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电图分析:这两行心电图为V_5导联连续描记的图形,平均心率为70次/分,窦性P波顺序出现,P—P间期为0.88~1.16秒,基本心率为窦性心律不齐。上行中第三个QRS波群,是提前出现变异的QRS波群呈QS型,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其前、后均无逆行P波,其后完全性代偿,提示为室性期前收缩(下称室早)。在这提前出现的QRS—T的T波终末有窦性P波隐伏在内(T+P)。上行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诊断为煤工尘肺(CWP)并发肺心病同时并发冠心病的心电图诊断指标对比分析,以提供有意义的诊断指标.方法 对尸检病例中心脏病理诊断为CWP并发肺心病及CWP并发肺心病和冠心病,且有心电图资料者(42例)的心电图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CWP并发肺心病(30例)的心电图QRS波额面平均电轴≥+90°、V_1导联R/S≥1和重度顺钟向转位(V_5导联R/S≤1)发生率分别为73.33%、56.67%、56.67%,肺型P波发生率为43.33%,Ⅰ导联R/S<1、S>1/2R与V_5导联S>0.5 mV发生率分别为63.33%、66.67%、70.00%,明显高于CWP并发肺心病和冠心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上述指标较为敏感,可提高CWP并发肺心病的诊断.(2)CWP并发肺心病和冠心病者Ⅰ、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1 mm改变发生率为91.67%,V_(5~6)导联ST段下移>1 mm发生率为66.67%,Ⅰ、Ⅱ、Ⅲ、aVF导联及V_(5~6)导联呈T波倒置发生率都为41.67%,与CWP并发肺心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心电图出现QRS波额面平均电轴左偏>-30°,结合心电图V_(5~6)导联ST下移>1 mm呈恒定性改变,有助于对CWP并发肺心病和冠心病的诊断.结论 心电图QRS波额面平均电轴≥+90°、V_1导联R/S≥1、V_5导联R/S≤1、肺型P波、Ⅰ导联R/S<1、S>1/2R与V_5导联S>0.5 mV,是提高诊断CWP并发肺心病的敏感指标,心电图QRS波额面平均电轴左偏>-30°,Ⅰ、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1 mm和T波倒置,V_(5~6)导联出现恒定的ST-T改变,对CWP并发肺心病和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侯莹  李俊花  孙红 《工企医刊》2004,17(2):58-59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57岁。因心前区疼痛2小时入院。BP8/6Kpa,心律不齐。心电图示:P-P间期规则,频率45次/min,PⅡ倒置,PavR直立,Pv5、v6倒置。P-P间期相似文献   

4.
侯莹  李俊花 《工企医刊》2003,16(3):45-45
1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45岁,临床诊断肺心病,入院体检:BP10.7/6.7kPa,心率88次/min,听诊:心律快,律齐,无杂音。心电图Ⅱ导联连续描记示:二种形态的P波,一种为正常下传的窦性P波,窦性下传的P—R间期固定(0.14s),与QRS波群有固定关系,第二种为小而尖的P′波(图中△处)P′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其频率缓慢,约34次/min,不规整。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心房脱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远程监护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心电图形(CM1对V1,CM5对V5)。方法:分别测量35例用户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CM1、CM5通道和常规心电图V1、V5导联的心率、QRS波振幅、QRS综合波电压代数和即R-(Q+S)、QRS波宽度、P波振幅、P波宽度、T波振幅、T波宽度、P-R间期、Q-T间期和Q-Tc等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对于CM1通道和V1导联,心率、QRS波振幅和R-(Q+S)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CM5通道和V5导联,心率、QRS波振幅和R-(Q+S)等指标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远程监护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的心电图形一致。  相似文献   

6.
一、正常Q波是指QRS波群的初始部分的波形,即心室除极最早的部分投影于某些导联轴的负侧,所形成的一个小的向下(负向)的波,称为Q波。正常成人在左胸前导联(V_(5-6))及某些肢体导联(Ⅲ、aVF或aVL)可出现q波,这种小的q波称为间隔性q波。由于间隔除极时间暂短,故一般不超过0.03秒,其深度不大于R/4。正常间隔除极向量的方向是向右前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远程监护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心电图形(CM1对V1,CM5对V5).方法分别测量35例用户心脏远程监护仪iHolter CM1、CM5通道和常规心电图V1、V5导联的心率、QRS波振幅、QRS综合波电压代数和即R-(Q+S)、QRS波宽度、P波振幅、P波宽度、T波振幅、T波宽度、P-R间期、Q-T间期和Q-Tc等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对于CM1通道和V1导联,心率、QRS波振幅和R-(Q+S)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于CM5通道和V5导联,心率、QRS波振幅和R-(Q+S)等指标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远程监护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的心电图形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食管导联心电图在急症宽QRS波群心动过速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3例急症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患者进行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描记并明确急症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类型.结果 室性心动过速占65.2%(15/2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并束支传导阻滞占17.4%(4/23),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室内差异传导占13.0%(3/23),心房扑动占4.3%(1/23).结论 食管导联心电图在急症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方便、准确、迅速、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2岁.2年来反复发作胸骨后疼痛,诊断为"冠心病".2005年4月9日凌晨1时出现胸骨后剧烈疼痛,经抗心肌缺血、抗凝等治疗后症状缓解,4月11日下午13时再发胸痛,外院急查心电图示:V3-5QRS波群呈qR型,ST段抬高≥0.2mv;心肌酶:CK706U/L,CK-MB45U/L,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立即行尿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疼痛略有缓解,4月12日凌晨再次出现胸痛症状,心电图提示V3-5导联ST段再抬高,Ⅱ、Ⅲ、AVF导联ST段水平性压低≥0.1mv.当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考虑为急性心肌梗死延展,并以重组葡激酶10mg溶栓治疗,于16时收住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查体:BP 98/60mmHg,P 76次/min,R 20次/min.  相似文献   

10.
HC导联心电图对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HC导联心电图对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诊断标准。方法:30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HC导联心电图,测量QRS波时限、形态、振幅、ST-T改变。结果:全部病例符合常规导联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诊断标准;HV_1导联QRS波大多数(86.7%)呈R波,只有少数(13.3%)呈rsR′波;AR3导联QRS波全部表现为主波向上且其比值R/Q≥2。  相似文献   

11.
高潮 《现代保健》2012,(14):164-164
1病例介绍 患者,女,76岁。患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数年,以胸痛、心悸、气促5h人院。查体:体温36.5℃,血压130/75mmHg,心界不大,心率92次/分,心律齐,未闻及杂音。一般情况差。既往有缺血性心脏病。查心电图:各联均见宽大畸形QRS波群,V1、V2导联呈QS型,有P波,频率为92次/分,RI、aVL,QSⅡ、Ⅲ、aVF,STⅡ、Ⅲ、aVF导联呈弓背抬高0.1mV。QRS〉0.12s,V5、V6导联呈R型,V3、V4导联呈rS型,电轴左偏-36°。临床诊断: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2.
刘慧 《工企医刊》2002,15(4):52-52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36岁。畏寒发热,体温39℃~40℃,发热同时,全身惫软不堪,头痛、腰痛、眼眶痛已3天,出现少尿,频繁呕吐,急诊入院。查体:神清,眼结膜、面、胸可见出血点,肾区叩击痛阳性。实验实检查:血白细胞11.4×10~9/L,血小板86×10~9/L,BUN17mmol/L,钾6.0mmol/L,临床诊断:流行性出血热。急查心电图:窦性心律,心率,79次/mln,P—R间期0.16秒,QRS波群时限正常。T_(v1)倒置,T_(v2)—T_(v5)直立,对称,其T波振幅分别为1.6、2.5、0.7、0.5mv,Q—T间期0.48秒。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急性前壁心内膜下心肌缺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39岁。病人因心前区剧痛6小时不能忍受伴大汗于1991年12月27日住院。入院时病人面色苍白、大汗、口唇发绀,颈静脉不怒张。BP13/10.6kPa、P96次/分,R24次/分。心音低钝、心律齐,心率96次/分。肺内无罗音,心电图示:胸前导联V_1—V_4ST段弓背抬高,T波直立高耸,故诊断变异型心绞痛、前壁心肌梗塞超急期?立即行心电监护、吸氧、杜冷丁50mg肌注,静脉滴注极化液,蛇毒抗栓酶3号0.5u加入5%葡萄糖500ml中持续缓慢滴注(每分钟30滴)、心痛定10mg每日三次口服、阿斯匹林0.3每日一次口服,经上述处理后病人心绞痛症状逐渐消失,4小时后  相似文献   

14.
我院抢救21例急性氨中毒,其中有心肌功能改变者12例,占57%,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1例均为遭受液氨中毒损害的现场工作人员。病员全部均在事后20分钟送来医院救治。入院当时对每例病员进行详细体查,均无器质性心脏病、气管炎、肝炎等。入院后3小时内普遍做心电图9个常规导联描记做为对照(个别加V_4V_6)。在中毒后8小时、24小时描记心电图,以后每日做心电图描记一次,两周后停止连续观察。个别观察到1月后。结果:中毒后8小时心电图开始出现变化。其主要改变有两种。1.急性肺心病样表现:高而尖肺型P波,P>2.5mV,Ⅰ导联出现深S波,Ⅲ导联出现Q波,但小于0.03秒,T波倒置呈S_Ⅰ,Q_Ⅱ,T_Ⅲ(-)型,而avF导联无异常Q波,只有q波,借此与下壁心肌梗塞鉴别。电轴右偏。偶而可出现不完全性或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多数导联S-T段下移,T波倒置或低平。其改变随着病情好转,心电图也于两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健康飞行人员V1导联T波形态特点,为V1导联T波形态变化的临床应用提供正常参考数据.方法 统计分析4120例飞行人员V1导联T波形态和体检鉴定资料,并对492例T波进行动态观察.结果 V1导联T波可呈5种形态:直立(53.76%)、倒置(22.81%)、平坦(12.60%)、双相(7.33%)和双峰(3.50%),并且随着年龄增长,T波直立比例有逐渐减少、平坦和倒置比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P<0.05);不同次记录的心电图,V1导联T波振幅可有变动,多数变动幅度≤0.10 mV,占70.98% (252/355),少数(7.32%)T波甚至可发生极性改变,但无心肌缺血等相关症状出现;健康飞行人员可出现V1的T波>V5或V6的T波现象,发生率为3.96%(163/4120),40岁以下者多见(占总例数79.14%),并且不同次记录的心电图,V1的T波>V5或V6的T波表现时有时无,33例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呈阴性.结论 健康飞行人员V1导联T波形态多样,并可发生动态变化,判断其临床价值,必须考虑受检者年龄、性别、症状以及冠心病危险因子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创新Ⅰ导联左耳与右上肢连接方式对QRS波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8月-2012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心电图室接受常规心电图检查的门诊和住院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共110例,每位受检者记录一份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和创新Ⅰ导联左耳与右上肢连接方式心电图,经统计学处理后对QRS波群进行分析。结果:标准Ⅰ导联和aVL导联波形变化明显,Ⅱ、Ⅲ、aVF导联波形相同,aVL导联和aVR导联波形相近,具体表现为:(1)Ⅰ导联呈波形极小的“rs”型,且多数情况下r/s〈1,少数情况r/s=1,即呈等电位线;(2)Ⅱ导联QRS波群时限、形态、振幅、方向不变同标准连接图;(3)Ⅲ和aVF导联波形同Ⅱ导联,只是振幅较标准图形增高1.5~6.2mm;(4)aVL导联和aVR导联波形接近,且avL导联负向波振幅较aVR导联深;(5)胸前V1-6导联QRS波群时限、形态、方向与标准图形相同,只是振幅高低有微小差异,可以忽略不计;(6)额面平均心电轴男性(90.69±6.58)°,女性(89.98±7.51)°;(7)以上各导联的变化男女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创新Ⅰ导联左耳与右上肢连接方式与标准十二导联图形相比,对QRS波群有一定的影响,但孙心电图总体的诊断结果影响不大,可以作为左侧上肢无法安置电极时记录心电图的一种临时补救方法,同样可以为临床提供心电图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胸(HC)导联右胸心电图在右心病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17~20岁体育院校健康学生的HC导联与常规导联右胸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HC导联的P、QRS、T波振幅均明显大于常规导联,且HC导联的QRS形态在右胸多呈正向,有R波逐渐递增,S波逐渐递减的规律,T波多数正向高尖,而常规导联的QRS的形态多数为负向,且振幅小,ST段等电位人数多,且抬高的比下移的多.结论 HC导联在反映在右室的电位变化方向优于常规导联.T波高尖的占40%,反映了体育院校的学生的生理性心肌肥厚,是心室复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患者 ,女 ,38岁。因畏寒、发热 (体温 38~ 39℃ )、头痛、腹泻、活动后明显心慌 ,第 5天就诊入院。体检 :T 38.4℃ ,P1 1 5次 min ,R 2 0次 min ,Bp 88 70mmHg(1kPa =7.5mmHg)。心律齐 ,第一心音低钝 ,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心包摩擦音 ,心界向左扩大 ,血压不稳定。实验室检查 :GOT 2 6 8U L ,WBC1 1 .6× 1 0 9 L ,电解质正常。查心电图 :心率 1 1 5次 min ,P -R :0 .1 2s ,Q -T :0 .36s。QRS波群 :肢体导联低电压 ,V1 、V2 、V3导联呈QS型。ST、Ⅱ、Ⅲ、aVF抬高 0 .0 5mV ,STv2 v3抬高 0 .1mV。TⅡ、Ⅲ、aVF、v4 倒置 ,Tv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伴复合性ST-T改变特点,提升对这种异常改变的认识。方法选择361例CRBBB患者,分为CRBBB伴复合性ST-T改变组(观察组)74例,CRBBB伴继发性ST-T改变组(对照组)287例,比较两组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J-Tc间期、V1导联室壁激动时间(VAT)、V5导联S波宽度、ST-T改变特征以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95.95%(71/74)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尤以冠心病、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和(或)2型糖尿病多见,占69.01%(49/71);对照组39.37%(113/287)见于器质性心脏病(P0.01)。观察组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J-Tc间期、V1导联VAT均明显较对照组延长(P0.01),各类早搏及一度房室阻滞等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复合性ST-T改变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有单项T波低平、倒置、对称,ST段水平压低或延长等,也可以是ST段压低伴T波异常,个别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可出现ST段抬高,但以ST段压低伴T波低平或倒置者多见(占39.19%)。结论 CRBBB伴复合性ST-T改变绝大多数是一种病理性改变,常为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多伴有J-Tc间期延长、早搏等,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碎裂QRS波见于冠心病、心肌病、离子通道病等许多疾病中,可能对上述疾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本文主要论述碎裂QRS波在心肌梗死、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NIDCM)中的临床应用. 一、碎裂QRS波的定义 1992年,Varriale和Chryssos[1]就对碎裂QRS波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即除外左束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QRS波群表现为QRS三相波(RSR’波)的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局限性室壁运动异常,RSR'波是心肌瘢痕的标志.Das等[2]于2006年首次提出了碎裂QRS波的概念,并将碎裂QRS定义为:在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两个相关导联上新出现或已经存在不同形态的RSR’波或多相波,并排除了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束支阻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