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目的检测脓毒症患儿外周血皮质醇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评价应激剂量甲泼尼龙(MP)治疗对小儿脓毒症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将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小剂量MP 1~2 mg/(kg.次)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检测患儿血浆皮质醇、IL-6水平。通过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及组间比较观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对脓毒症患儿皮质醇、IL-6的影响。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皮质醇水平高于治疗前,也高于治疗后对照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治疗后观察组IL-6水平低于治疗前,也低于治疗后对照组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脓毒症患儿早期可能存在绝对或相对肾上腺功能不全,小剂量MP治疗脓毒症患儿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Presepsin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脓毒症患者52例,SIRS患者40例。另选30例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入院时血浆Presepsin、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对比分析各组患者血浆Presepsin水平、降钙素原水平与APACHEⅡ评分。 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脓毒症的诊断性能。结果:死亡组血浆Presepsin、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和对照组(P<0.01);脓毒症组患者血浆Presepsin、PCT水平高于SIRS组及对照组(P<0.05)。 APACHEⅡ评分在SIRS组和脓毒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血浆Presepsin水平与PCT水平呈正相关性(r =0.82),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性(r=0.69)。 Presepsin的AUC为0.908(95%CI:0.848~0.967);分界值为629 pg/mL时灵敏度为68.6%,特异度为90%。 PCT的AUC为0.862(95%CI:0.787~0.937);分界值为1.98 ng/mL时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6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浆中Presepsin升高,Presepsin水平升高提示患者病情危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纵向血浆皮质醇水平轨迹识别脓毒症患者的新亚型。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成人脓毒症患者96例,在入组后第1~3个晨8时和第1、2个下午4时采集患者血液,分析皮质醇浓度变化轨迹。根据轨迹潜在类别分析结果将患者分组,比较不同组基础情况、疾病严重程度、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结局(如住院时间、死亡率)等。结果 96例脓毒症患者中位年龄68岁,以男性患者为主(68.8%)。诱发脓毒症的原发病以腹部感染为主(83.3%),而合并症以肿瘤居多(61.5%),特别是肠道肿瘤。根据皮质醇水平轨迹,将患者分为皮质醇水平由较高浓度逐渐回落组(回落组,n=33)和在正常范围且波动较为稳定组(稳定组,n=63)。回落组入组时病情更重,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分值[8(6, 11)分vs 6(4,8)分]及APACHEⅡ评分[20(15,23)分vs 15(11,18)分]高于稳定组(P<0.01)。回落组28 d死亡率(42.4%vs 17.4%)和90 d死亡率(45.5%vs 22.2%)明显高于稳定组(P<0.05)。结论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动态变化与其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ICU收治的98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患者入院时是否发生休克分为休克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后28d内的HMGB1水平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变化情况;根据治疗前HMGB1水平将休克组分为A组(HMGB1≤35pg/mL)30例、B组(HMGB135pg/mL)18例,自入院当日起对两组患者观察3月,对比治疗后7d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浓度、乳酸清除率,住院期间ICU机械通气使用率及3月内存活率等指标。结果入院时,休克组、对照组患者的HMGB1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第7、14、21、28天休克组的HMGB1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d,A组的APACHEⅡ评分、乳酸清除率平均值、ScvO2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3月内存活率也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7d乳酸浓度、住院期间ICU机械通气使用率则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MGB1水平变化与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具有较强相关性,HMGB1水平越高,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越差,HMGB1可作为脓毒症病情变化的重要监测指标,值得临床检验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态检测血清皮质醇(COR)、降钙素原(PCT)水平对烧伤后并发脓毒症预测价值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11月该院收治的成年严重烧伤患者122例,根据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及患者病情预后情况分为非脓毒症组、脓毒症存活组和脓毒症死亡组。分别用全自动电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连续动态监测患者烧伤后1~20d血清COR和PCT水平。结果烧伤脓毒症患者烧伤后6d起,血清COR水平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7d起,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11d起,脓毒症死亡组血清COR、PCT水平明显高于脓毒症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后15d起,脓毒症死亡组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脓毒症存活组,脓毒症死亡组血清COR水平呈现直线下降,血清COR水平明显低于脓毒症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OR检测可作为早期预测烧伤后并发脓毒症的指标,动态检测血清COR、PCT水平对烧伤脓毒症的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分析其临床诊断意义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自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脓毒症患者为脓毒症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100例排除脓毒症的感染患者为非脓毒症组。根据28 d预后情况,将脓毒症患者分为存活组(n=96)与死亡组(n=54)。记录并比较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入院时血清IL-6、IL-8、IL-10、IL-4、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分析脓毒症患者血清IL-6、IL-8、IL-10、IL-4水平与PCT、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患者28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脓毒症患者28 d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 脓毒症组患者血清IL-6、IL-8、IL-10、IL-4、CRP、PCT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脓毒症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浆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脓毒症患者不同病程阶段血浆样本,于2012年1月至2012年10月入住重症医学科的40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收集血浆时患者是否符合ARDS诊断分为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即对照组)与ARDS组。ARDS组根据柏林ARDS诊断标准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个亚组,ARDS重度患者临终前再次采集血浆样本,纳入ARDS临终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浆样本的SP—D水平,再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ARDS轻度组的SP—D的血浆水平高于SIRS组(0.723±0.153rig/ml比0.510±0.187ng/ml,P〈0.05);随着ARDS病情加重,血浆SP—D水平呈进行性升高(ARDS轻度组比中度组0.723±0.153.g/ml比1.043±0.198ng/ml,P〈0.05;中度组比重度组:1.043±0.198ng/ml比1.343±0.186ng/ml。P〈0.05)。临终组较ARDS重度组,SP—D水平无显著差异(1.343±0.186ng/ml比1.398±0.216ng/ml,P〉0.05)。血浆SP—D水平Pa02/FiO2呈负相关(r值为-0.436,P〈0.05),与AaDO2、SOFA评分和APACHEII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4、0.321和0.453,P〈0.05)。结论检测脓毒症患者血浆SP—D水平有助于脓毒症所致ARDS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将11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入院时的格拉斯哥(GCS)评分分为轻型组(GCS13~15分)37例、中型组(GCS9~12分)35例、重型组(GCS3~8分)44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各个时间段的血清hs—cRP含量。结果各组在入院时,入院1、3、5、7、15d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明显高于轻、中型组(P〈0.05),中型组明显高于轻型组(P〈0.05);预后不良患者在入院时、1、3、5、7、15d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者(P〈0.05)。结论动态检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hs-CRP水平对判定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测定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浆内皮素(ET)及血清皮质醇(Cor)水平,探讨其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IA)分别测定37例HIE患儿急性期恢复期血浆ET,Cor的含量,并用18例健康足月儿作对照。结果 急性期血浆ET,血清Co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中重度组明显升高(P均〈0.01),恢复期重度组ET与中度组Cor与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62例癫痫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血清免疫球蛋白及20例癫痫患者血浆皮质酶。发现:癫痫患者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均显著降低,血清IgA含量平均值显著降低,这些异常改变与服用抗癫痫药物,病程,病因分类及脑电图的异常亦无关。提示癫痫患者的某些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内分泌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中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动态改变。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法检测1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中PCT及10例缺血缺氧性脑病(HIE)的动态改变,同时以10例正常足月儿作为正常对照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在急性期PC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数值明显升高,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109.13±10.23)μg/Lvs(6.87±1.12)μg/L],(P〈O.01);经用抗生素治疗1周后降至正常范围(9.08±2.18)μg/Lvs(8.15±2.65)μg/L,(P〉0.05);而HIE组患儿PCT与正常对照组两者比较无明显的差异。结论:通过针对PCT的检测,本研究者认为该方法操作方便,特定性强,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检测的早期诊断的标志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观察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动态变化,为临床判断血栓前状态、对高危患者采取早期干预措施提供实验依据。选择40例妇科、泌尿科恶性肿瘤(未转移)、20例良性肿瘤和非肿瘤手术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分析。于术前、术后6小时、3天、7天分别用ELISA、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其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血栓前体蛋白(Tp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因子(TF)、P选择素(P-S)、组织途径抑制物(TFPI)、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水平。结果表明:恶性肿瘤患者术后6小时,血浆TF、TpP、D-D、P-S、TAT水平高于术前,TFPI、PAI-1水平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后3天TF、TpP、D-D持续升高,PAI-1开始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S、TAT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术前;术后7天TpP、TAT、P-S、TFPI、PAI-1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TF、D-D与术前比较差异还有显著性意义。良性疾病、非肿瘤手术患者除TF、PAI-1术后6小时高于术前外,上述标志物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妇科、泌尿科肿瘤患者围术期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在术后6小时处于凝血与纤溶激活的高水平;术后3天以高凝状态为主,术后7天上述标志物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良性疾病患者术后6小时分子标志物处于轻度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85例脓毒症、重度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浆BNP和NSE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脓毒症、重度脓毒症、脓毒症休克三组中死亡组患者第1d血浆BNP和NSE水平与存活组比较升高(P<0.05),第5d血浆BNP和NSE水平、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BNP和NSE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渐降低(P<0.05)。结论血浆BNP和NSE联合监测有助于估计脓毒症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监测降钙素原水平对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8例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进行治疗的28例急性胰腺炎但无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进行对照比较,并对降钙素原水平的监测作用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降钙素原水平的监测,能够有效判定感染的发生情况,提高诊断准确率,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肠内营养对急诊脓毒症合并低蛋白血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013年 1月-11月收治的86例急诊脓毒症合并低蛋白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谷氨酰胺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7、14、28天的炎症指标、白蛋白水平、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评分以及简化急性生理Ⅱ评分、病死率、住院时间等,综合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逐渐下降,而血浆白蛋白水平均逐步回升(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为(20.22 ± 6.04) d,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26.18 ± 8.2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第7、14、28天时,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别。 结论 外源性补充谷氨酰胺对急诊脓毒症合并低蛋白血症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抑制炎症反应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对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颅内压监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持续动态颅内压(ICP)监护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ICP组17例和常规组15例,常规组根据经验进行常规神经外科治疗,ICP组根据ICP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ICP组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P<0.01),预后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对于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持续ICP监护有利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改善和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0例脓毒症,按患者入院28 d后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42例和死亡组18例,比较两组入院2 h内NT-proBNP水平及入院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态评价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评分,通过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NT-proBNP对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结果入院2 h内,死亡组NT-proBNP水平为(5873.24±1768.37)pg/ml明显高于生存组的(2170.45±625.2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0,P=0.015);死亡组APACHEⅡ评分为(26.47±5.32)分,也明显高于生存组的(21.54±4.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0,P=0.02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BNP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509,P=0.003)。NT-proBNP水平和APACHEⅡ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0和0.715,两者评估预后效能相仿。结论 NT-proBNP对脓毒症患者预后评估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脓毒症患者预后判断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P—HCY)水平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循环酶法检测42例NHL患者PHCY(NHL组)的水平,30例健康人(CON组)及16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H组)患者作对照,比较P—HCY水平与NHL患者各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NHL组P—HCY浓度较CON组及RH组明显增高(P〈0.05);P—HCY在低年龄组、低度恶性程度及Ⅰ+Ⅱ期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显著性低于高年龄组、高度恶性组及Ⅲ+Ⅳ期组(P〈0.05)。血清乳酸脱氢酶(S-I,DH)浓度与P—HCY浓度呈正相关。【结论】NHL患者P—HCY的表达,对临床分期、病理恶性程度、肿瘤侵犯程度有一定指导意义;P—HCY和S-LDH的检测对NHL治疗反应的判断有一定价值,有望成为判断恶性淋巴瘤预后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血浆脂联素(APN)水平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AD患者20例(AD组)、健康老年人20例(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血浆APN含量,分析APN含量与MMSE、性别和年龄的关系。结果:对照组和AD组的血浆APN含量分别为(7.08±2.61)μg/m L、(5.58±1.83)μg/m L,AD组低于对照组(P0.05)。血浆APN含量与MMSE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531,P0.01)。男性、女性血浆AP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APN含量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277,P0.05)。结论:AD患者血浆APN水平明显降低,血浆APN水平改变与其认知功能减退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TNF-α在急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动态检测2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血清CRP、TNF-α浓度,分析其与梗死灶大小、病程、病情的相关性,并分别与96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相应值作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TNF-α浓度急性期升高,明显高于另外2组(P<0.01);发病3d达高峰,7d开始下降,21d明显下降,但仍未接近正常水平。梗死灶体积大、病情重则血清CRP、TNF-α浓度高(P<0.01)。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神经-炎症/免疫-内分泌功能紊乱,CRP、TNF-α参与炎症/免疫发生发展过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