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制性治疗对脑卒中病人患侧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强制性治疗组,每天强化训练患侧上肢3小时,5天/周。同时使用自制器具,限制健手及健侧上肢的使用。普通康复组,采用运动及作业疗法,每天训练3小时,5天/周。不限制健侧上肢和手的使用。运用偏瘫上肢功能检查法,在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强制性治疗组及普通康复组间偏瘫上肢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强制性治疗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上肢的动作功能。  相似文献   

2.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影响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常常由于肩手剧烈疼痛而拒绝训练,导致上肢的残障不可逆转。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而且影响功能的恢复。近两年来我科提倡偏瘫肩手综合征预防要贯穿于偏瘫治疗的各个时期及各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并发症之一,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常见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病后1~3个月,发生率为(12%~25%),它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而且影响着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我科采用综合康复疗法对48例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治疗,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随机将8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41例),对照组(41例),康复组综合应用以促进技术为主的早期康复治疗。采用Brunnstrom分级法进行上肢运动功能的评价。经治疗后,Ⅳ级以上运动水平康复组由治疗前的2%上升到了34%,对照组由治疗前的2%上升到1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肩痛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多伴有肩关节半脱位和(或)肩手综合征。脑卒中发病后早期约有85%的患者有上肢运动障碍。由于肩痛的存在,对患者的情绪及心理有较严重的影响,患者常因疼痛而拒绝治疗,延迟了上肢功能的恢复。因此,肩痛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的康复预后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6.
吴永红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1):1029-1030
肩关节半脱位在偏瘫患者中很常见,是偏瘫的主要合并症之一,有人进行调查时发现脑卒中后3周进行垂直坐位X线检查,上肢全瘫病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半脱位。其是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较难处理的问题,严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使患者难以重新获得日常生活活动(ADL)的独立。因此,早期正确的康复护理是预防其发生发展的关键,能促进患侧上肢功能恢复,很大程度上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患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组和肩托治疗组,治疗后6周测定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且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更明显,与肩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侧上肢康复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3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n=19)。A组着重于健侧上肢的功能、精细协调、控制能力、传统康复等治疗,对患侧上肢主要予以保护,注意体位的摆放和感觉的输入。B组重点予患侧上肢治疗训练。2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进行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 independent measure,FIM)及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结果治疗后A、B组的FI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A组P<0.001,B组P<0.05),且A组高于B组(P<0.05);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治疗后均有提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种训练方法均能改善早期偏瘫患者的功能,健侧上肢康复治疗对改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健侧上肢训练对早期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侧上肢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9例,对照组重点进行患侧上肢治疗训练,观察组着重健侧上肢的功能、精细协调、控制能力等训练,对患侧上肢主要予以保护,注意体位的摆放和感觉的输入。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两周进行FIM评分及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FI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的FI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患侧上肢Brunnstrom分级,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两组训练方法均能改善早期偏瘫患者的功能,但健侧上肢训练对改善早期偏瘫患者的功能独立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给予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结果显示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运动处方对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其上肢功能活动能力的作用.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设计运动处方并按运动处方进行活动,对照组自选运动,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运动后上肢的运动功能和功能活动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运动处方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提高和功能活动能力的改善,利用运动处方进行科学、合理的锻炼,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肢导引功对中风病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上肢导引功组(治疗组)、Bobath疗法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实施上肢导引功,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6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STEF、上肢FMA评分及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分别有显著性差异和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STEF、上肢FMA评分、MB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上肢导引功对提高中风偏瘫上肢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震  王晓敏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0):1221-1222
目的:研究作业疗法在偏瘫上肢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对53例偏瘫患者作系统的作业治疗,在治疗前后均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手功能实用能力评定及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结果:经治疗后,偏瘫上肢及手的运动功能、手功能实用能力及ADL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作业疗法强化偏瘫患者的上肢及手功能训练,能有效地改善和恢复手和上肢的各种精细协调动作,提高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进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脑卒中是一种因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1]),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研究~([2])表明,55%~75%的偏瘫患者存在上肢功能障碍,常规性的康复训练方式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针对此问题,例如镜像疗法(mirror therapy)、多感觉刺激和混合性疗法开始被运用于上肢功能恢复治疗。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研究者在1996年首次在猴脑中发现了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s,MNs),此后的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上肢运功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8年12月本院接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臂、手Brunnstrom分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在MBI评分及FMA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结论:脑卒中偏瘫疾病治疗期间,采取高压氧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有助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早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训练。采用上肢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上肢)及简易上肢功能评分(STEF)对两组患者上肢功能进行评估并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Brunnstrom分期为3期以上者、FMA评分、STEF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有效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单纯肩胛骨运动控制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运动再学习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39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干预(20例)和治疗组:常规康复干预+运动再学习疗法(21例)。每组患者入选时和治疗8周后,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FMA和MBI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FMA和MBI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运动再学习疗法可明显的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及广医二院就诊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强制性运动疗法;经训练四个星期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与改良巴氏指数对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值与改良巴氏指数分别为(45.49±3.36)和(75.52±6.81);对照组分别为(36.41±3.81)和(66.25±5.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强制性运动疗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使患者早日恢复康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对照组做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和Fugl—Meyer运动量表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步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膝关节控制强化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应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针刺运动疗法,分析其对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与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针刺运动疗法。对比两组上肢功能具体恢复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上肢近端、上肢远端评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肢近端、上肢远端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前,两组社会、心理、躯体、物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社会、心理、躯体、物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运动想象疗法、针刺运动疗法联合运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对上肢功能改善作用较好,且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