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和hMSH2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研究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微卫星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表达 ,来揭示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胃癌演化过程中可能作用机制 ,并探讨导致胃癌中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基因机制。方法 用PCR方法检测 5个微卫星位点MSI表现 ;并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hMLH1、hMSH2错配修复蛋白的表达。结果 胃癌组、慢性胃炎组中MSI的阳性率分别为 5 8 82 %(30 5 1) ,2 1 0 5 %(12 5 7)。肠型胃癌与弥漫型胃癌的MSI阳性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在所有标本中仅检测到 1例hMSH2表达缺失 ,异常表达的病例为胃乳头状腺癌。结论 MSI在散发性胃癌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均起到了一定作用 ,hMLH1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是导致胃癌MSI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刘晓茹  崔娴维  宫立国  李海峰 《华中医学杂志》2002,26(4):F003-F003,F004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技术,检测30例胃癌肿瘤组织DNA D2S123位点及D3S1067位点的MSI。结果 30例胃癌2个位点MSI检出率分别为:D2S123位点26.7%(8/30),D3S1067位点33.3%(10/30)。结论 MSI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标志,在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胃癌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与微卫星DNA不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与微卫星不稳(MSI)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检测MSI;采用二维DNA电泳和DNA测序技术检测hMLH1突变。结果 68例胃癌中检出hMLH1基因突变3例, 突变率为4.4%。hMLH1突变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和临床病理分期无显著相关。至少有1个位点发现MSI者17例(25.0%)。将MSI分为高频率MSI(MSI-H,≥2个位点)8例、低频率MSI(MSI-L,仅为1个位点)9例和MSI阴性(MSS)51例3组,4例hMLH1基因突变均发生于MSI-H组,而MSI-L和MSS组未见有突变者。结论 hMLH1基因突变仅是部分MSI发生的原因,MSI的发生可能还涉及到hMLH1以外错配修复基因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胃癌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关系,探讨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对41例胃癌组织中Hp CagA基因以及4个微卫星位点BAT26,TP53,D2s123,D2s119进行检测,分析Hp感染与微卫星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胃癌Hp和CagA的阳性率分别为63.4%(26/41),69.2%(18/26)。BAT26,TP53,D2s123,D2s119位点MSI的检出率分别为21.9%(9/41),29.3%(12/41),29.3%(12/41)和14.6%(6/41),Hp阳性组各位点MSI检出率与Hp阴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agA^ Hp组与CagA^-Hp组各位点MSI检出率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 Hp感染与MSI无显著相关,Hp可能并非通过MSI导致胃癌发生。  相似文献   

5.
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卫星(MS)是指以少数几个核苷酸为单位多次串联重复的DNA序列。由于微卫星在肿瘤及相关疾病中表现出的不稳定性(MSI),因而使之成为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微卫星和肺癌发病的关系以及在肺癌诊治中的作用。大多数学者认为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丢失在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选择适当的位点可显著提高MSI检测阳性率,在肺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上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DNA错配修复系统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结直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癌(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涉及到一系列遗传学改变。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存在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部分散发性结直肠癌(SCRC)胃癌等当中,MSI是错配修复基因的异常造成的。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可以解释90%以上的HNPCC,少部分的HNPCC肿瘤和散发性MSl 的肿瘤可由其他途径所致,比如基因的甲基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咽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材料与方法:22例Ⅱ ̄Ⅳb期鼻咽低分化鳞癌。均为EBVCA-IgA(+)。取鼻咽部癌组织和外周血有核细胞,分离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其染色体3P24和3P14-21的D3S11两上位点的微卫星(CA)n,将扩增的微卫星DNA作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用银染法显带。比较第一对标本(正常-肿瘤)的微卫星DNA带型、泳动速率、强度的差异。结果:22例鼻咽癌中的5  相似文献   

8.
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 iteinstability,MSI)现在已经被公认为是恶性肿瘤形成的一个新机制,人们越来越关注MSI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自1993年[1]在遗传性非息肉样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中发现有较高比例的MSI以来,在许多肿瘤如肺癌、肝癌、食管癌、淋巴瘤、头颈部肿瘤、泌尿系肿瘤、生殖系统肿瘤、儿童胚胎性肿瘤中都报道了存在MSI.MSI已经成为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MSI的产生机制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监测预后及复发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1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简介 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就已经发现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存在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DNA,直到80年代初期,人们对微卫星DNA才有了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的情况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显微切割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等方法 ,分别对 17例乳头状及管状腺癌、19例低分化腺癌和 16例黏液腺癌的石蜡包埋组织MSI的表现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各型胃癌MSI阳性率明显高于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P <0 .0 5 ) ,乳头状及管状腺癌组MSI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组 (P <0 .0 5 )。结论 MSI在胃癌发展中有一定作用 ,参与了胃癌的发展分化过程 ,MSI阳性率高的胃癌恶性程度可能较低  相似文献   

10.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与胃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单链构象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single strand construction polymorphism-PCR,SSCP-PCR)技术检测30例胃腺癌患者5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VEGF的表达。结果:MSI阳性率为43.4%(13/30);VEGF阳性率为60%(18/30)。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胃癌VEGF的表达显著减少。结论:MSI-H胃癌与微卫星稳定性(MSS)胃癌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新生血管形成的途径。MSI-H肿瘤较低的VEGF表达或许可解释为何MSI-H胃癌有较低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1.
胃癌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胃癌中的发生规律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对30例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石蜡切片提取DNA,应用银染PCR-SSCP技术检测5个MSI。结果:胃癌组织MSI的发生率为23.3%,其中高频MSI(MSI-H)3例,低频MSI(MSI-L)4例。5个位点中以BAT-26的阳性率最高,为13.3%。胃窦癌MSI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贲门癌(P<0.05),MSI与性别、年龄、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无关。结论:MSI的发生率与所选位点有关,MSI更多见于胃窦癌,MSI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性同位素为基础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48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基因和四个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进行了检测。结果:48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hmsh3、hmsh6基因突变率分别为10.4%和25%,四个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阳性率分别为D2S123(12.5%)、BAT-26(18.8%)、D17S261(10.4%)、D17S799(8.3%),hmsh3、hmsh6 基因突变和微卫星不稳定性多为分化不良的吕,多位于右半结肠,而与患者的性别、淋巴结转移、Ducks分期无关。结论: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是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的早期分子事件,是除LOH致癌途径以外的又一新的致癌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卫星在转基因和基因突变小鼠中的变化,为基因修饰和遗传突变动物的遗传检测和表型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方法 根据文献报道,从GenBank中选取198个等位基因数量多、富含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以野生型动物为对照,对6种近交系遗传背景的转基因小鼠和5种自然基因突变的近交系小鼠进行微卫星多态性检测,选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TR扫描技术,比较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 共有40个微卫星位点在转基因和基因突变小鼠中表现出多态性。在基因突变小鼠中,微卫星不稳定性有55.6%(10/18)是由纯合变为杂合(I型),有3个位点(16.6%,3/18)是纯合突变(II型),有5个位点同时存在2种类型的突变。但是在转基因动物中,大多数的微卫星多态性为I型突变(87.5%,28/32),只有2个位点(6.2%,2/32)是II型突变。另外有2个位点同时存在2种类型的突变。结论 基因修饰或基因突变可引起小鼠相关微卫星发生不稳定性,而且某些微卫星位点对基因改变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肖婧  吴颖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275-279
背景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微卫星不稳定性在子宫内膜癌进展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但关于微卫星不稳定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研究较少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248例,收集其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utL同源物1(MLH1)、MutS同源物2(MSH2)、MutS同源物6(MSH6)、减数分裂后分离蛋白(PMS2)表达情况。分析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2.6%(78/239)、22.2%(53/239)、2.9%(7/239)、65.7%(157/239);子宫内膜鳞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5/5、3/5、5/5、4/5;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4、2/4、3/4、2/4。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MLH1、MSH2、MSH6、PMS2表达缺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高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L)、微卫星稳定性(MSS)发生频率分别为19.7%(47/239 )、34.7%(83/239)、45.6%(109/239);子宫内膜鳞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分别为4/5、1/5、0;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分别为3/4、1/4、0。不同病理类型子宫内膜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子宫内膜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肌层侵犯深度子宫内膜癌患者MSI-H、MSI-L、MSS发生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I-H、MSI-L、MSS子宫内膜癌患者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错配修复蛋白(MMRP)表达情况是子宫内膜癌患者总体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但并非无病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微卫星不稳定性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病变进展及预后有关,检测微卫星不稳定性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防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周晓东房殿春罗元辉鲁荣王东旭为了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iteinstabili-ty,MSI)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对胃癌组织的MSI进行了研究。一、对象与方法1.标本:50...  相似文献   

16.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发生机制颇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其发生过程是多因素、多基因作用经多阶段发展的结果.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发现基因不稳在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这种基因不稳包括核基因组的不稳定和线粒体DNA的不稳定,其中一些非编码DNA(尤其是重复序列微卫星DNA)不稳定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妇科肿瘤中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的缺失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系、微卫量不稳定引起基因突变等.并从错配修复基因缺失所导致的遗传不稳定角度来理解妇科肿瘤发生及发展的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国人食管癌组织中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及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的表达。方法:应用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色染色技术,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检测食管癌组织中染色体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MLH1、hMSH2基因的表达。结果:92例食管癌组织中,发现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占42.4%;DNA二倍体食管癌患的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阳性率明显高于异倍体;在39例MIN阳性食管癌组织中,22例发生了hMLH1表达的缺失,16例发生了hMSH2表达缺失,53例MIN阴性食管癌组织中,hMLH1及hMSH2基因的蛋白均呈正常表达。结论:微卫星DNA序列不稳定性及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的缺失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胃癌FHIT基因的杂舍性缺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从染色体3p14:2选取4个微卫星标记,PCR方法检测50例胃癌和远端正常胃黏膜组织FHIT基因的LOH和MSI。结果: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LOH和MSI发生的平均频率分别为32.4%和26.4%。LOH和MSI与胃癌的Bormann分型、组织学类型、Laurcn分型均无显著相关。LOH阳性率胃癌穿透浆膜组显著高于未穿透浆膜组(P〈0.05)。MSI阳性率无淋巴结转移组显著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5)。结论:FHIT基因的MSI参与胃癌发生的早期阶段,LOH对胃癌的发展演变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胃癌的病因、遗传易感和癌变机制进行了较广泛的研究,但发病的确切分子机制仍未完全阐明.hMLH1基因是一个错配修复基因,其功能异常后,导致细胞错配修复功能缺陷,产生遗传不稳定性,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增加及继发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FHIT基因作为一个新的抑癌基因,其失活与许多上皮性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该文仅对MSI、hMLH1及FHIT基因与胃癌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