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在临床输血相容性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微柱凝胶法对有妊娠史、输血史、短期内需要多次输血的600例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于检测结果阳性者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再选择相应抗原为阴性的供血者标本进行交叉配血检测。同时与凝聚胺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检出12例主侧或次侧凝集标本,凝聚胺法检出30例主侧或次侧凝集标本;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不完全抗体检出率分别为98.00%和9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20例交叉配血不合的标本中,微柱凝胶法及凝聚胺法直接抗人球蛋白分别检出12例(60.00%)、10例(50.00%)阳性标本,两者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柱凝胶法可准确检测输血相容性,对保障输血安全具有重要价值。交叉配血之前有必要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尤其是有妊娠史、输血史、短期内多次输血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出现不规则凝集的原因和安全输血对策。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广东省四会市人民医院3 983例进行交叉配血的受血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交叉配血前对受血者和供血者的正反定型,然后采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观察交叉配血结果,统计交叉配血的凝集阳性率和交叉配血不符合情况。结果 3 983例受血者全部为同型血输注,凝集阳性率2.54%。分析原因包括,受血者产生自身抗体,如有输血史的贫血患者或有妊娠史的经产妇;体内产生免疫性抗原吸附在红细胞表面,造成红细胞致敏,对供血者血浆产生不规则凝集。采用安全输血对策,即预约洗涤红细胞,可排除次侧凝集的影响,确保输血疗效。紧急用血,使用盲配,选用多个供血袋,寻找完全相合的供血者,可降低输血风险。结论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出现不规则凝集的原因包括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假凝集、抗筛阳性、操作不当、微柱凝胶干涸等,需要按照原因分析和安全输血原则,采取不同解决办法和对策。最佳的安全输血对策,是减少异体输血的风险,大力推行自体血回输,达到降低输血风险和输血成本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柱凝胶法(MGT)配血不合的病例,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指导作用。方法姜堰市人民医院输血科对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需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MGT交叉配血,配血不合25例。结果 25例配血不合病例中,血型原因致配血不合5例(ABO血型抗原减弱3例、抗B抗体减弱1例、ABO亚型1例);自身抗体9例;患者有不规则抗体4例;献血者为多凝集红细胞和含有不规则抗体各1例;其他原因(患者使用药物右旋糖苷)5例。结论结合临床诊断、用药史、输血史、妊娠史等,合理分析影响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因素,联合使用正反定型,确保ABO血型准确,筛检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选择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进行同型交叉配血,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4.
微柱凝集法筛检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目的 探讨微柱凝集法对患者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需输血的患者运用微柱凝集技术提前作不规则抗体筛检 ,将阳性血清再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予以确证。结果  4 2 0 0名患者中有 11例阳性 ,并全部被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所确证 ,其中 9名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结论 微柱凝集法适合临床常规不规则抗体筛检 ;输血前作不规则抗体筛检对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择期手术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输血或妊娠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标本1000例,以初次输血且无妊娠史的标本为对照,均用微柱凝胶法做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标本正反定型不一致率、交叉配血不合率和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分析影响交叉配血结果的原因。结果输血或妊娠组的交叉配血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血型鉴定正反不一致的比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血或妊娠组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提示输血或妊娠影响交叉配血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存在不规则血型抗体。结论输血或妊娠可能刺激机体产生不规则抗体,输血前应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并根据抗体鉴定的结果选择无相应抗原的血液输注,以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车丽敏  周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432-7432
目的对患者(输血前、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及配血不合的供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减少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输血安全。方法对患者及供血者标本用微柱凝胶技术(抗人球蛋白法)不规则抗体筛检,阳性标本用抗人球蛋白法加谱细胞进行特异性鉴定。结果对2 169例标本进行抗体检测,阳性15例,其阳性率约为0.7%,其中抗D 2例,抗E 6例,抗M 4例,自身免疫性抗体2例,冷抗体1例。结论不规则抗体筛选的意义能有效减少或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申请输血的住院患者29873例,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以及抗人球蛋白试验,并对筛查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显示,在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血清中抗体阳性率为90.2%(92/9123),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为9.8%(10/2075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DAT检测结果显示:有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的DAT阳性率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叉配血结果显示,大多数患者出现交叉配血主要是主侧聚集。主侧聚集的DAT阳性率与次侧聚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抗体特异型鉴定结果显示:Rh-hr血型系统出现抗体阳性率为20.59%。102例患者共检测出45例特异型抗体,占44.11%。有无输血史或妊娠史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微柱凝胶法应用到抗体筛查时灵敏度高,结果准确,且省时省力,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能检测出IgG抗体的敏感的交叉配血方法,保证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配血,观察输血后是否发生因红细胞抗原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结果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交叉配血可发现凝集较弱的配血不合,受血者经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交叉配血相合,输血后均未发生因红细胞抗原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结论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交叉配血方法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9.
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合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舍的原因并审j定相应的输血策略,以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又配血试验,并对交叉配血不合的受血者、供血者血样进行血型血清学检查。结果21735例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不合193例;其中红细胞直抗阳性155例,占交叉配血不舍80.3%;不规则抗体阳性17例,占交叉配血不舍8.8%;自身抗体阳性14例。占交叉配血不合7.3%;其他原因7钢,占交叉配血不合3.6%。结论红细胞直抗、不规则抗体、自身抗体是引起微柱凝胶法交又配血不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血病和肾脏病患者多次输血对交叉配血的影响。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对白血病患者及肾性贫血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微柱凝胶法输血2~4次患者不符合率为10.43%明显低于输血5次以上的患者的26.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5次以上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17.57%,明显高于输血2~4次检出率为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血病及肾性贫血患者交叉配血不相合率、不规则抗体产生率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采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试验较凝聚胺法准确性更高,更能够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1.
吕学琴  尹向丽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5):1948-1949,1952
目的探讨健康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3 029名健康献血者的血液标本,采用盐水介质法和抗人球蛋白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筛查阳性者做进一步鉴定,分析抗体特异性。结果对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农三师图木舒克市中心血站3 029例健康献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17例(0.56%),其中抗-D阳性9例,抗-E阳性4例,抗-e阳性1例,抗-M阳性2例,抗A1阳性1例。男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43%(6/1 397),女性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67%(11/1 6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健康献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或妊娠史者(1.48%vs0.10%,P<0.05)。结论常规对健康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对保障临床用血安全、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通过抗体筛查和鉴定,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以避免不规则抗体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并选择相合的血液,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法检测978例神经外科择期手术需要输血患者的血清(浆)不规则抗体,结果阳性的标本再送南京市血液中心进行抗体特异性进一步鉴定。对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978例择期手术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发现不规则抗体阳性6例,阳性率0.61%。筛检阳性的6例标本经南京市血液中心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发现在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抗-E 3例、抗-D 1例、抗-cE 2例。对6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提示少输或不输血,其中2例未输血,4例输注经南京市血液中心配合型血液,无1例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在输血前对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可发现有意义的不规则抗体,以及选择和准备相适合的血液,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这对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聚法在不规则抗体筛选中的价值对比。方法对2010~2011年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6 720例预约输血患者,用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聚法分别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结果再用谱细胞通过抗人球蛋白方法进行特异性检测。结果用微柱凝聚法筛查出不规则抗体阳性28例,阳性率为0.42%,而凝聚胺检测阳性26例,阳性率仅为0.39%,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h系统占总不规则抗体比例为57.1%,分别为抗-D 5例,抗-E 7例,抗-C 2例,抗-Ec 2例。结论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聚法都适用于临床筛查不规则抗体,微柱凝聚法比凝聚胺法更有利于大规模自动化筛查,对于有条件的大医院更适合临床输血前的应用和相关疾病的诊断,而凝聚胺法在基层或者临床急诊上也可合理开展。  相似文献   

14.
疑难交叉配血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探讨处理方法,寻求使患者有效、安全输血治疗的对策。方法采用凝疑胺介质和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方法交叉配血,选用多种抗体筛选细胞和谱细胞,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以吸收放散试验和2-巯基乙醇试验,鉴别自身抗体和同种特异性抗体。结果共收集231例交叉配血不合案例。其中交叉配血不合由不拱则抗体引起的102例、未捡出不规则抗体的59例、同时存在不规则抗体和自身抗体的70例。结论对于A、B、O、RhD同型输血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根据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的不同因素,采用合理的交叉配血流程与方法,可明显提输血疗效,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测的方法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寻找简便、快速、敏感的用于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的试验方法。方法收集6例临床疑难病例样本和1份IgG型试剂,采用盐水法、木瓜酶法、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平行检测患者血清中不规则抗体的效价,比较5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盐水法仅检出IgM类不规则抗体;木瓜酶法、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在检测IgG类抗体效价时差异不大,木瓜酶法的敏感性略低,微柱凝胶法对弱阳性IgG抗体检测的敏感性最高,但4种方法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较好(r〉0.99)。结论盐水法不能检出IgG抗体;木瓜酶法检测IgG抗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凝聚胺法简便、快速,但为手工操作,不易标准化;抗人球蛋白法需要反复洗涤红细胞,费时,不便于开展大规模筛查;微柱凝胶法操作简便迅速、敏感性高、重复性好、易于标准化,适于临床输血前和孕妇产前大批量抗体筛选,是检测IgG抗体最为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输血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避免溶血性输血性反应的发生.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试验检测不规则抗体.结果 15,922例患者中检出不规则抗体80例,阳性率0.5%,Rh系统占抗体阳性构成的80%.结论 输血前应筛查不规则抗体,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受血者不规则抗体的阳性率、输血者与妊娠者阳性率差异性,以及不规则抗体的分布情况,为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提供依据。方法患者取静脉血3 ml离心,分别进行不规则抗体阳性筛查和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鉴定,并记录输血患者与妊娠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8 432例患者病例中不规则抗体呈阳性者30例,阳性率0.36%。其中5 288例输血者阳性16例,阳性率0.30%,3 144例妊娠者阳性14例,阳性率0.45%,两组阳性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规则抗体阳性者筛查中非特异性抗体2例,占6.67%,特异性抗体28例,占93.33%。特异性不规则抗体的分布情况为:抗-M比率最高,占28.57%,其次是抗-D、抗-E、抗-C不规则抗体。结论不规则抗体的筛查与研究可为临床输血提供大量的事实依据,从而为临床寻找新的相合血液争取时间,能够有力地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凝聚胺法(MPT)、微柱凝胶法(MGT)两种交叉配血方法进行方法学比较。方法以1456例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用MPT、MGT两种方法进行交叉配血,对交叉配血试验过程中的阳性患者行不完全抗体检测,评价两种交叉配血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MPT、MGT两种交叉配血方法总阳性率分别为5.5‰、9.6‰,次侧阳性率分别为3.4‰、8.9‰,次侧阳性率经卡方检验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侧阳性、总阳性率及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GT方法学灵敏度、特异度、正确诊断指数、符合率分别为100%、99.9%、0.99、99.9%均好于MPT。结论微柱凝胶法适于输血工作的标准化检测,有很好的灵敏度、特异度对不规则抗体的检测有优势,凝聚胺法能为急诊患者的抢救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9.
袁青  冯宝莹  赵才翰  邹勇 《新医学》2021,52(10):787-790
目的 分析不规则抗体分布特征及产生的相关因素,探讨其对临床输血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拟接受输血治疗的11 150例住院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特异性,绘制不规则抗体分布图,并分析与不规则抗体产生相关因素。结果 通过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证实,11 150例临床拟输血患者共检出24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检出率为0.21%。在所检出的同种抗体中,RH血型系统的抗体最常见,占比为62.5%(其中抗-E 29.2%,抗-Ce 12.5%,抗-cE 12.5%,抗-C 4.2%),其次为MNS血型系统,占比为20.8%(抗-M 12.5%,抗-N 4.2%,抗-Mia 4.2%); Lewis 系统抗体(抗-Lea 2例)占比为8.3%;另发现抗-H抗体1例,抗-E合并抗-Jkb抗体1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有输血史、妊娠史者比例高于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患者(P均< 0.05)。在疾病类型分布上,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阳性患者中多见于妇产、血液和肾脏病患者。结论 不规则抗体的产生主要以RH血型系统和MNS血型系统为主,及时、有效地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对长期输血患者或孕产妇的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预约输血的患者1 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76例,常规输血检查)和观察组(576例,常规输血检查+不规则抗体筛查)。检测观察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和特异性;分析不规则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中,共检出15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阳性率为2.60%,其中特异性不规则抗体11例,占阳性比率为73.33%;非特异性不规则抗体4例,占阳性比率为26.67%。女性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输血次数≥3次者高于输血次数<3次者,有血液疾病和妊娠史者高于无血液疾病和无妊娠史者(P<0.05)。观察组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特异性鉴定能够有效避免输注含有抗体相应抗原的血液,降低溶血性输血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确保临床输血治疗安全可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