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癌肺切除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6例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第1天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分析心包内肺切除和常规肺切除、术式(全肺和肺叶)、术前心电图、年龄、肺功能对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术后发生心律失常43例(50.0%),其中窦性心动过速31例、房性早搏和交界性早搏5例、房颤7例,分别占心律失常的72.1%、11.6%、16.3%。心包内肺切除心律失常22例,占62.9%,与常规肺切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60岁术后心律失常21例,房颤7例,发生率分别是63.6%、21.2%,与年龄﹤60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肺和肺叶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术前心电图、肺功能异常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术前心电图、肺功能正常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心包内肺切除、年龄≥60岁患者肺癌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60岁以上患者术后更易发生房颤。全肺切除、术前心电图和肺功能异常,术后房颤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右心功能及肺功能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肺切除术的肺癌患者85例临床资料,比较肺叶切除及全肺切除术后右心功能及肺功能的改变。结果术后第3天,2组平均动脉压(mPAP)、心率(HR)及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第3天,肺叶切除组PaO2水平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术后第8天,PaO2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全肺切除组各指标变化较肺叶切除组更加明显(P〈0.05或P〈0.01)。全肺切除组肺功能下降百分比较肺叶切除组更明显(P〈0.01)。结论与肺叶切除术比较,全肺切除术右心功能及肺功能下降较为明显,建议在保证彻底切除病灶的基础上,应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肺组织,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老年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胸腔镜切除手术(VATS)的82例老年早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4例接受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患者纳入肺段切除组,将48例接受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纳入肺叶切除组。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并比较术后12个月随访结果及肺功能检测情况。结果 2组手术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肺段切除组手术耗时(170. 43±25. 90) min,显著长于肺叶切除组的(158. 70±22. 76) min (P 0. 05);肺段切除组近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8. 82%,低于肺叶切除组的12. 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2个月随访显示,2组均未出现肿瘤复发、转移或死亡病例,而肺段切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最大通气量(MVV)的下降率均显著低于肺叶切除组(P 0. 05)。结论胸腔镜肺段切除术和肺叶切除术均是治疗老年早期NSCLC患者的有效微创术式,二者近期手术疗效相近,但前者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较小,尤其适用于肺功能较差或不耐受肺叶切除的老年NSCLC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早期肺癌分别采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132例Ⅰ期肺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进行分组手术,即肺段切除组(63例)和肺叶切除组(69例),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的个数、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第1天胸液引流量、术后胸液总引流量、引流天数、术后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肿瘤标志物水平、术后1年肺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肺段切除组手术时间较肺叶切除组长,术后总引流量较肺叶切除组少,住院天数较肺叶切除组短,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的个数、术后第1天引流量、引流天数以及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低于术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1年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最大通气量(MVV)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肺段切除组术后FVC、FEV1、MVV 3项指标下降较肺叶切除组低(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52%vs.14.4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均较好,但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肺叶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次全子宫切除与全子宫切除对其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行全子宫切除术,观察组行次全子宫切除术,比较两组在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卵巢功能。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7%,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E2、F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个月后两组E2、FSH水平较治疗前有所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次全子宫和全子宫切除术都会对子宫肌瘤患者的卵巢功能造成一定不利影响,但次全子宫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临床应用价值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行全肺切除与肺叶切除患者术后血清CD40配体(CD40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心律失常的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该院接受肺癌根治手术的12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胸腔镜全肺切除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淋巴结清扫组数、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TNF-α、CD40L、IL-6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后疼痛评分、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率失常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率失常发生率(45.00%);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6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TNF-α、CD40L、IL-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全肺切除,肺癌患者采用肺叶切除手术、住院、引流时间更短,失血更少、疼痛更轻,且术后炎性反应更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可作为肺癌的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肺癌患者微创切除术前肺功能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前肺功能与微创肺癌切除术后肺部主要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胸外科接受微创肺癌切除术的227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肺功能参数为用力呼气第一秒呼气容量(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等.结果 227例肺癌患者,行单侧全肺切除48例,肺叶切除169例,肺段/楔形切除10例.23例患者于术后出现了肺部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0.1%(23/227),其中3例死亡;55例(24.2%)胸腔引流超过7 d.发生与未发生并发症患者的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分别为(93.23±21.64)%和(94.77±20.00)%,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分别为(79.09±22.28)%和(85.21±19.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与引流延长及主要并发症呈负相关(P=0.04),Logistic回归分析示DLco占预计值百分比与引流延长及主要并发症的OR值为0.985(P=0.093).结论 微创肺癌切除术前肺功能测定仅能预测一部分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DLco对预测术后肺部主要并发症和延迟拔除胸管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结节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2例肺部结节患者,根据治疗术式分为对照组64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电视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肺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患者术后第1、3、5天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术后的肺功能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但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视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均能有效治疗肺部结节,且安全性高,但肺段切除术能较好地保留患者的肺功能,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胸腔镜肺段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后患者肺功能情况。方法将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肺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开胸肺叶切除术组18例、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组48例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组14例。将3组患者术后3天、术后3个月时肺功能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3组患者术后第3天及术后3个月肺功能指标(FVC、FVC%、FEV1、FEV1%、FEV1/FVC、PEF、MVV、TLCO、TLC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腔镜肺叶切除、胸腔镜肺段切除与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中,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效果及术后肺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其他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创三孔法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毛玻璃结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肺部毛玻璃结节患者96例,据根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45例和研究组51例。常规组行微创三孔法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研究组行微创三孔法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3个月肺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每分钟最大自主通气量、用力肺活量、第1 s用力呼吸容积实测值/预计值水平均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84%,与常规组11.11%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三孔法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毛玻璃结节患者,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保护患者肺功能,促进其术后康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评价腹腔镜手术(LS)与开腹手术(OS)治疗直肠脱垂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5月1日公开发表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维普(VIP)及万方文献数据库的LS与OS治疗直肠脱垂疗效比较的研究文献,并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1篇文献900例直肠脱垂患者被纳入分析,其中LS组482例,OS组418例。与OS相比,LS手术时间延长(WMD=53.42,95%CI:45.3461.49,Z=12.97,P<0.05)、患者住院时间缩短(WMD=-2.42,95%CI:-3.0761.49,Z=12.97,P<0.05)、患者住院时间缩短(WMD=-2.42,95%CI:-3.07-1.78,Z=7.37,P<0.05)、便秘发生率明显改善(OR=0.55,95%CI:0.30-1.78,Z=7.37,P<0.05)、便秘发生率明显改善(OR=0.55,95%CI:0.300.99,Z=2.01,P<0.05),而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方面,两种术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5,95%CI:0.550.99,Z=2.01,P<0.05),而在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方面,两种术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5,95%CI:0.551.98,Z=0.14,P>0.05;OR=0.86,95%CI:0.511.98,Z=0.14,P>0.05;OR=0.86,95%CI:0.511.45,Z=0.56,P>0.05;OR=0.48,95%CI:0.201.45,Z=0.56,P>0.05;OR=0.48,95%CI:0.201.14,Z=1.66,P>0.05)。结论 LS治疗直肠脱垂的短期和长期疗效均优于O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控制水平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浓度和肾功能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2月间在我院内分泌科和心内科住院已经确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21例,根据患者HbAlc水平不同分为3组:A组:HbAlc〈7.0%(n=112),B组:HbAlc7.0~9.0%(n=64),C组:HbAlc〉9.0%(n=45),检测其Lp—PLA2、超敏-CRP(hs—C1LP)和肾功能指标f胱抑素(CysC)、尿素(UREA)、肌酐(cr)1,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及比较分析。结果:A组患者血清Lp—PLA2含量明显低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ysC、UREA、Cr异常率明显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C组hs—CRP异常率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T2DM患者Lp—PLA2和hs—CRP水平升高及肾功能损伤与血糖控制不良有密切的关系,定期检测HbAlc、Lp—PLA2和肾功能指标,了解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患者血糖水平的监控及其对并发症的监测和疗效观察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Hookwire与亚甲蓝定位在肺部小结节胸腔镜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5月在本院胸外科治疗的69例患者,分别在CT引导下对其75处肺小结节行Hookwire、亚甲蓝单独定位以及Hook—wire、亚甲蓝联合定位,并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其中Hookwire21例,22个病灶(A组);亚甲蓝20例,21个病灶(B组);Hookwire联合亚甲蓝28例,32个病灶(c组)。定位后行楔形切除或肺叶切除术,对照3组的定位成功率。结果A组定位成功18个病灶(81.8%),脱落及未刺破胸膜4个病灶;B组定位成功18个病灶(85.7%),3个病灶显示不清;C组定位成功32个病灶(100%)。A、B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小结节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Hookwire、亚甲蓝单独定位的成功率稍低,Hookwire与亚甲蓝联合定位成功率高达100%,可提高VATS下切除孤立性肺结节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对ⅡB~ⅢA 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手术前新辅助化疗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50例术前ⅡB~ⅢA 期 NSCLC 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对照组:普通饮食,行含紫杉类+铂类方案化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化疗期间的营养支持治疗;对化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分钟通气量(MVV)及弥散功能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进行检测。结果两组化疗前肺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化疗后 DLCO 较化疗前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化疗后 FEV1、MVV 较化疗前及对照组化疗后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术前化疗对肺弥散功能产生一定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肺毒性,营养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ⅡB~ⅢA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后肺通气功能,但对肺弥散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DDD模式下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行永久起搏器(双腔DDD)植入治疗的患者219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A组(RVA起搏)、B组(RVOT起搏),每组再根据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不同分为两个亚组。调取患者12个月的随访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后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起搏治疗前后各项起搏参数、起搏QRS波群时限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12个月,A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较术中均有回落,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电极阻抗较术中有回落(P〈0.05),起搏阈值、R波振幅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EF、LAD、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起搏QRS波群时限较A组显著缩短[(145.09±4.96)ms vs.(157.40±12.44)ms,P〈0.01]。对亚组进行分析发现:术前LVEF≥50%的患者,A、B两组仅LVEDD较术前有增大(P〈0.05),LVEF和LA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LVEF〈50%的患者,A组患者的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的LVEF、LAD、LVED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经过12个月的起搏治疗,对术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RVOT起搏能提供接近生理性的心室激动顺序,维持心室肌电-机械活动同步化,对患者心功能的损害小;对术前心功能正常的患者,虽然RVOT起搏提供了更为协调的心室收缩,但在保护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阻止左心室重构方面并未显示出优于RVA起搏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乙醇中毒患者血液乙醇浓度(BAC)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分析BAC与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分成急性乙醇中毒组(AL组)90例、对照组(NC组)30例,其中根据乙醇中毒程度及BAC值不同AL组又分为AL-Ⅰ组(轻度中毒)(BAC〈200mg/L),AL-Ⅱ组(中度中毒)(200mg/L≤BAC〈800mg/L),AL-Ⅲ组(重度中毒)(BAC≥800mg/L),每组30例,检测各组的hs-CRP浓度,并与NC组对照。分析BAC与hs-CRP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AL-Ⅰ组之间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两两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Ⅰ组BAC与hs-CRP浓度无相关性(P〉0.05),AL-Ⅱ组、AL-Ⅲ组BAC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乙醇中毒轻度以上患者的BAC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对于急性乙醇中毒患者hs-CRP是一项具有临床价值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实施全麻手术(不含肾移植)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54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因不同病因实施全麻手术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取相应科室60例同期实施全麻手术的肾功能正常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对照,回顾性分析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与肾功能正常患者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升高(48.1%和10.0%,P<0.01);最常见并发症为严重高血压(20.4%),其次为肺部感染(14.8%)、心脏事件(13.0%);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时间显著延长,分别为(22.37±13.57)天和(10.82±6.09)天(P<0.01);2组术后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7.4%和1.7%,P=0.188);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术前低白蛋白血症、术中出血≥400ml与术后并发症增加有关(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是预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术后并发症出现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914,95%可信区间:1.164-275.802; P=0.039).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最常见并发症为高血压、肺部感染、心脏事件,其发生与患者术前低蛋白血症、术中出血多及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其中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在重症监护病房中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引导下的经皮气管切开术与无纤支镜辅助的经皮气管切开术的手术操作时间、围手术期和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010年1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3例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纤支镜辅助将73例分为纤支镜引导下的经皮气管切开术组(A组,n=43)与无纤支镜辅助的经皮气管切开术组(B组,n=30),比较2组在经皮气管切开术中和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手术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术后渗血48 h、切口感染各1例,皮下气肿2例;B组围手术期发生并发症15例,其中气胸、切口感染各1例,术后渗血48 h3例,皮下气肿5例,气管后壁、侧壁损伤5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3例患者中33例得到随访。A组18例得到随访,其中仅2例发生并发症,1例诉声音嘶哑,1例喉部异物感。B组15例得到随访,其中2例发生并发症,1例诉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2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纤支镜引导下行经皮气管切开术并不增加手术时间,但可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exacerbation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AECOPD)患者应用抗生素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细菌感染所致AECOPD患者90例,分别于抗生素治疗前和治疗后10~14d检测患者血清PCT、白细胞计数(whitebloodcell,WBC)、C反应性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和血沉(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结果:抗生素治疗后,PCT、WBC、CRP、ESR均显著下降。其中PCT≥0.25ng/mL者,治疗前为88例(97.8%),治疗后为0例(O%),P〈0.05;WBC≥10×10^9/L者,治疗前为65例(72.2%),治疗后下降至8例(8.9%),P〈0.05;ESR≥20mm/1h者,治疗前为88例(97.8%),治疗后下降至20例(22.2%),P〈0.05;CRP≥10mg/L者治疗前为86例(91.1%),治疗后下降至14例(15.6%),P〈0.05。结论:PCT检测可作为观察AECOPD的细菌感染控制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紫癜性肾炎的肾脏病理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求紫癜性肾炎肾脏病理在不同年龄与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方法:从1491例肾活检患者中收集紫癜性肾炎病例,要求取材标本的肾小球数目≥10个。分别按年龄分为儿童组(〈16岁)和成人组(≥16岁),按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对比分析病理特点。结果:①1491例肾活检患者中共入选紫癜性肾炎57例。②57例紫癜性肾炎患者分为男性组(33例)和女性组(24例),男性组的免疫球蛋白A(≥3+)和纤维蛋白沉积的发生率分别为90%和96.7%,较女性组的66.7%和79.2%高(P〈0.05);其他的病理学指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③57例紫癜性肾炎患者分为儿童组(12例)和成人组(45例),结果显示:肾小球病变中成人组的纤维素样坏死、微血栓和新月体的发生率分别为8.9%、28.9%和48.9%,高于儿童组的0%、8.3%和16.7%(P〈0.05);肾小管-间质病变中成人组的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发生率分别为26.7%和17.8%,较儿童组的0%和0%高,P〈0.05;免疫荧光法检查中免疫球蛋白M(≥2+)沉积在儿童组中的发生率83.3%,高于成人组的47.6%(P〈0.05);补体3沉积在成人组中的发生率76.2%,较儿童组的41.7%高(P〈0.05);其他的病理学指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紫癜性肾炎的肾脏病理重于儿童;男性紫癜性肾炎的肾脏病理重于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