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所用曼氏血吸虫敏感株为波多黎谷株。抗羟蒽酮的虫株系在实验室内保存的Baltimore株,用前以1次肌注羟蒽酮800mg/kg选育。经在3代虫重复选育后,与对羟蒽酮敏感的虫株进行杂交。另一抗性株是从感染对羟葸酮敏感的曼氏血吸虫的小鼠,用羟蒽酮800mg/kg×1治疗后,选取残存有成对成虫的小鼠肝卵孵化的毛蚴,感染双脐螺后再用逸出的尾蚴感染小鼠,用羟葸酮重复治疗培育的抗性株。从感染抗性株和敏感株的杂交的血吸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 5个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 5个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 ,了解用不同方法配制吡喹酮对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虫株尾蚴分别感染 CD1 小鼠 ,在感染后第 5 8— 6 0天以 3× 2 0 0 m g/ kg微粒化吡喹酮作灌胃治疗 ,化疗后第 2 1天剖杀小鼠收集成虫 ,比较减虫率。用同一虫株的尾蚴感染 CD1 小鼠 ,感染后第 5 8— 6 2天以 5× 10 0 mg/ kg微粒化、未微粒化及加甘油未微粒化吡喹酮治疗感染小鼠 ,化疗后第 2 1天剖杀小鼠收集成虫 ,比较减虫率。结果  5个吡喹酮敏感株的减虫率为 91.8%一 10 0 % ;5个吡喹酮抗性株的减虫率为 5 9.6 %一 74 .4 %。 5× 10 0 m g/ kg微粒化吡喹酮组减虫率为 73.0 % ,而未微粒化组和加甘油组为 4 7.9%和 5 0 .0 %。结论 5个曼氏血吸虫抗性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显著低于 5个敏感株 ;吡喹酮配制方法影响化疗结果 ,微粒化吡喹酮化疗效果优于另 2种未微粒化吡喹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测定实验诱导产生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实验室保种传代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混合感染后产生的子代成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 取实验室诱导产生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吡喹酮半数有效剂量(ED50值)为277.4 mg/kg]尾蚴与实验室传代保种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吡喹酮ED50值为99.6 mg/kg)尾蚴,分别按1∶1和2∶1混合后感染小鼠。后在实验室经小鼠⁃钉螺循环8代后,取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将小鼠分为对照组及5个给药组。5个给药组分别按37.5、75、150、300 mg/kg和600 mg/kg剂量一次性灌胃给予吡喹酮,对照组给予2.5%聚氧乙烯蓖麻油。给药14 d后解剖鼠并以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计算减虫率及吡喹酮对虫株的ED50值。取经12轮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诱导筛选的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置实验室经小鼠⁃钉螺循环常规传代,取子8代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实验鼠,测定吡喹酮对此子代成虫的ED50值。结果 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按1∶1混合感染小鼠后,吡喹酮对子8代成虫ED50值为135.2 mg/kg;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按2∶1混合感染小鼠后,吡喹酮对子8代成虫ED50值为129.2 mg/kg;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未予吡喹酮压力传代,吡喹酮对子8代后成虫ED50值为208.4 mg/kg。 结论 与实验室诱导的抗性株相比,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尾蚴混合感染同一宿主后所获的子代成虫对吡喹酮抗性有所降低。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不经药物压力传代,其子代成虫仍可能够维持对吡喹酮的抗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叙述了用曼氏血吸虫成虫分离的表皮制剂免疫小鼠获得单克隆抗体的方法。这种抗体能杀死童虫并可识别童虫的表面抗原。实验采用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株和光滑双脐螺。成虫从感染6周的仓鼠门静脉中检获,尾蚴用Ramalho-Pinto法发育为童虫,肺部童虫可从感染1000条尾蚴的CBA/Ca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曼氏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及成虫抗原(AWA)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曼氏血吸虫感染。用250条尾蚴感染小鼠,于70~80天后收集成虫及虫卵,加PBS(pH7.2)分别匀浆。匀浆物搅拌过夜,再离心10000转/分钟,共1小时,然后用PBS透析,即得到SEA和AWA。DDY小鼠感染30或50条曼氏血吸虫尾蚴后,每两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肌球蛋白部分重链基因核酸疫苗对小鼠的保护效果。方法用致弱童虫免疫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获得的阳性克隆之一与曼氏血吸虫肌球蛋白重链基因同源。PCR法扩增该片断基因,产物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成肌球蛋白部分重链基因核酸疫苗。将50μg肌球蛋白(myosin)核酸疫苗注射C57BL/6小鼠的两侧股四头肌,免疫3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2周经腹部皮肤攻击感染尾蚴30条/鼠,感染6周后用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计算核酸疫苗免疫组减虫率与空质粒对照组减虫率。结果核酸疫苗免疫组获得了33.02%的减虫率,空质粒对照组获得了24.50%的减虫率,经t检验,两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肌球蛋白部分重链基因核酸疫苗在小鼠中未能诱导出保护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体内比较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成虫皮层的损伤程度。方法 用各虫株尾蚴分别感染小鼠,感染后第57天,以300mg/kg微粒化吡喹酮悬液对小鼠作灌胃治疗;在灌药后10、30min和1、12、24h后剖杀感染小鼠,门静脉灌注收集成虫,按常规方法制成扫描电镜标本,扫描电镜下观察成虫体表的变化。结果 吡喹酮诱导的皮层损伤主要为虫体表形成泡状结构的薄壁隆起;给药10min,敏感株雄虫皮层可见较多小泡状物,而抗性株则少见;1h后,敏感株虫体表可见大量的泡状物,泡状物溃破可形成皮层损伤灶,抗性株仅见少量的泡状物;24h后,敏感株雄虫体表完全受损,部分皮层剥落,暴露出肌肉层,而抗性株仅见少量泡状物和破损的泡状物。给药1h后,敏感株雌虫开始出现少量泡状物,抗性株雌虫体表未见泡状损伤;12h后,敏感株雌虫泡状物数量增加,抗性株仅在有限区域见少量泡状物。结论 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体表吡喹酮诱导的皮层损伤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敏感株的损伤程度重于抗性株,雄虫重于雌虫。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研究羟氨啉的作用方式中,测定了曼氏血吸虫病小鼠口服或肌注~(14)C-羟氨喹后的血药浓度与血吸虫雌、雄虫对该药的摄入量及贮存量。小鼠感染曼氏血吸虫尾蚴80条,8~10周后分组给予口服或肌注~(14)C-羟氨喹(放射活性为5.6微居里/毫克)单剂50毫克/公斤体重(ED_(99)剂量)。给药后隔不同时间解剖,从腔静脉取血,分离血清,取200微升血清在液体闪烁计数器中测定放射性。并收集肠系膜静脉及肝窦中的成虫,以生理盐水洗涤,置于含有戊巴比妥1微克/毫升的盐水中,使  相似文献   

9.
将实验室维持10年以上的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株、巴西株、肯尼亚株和埃及株4个地理株的尾蚴等量混合后经皮肤感染随机交配的Tylers Original系小鼠(每鼠200条尾蚴),由此得到曼氏血吸虫的复合基因分离株(GP),以经皮肤感染此株尾蚴的远交系Tylers Original小鼠(200条/只)作为实验鼠,于感染后28—37天内用管饲法分别喂以吡喹酮(PZQ)或羟氨喹(OX),所用剂量均为非治愈量,确保每次有部分成虫存活并产卵,以繁殖下一代,共繁殖7代。每代分3组,其  相似文献   

10.
青蒿琥酯预防曼氏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青蒿琥酯对小鼠曼氏血吸虫病的预防作用及优化给药方案。 方法 小鼠尾部接触感染曼氏血吸虫尾蚴后口服青蒿琥酯 ,灌注法收集计数虫体数和雌虫数 ,镜检计数肝脏和肠的虫卵 ,统计减虫率、减雌率和平均产卵量 ,分析青蒿琥酯不同给药时间、剂量、疗程的预防效果。 结果 青蒿琥酯预防小鼠曼氏血吸虫病的最佳剂量为 3 0 0mg/kg ,14、2 1d童虫对药物最为敏感 ,减虫率分别为 84%和 93 %。小鼠感染 14d后每周口服 1次青蒿琥酯3 0 0mg/kg ,连续 4wk ,减虫率达 99% ;感染 14或 2 1d后每 2wk口服 1次青蒿琥酯 3 0 0mg/kg ,连续 4wk ,减虫率达 97%或 96%。各服药组平均产卵量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 青蒿琥酯可杀灭曼氏血吸虫童虫 ,影响雌虫发育产卵 ,有效预防曼氏血吸虫病。建议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曼氏血吸虫病的给药方案为感染 14或 2 1d后首服 ,每 1或 2周服用 1次。  相似文献   

11.
吡喹酮对血吸虫成虫有很强的杀伤力,但对虫卵的作用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脑型血吸虫病,主要与虫卵毒素的分泌及虫卵肉芽肿的形成有关。为此,作者研究了吡喹酮不同疗程对曼氏血吸虫虫卵的影响,并探讨了吡喹酮用于脑型血吸虫病的可行性。实验用小鼠,每鼠感染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株尾蚴200条,7周后,选择每克粪便虫卵在100个以上的阳性鼠作为观察对象。将感染度相似的动物分配在同一实验组内。实验一:共4组,每组10个鼠。1.吡喹酮60mg/kg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给感染小鼠口服一次硝硫氰胺的亚治愈剂量后,其体内曼氏血吸虫成虫体表结构的变化及其恢复情况。实验动物为5~7周龄经尾部感染波多黎各株曼氏血吸虫尾蚴50条的CD-1雌性小鼠。于感染后8~9周,给一次硝硫氰胺4或2.5mg/kg灌胃治疗。并在给药后1、3、21及24小时;2、5、62、76、98及102天剖杀动物取虫,另用感染后8周及4(1/2)个月的不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体内比较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成虫皮层的损伤程度。方法 用各虫株尾蚴分别感染小鼠,感染后第57天,以300mg/kg微粒化吡喹酮悬液对小鼠作灌胃治疗;在灌药后10、30min和1、12、24h后剖杀感染小鼠,门静脉灌注收集成虫,按常规方法制成扫描电镜标本,扫描电镜下观察成虫体表的变化。结果 吡喹酮诱导的皮层损伤主要为虫体表形成泡状结构的薄壁隆起;给药10min,敏感株雄虫皮层可见较多小泡状物,而抗性株则少见;1h后,敏感株虫体表可见大量的泡状物,泡状物溃破可形成皮层损伤灶,抗性株仅见少量的泡状物;24h后,敏感株雄虫体表完全受损,部分皮层剥落,暴露出肌肉层,而抗性株仅见少量泡状物和破损的泡状物。给药1h后,敏感株雌虫开始出现少量泡状物,抗性株雌虫体表未见泡状损伤;12h后,敏感株雌虫泡状物数量增加,抗性株仪在有限区域见少量泡状物。结论 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体表吡喹酮诱导的皮层损伤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敏感株的损伤程度重于抗性株,雄虫重于雌虫。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剂量吡喹酮对小鼠体内两性曼氏血吸虫成虫体表的影响。实验用Tuck株的雌雄小鼠,在感染复性波多黎各株曼氏血吸虫尾蚴后70天,分别皮下注射混悬于Cremophor EL中2%的吡喹酮10、25、50、100、200及500mg/kg。在治后1及4小时取虫,按扫描电镜常规制作成标本。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虫体体表的变化,另用未经药物治疗的正常成虫作对照。结果如下: 雄虫:用吡喹酮10mg/kg时,在给药后1小时,仅在某些雄虫背部体表及体棘结节  相似文献   

15.
作者曾报道编码曼氏血吸虫8kDa尾蚴特异性的钙结合蛋白(CaBP)基因的克隆、定序及表达。本文对此蛋白的有关功能进行了免疫化学研究。 成虫取自感染曼氏血吸虫7周的小鼠肝脏。每4天收集一次光滑双脐螺逸出的尾蚴。胞蚴按两个时间取自双脐螺的肝脏(HP):  相似文献   

16.
作者等用成虫和尾蚴的冰冻切片作抗原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从感染尾蚴后7周的小鼠和感染后12周的金色田鼠肝脏分别收集曼氏血吸虫成虫和埃及血吸虫成虫。尾蚴取自感染后6周的螺蛳。将成虫放在滤纸上吸去水份,不予固定,尾蚴则以10%福尔  相似文献   

17.
鉴于抗IL-2和抗IL-4的McAb对成虫所产虫卵与小鼠尾静脉注入虫卵的免疫调节作用有所不同,作者实验观察了曼氏血吸虫成虫在肉芽肿免疫致病中的作用,特别是单性成虫对注入虫卵的免疫应答。 用100条单性波多黎各株曼氏血吸虫尾蚴经浸尾感染C3H/HeN雌性小鼠,并以正常小鼠和双性感染小鼠作对照。9周后各组  相似文献   

18.
已证明用肝片形吸虫成虫分子量12kDa的抗原性多肽(Fh12)免疫小鼠,再以曼氏血吸虫攻击感染,其虫负荷减少50%以上。而感染曼氏血吸虫的小鼠5至6周后产生抗Fh12的抗体,表明这种片吸虫来源的抗原是一种交叉反应性和交叉保护性的抗原。本文报告从牛的肝片形吸虫成虫在液氮  相似文献   

19.
部分129/J近交系小鼠抗日本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感染的特性引起了免疫寄生虫学家的关注。129/J小鼠的抗感染表现为在血吸虫感染后3~4周,其肠系膜静脉无童虫或也无成虫。同一组129/J小鼠,抗血吸虫感染率可有50~100%的变化。近年来Elsaghier等研究表明,129/J小鼠感染血吸虫数周和数月后,在其肺部发现有发育良好的成虫,多数虫体皮层受损并逐渐开始脱落。129/J与对血吸虫易感的BALB/c小鼠和(BALB/c×129/J)F_1杂交小鼠的抗体反应比较分析表明,129/J小鼠对26kD(Sj26)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同工酶(GST)有较强的反应。在感染曼氏血吸虫期间,对同源  相似文献   

20.
作者观察了正常小鼠和经尾蚴疫苗免疫的小鼠感染曼氏血吸虫后童虫所引起的肺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发现免疫小鼠对血吸虫再感染的抗性与童虫所致肺脏炎症反应有关。C57BL/6小鼠分两组:正常对照组和免疫组。免疫组用300条灭活尾蚴(20 000radγ射线照射)腹部皮下接种。9周后两组鼠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