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脂肪干细胞(ADSC)对脑缺血大鼠梗死灶周围组织轴索生长抑制因子A(Nogo-A)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ADSC,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ADSC组。ADSC组于造模成功1 d后侧脑室注射ADSC悬液,模型组注射PBS。各组分别于术后4 d、7 d和14 d分批处死,采用反转录PCR检测梗死灶周围组织Nogo-A mRNA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梗死灶周围组织Nogo-A蛋白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ADSC组各个时间点梗死灶周围组织Nogo-A表达水平明显增加;ADSC组各个时间点梗死灶周围组织Nogo-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结论 ADSC移植可有效抑制脑缺血后大鼠梗死灶周围组织Nogo-A的表达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脂肪来源的干细胞(ADSC)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后微血管生成的可能机制.方法:72只清洁级成年雄性Sprague-Darley大鼠, 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局灶性脑缺血组(MCAO组)、溶剂对照组(vehicle组)和ADSC治疗组(ADSC组), 每组18 只, 采用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 ADSC移植前用DAPI标记, ADSC 组于造模成功1 d后经侧脑室注射入30 μL的经DAPI标记的ADSC细胞悬液, 内含1×106细胞, vehicle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PBS, 术后4 d、7 d和14 d分批处死实验动物, 并断头取脑,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半定量RT-PCR法检测缺血区脑组织的新生血管及bFGF和VEGF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即可见大量的微血管生成, 2周达高峰.ADSC组较MCAO组和vehicle组缺血区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P<0.01);ADSC组术后4 d、7 d和14 d脑组织中bFGF和VEGF的表达水平较MCAO组和vehicle组明显增高.结论:ADSC移植促进脑缺血大鼠缺血区微血管的生成, 其机制可能与促进bFGF和VEG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脐带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影响及细胞在心肌内的迁移和分化。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6月收集南京鼓楼医院妇产科10例健康胎儿脐带,采用胶原酶胰酶消化法分离脐带干细胞。选取8周龄、体质量260~280 g 的SD雄性大鼠30只,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后第14天行心脏超声检查,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12只)和对照组(11只),并分别经心肌每只大鼠注射200 μl人脐带干细胞悬液和PBS。在细胞移植前和移植后第14、28天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脏功能。在移植后28天,处死移植组大鼠,制作心脏冷冻切片。切片采用血管特异性平滑肌动蛋白α(α-SMA)抗体、内皮特异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抗体及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 (cTnT)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脐带干细胞的存活、迁移情况,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 30只大鼠中造模成功23只,脐带干细胞移植后存活20只,其中移植组10只,对照组10只。超声心动检查,与移植前比较,两组大鼠干细胞移植后第14、28天的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均有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射血分数=3.864、3.690,t短轴缩短率=6.397、5.904,P值均<0.05)。移植后组间比较:干细胞移植后第14天,两组大鼠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室短轴缩短率移植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71,P<0.05);干细胞移植后第28天,移植组大鼠的左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7、2.140,P值均<0.05)。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移植组可见脐带干细胞能够在梗死心肌内存活并发生迁移,α-SMA抗体、vWF抗体和cTnT抗体染色显示移植的脐带干细胞能够分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结论 脐带干细胞能够在梗死心肌内迁移,在局部梗死心肌微环境下,能够分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促进血管新生和心肌再生,从而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人脐静脉血衍生的富血小板血浆(ucPRP)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改善大鼠卵巢自体移植效果作用的影响。方法 8周龄SD大鼠分为3组:自体移植组、自体移植+ADSCs组(ADSC组)及自体移植+ADSCs+ucPRP组(ADSC+ucPRP组),移植术后4周,H-E染色卵泡分类计数,免疫组化检测新生血管数量,Masson染色检测其纤维化面积,同时检测大鼠性激素水平。结果 ADSCs+ucPRP组原始卵泡和生长卵泡数量均高于ADSC组;ADSC+ucPRP组大鼠血清激素水平较ADSC组理想。ADSC+ucPRP组移植卵巢组织新生血管数量高于ADSC组,卵巢纤维化程度低于ADSC组(P<0.05)。结论 ucPRP增强ADSCs改善大鼠卵巢自体移植效果的作用,从而提高移植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脂肪干细胞(ADSC)的方法,并研究其基本生物学特性,为可注射的组织工程化心肌治疗心肌梗死提供种子细胞来源。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脂肪来源的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流式细胞术鉴定CD90、CD29、CD34及CD45的表达及检测细胞周期;绘制ADSC的生长曲线;通过细胞形态观察、特异性染色来检测脂肪干细胞向成骨、成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大鼠ADSC表型特征为CD90、CD29阳性,CD34、CD45阴性;ADSC能连续传代达15代以上,且在第7代仍保持较强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显示各代次的ADSC约80%左右处于细胞周期的G0~G1期。ADSC具有向成骨、成脂肪细胞分化的潜能。结论:大鼠脂肪干细胞增殖能力强,具有向成骨、成脂肪细胞分化的潜能,第7代之前的细胞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扩增脂肪组织源性间质干细胞方法,并探讨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1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AMI组)及AMI+细胞移植组。分离大鼠腹部脂肪组织干细胞,体外扩增,BrdU标记后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1h移植入梗死心肌,移植后4周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心功能并取出心脏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细胞在梗死心脏中的定居、存活情况。结果: 大鼠腹部脂肪组织可分离培养出大量间质干细胞。细胞移植治疗组左心室收缩压高于AMI对照组(P<0.01),舒张末压显著降低(P<0.01),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明显加快(P<0.05);病理组织切片显示梗死边缘区心肌面毛细血管计数明显增加,梗死区心肌组织内及毛细血管壁中均可见移植标记细胞。结论: 脂肪组织可作为干细胞又一新的来源,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AMI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胚胎干细胞-D3株(ES-D3)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是否有利于心脏结构的恢复和心功能的改善.方法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均分成5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组1)、梗死未治疗组(组2)、培养基注射组(组3)、ES-D3移植组(组4)、ES-D3 bFGF移植组(组5).大鼠急性心肌梗死造模后1周移植体外分化并经标记的ES-D3,4周后进行心功能及组织学检测.结果 ES-D3体外能分化为心肌样细胞.梗死后4周检测表明,移植细胞在大鼠体内稳定存活.心功能及组织学检测表明,组2与组3大鼠无显著差异(P>0.05).与组2比较,组4和组5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均显著减小,左心室重量减轻(P<0.01);毛细血管密度显著增高(P<0.01);左心室功能显著改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移植ES-D3可以促进大鼠心血管新生、阻止心室重构、减少瘢痕面积、显著改善心功能,联合应用bFGF可进一步获益.  相似文献   

8.
背景:作者前期的研究结果显示透明质酸水凝胶包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著改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目的:探索透明质酸水凝胶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心肌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培养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然后用透明质酸水凝胶包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皿中进行体外三维培养。结扎雌性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行超声检测,将符合条件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1)PBS组(n=12);(2)透明质酸组(n=12);(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n=15);(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明质酸组(n=15)。造模1周后将模型鼠行二次开胸,按照分组将PBS、透明质酸水凝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明质酸水凝胶包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梗死边缘区及梗死区。移植后1 d、1周、2周,Western blot检测梗死区域及周边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胸腺素β4以及c-Kit的蛋白表达水平,移植后2周免疫荧光检测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与结论:(1)在移植后1周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P <0.05);在移植后2周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心梗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比较成年大鼠MSCs与乳鼠MSCs移植疗效,初步探讨同种异体移植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取大鼠和乳鼠的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MSCs,Brdu标记。在结扎冠脉后1-2 h 分别将大鼠MSCs和乳鼠MSCs分点注射到异体大鼠心脏梗死边缘区,6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解剖直测法获得大鼠心功能、心室重构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细胞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短于、室壁厚于对照组,重量指数和心室腔都明显小于对照组。组织病理表现细胞移植组心梗区心肌数目多于、血管密度大于对照组,细胞外基质胶原的形成和血管周围胶原沉积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心梗区可见Brdu阳性细胞。但大鼠MSCs移植组和乳鼠MSCs移植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可以在心梗区定植,减少胶原形成,促进心肌和血管生成,从而延缓心梗后心室重构,提高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成年鼠干细胞移植与乳鼠干细胞移植具有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骨髓干细胞动员与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兔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探讨更有效、更适用的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方法。 方法: 将30只新西兰兔采用结扎前降支的方法复制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动员组、移植组和对照组,动员组(n=10)心梗后3 h开始皮下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 μg·kg-1·d-1,连续使用5 d,第5 d抽取静脉血约10 mL,分离单个核细胞(BMCs)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后,经静脉注入动物体内。移植组(n=10)心梗后7-10 d,抽取骨髓3-5 mL,分离MNCs用BrdU标记,然后开胸将细胞移植至梗死区,对照组(n=10)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心梗后1周及5周采用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心脏功能变化,5周时作血液动力学测定,取心脏作免疫组织化学鉴定。 结果: 心梗后5周,动员组左室射血分数(EF)明显高于1周时,移植组无变化,对照组显著下降。5周时动员组及移植组左室舒张末压(LVEDP)、+dp/dtmax和-dp/dtmax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动员组及移植组在心肌梗死区均发现有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两组梗塞区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均未发现有新生的平滑肌细胞及心肌细胞。 结论: 骨髓干细胞动员及BMCs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均能通过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明显改善心脏功能,骨髓干细胞动员可能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无创性手段。  相似文献   

11.
Recent findings suggest that cell and gene transplantation in the infarcted myocardium may improve heart function.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involved in improving heart function following the co-injection of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 and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 in a rat model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is study, ADSCs were isolated from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 The ADSCs were induced to differentiate into adipocytes, osteoblasts and cardiac myocytes in vitro. bFGF was co-injected with the ADSCs into the left ventricular wall in a rat myocardial infarction model.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resulting from this transplantation were determined through detailed histological analysis and echocardiography. The graft size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in the bFGF + ADSC group than in the PBS + ADSC group and PBS + bFGF group 4 weeks after injection (p < 0.05). The ADSCs were able to differentiate into cardiomyocytes, endothelial cells an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in vivo.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arteriole density within the infarcted area in the bFGF + ADSC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PBS + ADSC group and the PBS + bFGF group 4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p < 0.05). The results of Western blot analysis showed that all of the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MMP2 and MMP9 protein levels compared with the PBS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that the levels of these proteins displayed the largest decrease in the bFGF + ADSC group (p < 0.05).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of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fibrotic area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PBS + ADSC and bFGF + ADSC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PBS-only group and PBS + bFGF group (p < 0.05).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bFGF and ADSC transplantation may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arterioles, reduce the infarcted size, attenuate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nd improve cardiac function. This ADSC + bFGF treatment strategy (or a variation thereof) may prove to be broadly applicable to other candidate cell preparations used in regenerative medicin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对大鼠皮肤创面愈合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取30只雄性SD大鼠,用6 mm打孔器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4个直径为6 mm大小创面模型.每只大鼠的每个创面每天施加不同浓度姜黄素(30、15、0mg/mL)及PBS干预创面的愈合.在术后第1、3、7、10、14 d随机取6只大鼠计算各创面愈合速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中不同时间点各创面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量,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中不同时间点各创面中M1型及M2型巨噬细胞含量.结果 溶媒剂对创面愈合未见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Cur15组及Cur30组创面愈合明显增快;Cur15组及Cur30组术后第7天和第10天创面VEGF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数值均多于相同时间点Cur0组及PBS组(P<0.05);Cur15组术后第3、7和10天及Cur30组术后第7天和第10天bFGF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数值均多于相同时间点Cur0组及PBS组(P <0.05);Cur15组及Cur30组术后第3和7天创面CD68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thase,iNOS)双阳性细胞百分比均少于相同时间点Cur0组及PBS组(P<0.05);Cur15组术后第3和7天及Cur30组术后第3、7、10和14天创面CD68与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双阳性细胞百分比均多于相同时间点Cur0组及PBS组(P<0.05).结论 Cur能够明显促进创面愈合,其机制可能与Cur对M1与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调节有关;Cur浓度为15 mg/mL时创面愈合速率最快.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羊膜上皮细胞在体外适当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可望成为细胞心肌成形术的种子细胞,但在心肌梗死原位是否能分化成心肌细胞值得探讨。 目的:探讨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在心肌梗死原位的分化及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用胰酶消化分离人羊膜上皮细胞,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免疫组化染色以鉴定其表型特征。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以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实验分为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组于造模后1周经舌下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后1,4,6周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变化,应用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重构的变化,以免疫荧光双染色法检测人羊膜上皮细胞在心肌梗死区的植活与分化。 结果与结论:①所分离的人羊膜上皮细胞表达CD29、CD166、CD73和CK19,不表达CD44、CD34、CD45、CD80、CD86和HLA-DR。②人羊膜上皮细胞移植后6周,心肌梗死区仍可见Brdu标记的阳性细胞,表达心肌特异蛋白连接蛋白43、α-辅肌动蛋白和结蛋白。③移植组大鼠左心室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④移植组大鼠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高于模型组(P < 0.01);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和收缩期左室前壁厚度也显著大于模型组(P < 0.05)。提示人羊膜上皮细胞在心肌梗死原位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可减缓心室重构并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移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大鼠坐骨神经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髓磷脂碱性蛋白(MBP)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ADSC组。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备实验DPN大鼠模型,ADSC组尾静脉注射ADSC细胞悬液,造模后14 d检测各组血糖及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坐骨神经TNF-α和MBP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ADSC组血糖显著增高,神经传导速度显著降低,坐骨神经TNF-α和MBP mRNA表达显著上调。与模型组比较,ADSC组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高,坐骨神经TNF-α和MBP mRNA表达显著下降。结论脂肪源性干细胞下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坐骨神经TNF-α和MBP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轴、双轴循环拉力对小鼠肌腱源性干细胞(TDSCs)分化的影响,为临床肌腱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取6~8周龄C57BL/6小鼠10只,无菌条件下暴露双侧后腿至脚掌,显微镜下解剖收集小鼠髌腱和跟腱组织块,体外分离培养细胞,观察第3代细胞的形态特点。(1)取传代至第3代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44、CD90、Sca-1)、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Flk-1)、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鉴定细胞是否符合TDSCs特点。(2)取传代至第3代的TDSCs进行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培养,分别采用茜素红、油红和阿尔新蓝染料对培养的三系细胞进行染色,鉴定细胞是否具有多向分化潜能。(3)取传代至第3代的TDSCs接种到硅胶底培养皿上,分为双轴循环拉力组、单轴循环拉力组、对照组3组。双轴循环拉力组细胞使用Flexcell􀆿 FX-4000TM柔性基底拉伸加载系统,单轴循环拉力组细胞使用自制拉伸力生物反应器,对照组细胞无拉力。双轴循环拉力组、单轴循环拉力组施加机械负荷组的参数均设置为0.25 Hz、6%的循环拉力,在培养期间进行机械负荷加载,每天加载8 h,共加载6 d。第6天机械负荷刺激结束后,收集3组细胞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肌腱、成骨、脂肪和软骨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结果 显微镜下观察第3代TDSCs形态一致,呈梭形纤维状。(1)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44、CD90和Sca-1表达阳性、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和Flk-1表达阴性、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表达阴性,符合TDSCs标记鉴定特点。(2)三系分化细胞检测结果显示,提取的细胞成功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验证了提取的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潜能。(3)对照组、单轴循环拉力组、双轴循环拉力组3组间比较,肌腱、成骨、软骨、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两两比较:单轴循环拉力组与对照组比较,肌腱、成骨相关转录因子以及脂肪相关转录因子PPARγ的相对表达均增高,软骨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脂肪相关转录因子CEB/P的相对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轴循环拉力组与对照组比较,肌腱相关转录因子Scx、Mohawk的相对表达降低,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x2的相对表达增高、碱性磷酸酶(ALP)的相对表达降低,软骨相关转录因子Sox9相对表达增高、Col2a1的相对表达降低,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轴循环拉力组与双轴循环拉力组比较,双轴循环拉力组肌腱相关转录因子Scx、Mohawk、Col1a1的相对表达均降低,成骨相关转录因子ALP的相对表达降低,软骨、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单轴循环拉力诱导TDSCs向肌腱细胞、成骨细胞分化,而双轴循环拉力诱导TDSCs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单轴循环拉力的作用下可以促进体外TDSCs向肌腱细胞分化,有利于肌腱组织的再生和损伤后的修复,为临床肌腱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区炎症递质多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ADSC组。ADSC组经尾静脉注射PKH-26标记的ADSC细胞悬液(0.5ml,细胞密度为4×106个/ml),观察各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PCR分别检测半暗带区NF-κB和PARP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ADSC移植后可见PKH26标记的ADSC在半暗带区有表达。与模型组比较,ADSC组神经功能损害评分显著降低(P〈0.05),半暗带区PARP蛋白、NF-κB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可通过下调炎症递质NF-κB和PARP的表达抑制炎性反应,从而促进脑缺血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及调节性T细胞(Tregs)亚群的影响.方法 从8例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鉴定MSCs的纯度,分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行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DA SE)荧光染色,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培养基为自体血清,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与BMSCs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及CD4+ CD25+ CD127-Tregs频数.结果 流式细胞术显示:接触培养组及非接触培养组的细胞增殖较阳性对照组明显减低(P均<0.01),但亦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均<0.01),其CD4+ CD25+ CD127-Tregs频率显著高于阳性及阴性对照组(P均<0.01);接触培养组与非接触培养组比较,淋巴细胞增殖及CD4+ CD25+ CD127-Tregs频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BMSCs可抑制自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上调CD4+ CD25+ CD127-Tregs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在纤维蛋白凝胶(FG)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培养后对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作用,为将FG应用于组织工程奠定基础。方法实验分为4组:FG组,bFGF组,FG+bFGF组和对照组(采用无凝胶正常培养基培养)。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大鼠胎肢细胞,采用组织块消化法获取胚胎间充质干细胞,取传至第3代细胞接种于以上培养基中,在不同时间点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增殖指数,酶标仪分析细胞ALP活性,RTPCR检测ALP mRNA表达。结果 FG+bFGF组细胞培养至14d,细胞具有较长突起且连接成网,而对照组细胞呈纺锤形或立方形。各组细胞荧光强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FG+bFGF组在21d时达到最高。FG+bFGF组培养7d、14d、21d ALP活性和ALP mRNA表达均较FG组或bFGF培养组高(0.05)。结论纤维蛋白凝胶复合bFGF可促进大鼠胚胎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明显增强碱性磷酸酶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检测自身免疫性脑病(AE)患儿外周血中γδT细胞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对36例AE患儿和23例健康儿童外周血中γδT细胞、CD3+淋巴细胞以及CD4+/CD8+比值进行检测;同时分析AE患儿治疗前后的上述细胞变化情况.结果 AE患儿外周血γδT细胞和CD3+淋巴细胞分别为17.54%±2.65%、66.57%±5.0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6.47%±2.39%,P<0.01,61.49%±3.87%,P<0.05);而CD4+/CD8+比值为1.05±0.27,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43±0.28,P<0.05).AE患儿治疗后γδT细胞为9.12%±3.24%,较治疗前17.54%±2.65%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67,P<0.01).结论 AE患儿外周血γδT细胞比例变化与病情有关,γδT细胞检测可作为AE治疗的一项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