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动性疲劳"劳则气耗","久则血伤而入络";病初在气,久病入络是络病学重要学术观点和发病观。运动性疲劳初病在气,主要为运动功能障碍和湿浊代谢邪毒物质瘀滞。治宜利湿化浊祛邪以宣通气机;运动性疲劳久病入络,主要为阳气耗损,脾肾损伤,运动原始动力不足,治宜温补脾肾阳气以宣通经络。无论内服还是外治都紧扣经络、气机、病邪等关系施治,获得抗运动性疲劳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络病学论治心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络病理论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用于心脑血管病的研究 ,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临床上亦有较好的疗效 ,报道如下。1 络病的病理特点络病即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症 ,“久病入络”说与“久痛入络”说是络病学说的学术体系。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跌仆金伤 ,饥饱劳倦等均可致络病。“经主气 ,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 ,久则血伤入络” ,因而络病的特点是久病 ,其病机是络脉空虚 ,气不足血行迟滞而留邪致虚实夹杂之证 ;毒邪蓄积 ,暴病之后 ,邪毒郁伏于体内致顽疾难愈 ;络脉损伤 ,外伤或内结均可致络脉损…  相似文献   

3.
应用络病学论治高血压病浅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肝风”“肝阳”等病证范畴。临床常见症状有头痛、眩晕、心悸气短、心烦失眠等。病变重在心、肝、脾、肾四脏。常见的病因有情志过极、肝阳上亢、肝郁不疏、气滞血瘀;烦劳过度、损伤肝肾;嗜食肥甘、损伤脾胃、痰湿阻滞。病久入络,风、痰、瘀夹杂搏结于络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运动性疲劳对大鼠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及通心络(tongxinluo,TXL)超微粉对此的影响。方法:采用“强迫负重游泳”法建立大鼠运动性疲劳模型,检测各组血清中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丙二醛(MDA)、血浆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用电镜观察胸主动脉组织内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及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00^-)的代表物硝基酪氨酸(NT)、内皮素受体、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在胸主动脉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疲劳组血液中NO的含量及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血浆中ET及AngⅡ的含量明显升高(P〈0.05);各不同剂量的通心络组NO含量、SOD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而MDA、ET、AngⅡ的含量则呈不同程度的降低,尤以通心络低、高剂量作用效果最显著(P〈0.05);②电镜结果显示疲劳组微绒毛明显减少,细胞质高度水肿,部分细胞膜破裂,胞质外溢,粗面内质网扩张呈池状,且有脱颗粒现象,线粒体大部分嵴融合或消失,吞饮小泡减少;各不同剂量的通心络组上述病理改变明显减轻;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疲劳组主动脉组织中ACE、AT-R、ET-R受体、ONOO^-被诱导表达,黄染信号可见于组织细胞的胞质中,eNOS阳性信号较对照组略为减弱,给予通心络后ACE、AT-R、ET-R、ONOO^-的阳性信号略为减弱。结论:①过度疲劳时可伴有血管内皮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诱发产生大量自由基有关,其中NO/ONOO^-通路可能是过度疲劳状态下血管内皮损伤的机制之一。②初步证实通心络超微粉能在一定程度上抑?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理论及治疗实践研究进行总结,勾画出其整体研究轮廓并指出一些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防治运动性疲劳研究情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近10年所发表的针灸文献报道,对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取穴及治疗特点、观察指标和针灸疗效的评价、并对目前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曾于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医院外派到德国工作,在德国scheidegg市的Panoroma医院和阳光健康中心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现将一些典型的临床病例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1病例介绍患者姓名:Simone roos(奥地利国籍),女,20岁,职业:运动员,于2009年8月3日就诊。主诉:神疲肢倦、不能完成日常的运动训练2月。病史及症状:患者是奥地利奥林匹克中心  相似文献   

9.
探讨三叉神经痛络虚形成的病机变化及其治法和方药。  相似文献   

10.
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归纳分析了近年来有关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献,阐述了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及针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效果及机制研究现状。认为针灸在消除运动性疲劳、改善机体运动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今后应注重推广无创痛穴位疗法,并从多途径多环节探索针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正> 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过度运动使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特定的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在人体可表现为精神疲劳和躯体疲劳,据研究,运动性疲劳与运动时细胞内能源物质的消耗,神经一肌肉活动性和兴奋性的改变,激素、酶的调节,免疫功能的改变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有关,当上述改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体就会以疲劳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便保护机体免于衰竭,这时生理过程或输出的功率突然改变。因此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主要有两种途径:能源物质的补充,内环境包括神经系统、激素、酶和免疫系统的调节。许多中药由于其无毒或低毒、不含兴奋剂,对疲劳的恢复有着积极影响。 1 对能源物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运动性疲劳与线粒体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有关运动性疲劳的理论中占主要地位的"衰竭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自由基"学说都与机体线粒体功能有密切的关系;线粒体具有摄取、释放、调节胞浆Ca2+浓度的作用,从而影响ATP合成、ATP酶的功能、肌肉收缩机能;力竭运动自由基增多和脂质过氧化加强通过黄嘌呤氧化酶途径、线粒体呼吸链途径和自由基防御系统受损途径,作用于线粒体从而引起疲劳;对运动性疲劳与线粒体功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脐部外敷健脾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研究目的1982年在第5届国际运动生化会议上,运动性疲劳被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维持其机能在特定水平上,或机能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中医学认为,脾气虚是引起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原因,健脾中药对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有着明显的效果[1],并且健脾中药对运动能力的提高亦有良好的效果[2]。目前,相关研究大多采用汤剂中药口服的方法,由于汤剂中药味道太苦且煎制过程要求严格,因此在运用时有一定的局限性。脐疗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枝奇葩,具有简、便、廉、效等特点,采用脐部外敷的方法,运用四君子汤方加黄芪组成的健脾中药,力图对运动性疲劳的加快恢复探求新的方法。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受试者为健康男性青少年长跑运动员80名,经常规体检未发现异常,个人主诉无任何不适,无过度训练史。按照条件对等原则将80名运动员随机分为脐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基本情况,见表1。表1受试者基本情况对比(x-±s)组别例数身高(cm)体质量(kg)年龄(岁)训练年限(年)对照组40 169.62±5.43 60.71±6.42 16.32±1.23 2.70±0.52脐疗组40 169.31±5.61 61.43±6.19 16.28±1...  相似文献   

14.
运动性形体疲劳“肝肾亏虚”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运动性形体疲劳“肝肾亏虚”动物模型。方法:采用电刺激3周大强度运动训练兔模型。结果:发现其体重、血睾、血红蛋白明显下降,血液流动性降低,腱围组织劳损,骨骼变形加大,疲劳性骨膜炎产生,肌腱韧带应力松驰明显增加,关节软骨平衡剪切模量下降,根据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理论,我们认为这是运动性形体疲劳“肝肾亏虚”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动性疲劳属于中医"虚损"的范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有其独特优势,疗效确切。本研究通过对近十年中医药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文献进行回顾和梳理,总结分析,找出中医药在抗运动性疲劳方面的规律并提出其存在的不足,为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口疮,多为火热为病。心脾积热、络热肉腐者,宜清心泻脾、凉润通络;肺胃热壅、热毒滞络者,宜清胃泻肺、解毒通络;阴虚络热、虚火上炎者,宜滋阴降火、凉润和络;又有阳虚寒凝、络脉瘀阻者,宜温阳散寒、活血通络。凡从络治,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杨秀芹  田廷书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786-1787
采用文献资料法、临床实验法等分析了中医药在防治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独特优势。并对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以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查阅近几年来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制及针灸治疗的文献报道,主要阐明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确信针灸对运动性疲劳的疗效,并对今后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提出相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运动性疲劳的机理和疲劳消除过程的研究是当今运动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中医药在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增强肌肉运动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这也是体育科研人员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不同的运动项目发生疲劳的机理不完全相同,故探讨中药对运动性疲劳,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运动性疲劳的机理及其复健过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动性疲劳是脏腑—精气神因劳发越乃至虚弱多因素综合结果。结合“突变理论”从三维立体观出发,把疲劳的发生与能量消耗、肌肉收缩力下降和细胞兴奋性或活动性丧失三者联系起来,复健从补元气着手对提高糖原等含量及抗自由基均有显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