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急诊介入治疗技术.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介入手术治疗经过.结果 20例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合并脑积水)为主要临床表现,13例DSA造影表现为串珠征;20例中有18例对侧椎动脉发育良好的病例采用夹层动脉瘤栓塞联合载瘤动脉闭塞的手术方式治疗,生存率达94% (17/18),随访未见闭塞血管再通或动脉瘤复发.结论 对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急诊行动脉瘤栓塞联合载瘤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不同类型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11月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4例,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9例,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3例,支架保护小脑后下动脉后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2例。结果 14例中,12例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表现为珠线征及偏心性动脉瘤样扩张。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9例中,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6例,近全栓塞2例,大部分栓塞1例;术后8例1年后随访,动脉瘤复发2例。载瘤动脉及动脉瘤闭塞3例中,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及载瘤动脉不显影,术后6个月复查未见复发。支架保护小脑后下动脉后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2例,术后2周死亡。结论 DSA是诊断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靠依据,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脑后动脉远端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及特点.方法 10例动脉瘤,P2段6例(囊状2例、梭形2例、夹层2例)、P2-P3交界处1例(夹层)、P3段3例(夹层).对于囊状动脉瘤采用弹簧圈栓塞并保留载瘤动脉的方法;梭形动脉瘤采用支架重建瘤腔的方法;P2段及P2-P3交界夹层动脉瘤采用弹簧圈栓塞并闭塞载瘤动脉的方法;P3段夹层动脉瘤采用Glubran胶栓塞并闭塞载瘤动脉的方法.结果 随访半年至1年,预后良好.DSA复查9例,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 对于大脑后动脉远端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类型及部位采用不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短期随访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后循环缺血的原因之一,其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在各种类型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以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难度最大。其主要的治疗方式包括开颅手术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内科保守治疗。该文就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道儿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特征和血管内治疗的结果.方法 2002-2006年收治29例儿童动脉瘤患者(年龄<19岁);其中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意外发现,2例脑神经麻痹,3例神经功能障碍.动脉瘤的位置:10个椎动脉动脉瘤,5个大脑中动脉瘤,4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基底动脉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1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颈内动脉动脉瘤.结果 7例动脉瘤行动脉瘤囊内弹簧圈栓塞,17例载瘤动脉闭塞(9例使用球囊闭塞载瘤动脉,8例使用弹簧圈载瘤动脉闭塞).1例椎动脉瘤病人全脑血管造影后4 d动脉瘤白发血栓形成.4例行支架或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其中2例基底动脉瘤患者死亡,2例动脉瘤栓塞后复发并再次给予栓塞治疗).平均随访20.7个月,93.1%的病人GOS评分4分或5分.结论 儿童颅内动脉瘤在发病特点上,男性比女性多见,好发部位是椎动脉、大脑后动脉和人脑中动脉.对于梭形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基底动脉主十的梭形动脉瘤治疗困难而且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6.
颅内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干梗塞。脑血管造影呈“线征”、“串珠征”和“双管腔”等。一旦明确诊断应早期处理,防止发生危及生命的再出血。主要手术方法有椎动脉近端夹闭、椎基底动脉球囊栓塞、动脉瘤孤立及加固术等。  相似文献   

7.
破裂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患者,其中8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术,13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8例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小脑后下动脉保持通畅;随访3-12个月,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中1例因再出血死亡;余12例中,致密栓塞10例,接近完全栓塞2例.9例患者(包括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有效造影随访3-11个月,致密栓塞的患者中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PICA保持通畅;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中有1例部分复发,给予再次致密栓塞,另1例达稳定状态;另3例电话随访,未发现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效果肯定,但有潜在缺血的风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的验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3.0T磁共振对31例因蛛网膜下腔出血而筛查出脑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1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行常规T1WI、T2WI及3D TOF MRA检查,对检查的信息进行MIP、MPR及VR后处理并结合原始薄层图像进行分析诊断。所有病例均由DSA最后确诊后治疗。结果小动脉瘤(<5 mm)11个,中动脉瘤(>5 mm)13个,大动脉瘤(>10 mm)9个。动脉瘤的分布:大脑中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7个,大脑后动脉瘤3个,前交通动脉瘤5个,后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1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2个,椎动脉瘤1个。结论 3.0T磁共振MRA可成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筛查的有效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榷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我科11例经DSA确诊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与影像资料及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随访情况.结果 11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第四脑室出血1例,脑干梗死1例,后循环TIA 1例,反复头痛头晕1例.有2例CTA检查阴性,经DSA确诊.行血管内治疗10例,1例放弃血管内治疗.随访3个月~3年,未有脑卒中事件发生.结论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以后颅窝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多见,头痛以枕项部剧痛为主,确诊需DSA,治疗方式以血管内治疗为首选,成功治疗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所致Terson综合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确诊1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致Terson综合症的患者,13例(21只眼)均行玻璃体切割术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病例中,前交通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小脑后下动脉瘤3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21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随访6.1月,21只眼视力均有所提高,平均视力恢复至0.45,其中视力≥0.3者16眼,占76.2%。结论对aSAH患者应常规进行眼科筛查有无Terson综合症;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Terson综合症安全有效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例 1 男 ,2 1岁。突然头痛、恶心、呕吐 ,双上肢屈曲样抽搐、项强二横指 ,克氏征阳性。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检查(DSA)示右侧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的起始部有一约 0 3cm× 0 5cm大小的梭形动脉瘤影。例 2 男 ,33岁。以头痛、恶心、呕吐一个月内反复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项强、腰穿为血性 ,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DSA检查示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中部可见 0 4cm× 0 5cm大小动脉瘤影。 2例患者均为翼点入路、术中探查前交通动脉存在无变异 ,通血良好 ,采用阻断A1段主干夹闭梭形动脉瘤两端 ,术后收到…  相似文献   

12.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男 14例 ,女 6例。年龄最小 8岁 ,最大 6 3岁。病史最短 1月 ,最长4年。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14例、椎动脉 3例 ,椎 基底动脉交接区 1例、基底动脉中段 2例 ;其中最小直径 1 5cm ,最大直径 7cm ;大型动脉瘤 3例 ,巨大型 17例 ;囊形15例 ,梭形 5例。临床主要表现为压迫占位症状 ,4例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 1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表现为视力下降、复视、眼球活动受限及面部感觉减退等 ,其中 1例患侧失明。基底动脉瘤表现为头晕、痛、发作性吞咽困难及右偏身麻木。19例行球囊闭塞 ,1例用弹簧圈。前循环者常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术(3D-CTA)在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3D-CTA和DSA对26例非外伤性SAH患者进行检查,3D-CTA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和容积重建术(VRT)方法获得图像.根据3D-CTA和DSA所获得的关于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等进行术前评估。结果在26例中24例3D-CTA检测出27个动脉瘤,瘤体直径3-2mm,1例后交通动脉瘤3D-CTA不能证实,1例未检出动脉瘤;14例行DSA检查,其中1例未检出动脉瘤而通过3D-CTA发现,1例右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因DSA行右椎动脉造影失败而通过3D-CTA发现。12例仅凭3D-CTA手术,3D-CTA在检查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瘤体方向及对载瘤动脉和分支动脉的形态描述均优于DSA,它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和100%。结论3D-CTA是一种准确、价廉、非侵袭性的诊断颅内动脉瘤SAH的方法,在动脉瘤的急诊手术时较DSA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CT血管成像(CTA)的诊断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CTA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中表现颅内出血10例,其中第四脑室出血4例、第四脑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全脑室系统出血1例、小脑半球出血3例;表现为后颅窝占位症状1例.CTA显示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8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3例;其中囊状动脉瘤7例,梭形动脉瘤4例.手术所见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周边结构等与CT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小脑后下动脉瘤多表现为第四脑室出血和小脑出血,CTA可清楚地显示小脑后下动脉瘤,对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椎动脉梭形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血管内支架治疗的23例椎动脉瘤患者(12例破裂,11例未破裂).临床结果进行GOS评分.结果 23例发现24个椎动脉梭形动脉瘤,共放置了25个支架.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19例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例只放置了支架,1例放置了2枚Neuroform支架来覆盖瘤颈.没有发生与操作技术相关的并发症.临床随访22例(96%)恢复良好(GOS=5),1例(4%)由于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而死亡(GOS=1).结论 血管内应用支架是治疗累及小脑后下动脉上、对侧椎动脉发育不好或未破裂的椎动脉梭形动脉瘤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早期栓塞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意愿和病情情况,22例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分别采用弹簧圈闭塞近端椎动脉1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15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5例(其中两个以上支架叠加4例),单纯双支架治疗1例。术后腰大池引流血性脑脊液,防治脑血管痉挛。结果栓塞成功100%,无术中出血。1例有术后早期非动脉瘤性出血,2例有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1例高龄Ⅳ级患者放弃治疗出院。随访3~18个月,无再出血,无脑梗死。20例恢复良好,1例遗有后组颅神经麻痹症状。影像随访14例,3例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消失。11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的无再通,对侧椎动脉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结论颅内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应该尽早介入栓塞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介入方法安全有效,应优先考虑保留载瘤动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基底动脉动脉瘤的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和病理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基底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脑局部解剖结果。结果4例均急性起病,出现昏迷、脑膜刺激征阳性、眼球运动障碍,3例血压明显升高,2例出现偏瘫,全部死于脑疝。尸解见基底动脉主干梭形动脉瘤3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囊状动脉瘤1例,均有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以及脑组织肿胀、坏死、软化、胶质增生等。结论高血压可能为引起基底动脉动脉瘤破裂的首要原因,基底动脉动脉瘤破裂时主要表现SAH的症状和体征,预后极差,脑疝是其主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动脉瘤未破裂、5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动脉瘤直径4~16mm,均接受Jostent覆膜支架治疗。结果共计植入9枚Jostent覆膜支架,均获技术成功,支架顺利到达病变部位且释放后动脉瘤颈即刻覆盖完全,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达到即刻影像学满意效果。随访9~24个月,5例患者(2例颈内动脉、3例椎动脉)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内动脉支架段血流通畅、无狭窄(2例),椎动脉支架段血管呈无症状性闭塞(2例)或支架内轻度狭窄(1例),动脉瘤均未显影;其余4例未行脑血管造影患者门诊随访。9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无一例死亡或永久性病残。结论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大动脉瘤、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疗效较好,值得在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疗效。方法经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的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动脉瘤未破裂、5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动脉瘤直径4~16mm,均接受Jostent覆膜支架治疗。结果共计植入9枚Jostent覆膜支架,均获技术成功,支架顺利到达病变部位且释放后动脉瘤颈即刻覆盖完全,动脉瘤不思影,载瘤动脉血流通畅,达到即刻影像学满意效果。随访9~24个月,5例患者(2例颈内动脉、3例椎动脉)脑血管造影检查颈内动脉支架段血流通畅、无狭窄(2例),椎动脉支架段血管呈无症状性闭塞(2例)或支架内轻度狭窄(1例),动脉瘤均未显影;其余4例未行脑血管造影患者门诊随访。9例患者手术后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无一例死亡或永久性病残。结论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宽颈大动脉瘤、椎动脉颅内段梭形或夹层动脉瘤疗效较好,值得在有手术适应证韵患者中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首次全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9-01—2015-12收治的首次DSA呈阴性,二次造影发现动脉瘤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中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胼周动脉瘤2例,眼动脉段动脉瘤2例;动脉瘤的大小及瘤颈情况:直径2~3mm动脉瘤7例(窄颈5例),4~5mm动脉瘤6例(窄颈5例)。结论微小或窄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首次造影可能存在假阴性,及时复查DSA并给予适宜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