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水学派李东垣与其弟子罗天益(谦甫)在老年泄泻方面有独到经验,反映在东垣《脾胃论》和罗谦甫《卫生宝鉴》的医案中。老年人体质虚弱,易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感受外湿外寒而致泄泻,劳役过度、饮食不节的因素也很常见。泄泻的证候表现往往比较严重,病情复杂。易水学派老年泄泻治法有顾护脾胃,重视升阳之法;温补脾胃,兼顾他脏;伴见它病的,须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2.
易水学派长于治疗各种内伤杂病,李东垣与其弟子罗天益(谦甫)在血证论治方面有独到经验,反映在东垣《兰室秘藏》和罗谦甫《卫生宝鉴》的医案中。血证在诸病症中较为难治,临证时颇多禁忌,但应谨察病因,灵活变通,方不为禁忌所束缚。须慎用苦寒,恐伤脾胃,病情复杂者,须综合论治,灵活权变,方不致误。 相似文献
3.
易水学派和河间学派的形成和发展既有相似性,又有很大的不同。从所处社会背景、面临医学风气、接受运气学说、继承创新、影响久远等5个方面就其相似性进行了对比研究;从关注角度、继承角度、创新角度、影响结果等4个方面就其不同点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易水学派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他们对药性的研究颇有心得.创立了药物归经、升降浮沉等学说.并且在临床用药上有诸多发挥.对我国本草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易水学派医家对于升麻的功效与应用具有独到的见解,拓宽了升麻的应用范围,为后世的遣方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应用范围。张元素认为升麻归手足阳明和手足太阴四经,具上升之性,可引药入阳明、升阳于至阴。李杲提出升麻可以升提脾胃清阳,配以益气之品及风药则能补脾胃不足、散中焦郁火、升下陷之气。王好古收载治疗阴阳毒名方六首,方中均含升麻,强调升麻的解毒之功。罗天益继承易水三家用药经验,但并无创新。张、李二人以风药胜湿,用升麻引湿邪上升,继而以苦发之。张、李、罗三家于升麻葛根汤加减应用中,体现了升麻散阳明风邪、解肌、透疹之功。今之临床或可以此发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易水学派论治冠心病撷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水学派是金元时期活动于北方的重要学术流派,以重视脾胃元气为基本学派特点,在脏腑辨证、脾胃学说、阴证学说、三焦寒热辨治等方面均有建树。本文介绍了易水学派对冠心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遣方用药等方面独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论易水学派的本草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水学派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医学流派,他们对药性的研究颇有心得,创立了药物归经、升降浮沉等学说,并且在临床用药上有诸多发挥,对我国本草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易水学派以金代张元素为始祖,因张元素家居易水(今河北省易县)故名。易水学派有突出的创新思想特点,其注重致病的内因,创立了脏腑辨证及其遣药制方的体系,强调因病、因时、因境施治,重视扶正祛邪。自金至明清,易水学派师承授意,代有薪传。自张元素后,李杲、王好古、罗天益、赵献可、张介宾等继往开来,其中明代赵献可对易水之学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易水学派精于脏腑辨证论治,在先后天元气论的认识基础上,重视后天元气之本在治疗咳喘中的重要性,同时强调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脾胃受损是导致肺失宣降的关键病因之一。易水学派将脾胃学说运用于咳喘的临床辨治中,以补脾胃、调气机、培土生金为其治疗咳喘的治疗思路,灵活运用甘温、升浮之药。通过梳理易水学派对咳喘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治咳喘的治则治法经验,分析其代表医案,进一步挖掘易水学派调补脾胃辨治咳喘的学术观点及组方遣药规律,为临床辨治咳喘提供更多思路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赵鑫;石芳;兰向东;孙明新;王艳君 《中医杂志》2020,61(23):2109-2112
易水学派在继承《黄帝内经》刺血理论的基础上,重视脏腑辨证,发展脾胃学说,将脾胃理论与刺血疗法相结合,在应用于热证、经络壅滞之证等实证治疗的同时,扩大了刺血疗法的主治范围,将其应用于虚证、虚实夹杂之证。同时对刺血工具的选择、刺血部位、出血量、适应症等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为后世医家对刺血疗法的传承与应用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梁子钰;李俊德;龙子弋 《中医杂志》2016,57(13):1149-1154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易水学派研究的特征及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纳入1980年1月至2014年12月易水学派相关研究文献,采用文献内容分析法,以关键词为基础对易水学派的研究领域、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并对关键词词频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925篇,入选关键词17253个,独立关键词3529个。将关键词分类汇总,出现频次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病症(2503)、古代医家(2393)、治法治则(2090);从各类前10位高频关键词占比分析,古代医家(85.37%)和学派学说(83.86%)占比最高,而病症占比(14.50%)最低。研究最关注的病症是脾胃病、内伤疾病以及虚证症状,最关注的医家是李东垣和张介宾,最关注的学说是阴火学说和脾胃学说。年度词频相关系数较高(r>0.7)的关键词涉及了易水学派中重要的著作(《脾胃论》)、重要的医家(李东垣)、重要的理论(阴火、相火)、重要的治则治法(甘温除大热、温补、升阳法)以及重要的方剂(升阳散火汤)。结论易水学派研究内容及所涉病种广泛,当前研究集中于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其在中药理论、用药规律、组方特征等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3.
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为易水学派四位代表医家,他们对羌活、独活的认识与运用具有独特之处。概而言之,易水四家认为羌活、独活性味相似,皆具升散之性。二者均可祛风,以其行经不同,故分散太阳、少阴经邪,亦可共散太阳经邪及助散肝风。二者均可胜湿止痛,以羌活气雄,独活气细,故羌活可升散头面风寒湿邪,偏于行外而发散力强;独活能祛两足风湿痹痛,偏于走里而行经力胜。二者均能升散,但独活升发之性较弱,故欲行升散之职以及治疗头痛,需得羌活相助。分而言之,易水四家认为独活可散足少阴经之邪;祛风胜湿,通痹止痛;治疗眩晕头痛。羌活可散太阳经邪及散肝风;祛风胜湿,利关节止痛疗疮;治疗头面五官疾患。通过对易水四家独活、羌活运用特点进行探析,有助于了解易水学派风药的运用特点,以期提高现代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正>易水学派肇始于金代,因创始人张元素是河北易县(金之易州)人而称其为易水学派。该学派师承传人及私淑者,以张元素、李东垣、张景岳、薛已、李中梓、赵献可六大家最著名。元素之学,先后传于李东垣与王好古,李东垣之学传于罗天益。私淑李东垣的学者,有薛已、张景岳、李中梓诸家。赵献可又私淑薛己。传献可的学者,有高鼓峰、董废翁、吕晚村诸人。张璐对薛已和张景岳二家之学均有所承受。李中梓之学一传沈朗仲,再传马元仪,三传尤在泾。 相似文献
15.
16.
脏腑阴阳辨证渊源于《黄帝内经》,是一种集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于一体的医学思辨模式。在《黄帝内经》理论框架的指导下,易水学派以五脏阴阳辨证观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脏腑的寒热虚实论点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探讨脏腑的虚实病机,并将药物功效与脏腑辨证结合起来,在遣方制药方面,发明了性味归经及引经报使等药学理论,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18.
老年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D),已成为危害公共卫生的重大难题,从中医古籍挖掘对老年痴呆的认识与治法是当前中医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金元时期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所论治疗“健忘”的诸方为入手点,通过扎实有据的文献考据研究,对李杲“升补”思想进行了溯源,认为其源于《黄帝内经》,承于易水学派张元素,并形成了以“升补”思想指导处方用药的鲜明特点。对于健忘,李杲以脾胃不足、清阳不升为论,以升阳风药与补益脾胃之药合用,临床常以升麻、柴胡、防风、羌活与人参、甘草、黄芪等药进行治疗,而现代研究所证明的AD起于“肠道菌群失调”之说,为李杲之“升补“思想治疗AD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天地六位藏象图初见于《医学启源》,其为金代医家张元素藉"三才观""系统论、控制论"之思维而对脏腑辨证所进行的重新挖掘,此学说对中医脏腑理论之延伸颇有裨益,故值得深入探讨。此外,其所主张的藉"术数""五行象数"等理论对传统藏象理论进行补正,颇具参考价值。故本文在初步探讨"天地六位藏象图"视角下,将"天人合一"之系统观植入藏象体系,并简要论述"五脏调平"机制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理论思维是医学家医学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理论思维的高下对于医学思想、医学理论、医疗实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丹溪晚出于刘、张、李三家百余年,其学既“取其长而去其短”,有着“集大成”的学术地位,又有较前人更为深刻的理论思维,这是丹溪取得较前人更丰硕的理论成果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就此作一简要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