴定出抗体特异性后再输血病例(以下称"正常程序组")83例,共输血137次,有效率86.9%,紧急抢救组和正常程序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P0.05)。结论对于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紧急抢救输血,采用与患者ABO、RhD/C/c/E/e同型且交叉配血试验阴性的供者红细胞输注或O型、RhD/C/c/E/e且交叉配血试验阴性的供者红细胞输注,都是相对安全的;回顾性调查显示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的紧急抢救组与正常程序组的输注有效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推荐方案》是可行且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抗-CD47单抗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影响及处理措施。方法 对1名具有抗-CD47单抗用药史的患者血液标本进行输血相容性检测,分析抗-CD47单抗效价,鉴定巯基试剂对抗-CD47单抗的洗脱效果,利用中和抗体及抗球蛋白筛选与患者相配合的血液成分。结果 患者血型鉴定为A型,RhD(+),不规则抗体筛查、DAT试验、交叉配血均为3+或4+。利用中和抗体或Gamma-clone抗球蛋白均可为患者筛选到主侧配血相合的红细胞。患者输注后无不良反应,贫血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利用中和抗体或Gamma-clone抗球蛋白处理患者血液标本,可以消除抗-CD47单抗对输血相容性检测的影响,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生儿输血策略与前期检验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1日收治的35例需要输血的溶血新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儿的前期检验方法和输血策略进行临床分析和研究。结果交叉配血与直抗模式检验结果实施对比分析,发现凝聚胺技术对患者血清交叉配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对直抗阳性患者的血清及放散液交叉配血不合格率较高,且与直抗阴性患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灵敏度较低的患儿在进行凝聚胺技术检测上与微柱凝胶技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不同方式对患儿血红细胞放散液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输血前期检验对新生儿输血策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应用微柱凝胶技术的敏感度较高,能够提高检测结构对新生儿输血相容性和同血型血样方案选择的准确度,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