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物理预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预防高龄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高龄(均≥75岁)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物理预防组50例、B组——低分子肝素钙组50例、C组——物理预防组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组50例。入院后即开始进行三组对比研究。结果物理预防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发生率为24%;低分子肝素钙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为8%;物理预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率为2%。结论物理预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预防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对隐性失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采取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 )治疗的2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围术期是否应用低分子肝素分为两组。对照组(123例)围术期未使用低分子肝素,试验组(109例)入院后即给予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隐性出血量分别为(404.0±7.3)m L、(425.4±3.9)m 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59%)明显低于对照组(1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能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隐性失血量并未增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31例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n=122)应用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药物治疗,B组(n=109)单纯应用活血药治疗,比较2组术后D-二聚体、凝血指标异常患者比例,比较2组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感染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发生D-二聚体异常10例(8. 20%),B组18例(16. 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 A组发生凝血时间异常18例(14. 80%),B组15例(13. 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89)。A组有5例(4. 10%)发生DVT,B组为13例(11. 90%),A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P 0. 01)。结论气压泵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妇科肿瘤腹腔镜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妇科收治的恶性肿瘤腹腔镜术后患者35例,应用计算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术后第2天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 U 皮下注射,1次/ d,共7~14 d;对照组17例,术后第2天给予注射用丹参400 mg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中静脉滴注,1次/ d,共7~14 d。比较两组治疗后双侧下肢的周径,并行多普勒检查观察血流速度及有无血栓形成。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下肢周径及血流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0.14±0.24)cm 与(25.34±0.11)cm,(0.91±0.14)m/ s 与(0.62±0.04)m/ 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2.861、2.937,P 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无一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1.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妇科肿瘤腹腔镜术后进行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性抗凝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血流,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研究间歇气压疗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与单纯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方法:选取我科2009年1月~2010年6月期间收住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77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89例和B组88例。A组使用间歇气压疗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栓;B组单纯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血栓形成。术后观察两组患者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结果:A组没有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病例,B组有5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结论:间歇气压疗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3):4202-4203
目的分析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6月我院创伤骨科接收的下肢骨折手术患者79例,根据入院日期的单双数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前列地尔预防,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5%,低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1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FMD、EMC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观察组FMD低于对照组,EMCs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进入创伤骨科接受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前列地尔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转移癌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大手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尚无标准化的方案。 目的:比较骨转移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73例脊柱、骨盆及下肢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药物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1)及利伐沙班组(n=32)。 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P=0.74)。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和6.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校正χ2=0.083,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因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预防骨转移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探讨改良中药方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收治的行下肢骨折手术的86例老年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联合改良中药方(血府逐瘀汤合四妙散)预防DVT,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DVT,比较两组DVT发生率。试验组下肢深静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府逐瘀汤合四妙散基础上同时使用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付友  陈宝国  侯宁 《临床医学》2009,29(8):111-112
目的观察研究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中药丹参注射液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8年1月,8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丹参注射液,对照组42例只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结果两组在术后出血征象和刀口引流量方面无明显区别,但在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药联合应用预防和治疗DVT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低分子肝素对预防老龄患者髋关节周围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老龄髋关节周围骨折的患者共150例,其中41例应用利伐沙班,109例应用低分子肝素,入院后次日及术后10d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发现:入院后次日利伐沙班组2例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占4.9%;低分子肝素组5例,占4.6%。经统计学处理,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0d利伐沙班组4例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占9.7%;低分子肝素组10例,占9.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DVT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对老龄患者髋关节周围骨折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相当,都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利伐沙班每日用药费用较高,部分患者不愿采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后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佳治疗方法 .方法 51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26例)和B组(25例).A组患者给予手背静脉滴注尿激酶和丹参注射液;B组患者给予手背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尿激酶于患肢股深静脉远端、在超声引导下置管滴注,并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结果 A组病例平均疗程(13....  相似文献   

12.
背景: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髋关节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其因需皮下注射而存在局限性。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和安全性的差异。方法:58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利伐沙班组28例,低分子肝素组(达肝素)30例。置换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评估DVT形成情况,并观察治疗期间出血情况。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组与达肝素组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出血,置换后非严重出血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利伐沙班在预防全髋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上与低分子肝素作用相当。  相似文献   

13.
杨金娣 《天津护理》2013,(6):485-486
目的:分析采用分级护理的方法对预防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78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通过Autar评分后根据分级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Autar评分表对患者的评估结果采取分级护理后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预防高龄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5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32例,术后口服利伐沙班片;对照组33例,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测定2组患者的术后出血量,术前及术后12 d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并于术后12 d行血管彩色多普勒检察,观察患者是否有DVT形成;记录2组患者术后12 d内胃肠道出血和血肿等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及术后12 d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PT及AP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出血量小于对照组(P=0.001),2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8),治疗组发生胃肠道出血1例,对照组发生胃肠道出血1例、伤口局部血肿1例,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利伐沙班预防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固定手术后VTE的临床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安全性与其相当,并且简化了治疗过程,是预防骨科大手术后VT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低分子肝素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入院后第1天至14天皮下连续注射低分子肝素.对照组28例,未行抗凝措施.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后1d,7d和14d行双下肢静脉超声多普勒检查,评估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入院后1d,7d复查头颅CT,评估是否发生颅内再出血.结果观察组32例,无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2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28.6%),其中6例(21.4%)发生在瘫痪侧,7例(25.0%)发生在腘静脉以下,有症状者2例(7.1%),经治疗后好转;发生症状性肺栓塞1例(3.6%).两组发生颅内出血各1例,经积极治疗后病情均稳定.两组间再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栓塞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28.6%VS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应用利伐沙班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效果。方法初次行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145例,依据术后用药分为利伐沙班组75例与肝素组70例。利伐沙班组于术后6~8h口服利伐沙班10mg/次,1次/d;肝素组于术后12~14h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mL/次,1次/d,2组均连续应用10d。术后第11天行彩超检查观察2组DVT形成情况,比较2组术后切口出血发生率、引流量、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水平。结果利伐沙班组术后发生DVT 5例(6.7%),切口出血2例(2.7%),术后引流量(148.3±20.1)mL,血小板计数(223.0±13.1)×109/L,ATPP(35.4±7.8)s,PT(12.6±0.9)s;肝素组术后发生DVT 6例(8.6%),切口出血3例(4.3%),术后引流量(155.0±29.3)mL,血小板计数(219.5±12.2)×109/L,ATPP(36.7±8.9)s,PT(12.4±1.1)s,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预防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效果与低分子肝素相当,但利伐沙班可口服给药,患者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下肢深静脉栓塞为人工髋、膝关节后常见并发症,置换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已成为常规指导原则。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对初次全髋关节及全膝关节置换后失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初次行人工关节置换病例529例,对有否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者分为应用组和对照组。置换后8-12h开始,应用组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6000U,连续使用10-15d;对照组未使用任何抗凝药物。统计比较病例失血总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与结论:应用组中关节置换患者出血总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42,P〈0.01)。膝关节置换患者以显性失血为主,髋关节置换患者则隐性失血量较大,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3,P〈0.01)。说明人工关节置换后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增加置换后失血量,这其中髋关节置换及膝关节置换显性、隐性失血比例各有不同。单纯通过计量置换中出血及置换后引流来评估有效血容量的丢失较为片面。抗凝治疗的同时应密切关注血红蛋白变化,结合手术特点充分考虑隐性失血,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老年人下肢骨折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配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77例下肢各类型骨折老年患者,术前超声多普勒证实双下肢均无DVT,围手术期均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配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预防治疗。结果:177例患者围手术期出现有症状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为2.26%;出现致命性肺栓塞1例,发生率为0.56%。结论: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钠配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综合防治,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