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静脉内瘘因其方便、安全、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最理想的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的好坏直接影响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心力衰竭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为维持性血透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心衰原因有水钠潴留、高血压、透析不充分、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贫血等,透析前存在器质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2.
胡兰芳  曾锦 《全科护理》2013,11(12):1091-1092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和预防护理措施,内瘘闭塞的原因主要为低血压和内瘘血栓形成,健康教育也是重要因素,针对内瘘闭塞的主要原因采取预防措施,保证内瘘的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是肾衰竭晚期尿毒症维持患者生命的最有效的方法。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时最常用的血管通路,是提高血透质量,改善临床症状的关键。AVF是指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在皮下吻合建立的一条血管通道,术后静脉逐渐动脉化,可以满足血液透析中需要的足够的血流量。需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主要的通路是桡动脉-头静脉吻合内瘘。  相似文献   

4.
动静脉内瘘发生闭塞的原因探讨及科学维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2例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透析治疗的患者发生血管内瘘闭塞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闭塞的原因及科学维护.  相似文献   

5.
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万美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8):1718-1719
<正>动静脉内瘘即通过手术把患者的动脉与静脉吻合,使静脉达到动脉化,便于透析时穿刺及获得足够的血流量。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CHD)患者最常用也是最理想的血管通路。如何保持内瘘通畅及最大限度地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获得足够  相似文献   

6.
总结我院38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旨在观察和促进内瘘成熟,正确掌握新瘘使用时间,掌握穿刺方法及拔针后处理,预防内瘘阻塞,及患者自我保健,可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本文就内瘘动脉瘤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透析患者 80例 ,鼻烟窝内瘘 9例 ,左、右前臂内瘘 71例 ,其中在同侧行二次手术为 16例 ;常规血液透析 ,内瘘穿刺方法为绳梯式和局域穿刺 ;透析后内瘘止血方法为弹力绷带压迫法和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结果  80例中有动脉瘤共 13例 ,假性动脉瘤 1例 ,其中血液透析后采用弹力绷带环扎止血的有 12例 ,其余 2例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 ,10例穿刺部位动脉瘤中有 6例存在局域穿刺 ;瘘口手术术式在鼻烟窝、第二次瘘在同侧手臂及左、右前臂一次瘘处各出现 2例动脉瘤 ,前两者出现动脉瘤几率较多。结论 内瘘动脉瘤形成与血管局部反复穿刺、透析后止血方式及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 ,分析动脉瘤形成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对内瘘的长期保护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最广泛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可以说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随着患者生存周期延长,透析时间也随之延长,内瘘闭塞问题日益突出。本研究分析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及诱因,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AVF)的长期通畅率及并发症的发生与处理。对1996年以来以AVF为血管通道且维持性血透1年以上的189例患者,用寿命表法计算通畅率,并发症以百分率计算。结果AVF1 ~5年通畅率分别为98 .41%、96. 72%、95 .50%、92 .76%、91. 98%。其并发症以假性动脉瘤最多见,血栓形成是AVF失用的主要原因。结论是AVF长期通畅率高,严重并发症少,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佳的血管通道,高超的穿刺技术及精心的护理是AVF长期通畅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陈丽 《中国血液净化》2013,(10):576-578
目的探讨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阻塞的原因,以期预防或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闭塞的发生。方法对北京市普仁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09例采用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09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发生血管内瘘堵塞10例(9.17%)。其中血管条件差2例,过度超滤4例,反复定点穿刺3例,压迫不当1例。结论不适当的护理会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堵塞的发生,妥善的护理干预对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堵塞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以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本院收治的内瘘闭塞血液透析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导致内瘘闭塞的原因及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结果由于低血压、患者对内瘘的保护意识薄弱、穿刺不当、穿刺后按压与包扎不当原因造成内瘘闭塞的发生率分别为:64.29%(45/70)、14.29%(10/70)、15.71%(11/70)、5.71%(4/70)。结论临防治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内瘘闭塞主要措施是提高穿刺水品,避免透析过程中的低血压,加强对患者进行内瘘保护的宣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日常维护及如何避免和预防并发症的方法。方法总结58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过程。结果47例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正常,而11例出现了内瘘闭塞、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内瘘锻炼方法、穿刺方法、按压方法及合理控制血糖、血压和严格无菌操作是保护动静脉内瘘,避免内瘘闭塞、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分析了我院血透中心186例动静脉内瘘病人由于本身血管条件不佳、反复穿刺、过度压迫穿刺点或包扎过紧、低血压、血液粘滞度增高等因素而导致的血栓形成。针对血栓形成的因素,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处理,计划穿刺内瘘,掌握适当的对内娄压迫止血的力度,超滤量较多时发生的低血压,应及时纠正血容量的不足等,以避免内瘘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刘霞  任英  洪芸 《华西医学》2009,(4):1025-1026
目的:总结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探讨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方法:回顾15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资料,分析其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瘘并发症按发生率高低依次为出血、血流量不足、假性动脉瘤和血栓形成,无一例感染。结论:出血及血流量不足是动静脉内瘘的主要并发症,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预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5.
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1996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间 2 0例血液透析较充分的患者 ,其中男性 13例 ,女性 7例 ,年龄 2 7~ 71岁 ,平均年龄 (49± 10 .82 )岁。其中上臂内瘘 7例 ,下臂内瘘 13例 ,病程半年至 10年 ,基础病因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14例、肾动脉硬化 3例、多囊肾 2例、糖尿病肾病 1例。二、研究方法1.心功能评价 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心力衰竭的临床分级标准对心功能进行评价。2 .全胸正位片检查 测得心胸比例。3.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 应用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技术测得心射血分数。4 .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 应用彩色多普勒…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认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临床表现,分析发生原因,归纳了防止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的护理措施,指出在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中可能会忽视的环节,以期为预防自体动静脉内瘘闭塞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护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动静脉内瘘是将患者邻近的动、静脉吻合起来,使之成为血管通路,因其方便、安全、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血液透析患者最普遍使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是维持患者生存的生命线,而正确的日常维护是动静脉内瘘能够长期使用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刘进 《中国疗养医学》2010,19(4):317-318
目的探讨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2例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及重复使用期内瘘的观察护理。结果62例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59例手术成功且内瘘使用良好。结论对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及穿刺时精心的护理,是获得手术成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的关键,是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对透析效果和长期存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进行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动静脉内瘘术前术后护理,动静脉内瘘使用过程中的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认为通过重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可有效延长瘘管使用时间,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远期生存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惠 《当代护士》2008,(10):97-98
总结了22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使用期间的护理、健康教育等,认为医护的密切配合才能科学地使用内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