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动脉及主动脉夹层是可危及患者生命的血管病变,及时准确的诊断是决定临床治疗方案、改善预后及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多层螺旋CT由于具有扫描速度快、扫描层面薄以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诊断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本文对28例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angiography,MSCTA)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一般材料本文收集我院2004年10月~2006年11月28例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40~78岁,平均61·3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价值.方法 使用16层螺旋CT对48例主动脉夹层(AD)患者行MSCTA检查.结果 48 例均能显示明确的真假腔及内膜片,Ⅰ型9例,其中累及无名动脉2例,左颈总动脉1例,腹腔干1例,左肾动脉受累2例,右肾动脉3例;Ⅱ型13例,无名动脉受累3例;Ⅲ型26例,其中累及左锁骨下动脉3例,腹腔干4例,肠系膜上动脉2例,左肾动脉4例,右肾动脉9例,病变延及髂总动脉15例,假腔被血栓充填为动脉壁内血肿3例;48例中有45例可见到明确的初始破口,显示率为93.7%.结论 MSCTA成像技术能快速、准确、无创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了SCTA成像及三维重建,并与手术及血管造影对照。结果:SCTA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夹层病变及其复杂的解剖关系,如双腔、内膜片及累及的范围等。与血管造影及手术对照,SCTA的诊断符合率达100%。结论:SCTA二维与三维重建的联合应用,有助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并可指导手术,且有望取代传统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4.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显示能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的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血管造影资料,后处理技术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成像(SSD )、多层面重建(MPR)、曲面重建、容积重建(VR)、CT仿真内镜(CTVE)及导航技术(n avigation),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多种后处理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显示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解剖细节及毗邻关系,良好的显示了动脉瘤形态、内腔、附壁血栓、钙化斑块及主动脉夹层真假腔、撕裂的内膜及动脉瘤破裂口的形态. 结论:16层螺旋 CT血管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对于选择治疗方法、指导临床手术、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夹层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5例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MSCTA检查,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对病变进行显示。结果De-BaKeyⅠ型8例,DeBaKeyⅡ型1例,DeBaKeyⅢa型4例,De-BaKeyⅢb型12例。多种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夹层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结论:MSCTA技术对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在治疗方法选择、术后疗效观察及随访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连续性AD患者行64层螺旋CTA,对所有数据进行MPR、MIP、VR等重建分析。结果:CTA结果显示依据DeBakey分类法,Ⅰ型夹层14例,Ⅱ型2例,Ⅲ型4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确的撕裂内膜片及真假腔,动脉期真腔平均CT值较假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所有患者均明确显示了初始破口的位置,55例显示了一个或多个再破口,3例Ⅲ型患者未显示再破口。39例Ⅲ型患者初始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或降胸主动脉近端,其近端瘤颈长度、宽度分别为0.4~10.8cm(平均3.5cm)、2.2~3.6cm(平均2.8cm),瘤体最大径为3.2~9.2cm(平均5.4cm)。图像准确显示了所有患者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以及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主动脉夹层诊断及术前评价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行16层CT胸腹联合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表面遮盖显示(SSD)等后处理方法,重点观察和评价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片、内膜破口以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受累情况。结果:原始横轴位图像对病变信息的存储最为可靠;不同的重组方式所得图像有不同的显示特点;27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显示真、假腔27例(100%)、显示内膜片(100%)、内膜破口24例(88.9%)、假腔内血栓形成9例(30%)。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以全面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病变和解剖细节,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螺旋 CT血管造影 (SCTA)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3例腹主动脉瘤病人行螺旋 CT增强扫描 ,后进行各种重建 :表面阴影显示 (SSD)、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密度投影 (MIP)。结果 :SSD明确显示动脉瘤的范围和周围血管的关系 ;MPR对瘤体内附壁血栓范围的显示较佳 ;而 MIP对瘤壁的钙化及对管腔各段的精确测量颇有价值。结论 :螺旋 CT血管造影操作简单、安全、诊断明确 ,能帮助和指导手术 ,可取代 DSA对腹主动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s)曾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dissecting aneurysm of aorta)。分典型主动脉夹层(Typical Aortic Dissection,TAD)及不典型主动脉夹层(atypical aortic dissection,AAD)两种[1]。是一种严重大血管疾病,随时可能威胁生命,因此要求检查快捷、准确。由于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后处理功能强,故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显示了明显优势。1材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2003年9月~2005年5月间应用MSCT诊断的主动脉夹层8例,男6例,女2例,年龄42~72岁,平均57岁,其中5例有长期高血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典型主动脉夹层(atypical aortic dissection,AAD)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诊断AAD的价值。方法:25例AAD患者,全部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等方法显示AAD及穿透溃疡,根据Stan-ford分类法分型。结果:25例AAD,A型7例,B型18例。主要CT表现:主动脉壁呈新月型或环形增厚,无内膜破裂形成的双腔主动脉征象,增强扫描假腔无强化。内膜钙化向内移位7例,穿透性溃疡征3例。并发心包、纵隔及胸腔积液和积血共10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后,6例完全吸收,3例部分不典型吸收,2例无明显变化。结论:螺旋CT清楚显示夹层的部位、范围及并发症,可作为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及随访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动脉瘤疑似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优缺点,CTA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覆盖法(SSD)。CTA重建采用0.75mm层厚、0.7mm层间隔,延迟扫描时间采用提前监控、静脉团注法。两位放射专家用盲法分析CTA、DSA资料,对颅内动脉瘤作出诊断。结果:36例SAH病例中,CTA发现32例37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15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后交通支9个、颈内动脉4个、大脑中动脉主干5个、基底动脉2个,其中1例CTA检查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直径<3mm,DSA检查为阴性,其余均经DSA证实。4例SAH病例CTA、DSA检查均为阴性。CTA能够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毗邻关系,其敏感性为94.5%。动脉瘤直径大于3.0mm者,CTA、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CTA以VRT重建效果最佳。结论:CTA对于动脉瘤疑似患者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技术,能够精确显示动脉瘤的空间关系,可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主动脉夹层(AD)患者17例全部经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结合二维三维图像重建技术观察。结果本组17例按DeBakey分型,Ⅰ型3例,Ⅱ型1例,Ⅲ型13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能直观、立体地显示真假腔、破裂口、内膜瓣、夹层累及范围和主动脉各分支情况。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迅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是最实用的并值得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价值及优势。方法:本组增强扫描对比剂为Omnipaque,浓度为350mgI/ml,剂量为100ml。注射速率为4ml/s,扫描延迟时间为25~30s。将扫描原始数据重建成0.625mm的横断面图像,然后传送至AW4.2高级图像处理工作站,分别进行VR、MPR、MIP重建。结果:①11例患者的血管成像扫描时间为7~10s;②De BackeyⅠ型主动脉夹层3例,De BackeyⅢ型8例;③11例患者在VR、MPR重建图像上均清晰显示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双侧髂内外动脉以及腹腔动脉干、肠系膜上动脉、双侧肾动脉主要分支的血管,图像清晰,血管对比明显,血管边缘无阶梯状改变;④11例患者均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开口、范围及内膜瓣的情况;⑤3例肠系膜上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2例患者肠系膜上动脉有夹层表现;5例患者一侧肾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1例伴明显肾血供障碍;⑥11例患者均可以清晰显示真、假腔,4例患者假腔内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⑦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内支架置入术后,支架膨胀良好,其位置大小形态良好,原内膜破口被封闭,无渗漏现象,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在无创或微创的情况下清晰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及主要分支血管的改变,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多层面螺旋CT血液铸型技术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 探讨多层面螺旋CT图像后处理血液铸型 (fly around)技术诊断脑动脉瘤特别是微小动脉瘤 (瘤体直径≤ 2m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0 4例临床怀疑脑动脉瘤病人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者 86例 )的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 (MS 3D CTA)后处理图像、DSA图像和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用多层面螺旋CT扫描仪 Aquilion(Toshiba)采集原始数据。扫描和图像重建的主要技术参数是 :原始数据采集层厚 1 0mm、螺距 3 5、每周扫描时间 0 5s、延迟时间 15~ 2 3s;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 ,剂量 2 0ml/kg ,高压注射器注射 ,流率 3 0~ 5 0ml/s。图像后处理工作站SGI O2 ,软件Alatoview版本 1 4 2 ;三维图像后处理技术采用血液铸型 (fly around)、遮盖容积重建 (SVR)和最大密度投影 (MIP)。后处理图像与DSA图像分别由 3位放射科医生用双盲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其结果做H检验。10 4例病人中有 6 8例接受DSA检查 ,6 5例经手术治疗。结果 经DSA和手术证实的脑动脉瘤 70个。瘤体最大直径 2 4 0mm ,最小直径 1 0mm ,其中 :大动脉瘤 5个 ,小动脉瘤 4 0个 ,微小动脉瘤 2 5个。fly around检出微小动脉瘤 2 5个 ,SVR和MIP各检出 2 3个 ,DSA检出 2 1个。经确定诊断性试验fly around诊断微小动脉瘤的准确度为 95 7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56层CTA在椎-基底动脉病变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行256层CTA检查的受检者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MPR、CPR、MIP、SVR观察椎动脉形态学变化及其与邻近骨结构的关系,准确测量狭窄段长度。结果:150例受检者中先天发育变异30例,占20.0%;粥样硬化斑块40例,占26.7%;钩椎关节增生压迫并走行迂曲18例,占12.0%;动脉瘤4例,占2.67%。结论:256层CTA能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解剖结构,对椎-基底动脉病变准确诊断、分型、及其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是椎基底动脉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临床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目的 探讨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MSCTA)作为脑动脉瘤首选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32例疑诊脑动脉瘤病例(其中13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先后行3D-M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手术治疗。Toshiba多层面螺旋CT-AQUILION采集原始数据,扫描速度0.5s/每转,层厚1.0mm,螺距3.0/5.0mm;对比剂安其格纳芬:1.0-2.0ml/kg体重,注射速度:2.5-3.0ml/s,延迟时间:15-23s;SGI 02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后处理软件为:ALATOVIEW版本1.21,采用遮盖容积重建(S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CT仿真内窥镜(Fly-through)3种后处理技术。所得图像分别由3位放射科医生和2位脑外科医生评价。结果 3D-MSCTA检出动脉瘤25个,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及颅骨的关系清晰、确切。DSA检出动脉瘤22个,漏检1个前交通动脉瘤2个左中动脉瘤。23例病人中16例接受手术治疗,3D-MSCTA诊断与术后诊断一致。瘤体最大直径14.0mm,最小直径1.7mm,与DSA 测量结果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t=1.46,P>0.05)。结论 3D-MSCTA检出脑动脉瘤敏感性高、快速、无创,可以作为诊断脑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指导脑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脑动脉瘤患者48例,行SCTA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及与载瘤动脉、邻近其他结构的关系,选择最佳显示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关系的角度,测量动脉瘤的瘤颈、瘤体大小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夹角,以指导血管内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1周内行DSA造影,合适病例行GDC栓塞治疗,将SCTA与DSA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1)SCTA检出了DSA确诊的56个脑动脉瘤中的53个(94.6%),正确诊断51个(91.1%)。(2)43个脑动脉瘤选择血管内GDC栓塞治疗,SCTA选择的血管内治疗的最佳投照角度与DSA相符41个(95.35),SCTA测量这41个动脉瘤的瘤体与载瘤动脉夹角、瘤体及瘤颈大小并分别与DSA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值均>0.05)。SCTA选择最佳投照角度及测量数值应以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为准,结合表面遮盖法(SSD)图像。结论 SCTA不仅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高,而且对动脉瘤治疗方案的制定、术前准确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肺动静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2例临床怀疑肺动静脉瘘的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冠状多平面重组(MPR)。结果 12例患者均确诊为肺动静脉瘘,7例为单发,5例为多发,共发现20处肺动静脉瘘,除漏诊1例合并位于近心位置的3处肺动静脉直接交通外,其余病变均诊断正确且无遗漏。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无创地诊断肺动静脉瘘,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