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D-二聚体含量水平动态测定,观察颅脑损伤后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异常改变和变化规律.方法用ACL-100型血凝仪对2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即刻、第2天、第3天、第7天的D-二聚体的含量和PT、KPTT的水平进行动态测定,结果发现D-二聚体含量水平与患者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脑损伤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含量水平与治疗后D-二聚体含量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的含量增高,说明颅脑损伤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并且临床使用止血剂等药物治疗后,D-二聚体的含量并没有增高,这说明可能是随后继发纤溶亢进的原因,因此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的继发性损害与D-二聚体含量高低密切相关.所以D-二聚体可以作为颅脑损伤程度的一个可靠指标,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恶性肿瘤疾病中,癌性血栓形成既可促进癌转移,又促进死亡。恶性肿瘤所致的凝血功能变化和纤溶系统紊乱有关。血浆D-二聚体水平反映了机体内纤溶活性及血栓形成情况,因此我们观察了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报告如下。1病例和方法1.1病例1996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236例作为恶性肿瘤组,其中男158例,女78例;年龄60~93岁,平均71.2岁;肺癌138例,胃癌26,肝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含量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手术创伤对其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4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行D-二聚体测定。结果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非肿瘤患者及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水后膀胱肿瘤患者及非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术前明显增高(P<0.01),肿瘤患者高于非肿瘤患者(P<0.01)。结论膀胱肿瘤患者体内处于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状态。手术创伤可增强肿瘤患者和非肿瘤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增高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凝血功能检查和血栓分子标志物检查在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204例下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并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每组10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栓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 PAI-C)、血栓调节蛋白(TM)]水平,分析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患者血浆中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相关性,评估血栓分子标志物对急性下肢骨折合并下肢DVT的诊断效能。结果 血栓组患者血浆中的TAT、PIC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血栓组患者(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血浆中的TAT水平与PT、APTT均呈负相关(r=-0.173、-0.209,P﹤0.05),与D-二聚体、FIB、FDP水平均呈正相关(r=...  相似文献   

5.
D-二聚体     
D-二聚体(D-Dimer)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D-二聚体血浆中水平增高说明存在继发性纤溶过程。纤溶蛋白降解产物中,只有D-二聚体交联碎片可以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因此,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可定量反映药物的溶栓效果以及可用于诊断、筛选新形成的血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对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LSED)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的预测意义。 方法:选择47例因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行LSED患者,测定患者术前与术后1、7、14 d的血浆 D-二聚体水平及凝血功能指标;术后7、14 d行彩超检查明确有无PVT;对D-二聚体水平的LSED后PVT诊断效能行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 结果:47例患者中有21例于术后发生PVT。PVT组与非PVT组患者LSED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持续升高,但PVT组术后7、14 d的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非PVT组(P<0.05);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PLT)水平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LSED后PVT诊断准确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801(P<0.05)。 结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行LSED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术后血浆D-二聚体持续较高水平(≥14 mg/L)者,发生PVT的危险性较大,应加强血栓监测及抗凝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结肠癌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D-二聚体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结直肠癌患者74例为实验组,其中37例施行传统开腹手术(open resection,OR),37例施行腹腔镜下手术(laparoscop-ic resection,LR),于手术前后采血并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PAI-1浓度,良性病患者37例为对照组,同时实验组内患者按照Dukes分期标准分为AB、CD两期,并对各组间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 两实验亚组结直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和PAI-1水平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结直肠癌患者的Dukes分期检测中,DukesCD期患者的D-二聚体和PAI-1水平明显高于AB期(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是其重要病机特征,D-二聚体和PAI-1的检测对结直肠癌的分期及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total hip/knee arthroplasty,THA/TKA)后纤溶亢进持续时间及血栓弹力图在预测纤溶变化中的价值,指导临床个体化使用抗纤溶药。[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5年3月~6月因终末期髋、膝关节疾病行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6、12、24、48 h采集静脉血行血栓弹力图、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对比观察血栓弹力图各参数(R、K、α、MA、CI、EPL、Ly30)、D-二聚体及FDP的变化趋势。[结果]共84例患者纳入研究,TKA 41例,THA 43例。术前、术后血栓弹力图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与术前相比,术后6、12、24 h的R值缩短,CI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D-二聚体及FDP值均在正常范围,术后6、12、24、48 h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术后6 h达到峰值,之后开始降低,FDP术后48 h基本降至正常。[结果]根据术后D-二聚体及FDP的变化趋势,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6 h纤溶亢进达峰值,持续约24 h。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40例感染性体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U微泵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雄持应用7天.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乌司他丁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bg)、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及D-二聚体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预后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7月—2017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为NSCLC的患者377例。根据患者术前Fbg、FDP及D-二聚体水平分组,设定Fbg<3.498 g/L,FDP<3.165 g/L,血浆D-二聚体≤289.005μg/L为正常值,三项指标均为正常值者为低危组,仅1~2项高于正常值者为中危组,三者均高于正常值者为高危组。比较各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统计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各组间生存曲线的差异,多因素分析术前血浆Fbg、FDP及D-二聚体水平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FDP、Fbg和D-二聚体单独及三个指标联合对NSCLC的诊断效能。结果:术前FDP、Fbg及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病理分期、肿瘤大小及术后化疗相关。各组5年总生存率具有统计学差异,生存曲线提示高危组患者预后较差(低危组=94.4%;中危组=82.4%;高危组=64.4%,P <0.001)。多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及有效治疗处理方法。方法对18例同种异体原位肝脏移植患者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再灌注期及术后2周PT、APTT、FDP、D-D-二聚体及血小板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PT、APTT及血小板检测显示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术中无肝期进一步加重,再灌流前最重,随着移植后肝功能恢复,凝血功能障碍逐渐得到改善。纤溶系统FDP及D-D-二聚体检测显示肝移植患者同时存在着纤溶系统亢进状态,并于再灌注后达到高峰。伴有较重凝血功能障碍者,术前给予FFP及VitK等有助改善凝血功能;术中应积极给予FFP,适当应用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以纠正凝血功能不良;术中注意保持体温,及时补充纠正低钙等因素,有助于改善凝血功能;应用凯时(PGE2)、罂栗碱及低分子肝素钙等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结论肝移植围手术期常常伴有复杂的凝血功能异常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动态监测并进行积极干预治疗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纤溶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80例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27例)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20例)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3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16例)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17例),P<0.0l;急性心肌梗死组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稳定性心绞痛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比其他各组明显缩短(P<0.01)。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各组间4个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系统及内皮细胞损伤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内毒素血症在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内毒素血症在加重和促使肝病并发症形成的重要原因.内毒素与肝纤维化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较少有文献报道.本文旨在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和肝纤维化酶谱等客观指标,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病理的关系.本文对101例不同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患者血清内毒素与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之间的关系做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升高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的危险因素[1,2].而在脑梗死时存在凝血及纤溶活性异常,一般认为有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D-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增高反应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3].另有报道Hcy与纤溶有关[4],但尚有争议.为此,本研究选择了脑梗死患者,来讨论血浆Hcy水平升高在脑梗死患者发病中的作用,并探讨在脑梗死中D-D二聚体和Hcy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肝癌肝移植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在瘤栓形成及微血管侵犯中的评估意义以及与肝癌Pittsburgh TNM分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金标法定量检测了120例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根据全肝切除后病理分析主支血管内瘤栓形成、微血管侵犯情况,对患者病情进行Pittsburgh TNM分期、Child-Pugh 分级,运用统计软件SPSS 9.0行分层x2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及q检验.结果在Child-PughA、B、C级主支血管内有瘤栓形成者与无血管侵犯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Child-Pugh B、C级有微血管侵犯者与无血管侵犯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Child-Pugh A级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肿瘤TNM分期Ⅰ、Ⅱ期与Ⅲ期和Ⅳ期间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Ⅲ期与Ⅳ期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Pittsburg TNM分期升高而升高,对肝癌肝移植术前微血管侵犯及瘤栓形成的评估有参考价值,且随着血管侵犯进展和Child-Pugh分级增高而其相关性增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0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并与100例健康体检者和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Ⅱ期患者化疗前明显低于Ⅲ、Ⅳ期患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后Ⅲ、Ⅳ期患者三周期化疗后与化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乳腺癌晚期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可作为观察乳腺癌患者的严重程度、化疗疗效判定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体外循环(CPB)手术中,分别应用三种国产抗纤溶药物,观察其对血小板的保护作用及对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CPB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即止血环酸组、抑肽酶组和止血芳酸组。测定血浆纤溶酶活性、D-二聚体浓度;测定和记录术后12h及24h的血小板计数和胸腔纵隔引流量。结果:术后血小板计数在止血环酸组和抑肽酶组接近,在止血芳酸组则明显下降;血浆纤溶酶(PLm)活性在止血环酸组和抑肽酶组明显高于基础值,但已有所降低;止血芳酸组PLm活性明显高于前二组。三组同D-二聚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止血环酸和抑肽酶可部分抑制CPB手术中的纤溶亢进,两组的药物作用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 (PHT )的不同Child分级患者围手术期血小板数、凝血和纤溶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PHT组 17例ChildB级和 6例ChildC级患者分别行部分门体分流术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 ,测定围手术期血小板、凝血和纤溶指标 ,并与无PHT的肝硬化患者对比。 结果  术前PHT组ChildB级患者除血小板数量下降外 ,其他反映血小板功能、凝血和纤溶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ChildC级患者除血小板数量下降外 ,GMP -14 0 ,FPA和D-二聚体明显增高 ( P <0 .0 5 )。术后PHT组ChildC级患者血小板数量及凝血因子Ⅷ :C均较B级组显著下降 (P <0 .0 5 ) ,GMP -14 0在ChildB级组中明显升高 ,而在ChildC级却明显下降。 结论  手术有诱发ChildC级患者并发DIC的可能 ,术中Fg和FⅧ :C是重要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静脉内血细胞凝集块阻塞性疾病,是孕妇孕期、产时和产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发生在深静脉各个部位,下肢最多见,严重影响产妇的康复,尤其急性期血栓脱落可导致致死性肺栓塞(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受到学者的关注.尤其妊高症患者由于全身小血管痉挛,血液浓缩,处于高凝状态,是DVT的高危人群,发病率是正常时期的6倍[1].D一二聚体是经活化的XⅢa因子作用后形成的交联纤维蛋白在纤维酶作用下产生的降解产物,为继发性纤溶的特有代谢物,是反映凝血酶及纤溶酶活化的分子标志物[2],在健康人血浆中含量比较低[3].妊娠期妇女由于其特殊性,血液随妊娠周数增加逐渐呈高凝状态,D-二聚体含量可能也会有所增加.本课题通过比较双胎孕妇、单胎孕妇产前D-二聚体及非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探讨D-二聚体检测对预防产妇血栓形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血清CEA及CA199水平、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脉管癌栓等指标.以我院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