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根据体表心电图是否有病理性Q波的出现,可以把急性心肌梗死分为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NQMI在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近期和远期预后以及治疗处理方面均与QMI有所不同。本文对NQMI患者临床特点及病理生理变化、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邱廷凤 《医学综述》1997,3(7):325-326
<正>急性心肌梗塞传统上据ECG有无病理性Q波分为:①穿壁性梗塞(QMI),ECG有病理性Q波;③非穿壁性梗塞(NQMI),ECG表现ST或T波改变,无病理Q波.据统计NQMI占AMI27~35%,且有  相似文献   

3.
急性非Q波心肌梗塞的临床特征(附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依据心电图(ECG)有无病理性Q波,分为Q波心肌梗塞(QMI)和非Q波心肌梗塞(NQMI)。本文对我院近两年来确诊的24例NQMI的临床特征,心电图改变作一分析,并与同期的30例QMI作比较。  相似文献   

4.
近十余年来,大多数学者将AMI分为有Q波心肌梗塞(QMI)和无Q波心肌梗塞(NQMI)。两者在病理临床表现心电图及预后均有显著差异,治疗方法并不相同,但因心电图不出现病理性Q彼,心电图仅有ST段压低和T被倒置——易和“心肌缺血”混同.易发生延误诊断。本文分析NQ-MI的诊断及延误诊断的原因。豆.临床资料1988年到1998年.AMI患者351例,其中QMI患者280例,男性203例.女性77例。40岁到49岁29例,50岁到59岁143例,60岁以上96例。死亡57例,死亡率20.3%。NQMI71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9例,40岁到49岁3例,50岁到59岁41例…  相似文献   

5.
根据心电图(ECG)有无病理性Q波,将急性心肌梗塞(AMI)分为Q波心肌梗塞(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QMI)和无Q波心肌梗塞(non-Qwave myocardial infarc-tion,NQMI)。NQMI在临床诊断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探讨NQMI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现将我院1991年开院以来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非Q波心肌梗死(NQMI)与Q波心肌梗死(QMI)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QMI与NQMI患入院后10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病变类型,范围,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结果:NQMI组的多支病变,>90%的严重狭窄及侧支循环比率高于QMI组,而完全闭塞率低于QMI组,二组的病变类型无差异,结论:NQMI的多支病变率高于QMI,前的远期预后有可能较后差。  相似文献   

7.
根据心电图(EKG)有无病理性 Q 波,将急性心肌横塞(AMI)分为 Q 波心肌梗塞(QMI)及无 Q 波心肌梗塞(NQMI)。随着近年来对NQMI 的重视,临床报道亦逐渐增多。过去认为 NQMI 范围较小,病死率低,但近年来越来  相似文献   

8.
薛虹  袁光善等 《铁道医学》2001,29(6):385-386
目的:为提高对非Q波心肌梗死(NQMI)的认识及防治效果。方法:对12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据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NQMI组34例,Q波心肌梗死组(QMI)88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冠脉病变及左室造影结果。结果:NQMI组的女性发病率和既往反复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高于QMI组,均P<0.01。冠脉造影:NQMI组3支病变率,右冠受累率均高于QMI组,P<0.05。左室造影:QMI组室壁瘤比NQMI组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值低于NQMI组,P<0.01。结论:NQMI组3支冠脉病变率及右冠受累率高,女性易发,既往有反复心绞痛及梗死后心绞痛的患者发生率高,但心功能良好,近期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心肌梗塞(MI)病理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体表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并非MI穿壁与否的敏感或/和可靠的标志。人们渐趋摒弃穿壁性和非穿壁性抑心内膜下MI之称谓,而倡用Q波梗塞(QMI)与无Q波梗塞 (NQMI)。藉以避免由于命名上的不严谨而造成的概念上的混淆以及临床结论上的误解,并有利于治疗的选择和评价。QMI已为临床熟知,然而NQMI常易忽视,导致漏诊、误诊。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NQMI在MI率及远期病死率皆甚高,预后并非一向认为那么乐观,实有必要引起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本文旨在对NQMI的研究近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杨建阁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0):900-900
病理性Q波(即Q波深度大于或等于同导联中1/4R波,宽度大于或等于0.04s)是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诊断标准,但除此外,尚有多种临床意义需加以探讨。现就19例具有病理性Q波且非心肌梗死诊断的心电图临床分析情况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无Q波心肌梗死 (NQMI)的临床特点 ,将近 10年来我院和住院的 40例NQMI的临床资料 ,与同时期 90例有Q波心肌梗死 (QMI)对照。结果NQMI发病前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绞痛病史者明显多于QMI患者 ;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低于QMI患者 ;近期病死率亦低于QMI ,NQMI因临床症状轻、不典型易误诊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病理性Q波多与心肌梗死相联系.其中梗死性Q波往往持续数月至数年,大部分还将永久存在。在急诊实践中.尤其是心脏急性缺血事件中,有时会见到一些病理性Q波的出现仅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同时又不伴有反映心肌坏死的生化指标(CK,TNT或TNI)的变化(升高),这种呈一过性变化的病理Q波在急性心肌缺血中的意义如何?认识急性心肌顿抑的临床特征以及与病理性Q波的关系,对于急诊急救工作来讲十分重要。本文结合文献,报告3例一过性病理性Q波属于心肌顿抑的心电图特征.籍此强调急性心肌缺血事件中病理性Q波并非仅是心肌不可逆损伤的代名词.可能还是心肌顿抑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3.
笔对86例Q波型心肌梗塞心电图导联出现的病理性Q波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10例病理性Q波消失,消失率为11.6%,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比研究了50例无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NQMI)和60例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QMI)的临床特点。NQMI病人有心绞痛史、陈旧性心肌梗塞史者较多,而有室壁瘤者较少,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PK-MB)峰值(分别为325.6±247.9,20.9±10.7Iu/L)较QMI(分别为140.7±1098.2,56.1±38.5Iu/L)低,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恢复期左心室射血分数(0.52±0.07)较QMI(0.43±0.14)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其梗塞面积较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NQMI病人三支病变者(57.1%)较QMI(22.5%)多,而单支病变者(14.3%)较QMI(51.6%)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可逆病理性Q波的变化。方法 对 2 15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分别作心电图和血流变学检查。病理性Q波组应用川芎嗪治疗。结果 心电图基本正常者 98例 ;出现无病理性Q波异常的其他心电图异常 5 2例 ;表现为可逆性病理性Q波者 6 5例。病理性Q波患者血流变异常。应用川芎嗪 3~ 5天后病理性Q波均消失。结论 老年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可导致可逆性病理性Q波 ,药物治疗可使病理性Q波消失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提高对非Q波心肌梗死(NQMI)的认识及防治效果.方法对12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据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NQMI组34例,Q波心肌梗死组(QMI)88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冠脉病变及左室造影结果.结果 NQMI组的女性发病率和既往反复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高于QMI组,均P<0.01.冠脉造影NQMI组3支病变率、右冠受累率均高于QMI组,P<0.05.左室造影QMI组室壁瘤形成率比NQMI组高,左心室射血分数值低于NQMI组,P<0.01.结论 NQMI组3支冠脉病变率及右冠受累率高,女性易发,既往有反复心绞痛及梗死后心绞痛的患者发生率高,但心功能良好,近期预后较佳.  相似文献   

17.
<正> 心肌梗死按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无Q波型心肌梗死(NQMI)和有Q波型心肌梗死(QMI)。两者在病理生理学,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都有重要区别。本文通过随诊,研究NQMI和QMI患者的近期生存率。旨在探讨具有不同心电图特征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6个月)预后。 1.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8.
曲英秋 《当代医学》2009,15(34):23-24
心肌梗塞典型的心电图改变是病理性Q波,损伤性ST改变。其中病理性Q波是心肌坏死的标志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结合病理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急性心肌由于梗塞面积、厚度或部位等多种原因,虽未能形成典型的病理性Q波,但可产生一些特征QRS波群改变,这种QRS波群的形态改变和病理性Q波一样,可作为诊断心肌梗塞的指标,称为“等位性Q波”。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的演变。方法:对4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进行5年的随访观察。结果:发现Ⅱ、Ⅲ、avF导联Q波完全消失4例(10%),Ⅱ、Ⅲ、avF导联Q波转为非病理性Q波者4例(10%),Ⅱ、Ⅲ、avF病理性Q波持续存在者24例(80%)。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的演变,在Ⅱ、avF导联中,ⅡavF导联Q波消失者明显高于Ⅲ导联。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塞时出现病理性Q波或QS波,并不完全是由于心肌坏死,也可因相邻的心肌发生高度缺血、损伤,而使心肌电的产生能力暂时丢失或失衡,经恰当治疗,心肌缺血改善,电产生能力恢复或平衡,病理性Q波可以消失。1临床资料急性心肌梗塞6例,均具有典型临床症状,反复心电图跟踪检查确认;其中前壁梗塞3例,下壁梗塞2例,侧壁梗塞三例,均已出现典型的病理性Q波(Q波宽度超过0.O4秒,深度超过同导联R波高度的1/4或Q波有切迹)。Q波消失时间,在4天(10小时)以上者2例,10天以上者3例,最长五例5周(为例壁心梗)。6例男4例,女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