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本地重复献血者的特征及献血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为固定献血人群的招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9 390名(次)献血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献血量等信息。血液标本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及梅毒抗体的检测,分析各项指标的情况。结果重复献血者平均年龄低于初次献血者,居住地为城市的比例高于初次献血者,文化程度较高者也高于初次献血者。在重复献血者中,献血400 ml者所占的比例高于初次献血者。HBsAg、抗-HCV、梅毒抗体检验的合格率重复献血者高于初次献血者。结论建立1只稳定的固定献血队伍,对提高血液安全能够起到明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采供血机构必须建立和实施献血者献血后回告受理和保密性弃血程序,对有易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危险行为的献血者献血后的回告、血液屏蔽和淘汰机制做出明确规定是保证血液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站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优先的无偿献血管理模式,切实加强献血者献血后回告管理制度,保证血液安全。1加强献血前及献血过程中宣传、咨询和引导,从源头上减少献血后回告率1.1加强献血宣传,科学普及无偿献血相关知识,从源头上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了解大学生初次献血者重复献血的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稳固献血者队伍提供参考。方法设计调查问卷,1 600名(男800,女800)初次献血大学生完成献血过程后参与本次调查。结果 76.13%的调查对象表示"今后将继续参加无偿献血",其重复献血的意愿与认知水平和父母态度有关,"高认知组"的重复献血意愿高于"低认知组"(男生87.11%vs 68.91%,女生85.98%vs 62.04%,P<0.05),"父母支持组"高于"父母反对/态度不明确组"(男生84.90%vs 64.14%,女生79.87%vs 68.39%,P<0.05)。受访者普遍认可优质服务和舒适的采血环境等因素能够提升他们再次献血的意愿,不愉快的献血体验、献血后身体不适、穿刺疼痛、负面舆情等因素是影响其再次献血的消极因素。结论采供血机构应加强社会宣传,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大学生无偿献血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用血液安全筛查联合检测系统进行献血者献血前血液检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308份无偿献血者的献血前血液标本,同时采用献血前快速筛查方法、联合检测系统和献血后常规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并判断是否合格,包括血型(ABO、Rh D)、血红蛋白(H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以常规检测结果为标准,对联合检测系统和快速筛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联合检测系统鉴定的ABO/Rh D血型结果和HBs Ag阳性率与快速筛查和常规检测方法一致。联合检测系统检出的ALT和Hb不合格率分别为9.74%和1.30%,与快速筛查和常规检测方法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常规方法为参考标准,联合检测系统的一致率分别为血型100%、ALT 99.35%、Hb 100%、HBs Ag 100%。联合检测系统检出3例抗HCV、1例抗HIV、5例抗TP阳性,经常规ELISA检测证明1例抗TP为假阳性。结论联合检测系统用于献血者献血前血液筛查是可行的,有助于提高血液的合格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统计分析南宁市街头献血与团体献血差异,为保障血液安全及制订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将2016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分为3个时段(2016年7月1日至2017年6月30为A时段,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为B时段,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为C时段),比较分析3个时段街头献血与团体献血在复检淘汰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等项目的差异。结果 2016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南宁市无偿献血(全血)血液筛查指标淘汰率为1.69%,街头献血和团体献血血液筛查淘汰率为1.54%和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和HBV感染是主要的淘汰项目;街头献血和团体献血ALT淘汰率分别为0.21%和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街头献血和团体献血HBV的淘汰率分别为0.19%和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街头献血和团体献血在HCV、TP和HIV淘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血液筛查淘汰率指标评价,南宁市应该大力发展街头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本市亲友互助献血人群的血液安全状况.方法 对21 217名亲友互助献血者和同期28 196名街头自愿献血者血液的5项传染性标志物进行血清学检测,并对结果对比分析.对5项传染性标志物血清学检测阴性的6 998名亲友互助献血者和7 095名街头自愿献血者的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亲友互助献血和街头自愿献血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4.01%和3%.其中ALT不合格率各为1.19%、1.58%;HBsAg不合格率各为1.20%、0.69%;梅毒不合格率各为0.94%、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亲友互助献血和街头自愿献血核酸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23%、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互助献血者输血风险性高于街头自愿献血者;应加强对互助献血者人群管理,增强核酸常规血液检测,进一步降低经输血传播病毒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目的评价无偿献血招募方式在血液供应能力中的作用。方法将2005~2010年潍坊市临床用血分成对照和观察两组,以用血数量、用血结构和特殊用血作为血液供应能力评价指标,并在观察组中实行社会营销式献血招募。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人均用血量和冷沉淀、血小板供应数量增长明显,血浆用量趋于平缓,血型、库存血周转期结构更加合理,冰冻成分供应量明显减少,满足RhD阴性用血、外调用血和大量急诊用血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结论无偿献血社会营销式招募的开展,对巩固无偿献血长效机制的建立,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用血数量,调整用血结构、保障特殊用血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6.
18.
本文用 CD- 140 0 EX血细胞分析仪对 18例脑外科手术病人在血液稀释法自体献血过程中 ,血小板计数 (Plt)血小板比容 (PCT) ,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各参数变化进行动态观察。 14例献血量在 40 0~ 80 0 m l之间 ,4例自体献血量为 10 0 0 ml,患者的 MPV和 PDW在献血前后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Plt和 PCT在献血后均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一例自体献血 10 0 0 m l后 ,Plt降至 5 0× 10 9/ L,PCT降至0 .0 3%。患者对自体献血均能耐受 ,术后无并发症 ,恢复良好。提示手术中血液稀释法自体献血 ,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无偿献血者血液各项指标检测结果作回顾性分析。方法献血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筛查采用金标试纸法,合格者献血后留置标本同时作初、复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采用酮体粉法和赖氏法;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梅毒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RPR中TRUST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无偿献血总不合格率为2.30%,由高到低依次为梅毒抗体(0.97%)、抗-HCV(0.43%)、ALT(0.41%)、HBsAg(0.39%)和抗-HIV(0.10%)。结论为了保证血液安全,必须做好无偿献血工作,从低危人群中招募固定的无偿献血者,同时采用严格的检测试验,才能保证血液安全,防止经血液途径传播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现阶段继续开展ALT筛查对提高血液安全性的意义。方法对2006年2月—2008年1月上海地区565 360名献血者ALT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对其中3 395名因ALT检测不合格而延缓献血的献血者第2次献血筛查时间间隔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65 360名献血者中32 042名ALT检测不合格(5.67%);再次献血的3 395名延缓献血者中,2 205名(64.95%)血液筛查结果合格,1 190名(35.05%)血液筛查不合格,其中单纯ALT不合格者1 151名(33.90%),单纯梅毒、HBsAg、抗-HCV或抗-HIV检测结果转阳者分别为11(0.32%)、12(0.35%)、7(0.21%)和1(0.03%)人,ALT与HBsAg、-抗HCV或抗-HIV检测同时不合格者分别为1(0.03%)、2(0.06%)和1(0.03%)名;72.64%延缓献血者的献血间隔时间<半年,单纯特异性传染病指标转阳者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40(24—267)d,ALT与特异性传染病指标同时不合格者的献血间隔期为91—220 d。结论在核酸检测等新的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以前,ALT血液筛查能部分检出酶免疫检测的窗口期漏检,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