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目的应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和SOFT5.5皮肤性质测试仪对Pixel 2940nm激光治疗痤疮瘢痕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定量评价。方法随机选取45例痤疮瘢痕患者,应用Pixel 2940nm激光进行治疗,每月治疗一次,分别在治疗后1周,1月和3月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和SOFT5.5皮肤性质测试仪对患者皮肤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周相比,治疗后1周患者皮肤pH值下降(P<0.05),水分降低(P<0.05),油脂增高(P<0.05),pH值与油脂有明显负相关(P<0.01),弹性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后比较变化最明显的是紫质(P<0.05),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相比,皱纹、纹理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月与治疗前相比紫外线色素斑减少(P<0.05),治疗后3月与治疗前相比毛孔和棕色斑减少(P<0.05),色素斑和红色区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Pixel 2940nm激光对痤疮瘢痕患者皮肤性质改变主要在治疗后1周,表现为皮肤水分减少、油脂增高、紫质减少和毛孔肤质改善,临床应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和SOFT5.5皮肤性质测试仪对痤疮瘢痕患者治疗前后皮肤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可作为Pixel 2940nm激光治疗痤疮瘢痕的一个定量衡量标准,在诊断,指导治疗和疗效评估上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深层补水在红蓝光治疗寻常痤疮中的作用。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照光对照组:红蓝光交替照射,每周2次,共8次;联合补水治疗组,照光方法同前,并于每次红蓝光照射后给予补水治疗1次。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末次治疗和治疗结束后1个月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和SOFT5.5皮肤性质测试仪对患者皮肤性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VISIA数据显示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末次治疗后比较,患者皮肤纹理、毛孔、紫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OFT5.5数据显示,水分明显增多、油脂明显减少,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比较,皮肤水分、油脂、纹理、毛孔和弹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层补水联合红蓝光治疗可以明显提高皮肤水分,对皮肤纹理和毛孔、油脂分泌持续改善,并可增加皮肤的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2940 nm铒玻璃激光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5例诊断为凹陷性痤疮瘢痕的患者,使用2940 nm铒激光治疗,每4周1次,共3次。治疗前后拍照并使用EC-CA权重评分、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评估疗效,使用CK皮肤检测仪评估皮肤屏障功能。结果:治疗结束后,所有病例均有改善,临床有效率为28%。痤疮凹陷性瘢痕ECCA权重评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孔、紫质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相比,经皮水分丢失量、油脂增多(P<0.05),含水量减少(P<0.05),治疗前与治疗1月后相比,经皮水分丢失量、含水量、油脂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2940 nm铒激光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有效,术后1月后皮肤屏障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2 940 nm铒玻璃激光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5例诊断为凹陷性痤疮瘢痕的患者,使用2 940 nm铒激光治疗,每4周1次,共3次。治疗前后拍照并使用ECCA权重评分、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评估疗效,使用CK皮肤检测仪评估皮肤屏障功能。结果:治疗结束后,所有病例均有改善,临床有效率为28%。痤疮凹陷性瘢痕ECCA权重评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孔、紫质显著减少(P<0.05);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相比,经皮水分丢失量、油脂增多(P<0.05),含水量减少(P<0.05),治疗前与治疗1月后相比,经皮水分丢失量、含水量、油脂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2 940 nm铒激光治疗痤疮凹陷性瘢痕有效,术后1月后皮肤屏障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VISIA皮肤检测仪定量评价CO_2点阵激光两种模式治疗痤疮萎缩性瘢痕的长期疗效。方法对20例面部痤疮萎缩性瘢痕患者进行自身对照试验,随机选择患者一侧面部痤疮萎缩性瘢痕进行局灶高能量治疗,另一侧采用大面积低能量平扫技术。共治疗5次,每次治疗间隔3个月。每次治疗后3个月均使用VISIA皮肤检测仪采集皮肤色素斑、红斑、毛孔、纹理、紫质数据分析,同时对ECCA痤疮瘢痕评分、患者满意度评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模式治疗后ECCA痤疮瘢痕评分随治疗次数增加逐渐下降,患者满意度评分逐渐增加。VISIA数据分析示前3次治疗局灶侧纹理计数低于平扫侧(P0.05),同ECCA评分结果一致说明采用局灶高能量模式治疗,较少治疗次数即可见痤疮萎缩性瘢痕明显改善;5次治疗中平扫侧色素斑、红斑、毛孔、紫质计数均低于局灶侧(P0.05),说明采用大面积平扫技术可以改善皮肤整体状况。结论 VISIA皮肤检测仪可以较客观全面评价两种模式的治疗效果,纹理计数显示局灶侧瘢痕改善明显,色素斑、红斑、毛孔、紫质计数显示大面积平扫侧皮肤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6.
寻常性痤疮患者皮肤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正常人及寻常性痤疮患者面部的油脂分泌量、角质层含水量和pH值进行测定,以分析正常人与寻常性痤疮患者的皮肤生理指标的差异,进而对皮肤生理指标与痤疮发病的相关性做出初步评价。结果:痤疮组面部油脂分泌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Ⅱ度痤疮患者面部油脂分泌量明显高于Ⅰ度痤疮患者(P〈0.05),Ⅲ度痤疮患者面部油脂分泌量也明显高于Ⅰ度痤疮患者(P〈0.05)。寻常性痤疮患者面部的pH值与水分在各组比较中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胶原贴敷料在点阵激光术后创面修复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面部行点阵激光治疗后的受试者97例,采用半边脸自身对照方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胶原贴和空白基质敷料,治疗后即刻给予敷料外用,连续使用7 d。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该敷料对点阵激光术后皮肤各种症状的改善作用,同时采用皮肤图像分析仪(VISIA)及皮肤性质测试仪(SOFT5.5)检测并进行客观评价其疗效。结果 97例激光术后受试者经过胶原贴敷料治疗后,红斑、疼痛、干燥、脱屑症状均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ISIA结果显示斑点、皱纹、纹理、棕色斑、红质及紫质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SOFT结果显示治疗组水分、油脂得到改善(P0.05)。1例受试者出现轻微过敏反应,停用后恢复。结论胶原贴敷料用于点阵激光术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护理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应用Lux G柔脉冲强光对敏感性皮肤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Lux G柔脉冲强光对50例敏感性皮肤患者进行治疗,每4周1次,治疗3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治疗疗效,VISIA检测患者皮肤斑点、皱纹、纹理等,并检测患者每次治疗后1月经皮水分丢失(TEWL)数值及角度层含水量,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90%。VISIA皮肤检测示:Lux G治疗3次术后较治疗前斑点、皱纹、纹理及红色区特征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毛孔、紫质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WL值在Lux G术后第1月迅速下降,治疗3次后接近正常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质层含水量在Lux G术后第1月明显升高,治疗3次后显著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ux G柔脉冲强光对敏感性皮肤疗效确切,未观察到不良反应,损伤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微等离子体射频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40例。每2个月治疗1次,共5次,分别于末次治疗结束后第1、3、6个月随访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通过分析治疗前、后的数码照片、VISIA皮肤图像评估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痤疮瘢痕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痤疮瘢痕权重评分(伢chelle devaluation clinique descicatrices dacn伢,ECCA)均有下降(P0.05);治疗后患者斑点、毛孔、皮肤纹理、紫外线色斑、红色区、紫质减少(P0.05),皱纹、棕色斑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时的主要不良反应是疼痛,平均疼痛评分为6.15分;治疗后会出现一过性红肿、渗出、结痂,平均红斑持续时间为6.58 d,平均结痂持续时间为5.3 d。结论:微等离子体射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痤疮患者皮肤生理功能测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痤疮患者面部皮肤生理功能的特点,以期指导痤疮患者的治疗。方法 选取受试对象120例,试验组为痤疮患者60例,其中男20例,女40例,平均年龄23.4岁;对照组为健康志愿者60例,其中男20例,女40例,平均年龄25.1岁。运用无创性皮肤生理功能测试仪,测量受试者的面颊及T区(油脂分泌旺盛区域)皮肤油脂、面颊皮肤弹性和水分。结果 试验组面部T区油脂量为(199.98 ± 58.21) μg/cm2,健康对照组为(117.55 ± 63.16) μg/c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34,P < 0.05)。试验组面颊油脂量为(154.45 ± 55.06) μg/cm2,健康对照组为(87.50 ± 47.36) μg/c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14,P < 0.05)。试验组皮肤弹性(0.7931 ± 0.0755R)与健康对照组(0.7882 ± 0.0498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皮肤水分(30.75% ± 3.87%)与健康对照组(30.94% ± 2.91%)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痤疮患者颜面皮肤油脂分泌过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痤疮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 对469例痤疮患者和175例健康对照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睡眠自测量表(AIS)、焦虑自评量表(SAS)、Hamilton抑郁他评量表(HAMD)分别评价患者与健康对照失眠、焦虑、抑郁状况,并通过秩和检验进行比较。结果 痤疮患者组AIS(Z = 4.014,P < 0.01)、SAS(Z = 3.426,P < 0.01)、HAMD(Z = 8.664,P < 0.01)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失眠、焦虑、抑郁在痤疮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34.9%、0.7%、2.9%。痤疮组296例女性患者AIS评分比173例男性高(Z = 2.009,P < 0.05),而SAS、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不同发病年龄段间(< 15岁、15 ~ 25岁、> 25岁)患者失眠、焦虑、抑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重度痤疮患者HAMD评分较轻度痤疮患者高(Z = 1.826,P < 0.01),而AIS、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痤疮影响患者的睡眠、焦虑、抑郁情绪,从而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尤其是重度痤疮患者与女性痤疮患者的心理更容易受疾病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季节的变化对广州市健康女性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指标的影响,并建立季节性校正公式。方法:使用皮肤角质层水分测试仪对178例健康女性受试者面颈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进行四季变化的检测,采用SAS 8.1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拟合出季节性校正公式,并与环境中紫外线辐射水平和湿度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面颊、额部和颈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在冬季最少(P〈0.05),除额部皮肤角质层含水量在春季和夏季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它部位各季节之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各部位皮肤角质层含水量与环境中紫外线辐射水平无相关性(P〉0.05),与湿度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广州市健康女性皮肤角质层含水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季节性校正公式可以纠正季节对皮肤角质层含水量的影响;化妆品皮肤保湿功效评估要考虑季节变化对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淄博地区痤疮患病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淄博地区多个社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调查1455人,发现痤疮患者124例,患病率为8.52%,标化患病率为9.40%;其中男性标化患病率为11.50%,女性标化患病率为8.32%,痤疮患病率男性多于女性(P〈0.05)。结论通过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初步获得了淄博地区痤疮的患病率、影响因素等情况。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CYP11B1基因多态性与痤疮发病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SNaPshot法对云南汉族403例痤疮患者(包括轻型痤疮166例 、重型痤疮237例)和207例健康对照CYP11B1基因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4736312和rs4534位点进行分型,ABI 3730XL扫描分型结果。结果 rs4736312位点:男性轻型痤疮组AA、AC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0.6%、79.4%,重型痤疮组为1.8%、26.8%、71.4%,男性健康对照组为7.6%、34.8%、57.6%。A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在男性痤疮组与健康对照组间、男性轻型痤疮与健康对照组间以及男性重型痤疮与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 < 0.01、< 0.05、< 0.05),而女性痤疮组、女性轻型痤疮组、女性重型痤疮组A、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s4534位点:男性、女性两组别的痤疮组、轻型痤疮组及重型痤疮组的AA、AG、GG基因型频率分布和A、G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各自健康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CYP11B1基因中rs4736312位点与云南汉族男性痤疮发病相关,而rs4534位点与云南汉族痤疮的发病无相关。 【关键词】 痤疮,寻常; 11β-羟化酶; 多态性,单核苷酸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青海省海南州人民医院皮肤科藏、汉族人群皮肤病构成比。方法收集我科2011年7月—2012年7月门诊初次就诊者2 139例,并将藏族、汉族患者分别列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诊断98个皮肤病病种,其中湿疹、荨麻疹、痤疮等皮肤病的构成比位于前15位。共8种皮肤病构成比在藏族和汉族患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湿疹、玫瑰糠疹在汉族的构成比高于藏族(P0.01),而痤疮、梅毒、头癣(P0.01)及过敏性紫癜、多形性日光疹、尖锐湿疣(P0.05)在藏族患者中的构成比更高。结论湿疹、荨麻疹、痤疮等15种皮肤病在本地区构成比较高,可能与高原地区特殊的环境、气候特点有关,而湿疹、痤疮、梅毒等疾病在藏、汉族患者间构成比的差异可能与不同民族间遗传背景、生活饮食习惯等的不同有关,进一步分析其原因有利于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复方红参肽原液电离子导渗对改善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的有效性。方法30例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试验组20例接受维生素E霜和复方红参肽原液电离子导渗治疗,对照组10例接受维生素E霜治疗,均治疗8周。结果受试者自评量表提示,试验组满意度较高(P〈0.05);皮肤分析仪检测提示试验组的皮肤水分、弹性、红血丝均明显改善(P〈0.05);Photoshop CS5软件分析面部图像提示试验后面部皮肤皱纹、毛孔均明显改善(P〈0.05),色斑平均减退率为11.23%。结论复方红参肽原液电离子导渗可以改善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状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肤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联合复方红参肽原液导入改善面部年轻化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30例健康女性志愿者,均先给予全面部强脉冲光治疗,术后左侧面部给予复方红参肽原液导入治疗,右侧面部为空白对照,7 d 1次,共4次。光子术后4周复诊。对志愿者在治疗前后进行面部皮肤状态问卷评分;VISIA皮肤检测仪、德国CK皮肤检测仪测试。结果问卷评分显示:左侧满意度较右侧高(P0.05)。VISIA及CK检测显示左侧面部的皱纹、毛孔、弹性、红血丝、水分改善明显优于右侧面部(P0.05)。结论复方红参肽原液导入治疗有利于强脉冲光治疗术后面部皮肤的修复,并可加强其疗效,两者联合治疗满意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红蓝光照射联合胶原蛋白敷贴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1013例寻常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均采用红、蓝光交替照射面部,另实验组外敷胶原蛋白敷贴,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P0.05)。结论:红蓝光交替照射联合胶原敷料敷贴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照射红蓝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