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淘汰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率与性别、血型及年龄的关系。方法对无偿献血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对A¨不合格者进行追溯性调查及分析。结果在199427例无偿献血者中.共检出3311例ALT不合格(不合格率1.66%),对不合格人群的统计分析发现,ALT不合格与献血时间、性别、年龄及血型有关。结论献血前对献血者ALT筛检时,应重点对25~45周岁男性献血者筛查。  相似文献   

2.
无锡地区无偿献血者中ALT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分析献血者血液ALT检测的的可行性及筛查策略。方法通过对2008年1月1日~3月31日期间8186例无偿献血者进行5年来献血情况的追溯调查,并将他们2008年献血的ALT检测结果与合计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前一次献血ALT不合格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的不合格率(17.99%)与总体ALT不合格率(4.85%)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而前一次献血ALT合格再次献血的献血者与首次献血的献血者的ALT不合格率相近,且都与总体ALT不合格率(4.85%)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管献血者以前是否献过血,都应在献血前做ALT项目的筛查,同时要做好献血前的献血者征询工作,才能有效地降低血液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献血者中开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对2010年7月1日至9月30日5 376例无偿献血者进行ALT筛查,将其筛查结果与同时期3年内实验室无偿献血者ALT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无偿献血者中,再次献血不合格率(8.56%)较初次献血者(10.47%)偏低,复检不合格率(5.42%)较初筛(9.80%)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开展献血前ALT筛查,2010年ALT不合格率较2008年和2009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不合格主要与献血前饮酒(26.00%)、疲劳(29.60%)等相关.结论 在献血前开展ALT项目的 筛查,既保护了献血者的身体健康,也有效避免血液不必要的浪费,节约了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4.
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不合格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的原因及降低ALT不合格率的策略.方法 对2009年河源市中心血站自愿无偿献血者ALT检测结果异常的160例进行ALT异常与性别、年龄、体质量及献血次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ALT检测不合格献血者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体质量大于70 kg的与体质量在45~70 kg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LT异常升高与性别、体质量有明显的相关性,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降低自愿无偿献血者的ALT不合格率,有利于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提高自愿无偿献血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街头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隐匿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OCI)的关系,旨在提高街头献血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榆林市865例街头献血者的检查资料,检测入组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外周血HCV RNA、血ALT水平,分析865例街头献血者检测结果,并对ALT异常献血者OCI筛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ALT水平与外周血HCV RNA的相关性。结果 865例献血者中,ALT正常献血者686例,占79.31%,ALT异常者179例,占20.69%,ALT异常者HCV RNA阳性率明显高于ALT正常献血者(P<0.05);179例ALT异常献血者中共68例外周血HCV RNA阳性,其中外周血HCV RNA阳性者ALT水平明显高于HCV RNA阴性者(P<0.05);ALT水平与外周血HCV RNA载量呈正相关(r=0.346,P<0.05)。结论街头献血者不仅需常规检测ALT水平,且需重视对OCI筛查以及外周血HCV RNA的检测,以提高街头献血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临沧市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无偿献血者的情况,为制定献血者筛选和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板速率法对无偿献血者血液进行2次ALT检测,37℃下反应2次检测均超过40 U者判为异常,对异常结果与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献血次数的相关性,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阳性的相关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 231份献血者标本经检测有1 495份ALT异常,异常率为7.04%;ALT异常人群在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等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初次献血者异常率最高,可达66.15%,异常的比例随献血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有ALT异常史的多次献血者,其再次献血时ALT异常的概率在40%以上;90%以上的ALT异常仅为ALT单项升高,与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无关。结论 ALT异常一直是造成血液报废的首要原因,此项目虽容易受一些非特异性因素的影响,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不断总结改进,多环节把关,就能达到既保证血液安全,又避免血液浪费的目的 。  相似文献   

7.
无偿献血者血液ELISA、NAT法检测与ALT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NAT法检测和ALT筛检在血液安全中的作用。方法对无偿献血者的ELISA法、NAT法和ALT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对ALT异常者进行追溯性调查。结果在10 062例无偿献血者中,共检出360例ALT异常(淘汰率3.6%),其中有3例伴HBsAg和HBV DNA阳性,3例伴抗-HCV和HCV RNA阳性;检出10例HBV DNA阳性而ALT、HBsAg均正常者;未检出ALT异常伴HBV DNA或HCV RNA阳性,且ELISA法检测结果正常者。对354例单一ALT异常者的追溯性调查发现,其中35例反复献血,表现为连续或间断ALT异常。结论NAT法检测可以降低ELISA法的漏检风险,而ALT对降低输血传染病残留风险的作用仍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南宁地区无偿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HCV)筛查阳性反应人群分布情况。方法收集南宁地区2015-2017年采集的389 518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用两种试剂进行检测,ELISA检测合格标本进行核酸检测(NAT),对无偿献血者性别、献血形式、年龄、民族、教育程度和职业与HCV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89 518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中,HCV筛查阳性631份,阳性率为0.16%,其中ELISA阳性630份,NAT阳性1份。无偿献血者HCV阳性率与年龄、民族因素无关(P0.05);女性献血者HCV阳性率显著低于男性(P0.01),机采血小板成分血献血者HCV阳性率显著低于全血献血者(P0.01);学历越高,HCV阳性率越低(P0.01);医务人员是献血者已知职业中HCV阳性率最低的献血人群(P0.05)。结论提高女性、高学历、医务人员和既往合格献血人群献血比例,献血前进行HCV快速筛查,加强潜在和固定献血者的健康教育等措施可以降低经输血传播HCV的风险,有利于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9.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卫生部规定各级采供血机构对无偿献血者进行血液检测的常规项目,ALT升高也是血站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为了降低血液报废率,献血前ALT检测已成为采供血机构血液筛查的主要项目之一.从2009年夏季开始,本血站对首次或再次献血者进行献血前ALT筛查,发现血液复检时,仍有因ALT异常而报废血液的情况.因此,笔者对进食与血液冷藏两因素对ALT复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不合格的分布情况及对初筛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参加我站无偿献血者77798例,采血前开展常规项目检测及ALT初筛检验,对血液初筛不合格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7798例无偿献血者中,献血前初筛共有10953例筛选不合格,其中,5108例ALT筛选不合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统计新余市无偿献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指标的筛查结果,减少血液报废率,节约血液资源,提高血液质量。方法选取新余市无偿献血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的血液采集人群共计35780人次作为研究对象。对无偿献血者献血前经过ALT筛查和未经ALT筛查检测结果 ALT不合格率进行比较,以及未经筛查的献血者中,初次献血和再次献血人群检测结果 ALT不合格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未经筛查的献血者中,ALT不合格率为2.55%,明显高于经筛查的献血者的1.06%。未经筛查的献血者中,初次献血和再次献血者ALT不合格率分别为2.61%和2.48%。结论在无偿献血现场应用干式生化仪坚持实施ALT筛查,可以显著降低无偿献血的不合格率;再次献血者采血前同样须做ALT筛查,以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节约血液资源,增强无偿献血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分析邯郸地区无偿献血者ALT的影响因素,探讨ALT单项阳性导致血液报废的应对策略.方法 对邯郸市2009年3月~2010年2月18~55周岁20 560名献血者的个人信息及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5项检测结果行Epidata3.0双录入,采用Stepwise法进行多重线性回归筛选ALT的影响因素.结果 InALT与性别、年龄、职业、季节和献血次数有线性关系.其中季节影响最大,秋季ALT最高,其次为性别,男性ALT高;28~37岁组ALT高于其他年龄组;不同职业献血者学生的ALT值最低,公务员最高;多次献血者高于首次献血.学历对ALT的变化无影响.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对献血者进行献血知识的宣传,加强采前征询,实施采前初筛,减少血液的报废.  相似文献   

13.
2003-2006年常熟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5项检验指标结果,寻求减少血液浪费的对策。方法对常熟市2003-2006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LT异常及HBsAg阳性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梅毒抗体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加强对献血者的征询和宣教、献血前增加必要的筛查可降低不合格率,节省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无偿献血者梅毒快速筛查情况,为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和保留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BsAg/TP双联金标进行献血者初筛,对TP初筛阳性人群的一般情况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长沙地区2014年5月~2015年4月无偿献血者146 753例,梅毒快速筛查阳性701例。其中男性424例,占60.49%;献血年龄在26~45岁的429例,占61.2%;职业以不详多见(97例,占56.63%):高中以下学历圾其他共488例,占69.61%;汉族651例,占92.87%,本地居住者569人,占81.17%。结论长沙地区无偿献血者中,梅毒快速筛查阳性人群的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受教育程度等分布均不同,研究结果对日后招募低危献血人群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无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查找献血反应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法.方法 对献血反应组和无献血反应组献血者的性别、年龄、献血量、体重、身高、献血史、献血前心理状态、献血前饮食量、献血前休息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31名献血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有289例,比例为1.44%,不同性别和饮食献血反应情况无差...  相似文献   

16.
无偿献血者ALT阳性追踪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追踪调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阳性无偿献血者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BsAg、抗-HCV及ALT检测结果。方法追踪563名ALT阳性无偿献血者,要求其6个月后再次献血,对其献血的血液进行常规的血站血液检查。结果 563例ALT阳性的无偿献血者二次献血的有289名,ALT检测阳性有49名;三次献血的274名,其中第二次献血ALT检测阳性有50名,第三次献血ALT检测阳性有43名;有38名追踪到6次ALT检测均为阳性。所有563例HBsAg、抗-HC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无偿献血者ALT异常的主要原因并非是HBV和HCV感染,而是其他非病理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无偿献血者年龄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1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年龄与献血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对11964人次无偿献血者中226例发生献血反应分析比较。结果本调查中18~25周岁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为3.16%,26~40周岁的反应率为1.11%,41~55周岁的反应率为1.05%。结论献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年龄有关,应重视献血不良反应中的年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无偿献血人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异常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HBI),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丙型肝炎病毒感染(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HCI),隐匿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OCI)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陕西省血液中心2019 年1~6 月98 697 份血液标本ALT,HBV,HCV 检测结果;对其中ALT 单项异常标本进行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此外,收集ALT 初筛不合格血样125 份,合格血样112 份,实验室检测ALT,HBsAg 和抗-HCV,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并检测HCV RNA。结果 98 697 份血液标本中ALT 水平异常者654 份,其中ALT 单项异常者641 份,ALT 合并HBsAg/ 抗-HCV 阳性8 份,仅占ALT 异常者的1.22%;HBsAg 阳性组,抗-HCV 阳性组与对应阴性组的ALT 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LT 初筛不合格者HBV,HCV 感染率高于ALT 初筛合格者(4.8% vs 0.86%)和ALT 复检不合格者(4.8% vs 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8,7.61,均P < 0.05);641 份ALT 单项异常者NAT 检测发现HBV DNA 阳性一例;ALT初筛不合格血样中的119 例ALT 单项异常者检出OCI 一例,112 例合格献血者未检出OCI。结论 ALT 筛查献血者OBI,HBI,HCI 及窗口期的意义并不大,ALT 对OCI 筛查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因丙氨酸转移酶(ALT)检测不合格而延缓献血的献血者与合格献血者献血筛查结果的比较分析,初步探讨现阶段继续开展ALT筛查对提高血液安全性的意义.方法 将2006年2月至2008年1月上海地区565 360名献血者中,参加过两次献血且两次献血间隔期在365天以内,ALT延缓献血者和合格献血者分成两组,比较分析两组第二次献血筛查的不合格率.结果 ALT延缓献血者人群在第二次献血筛查时,ALT、HBsAg、抗-HCV、梅毒筛查不合格率及总体不合格率分别为33.90%、0.38%、0.26%,0.32%和35.05%,显著高于合格献血者人群(P<0.01);抗-HIV筛查不合格率为0.06%,与合格献血者人群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核酸检测等新的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以前,ALT血液筛查能部分检出酶免疫检测的窗口期漏检,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者焦虑情绪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于2017年1~6月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160例无偿献血者进行评价,分析影响无偿献血者焦虑情绪的相关因素。献血前将献血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行常规性采血,观察组在采血前对献血者进行心理及音乐干预,比较两组献血者干预前后S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60例无偿献血者中焦虑发生率为61.25%,影响无偿献血者焦虑发生的因素包括性别、初次献血、独自献血、对献血知识知晓、献血前接受过知识宣教。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单次采血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初次无偿献血者及献血前对献血知识不了解、缺乏心理支持的献血者献血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虑情绪。献血前对献血者行心理及音乐干预有助于减轻献血者献血时焦虑情绪,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献血者单次采血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