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目前广西各职业人群中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求医行为特征,为腹泻病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对抽中的社区和村屯所有常住居民约2万余人应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发现腹泻病例248人,腹泻病两周发病率为1.21%。散居儿童人群中腹泻病发病率最高。腹泻病例中,27.42%的病例不做任何治疗,53.23%选择自行服药治疗,19.35%到各级医疗机构求医。[结论]低年龄、广泛人际交流性质职业的人群特征是腹泻病的危险因素。腹泻病例就诊率较低,其中散居儿童的求医强度较高,农民的求医强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广西地区腹泻病流行病学特点,并评价其控制效果.方法 采用广西地区1988、1995和2007年3次入户调查腹泻病发病、流行、就诊和治疗情况资料,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8、1995和2007年3次腹泻病人户调查获得广西地区腹泻病发病强度分别为0.562次/人年、0.456次/人年和0.221次/人年(P<0.001);腹泻病例均无性别差异,低年龄组和低文化程度人群腹泻病发病率较高.近年来腹泻患者旱持续腹泻天数延长、症状体征减轻的趋势.病例均以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为主,2007年就诊率仅为28.3%;病例治疗均以抗生素为主(49.8%~90.2%),口服补液治疗率较低(1.4%~11.5%);但使用中药治疗率有所上升.喝生水、吃生冷或隔夜食物及接触腹泻病患者为腹泻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近20余年广西地区腹泻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病后就诊率较低.应规范腹泻病例的治疗,增加患病后就诊的可及性,提高就诊率和有效诊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西城乡居民求医行为偏好,为卫生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分层随机抽样在灵川县城抽取240户家庭,灵川农村抽取1 000户家庭,资源县农村抽取160户家庭,共计1 400户家庭.应用定量调查表进行人户调查. 结果调查完成有效问卷1 373份,68.12%的被访家庭在2个月内发生过求医行为,89.3%的就诊都是发生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农村家庭离最近的医疗机构距离中位数为500 m,县城家庭为200 m,步行到达时间在10 min左右.在选择就医机构方面,42.7%的被访者选择的是"离家近",其次分别是"医术高"、"病情较轻".小孩发热时的处理强度显著性高于大人发热时的处理强度. 结论广西农村、县城地区居民求医便利,农村居民的求医模式是"小病不出村,大病县医院".农民的保健意识不强,对子女的健康关注程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成都市腹泻病流行现状及就诊趋势,为腹泻病管理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按照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成都市成华区和大邑县29 355名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腹泻发病和就医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腹泻的2周发病率为3.8%。10岁组的腹泻发病率在各年龄段中最高,为7.4%,学生的腹泻发病率在各职业中最高,为5.9%,各年龄段间和职业间腹泻发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被调查的腹泻患者中仅有28.4%选择到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34.7%的被调查者腹泻后不做任何治疗,36.9%的被调查者腹泻后自行买药治疗。结论成都市居民腹泻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低年龄段学生的腹泻发病最多,需要进一步加强居民,尤其是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等工作。  相似文献   

5.
居民选择就诊机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川  赵欣  彭丽华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2):2380-2382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以了解当前居民就医的流向及影响其选择的因素,为促进居民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在被调查城市的不同级别医院及社区开展现场访谈调查.结果:有过求医行为的被调查对象求医的场所基本上都是市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占到65.7%,仅有4.8%的被调查对象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选择私人诊所的有8.5%.医疗费用负担形式、收入、年龄、文化程度是影响调查对象选择就诊机构的影响因素,居民选择就诊机构更看重医疗技术,距离远近也是考虑因素之一.结论:合理定位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职责,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并使社区居民看到这种技术的提高,合理设置医疗机构是促进居民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腹泻病患者就诊和治疗情况,了解其诊治行为特征和治疗费用负担.方法 从腹泻病发病率较高的柳州市和罗城县城乡居民中搜集腹泻患者,调查腹泻病患者诊治行为和治疗费用使用情况,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腹泻病患者就诊率为28.28%(125/442);50.91%(225/442)的患者购药在家治疗,20.81%(92/442)的患者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腹泻患者以就诊村/个体诊所和乡镇/社区医院为主,就诊率冬季高于夏季(P<0.001);<5岁儿童就诊率较高;腹泻病例就诊治疗费平均41元,其中,门诊40元,住院533.5元,村/个体诊所20元,乡镇/社区医院99.5元,县级以上医院100元;在家自治费平均3元;就诊治疗费高于在家自费治疗(P<0.001),住院治疗费高于门诊治疗费(P<0.001);在乡镇/社区与县级以上医院的就诊治疗费高于村/个体诊所(P<0.001).结论 腹泻病以就诊基层医疗机构为主,病后就诊率偏低,而治疗费并不低;应采取措施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居民的就诊意识,并加大基层卫生服务和腹泻病预防控制方面的投入,以有效降低腹泻病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合肥市流感样症状居民就诊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安徽省合肥市流感样症状居民的就诊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利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71.4%居民选择自我治疗,28.6%选择诊所治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行为与职业、年龄、文化程度和对流感潜伏期的了解有关;11.7%居民选择24 h内治疗,55.4%选择24~48 h治疗,32.9%选择48 h以后治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时间与职业、年龄和对流感潜伏期的了解有关;36.2%初次就诊选择村级/个体医疗机构,56.3%选择乡镇/社区医疗机构,7.51%选择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初诊医疗机构的选择与文化程度和离家最近医疗机构类型有关。结论流感样症状居民选择治疗方式、治疗时间、医疗机构与职业、年龄、文化程度、对潜伏期的了解及离家最近医疗机构类型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2008~2011年初诊急性腹泻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疗情况,为进一步制定腹泻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2011年肠道门诊就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朝阳区每年7、8月为腹泻病高发季节;20~30岁年龄组人群为高发人群,性别间无差异;城区腹泻病就诊病例多于城乡结合部;选择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的腹泻病患者达87.9%,选择社区医院就诊的腹泻病患者为12.1%(χ2=109.9,P≤0.000);腹泻病患者静脉补液治疗占21.4%、抗生素使用率达37.3%。结论夏秋季为腹泻高发季节,进一步规范腹泻病临床诊断和治疗,合理用药,加强社区医院肠道门诊人员建设,积极引导腹泻病患者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辽宁省居民患病后的求医行为现状,分析居民求医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不同求医行为与健康的关系,从而为政府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制定卫生服务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辽宁省成人进行横断面调查,描述辽宁省成人的求医行为情况,分析不同特征人群求医行为的差异。结果辽宁省居民患病后,自己找药的比例最高(82.75%)。居民就医时选择社区医疗机构的最多(66.99%),选择专科医院的比例最低(2.39%)。居民患病不立即就医原因的前二顺位依次为:觉得没必要看病(52.08%)、医疗费用太贵(36.59%)。随着健康自评情况的逐渐消极,人们患病后找医生的比例逐渐升高。结论辽宁省居民患病后自我买药治疗的比例高,健康状态不好的人,患病后更愿意找医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查清广西腹泻病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为该病防制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柳州市和罗城县抽中的社区和村屯的2万余名居民开展夏、冬季两次入户调查,调查腹泻患者诊治等相关费用的开支情况及影响因素,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两地两次共调查42.330人次,发现腹泻病例442例.直接费用人均为43.02元,其中直接医疗费用为28.89元,直接非医疗费用为14.13元;从家庭角度计算的间接费用人均为10.92元;总费用人均为53.94元.对422例病例进行影响总费用的10个相关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例导致的总费用与就医行为、首诊医院的级别、腹泻持续天数、住址和就诊次数等5个因素有关. [结论]腹泻病仍导致一定的疾病经济负担;为提高诊治的效率和降低疾病经济负担,除严重的病种和症状体征的患者外,应更多地利用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并加强对基层医生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技术的培训.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深圳市光明新区儿童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及因素,为有效控制该类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光明新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上报的儿童感染性腹泻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100例儿童感染性腹泻患者作为病例组,并进行1:1条件匹配作为对照;制作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 2012年深圳市光明新区共报告感染性腹泻病例2 558例,其中儿童病例(0~14岁)2 373例,年发病率为0.48%。5岁儿童占15岁儿童报告病例的95.7%,感染性腹泻发病时间主要在秋冬季。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为户籍、居住环境、家庭收入、剪手指甲、奶瓶(餐具)消毒、剩饭菜加热、剩饭菜处置、室内有苍蝇;多因素分析进入模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为奶瓶(餐具)消毒和室内有苍蝇,其OR值分别为9.790和24.355。结论深圳市光明新区2012年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0~5岁的散居儿童,秋冬季是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高峰,奶瓶(餐具)消毒和室内有苍蝇是儿童感染性腹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普陀区成人腹泻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谱构成,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上海市建立的腹泻病监测网络,对普陀区哨点监测医院肠道门诊腹泻病例按10:1抽样间隔进行调查,并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检测。结果 从869例病例粪便标本中检出至少1种病原体阳性者544例,阳性率为62.60%。细菌阳性率为19.22%,主要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66例)、副溶血性弧菌(40例)、空肠弯曲菌(34例)。病毒阳性率为32.68%,主要为诺如病毒(173例)、轮状病毒(71例)。有93例病例为多重感染,阳性率10.70%。病原体检出率呈现明显的夏季高峰和秋冬季高峰,夏季细菌阳性率高于病毒,秋冬季病毒阳性率高于细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呕吐频次均数病毒阳性组(1.11次/d)高于细菌阳性组(0.50次/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上海市普陀区成人腹泻病原谱较为广泛,有鲜明的季节流行特征,应针对不同季节加强相应病原体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13.
广东、河南、甘肃三省1 2县区腹泻病例就诊模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当前中国腹泻病例的就诊率及就诊机构,为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东、中、西部分别选取广东、河南、甘肃省,抽取12个县区60个居委会/村,采用WHO对腹泻病例的定义,分别于4个季节进行腹泻发病及就诊情况的入户调查. 结果 广东、河南、甘肃三省12个县区人群平均两周腹泻发病率为0.79%(95%CI:0.74%~0.84%),5岁以下儿童的两周腹泻发病率为2.30%(95%CI:1.96%~2.67%),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两周腹泻就诊率为55.89%(95%CI:52.90%~58.84%),以5岁以下儿童腹泻就诊率最高(79.88%),城市腹泻病例就诊率(40.76%)显著低于农村(65.25%),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的就诊率也有所不同.城市中腹泻病例到街道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比例最高(35.38%),农村居民腹泻病例到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处的就诊率最高(75.04%).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腹泻就诊影响冈素分析, 结果 显示农村较城市腹泻就诊例数增加;米泔水样便、水样便较有黑便的腹泻病例就诊例数增加;发热较不发热病例就诊例数增加;腹泻持续天数越长、腹泻每日次数越多就诊例数越多;参加合作医疗较无医疗保险的腹泻病例就诊例数增加;第2、4季度就诊例数较第1季度增加. 结论 目前城乡腹泻病例就诊模式小同,城市腹泻病例就诊率低于农村,城乡总的腹泻病例就诊率以及5岁以下儿童腹泻就诊率较20年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服微生态制剂(嗜酸乳杆菌散剂)预防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方法:收集小儿肺炎104例,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治疗组在使用抗生素,对症治疗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嗜酸乳杆菌散剂);对照组仅予抗生素对照治疗。结果:治疗组肺炎继发性腹泻8例,发生率16.7%;对照组肺炎继发性腹泻19例,发生率33.9%。结论: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与年龄,疾病本身和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及住院时间等因素有关,微生态制剂(嗜酸乳杆菌散剂)可降低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季节腹泻病的致病危险因素。方法、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从人群中筛选腹泻病例,在同一社区或行政村内,选择2名与病例同性别、年龄相近的非腹泻者作为对照;制定统一的调查表进行人户调查;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夏季调查共有248例病例和496名对照,多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为吃隔夜饭菜、食物防蝇罩和传播途径知晓度,0R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2.879(1.462~5.672)、0.434(0.239~0.788)和0.630(0.406~0.976),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1717、0.1896和0.1447;冬季调查共有194例病例和388名对照,多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为接触腹泻病人、食物未煮熟煮透、喝生水和传播途径知晓度,0R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3.131(1.152~8.507)、2.231(1。062~4.685)、10.411(1.102~98.352)和0.530(0.289~0.970)。结论夏季和冬季腹泻病的危险因素不同,应在不同季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收到理想的预防与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农村居民腹泻病例的就诊率和就诊机构,为制定相应的卫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西周镇、新桥镇的6个行政村,采用WHO对腹泻病例的定义,分别在2006年12月和2007年3月、6月、9月对调查点的农村居民进行腹泻病发病和就诊情况的调查.结果石浦、西周、新桥3个镇的农村人群,平均两周腹泻病发病率为0.65%,60岁以上年龄组的两周腹泻病发病率1.11%,高于其他年龄组.两周腹泻病就诊率为47.83%,10岁以下儿奄就诊率最高(100.00%),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就诊率有所不同.我县农村居民腹泻病患者到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就诊率为69.70%.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腹泻就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季节、文化程度和是否发热对选择就诊有影响.结论 农村居民腹泻病例多数就近选择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应加强对乡村医生医疗服务质量的培训.  相似文献   

17.
Diarrhea is still an important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mong children under five years old. It is not mandatory to report diarrheal diseases, and the statistics are not accurat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follow-up of acute diarrhea in Fortaleza, the capital of Ceará State, Brazil. From 1994 to 2001, cases of acute diarrhea were reported by 100 health care units using a standardized form, keyed-in and analyzed by month, age group, treatment plan, place of treatment, and place of residence. There were 489,069 cases reported, with an annual average of 81,511. February and March had the highest monthly rates. Incidence in infants (< 1 year) was 538.8, three times that of children from 1 to 4 years and 13 times the rate in the 5-to-9-year bracket. All areas in the city reported cases of diarrhea. Diarrhea shows a persistently high incidence, mainly among infants, and merits attention as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相似文献   

18.
This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water usage behavior and incidence of diarrhea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among people in rural areas of Turkey.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using a questionnaire during face-to-face interviews with people aged 18 years and over in their homes. Diarrhea was detected in 31.7% of the 543 households included in the study in the summer of 2003. The percentage of those living in the study area experiencing at least one bout of diarrhea was 10.0%. The diarrhea episode rate was 18.7%. A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of factors that could influence the incidence of diarrhea showed that the reported distance between the septic tank and the well, the total monthly household income and water shortages of longer than 12h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diarrhea incidence (P<0.05). The fact that water shortages are the biggest risk factor for diarrhea points to the need for (i) health education to raise awareness and (ii) the supply of equipment to enable households to use both the first running water after a water shortage and the water they have collected during the shortage as drinking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