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邵颖  杨励励 《疾病监测》2015,30(8):692-695
目的 分析锦州市城区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数据,掌握城区居民死因的状况及特征,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ICD-10死因分类法进行死因分类,以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标准进行死亡率的标化,计算主要死因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3年锦州市城区居民死亡率为716.07/10万, 男性死亡率为837.55/10万,女性死亡率为599.16/10万,男性高于女性;城区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消化系统疾病;城区居民总体的期望寿命为78.20岁,男性期望寿命为75.95岁,女性期望寿命为80.55岁,女性高于男性。 结论 锦州市城区居民死亡原因以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加强防控循环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将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兰州市2015年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情况,为制定慢性疾病的综合防控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兰州市居民死因监测资料,分析监测点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期望寿命。结果 2015年兰州市居民期望寿命为79.43岁,男性77.68岁,女性81.36岁;报告粗死亡率为480.48/10万,标化死亡率为381.99/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死因前5位疾病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以心脏病和脑血管病为主,恶性肿瘤死因前3位依次为肺癌、胃癌和肝癌,呼吸系统疾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支气管炎为主;分别去除顺位前5类疾病死因后,不同人群期望寿命增加0.43~7.01岁,循环系统疾病对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结论 目前,危害兰州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病,应对其加强开展常见慢性病的健康教育,防治结合,提高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安徽省常住居民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和期望寿命,为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安徽省2014年全国疾病监测点的数据,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死因顺位、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 安徽省2014年23个全国疾病监测点常住居民老龄系数为10.18%,人群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24.94/10万和551.44/10万,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7.72岁。死亡率男性(716.95/10万)高于女性(530.53/10万)(U=44.81,P0.05)、农村(659.26/10万)高于城市(587.56/10万)(U=17.2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人均期望寿命女性(80.59岁)高于男性(75.33岁)、城市(78.20岁)高于农村(77.12岁)。慢性病占总死因的86.87%,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对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伤害对男性期望寿命的耗损大于女性,而心脏病对女性期望寿命的耗损大于男性。对城市和农村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分别为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结论 慢性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对安徽省居民健康影响日趋严重,在疾病防控中,应根据性别、城乡和年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我国死因登记报告系统年度报告数据分析2014年云南省大理州居民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卫生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死亡率、构成比和期望寿命描述居民死亡水平;以潜在减寿年数(PYLL)描述疾病生命损失。结果 2014年大理州共报告死亡个案20989例,居民死亡率为585.83/10万(标化死亡率601.08/10万),男性死亡率(685.49/10万)高于女性(521.25/10万)(2=383.56,P0.001);三大类疾病死亡构成依次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82.11%)、损伤和中毒(11.36%)、感染性、母婴及营养缺乏性疾病(6.53%);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占总死亡的89.00%;全人群PYLL前5位依次为损伤和中毒、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男性前5位PYLL与全人群一致;女性顺位第1位为循环系统疾病、第2位为肿瘤、第3位为损伤和中毒;全人群期望寿命77.08岁,其中男性74.46岁,女性79.94岁。去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的影响,居民期望寿命分别将增加6.24、3.08、1.68和1.56岁。结论 大理州居民主要死因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损伤和中毒是青壮年减少寿命的主要原因,各年龄组主要死因有差异,应针对不同年龄组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5.
韩瑞琦  张秀梅  韩永 《疾病监测》2012,27(3):235-238
目的 为评价牙克石市人群死亡水平变化情况,以及目前不同民族的人群健康水平和卫生状况,掌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疾病死亡谱、死因构成及顺位,人群期望寿命及主要死因疾病对人群期望寿命的影响等,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牙克石市2000 年和2010年两个年度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死因编码采用ICD-10进行编码、分类。标化死亡率采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标化。 结果 通过对牙克石市2000年和2010年人群死亡情况对比分析得出: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男性期望寿命均低于女性4~5岁,总人群平均寿命提高了5.75岁,男性提高了5.29岁,女性提高了6.31岁。通过对2010年汉族和蒙古族人群平均死亡年龄分析,汉族平均死亡年龄为67.10岁,蒙古族平均死亡年龄为58.98岁,平均死亡年龄相差8.11岁。前6位死因顺位依次分别为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损伤和中毒, 消化系统疾病合计2377例,占总病例的89.33%。 结论 牙克石市10年间人群期望寿命有了显著提高。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损伤和中毒, 消化系统疾病为居民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6.
刘峰  朱妮  邱琳  郁会莲 《疾病监测》2016,31(11):957-961
目的 了解陕西省居民死亡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2014年陕西省居民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比、死因顺位、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R)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居民死亡情况相关指标。结果 2014年陕西省居民总死亡率为579.10/10万,经死因回顾调查数据校正后死亡率为668.64/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2=193.02,P0.05),不同年龄段的死因各有特点。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伤害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是造成2014年陕西省居民死亡前5位的原因。期望寿命男性为74.20岁,女性为79.26岁。而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则是导致2014年陕西省居民潜在寿命损失前5位的疾病。结论 影响陕西省居民健康和寿命的主要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提示慢性病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重点关注并且采取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冉莎 《疾病监测》2014,29(12):992-994
目的分析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县)死因分布特点及流行病趋势,为卫生防病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死因登记信息系统数据,利用DeathReg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酉阳县2013年报告粗死亡率为560.82/10万,男性死亡率为664.16/10万,女性死亡率为452.11/10万。期望寿命为75.75岁,其中男性期望寿命为72.32岁,女性期望寿命为76.89岁,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影响居民健康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中毒和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为255.10/10万、101.56/10万、90.83/10万、36.47/10万和30.84/10万。结论当前影响酉阳县居民健康的主要是慢性非传染疾病。应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列为今后卫生工作重点,通过健康宣传,高危人群干预等措施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9—2021年山西省长治市居民死亡情况及期望寿命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关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9—2021年长治市死因监测数据,结合漏报情况对死亡数据进行漏报调整。应用期望寿命表和期望寿命分解法对2019—2021年长治市居民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死亡率对期望寿命的贡献值。结果 2019—2021年长治市居民期望寿命分别为75.11、76.22和76.25岁,男性期望寿命分别为73.22、74.34和74.12岁,女性期望寿命分别为77.30、78.34和78.74岁。相对于2019年,2021年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1.14岁,男性期望寿命增加了0.90岁,女性期望寿命增加了1.44岁。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导致的寿命损失最多,其次是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85岁及以上年龄组对居民期望寿命增加“正向贡献”最大,期望寿命增量为0.39岁,贡献率为34.20%。45~岁组对期望寿命增加“负向贡献”最大,期望寿命增量为-0.07岁,贡献率为-5.95%。结论 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是导致长治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损失的主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17年新疆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情况及死因分布特点,为当地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情况,计算死亡率及期望寿命。 抽样进行死因回顾调查,通过死因构成比、期望寿命、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等指标分析疏附县户籍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2017年疏附县共死亡1 623人,总死亡率为5.69‰,标化死亡率(SMR)为6.90‰;期望寿命71.40岁,男性69.36岁、女性74.03岁。 前6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20.09%)、脑血管病(14.20%)、传染病与寄生虫病(14.09%)、伤害(13.74%)、恶性肿瘤(11.66%)和呼吸系统疾病(7.62%),合计占总死因的81.41%。 伤害、恶性肿瘤、围生期疾病导致的PYLL居前3位,分别占全死因PYLL的40.00%、10.15%和9.10%。结论慢性病是威胁疏附县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以结核病为代表的传染病在死因构成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伤害是儿童青壮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不同类型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健康水平和卫生状况,掌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疾病死亡谱,死因构成及顺位,人群期望寿命及主要死因疾病对人群期望寿命的影响等,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呼伦贝尔市2000 年和2011年两个时期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死因编码采用ICD-10进行编码、分类。标化死亡率采用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标化。 结果 全市总人群期望寿命2011年比2000年提高了3.91岁,男性提高了3.55岁,女性提高了4.33岁。13个旗(市、区)死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地标化死亡率波动在492.03/10万~841.11/10万之间,预期寿命波动在72.05~76.67岁之间。通过对5个民族的平均死亡年龄分析,各民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36,P0.05)。全人群平均死亡年龄为64.39岁,汉族平均死亡年龄为65.08岁,蒙古族平均死亡年龄为59.62岁,达斡尔族平均死亡年龄为54.72岁,鄂温克族平均死亡年龄52.12岁,鄂伦春族平均死亡年龄50.47岁。2011年呼伦贝尔市居民脑血管病位居第1位,占总死亡例数的26.30%,缺血性心脏病居于第2位,占23.89%,肿瘤第3位,占22.85%,损伤和中毒居第4位,占7.93%,呼吸系统疾病居第5位,占6.47%,消化系统疾病居6位,占3.36%。前6位死因占全部死因构成的90.80%。 结论 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呼吸道疾病、损伤和中毒, 消化系统疾病为居民主要死因,应该重点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1.
胡国忠  何存弘  邱凤梅 《疾病监测》2011,26(12):993-996,1003
目的 为掌握浙江省岱山县海岛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和主要疾病死亡原因,评价居民健康水平,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岱山县1986 -1988年和2009-2010年两个时期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法进行编码,以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进行死亡率标化.结果 岱山县两个...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云南省红河县2011年居民主要死因,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死亡率、死亡构成比、潜在减寿年数(PYLL)、减寿率(PYLL%)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指标分析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 结果 2011年红河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3.12岁,校正死亡率为642.49/10万,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顺位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肿瘤,占全死因的74.30%。全人群的PYLL为 16 329人年,AYLL为 20.39年/人,PYLL%为 58.38%。前5位PYLL%顺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肿瘤,占全死因的 78.40%。前5位AYLL为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是红河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损伤和中毒是红河县青壮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大力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3.
2010年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居民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照云  杨雨强  李汝昌 《疾病监测》2011,26(7):560-561,585
目的 了解云南省祥云县当地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制定当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析祥云县死因登记报告系统中导出的2010年数据信息,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祥云县2010年共报告死亡2759例,报告年平均死亡率为6.02,男性1648例,年死亡率为7.05,女性1111例,年死亡率为4.94。男性死亡率是女性的1.4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组死亡2001例,占总死亡例数的72.53%;前4位死因顺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伤害、恶性肿瘤,共死亡2384例,占总死亡例数86.41%。 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当地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谢建妙  郑剑勇  陈佩  郑建浜  吴文秀 《疾病监测》2013,28(12):1012-1016
目的 了解温州市瓯海区居民损伤与中毒死亡水平及对居民健康危害程度,为制定损伤与中毒死亡的预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2012年的死因分类按国际分类ICD-10进行标准分类,使用Death Reg-2005软件生成报表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损伤与中毒平均死亡率为48.24/10万,标化死亡率为39.81/10万。男性死亡率为56.79/10万,女性为39.44/10万,男性高于女性。非故意跌落、机动车辆交通事故、自杀、溺水是瓯海区最主要的4类损伤与中毒死因,累计构成比为83.62%。损伤与中毒死亡潜在寿命损失年数率为6.30。结论 损伤与中毒死亡已对瓯海区居民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应根据死亡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10-2011年浙江省泰顺县居民死亡模式和潜在寿命损失,为政府制定卫生规划和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ICD-10编码对2010-2011年死亡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用Excel、SPSS 17.0和DeathReg 200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潜在减寿年数等指标。结果 2010-2011年泰顺县报告居民死亡4596例,居民粗死亡率为634.49/10万,其中男性粗死亡率为778.88/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466.50/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78.68,P0.05)。居民前5位死因为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脏病、损伤与中毒,占死亡总数的85.14%。前6位死因减寿率为恶性肿瘤、损伤与中毒、脑血管病、先天异常、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结论 2010-2011年泰顺县居民死亡率最高的是脑血管病,而造成早死的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