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拟对比静吸复合麻醉和全凭静脉麻醉对学龄前小儿患者疝修补术后谵妄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第八十二集团军医院收治的55例年龄<7岁、能清楚自我表达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疝修补术,随机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Inh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Ven组)。采用2~3 mg/kg丙泊酚静脉麻醉诱导,术中麻醉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七氟烷-瑞芬太尼)或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瑞芬太尼),并且维持一定麻醉深度(BIS 45~55)。术后1 h、3 d,分别利用小儿麻醉后谵妄(the 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评定量表判定患者是否有谵妄表现。同时比较不同麻醉方式下麻醉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和患儿家属满意度。 结果Inh组和Ven组术后1 h的PAED评分分别为(7.44±0.71)分、(5.64±0.56)分,患儿家属对麻醉满意度评分分别为(3.82±0.29)分、(3.04±0.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h组和Ven组术后3 d的PAED评分中位数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相比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瑞芬),静吸复合麻醉(七氟烷+瑞芬太尼)方式导致较多学龄前儿童疝修补术后早期发生谵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超声剪切波弹性(lung shear wave elasticity, LUSWE)成像技术用于评估小儿术前肺组织弹性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全身麻醉下行择期外科手术的患儿32例,年龄4个月~11岁,ASA分级Ⅰ~Ⅲ级,性别不限。按病种将患儿分为先天性心脏病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大隐静脉曲张患者术后疼痛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收治的110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全身麻醉组(n=55,采用全身麻醉)和联合组(n=55,采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心率(HR)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的应激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ROS),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清学相关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栓素B2(TXB2)。结果 术中,两组患者MAP、SBP、HR均降低,但联合组患者均高于全身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8 h,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g...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七氟烷与异丙酚对腹股沟疝手术患儿认知、应激及疼痛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1月重庆市永川区儿童医院90例腹股沟疝患儿,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而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指标,术后1 h、术后1 d以及术后2 d疼痛情况,麻醉诱导前及切皮时应激反应指标,麻醉前、应答后2、4、6、24 h认知功能。 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呼吸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 h、术后1 d及2 d2组的儿童疼痛评分(CHEOPS)随时间延长均下降(P<0.05),但2组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切皮时与麻醉诱导前比较,2组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及肾上腺素(E)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应答后2、4、6、24 h 2组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评分(MMSE)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P<0.05)。应答后2、4 h2组MMSE评分低于麻醉前,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 结论相较异丙酚,七氟烷对腹股沟疝手术患儿麻醉效果更佳,可改善其认知功能,抑制机体应激及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对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11月安徽省儿童医院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患儿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患儿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联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术后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复苏质量、麻醉诱导药物用量、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术后2、6、24 h,观察组FLAC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除喉罩时间、离开恢复室时间、术前麻醉诱导丙泊酚、舒芬太尼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6.66%)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在小儿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具有复苏效果好,可减少全身麻醉用药,降低患儿的疼痛程度,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气管导管延长管用于脊柱手术患儿俯卧位下通气的效果。方法选择接受脊柱手术、在卧位下行全身麻醉的32例患儿为观察对象,年龄4~1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采用带钢丝加强型气管导管等材料制作延长管,实施气管导管的延长;对照组使用常规气管导管延长管。观察两组患儿压力控制通气模式下患儿潮气量(VT)、每分钟通气量(MV)、动态肺顺应性(Cdyn)、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气末CO2分压(PETCO2);比较两组的血气分析结果差异以及延长管与呼吸回路连接处脱落的情况差异。结果两组患儿的VT、SpO2、PETCO2、麻醉及手术持续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MV及Cdyn显著大于对照组(P=0.028及0.021)。麻醉前与苏醒后两组患儿的pH、PaO2及PaCO2均无组间差异,且自身比较同样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有1及2例出现滑脱,滑脱例数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551),但观察组滑脱时距离麻醉开始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结论改良气管导管延长管有助于增加卧位脊柱手术患儿的每分钟通气量及动态肺顺应性,且增加延长管与呼吸回路接触的牢固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对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56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椎管内麻醉组和全身麻醉组,椎管内麻醉组31例,平均年龄78.2岁,全身麻醉组25例,平均年龄79.5岁。手术方式全部采用闭合复位,y3型髓内钉内固定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包括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骨折患者手术均得到良好复位及固定,无死亡及感染病例。椎管内麻醉组术后下地活动所需时间为(79.6士23.1)h,而全身麻醉组为(106.4±35.6)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内麻醉组术后平均住院日为(9.1±3.3)d,而全身麻醉组为(11.6±4.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身麻醉组术后在认知障碍及呼吸系统感染等并发症方面明显高于椎管内麻醉组。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闭合复位、y3型髓内钉内固定可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在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全身麻醉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全身麻醉复合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和全身麻醉在老年腹腔镜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于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老年腹股沟疝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分为2组,每组患者35例。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记录2组患者不同时段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水平,分别在术后即刻、术后6、12 h评估2组患者的Ramsay、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分析2组患者的麻醉复苏质量和麻醉效果。 结果T1、T2、T3时,2组患者的MAP、HR水平较T0均显著降低,而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 h,2组患者的Ramsay评分较术后即刻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术后即刻显著升高,而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97.14%,稍高于对照组的8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身麻醉复合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全身麻醉在老年腹腔镜疝修补术中的麻醉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麻醉复苏质量,可作为老年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疝修补术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用于直肠癌根治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巴中市中心医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术并符合本研究纳入条件的直肠癌患者共178例,其中男84例,女94例;年龄34~72岁,(51.9±10.255)岁;按麻醉方式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93例)和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组(85例),观察2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麻醉不良反应来看,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组在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均明显低于单纯全身麻醉组(P〈0.05),2组在心动过缓、室性早搏发生率及胃肠道恢复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下肢神经功能异常发生。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用于直肠癌根治术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不仅能取得相同的麻醉效果,在减少麻醉不良反应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肖遥  陈柯  田可为  周旭  李敏  陈森  张真真 《中国骨伤》2023,36(8):731-736
目的 :探讨腰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提高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手术麻醉镇痛效果,减少镇痛药物使用,减轻炎性反应,避免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发生。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9月接受髋部骨折手术的200例老年患者,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97例,其中男66例,女31例;年龄(70.23±6.60)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3.13±1.94) kg·m-2;半髋置换19例,全髋置换46例,转子间骨折固定32例;采取腰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照组94例,其中男59例,女35例,年龄(68.80±6.24)岁,BMI(22.88±1.85) kg·m-2;半髋置换14例,全髋置换39例,转子间骨折固定41例;采用单纯施行全身麻醉。9例由于手术方案改变、基础疾病加重脱离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3 d的POD发生率,谵妄等级评分(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1 d...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不同体位对儿童腹股沟斜疝腹腔镜术后麻醉恢复及复苏期气道管理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疝手术的腹股沟斜疝患儿128例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侧卧位组和平卧位组,各64例,侧卧位组行侧卧位拔管,平卧位组以去枕平卧位拔管,对比2组患儿术后拔管后呛咳发生率、复苏时间、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 结果2组患儿在性别、身高、年龄、体重、手术时长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2组患儿在各时间点的SpO2无差异(P>0.05);侧卧位组患儿拔管后躁动时间、苏醒时间及自主呼吸时间明显短于平卧位组(P<0.05);2组患儿拔管后出现躁动、低氧血症、喉痉挛、挣扎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平卧位组,侧卧位组患儿呛咳、呕吐及恶心明显减少(P<0.05)。 结论与传统平卧位比较,侧卧位苏醒对全身麻醉下腹腔镜疝手术术后患儿的呼吸道管理更有利,能提高安全性,复苏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腹股沟斜疝患儿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镇痛效果。 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邯郸市中心医院行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观察组给予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分析和比较2组患儿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心率、血压及麻醉时间、清醒时间、拔管时间。 结果术后1、6 h,对照组患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4.33±1.56)、(3.21±1.61)分明显高于观察组(3.02±1.35)、(2.08±1.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儿麻醉诱导,手术进行10、20 min,手术结束时血压及心率值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9.14±2.31)、(8.15±1.88)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18.55±3.58)、(15.56±2.15)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中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循环更稳定,具有起效快、操作简单、苏醒时间短等优越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对腹股沟疝患儿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2月,保定市儿童医院82例腹股沟疝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患儿41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试验组采用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统计2组麻醉前(T1)、麻醉后10 min(T2)、术后即刻(T3)、术后8 h(T4)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水平、氯胺酮用量、苏醒时间、术后5、60、120 min时疼痛的改良面部表情评分(facial expression scoring,FLACC)及苏醒期躁动评分(awakening period score,AS)、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T2时2组血清皮质醇、IL-6水平较T1时期增高,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T3及T4时2组血清皮质醇、IL-6水平较T2时期降低,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氯胺酮用量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5、60、120 min试验组FLACC及AS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呕吐(7.32%)、躁动(12.20%)、嗜睡(9.76%)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腹股沟疝患儿手术治疗过程中采取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复合罗哌卡因骶管阻滞,可减少氯胺酮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减轻术中应激反应程度,还有利于减轻术后疼痛感及躁动程度,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1~7岁患儿术后使用舒芬太尼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s control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时不同自控给药剂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儿术后使用舒芬太尼行PCIA,舒芬太尼总量为2 μg/kg,使用0.9%氯化钠稀释至100 ml,背景剂量为...  相似文献   

15.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腹切除术的麻醉管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与开腹切除术的麻醉管理特点。方法 2010年2月~2011年1月,70例ASAⅡ~Ⅳ级,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行腔内修复术52例(腔内修复组),开腹切除术18例(开腹切除组)。开腹切除组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腔内修复组采用的麻醉方法包括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酔、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和监护麻醉。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采用快速顺序静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控制呼吸,静吸复合方式维持麻醉;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采用丙泊酚靶控静脉输注,经喉罩行机械通气控制呼吸;监护麻醉保留自主呼吸,适当镇静镇痛。结果开腹切除组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术中均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腔内修复组有57.7%(30/52)的患者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34.6%(18/52)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喉罩通气)和7.7%(4/52)的患者在监护麻醉下完成手术。与开腹切除组相比,腔内治疗组术中血压较平稳,麻醉时间[(90±27)min vs.(210±44)min,t=13.668,P=0.000]、手术时间[(45±22)min vs.(187±36)min,t=-19.811,P=0.000]、术中输注晶体液[(750±178)ml vs.(1896±367)ml,t=17.486,P=0.000]、胶体液[(349±147)ml vs.(1257±266)ml,t=18.034,P=0.000]、异体血[(50±34)ml vs.(898±154)ml,t=-37.615,P=0.000]、术后返ICU患者比例(15.4%vs.66.7%,χ2=17.231,P=0.000)及术后住院时间[(8.5±2.1)d vs.(15.2±4.3)d,t=8.700,P=0.000]均明显降低。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的麻醉手术时间、液体出入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水平远低于腹主动脉瘤开腹切除术,且监护麻醉、全凭静脉麻醉适用于该术式。  相似文献   

16.
全身麻醉对剖宫产产妇分娩新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妇实施全身麻醉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阻滞下行择期剖宫产产妇各30例,分别组成全身麻醉组和硬膜外阻滞组。全身麻醉组产妇先后静脉注射异丙酚2mg/kg、琥珀胆碱1.5mg/kg、并给予气管插管。麻醉维持:40%笑气+60%氧气+0.5MAC异氟醚,及维库溴铵0.08mg/kg,硬膜外阻滞组产妇应用1.73%碳酸利多卡因4ml+5ml+5ml(含1:200000肾上腺素)椎管内注入。两组分别于胎儿娩出后立即抽取新生儿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d~5d的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新生儿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一般状态。结果①血气分析:全身麻醉组新生儿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O2)、动脉氧饱和度(SaO2)及碳酸氢根(HCO3^-)分别为7.21±0.08、(56.1±16.5)mmHg、(23.1±11.0)mmHg、(29.9±20.6)%、(19.1±3.4)(mmoL/L)。硬膜外阻滞组新生儿分别为7.37±0.06、(51.3±9.7)mmHg、(17.5±6.9)mmHg、(21.8±12.7)%、(21.6±3.3)(mmoL/L)。②NBNA:全身麻醉组第1d,2d,3d,5d的NBNA分别为(36.1±2.8)、(37.0±5.1)、(38.3±2.3)、(38.7±2.3)分。硬膜外阻滞组分别为(37.2±2.5)、(38.7±1.9)、(39.1±4.5)、(39.2±5.1)分。两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采用常规剂量药物实施全身麻醉对新生儿安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策略对腹股沟疝患儿应激反应及术后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6-10月在保定市儿童医院择期行腹腔镜下单侧内环结扎术患儿120例,年龄1~3岁,ASA Ⅰ~Ⅱ级。随机将患儿分为常规组和ERAS组,每组60例。常规组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ERAS组采用儿童加速康复外科策略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分别于术前(T0)、术毕时(T1)测定血浆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血糖(Glu)水平,于苏醒时(T2)和回病房后2h(T3)测定镇静、疼痛与躁动评分。观察并记录2组患儿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住院天数、总费用、术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家长满意率。 结果T1时,ERAS组Cor、NE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2组Gl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时刻ERAS组患儿镇静、疼痛、躁动评分值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恢复方面,ERAS组患儿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家长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但2组患儿在复苏时间、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策略能降低腹股沟疝患儿术中应激反应和术后不良反应、提高家长满意度,但对住院时间和费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联合氯胺酮麻醉与单纯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腹股沟疝手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腹股沟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麻醉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试验组,每组患儿40例。观察组的麻醉方案为单纯氯胺酮静脉麻醉;试验组的麻醉方案为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联合氯胺酮麻醉。对比2组患儿不同时间点[切皮前(T0)、切皮后10 min(T1)、切皮后15 min(T2)、探查疝囊(T3)]的生命体征、麻醉质量以及进入麻醉恢复室后不同时间点[进入即刻(T4)、进入后20 min(T5)、进入后40 min(T6)]的疼痛情况和镇静情况,及2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儿T1、T2、T3时心率、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观察组患儿(P<0.05);2组患儿麻醉诱导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苏醒时间均显著低于观察组患儿(P<0.05);试验组患儿T4、T5、T6时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量表评分、Watcha镇静评分均显著低于观察组患儿(P<0.05);试验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观察组患儿(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联合氯胺酮麻醉对小儿腹股沟疝手术的麻醉效果显著,其麻醉方案不仅能获得更稳定的需流动力学特征,缩短患儿的麻醉苏醒时间,还能改善患儿术后的疼痛及镇静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复合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对肾移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者分为QLB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QLB组术前在超声引导下于术侧行QLB,给予0.375%罗哌卡因25 ml后行全身麻醉;对照组行单纯全身麻醉。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0、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麻醉管理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策略对腹膜后恶性肿瘤患儿体液免疫功能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膜后恶性肿瘤切除术患儿70例,年龄1~4岁,ASA分级Ⅱ、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常规组(C组)和ERAS组(E组),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