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钙化斑块所致管腔≥50%狭窄评价的准确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50%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价的差异性。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病变中,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50%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分析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误差比较大,对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的评价可信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评价钙化斑块引起血管腔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62例患者DSCTA显示冠状动脉一处或多处钙化斑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钙化斑块大小分为小、中和大.使用各种后处理技术,以确定钙化斑块引起血管阻塞(狭窄管腔直径≥50%),无血管阻塞(狭窄管腔直径<50%),并与CAG比较.结果 DSCTA显示小钙化斑块122处,中钙化斑块44处,大钙化斑块86处.122处小钙化斑块,5%CAG显示有梗阻.44处中钙化斑块,14%梗阻,86处大钙化斑块,42%有梗阻.DSCTA与CAG一致95%(116/122)小钙化斑块、91%(40/44)中钙化斑块、67%(58/86)大钙化斑块.DSCTA低估2例小钙化斑块血管腔狭窄,高估4例小钙化斑块、4例中钙化斑块、28例大钙化斑块血管腔狭窄.86处大钙化斑块引起的血管腔梗阻,DSCTA敏感性100%,特异性44%,阳性预测值56%,阴性预测值100%,准确性67%.结论 DSCTA准确显示90%以上小和中等大小钙化斑块血管阻塞病变,正确诊断约2/3大钙化斑块血管阻塞病变.判断错误通常是高估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能否正确检出患者在拟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狭窄段有无钙化,并与冠状动脉内超声(ICUS)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评价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应用ICUS确定钙化的范围和严重程度的价值作进一步的评价。方法 对150例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行CAG同时行ICUS检查,评价靶血管狭窄处的钙化情况。结果有113例(75.3%)靶血管狭窄处被ICUS检出钙化。而CAG检出52例有钙化。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有75例相符,75例不相符合。CAG对钙化检出的敏感性为38.9%,特异性为86.5%。在靶血管狭窄段CAG检出钙化的平均弧度(n=52)较ICUS检出的(n=113)要大。CAG判定表浅型钙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5.3%和95.2%。在98例靶血管狭窄处CAG判定为无钙化的患者中,68例患者ICUS检出有不同程度的钙化。而CAG在非靶血管狭窄段检出钙化是ICUS在98例患者中检出钙化惟一的预期值(P=0.003,OR=1.16,95%可信区间为1.1~1.3)。有73例CAG在冠状动脉丛任何处均未见钙化,而ICUS检出44例(60.3%)有钙化,其中>90弧度的表浅型钙化仅9例(12.3%)。结论CAG检出靶血管狭窄段有钙化存在提示可能为弧度较大的表浅型钙化。在CAG检不出靶血管狭窄处钙化的病例中,若患者的年龄较大,旦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MSCTCA)判定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在我科治疗并于2周内先后行M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临床拟诊冠心病患者30(男21,女9)例;年龄49~74(62±7)岁,以CAG结果为准,计算评价指标。结果: 依节段计算的MSCTCA准确性,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0%、97%。若去除38个冠脉节段由于严重钙化而影响诊断的因素,则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99%。结论: MSCTCA判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诊断冠心病尤其对筛选冠心病而言有较好的前景,但严重钙化病变影响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按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进行分类,对照冠状动脉造影(CAG),研究320排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方法 102名患者行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检查共发现396个冠状动脉斑块,同期行CAG检查,对斑块造成管腔狭窄程度按无、轻、中、重、闭塞5个级别计算两种方法的符合率。按钙化、非钙化斑块分类计算符合率。钙化斑块按钙化阈值>150 HU、>250 HU、>350 HU、>600 HU共4个方案进行计算。结果 CTA显示钙化斑块占68.2%,非钙化斑块占31.8%。6%的斑块为不稳定斑块。7.8%的斑块不导致狭窄。钙化阈值设定>150 HU、>250 HU、>350 HU的符合率测量无明显差异,但>600 HU时有减低。CTA显示冠状动脉斑块性狭窄与CAG符合率为88.4%(非钙化斑块94.4%,钙化斑块85.6%,二者差异显著)。不相符多表现于对钙化斑块狭窄程度的高估。结论与CAG对照,冠状动脉CTA显示斑块狭窄符合率较高(88.4%),其中非钙化斑块狭窄符合率(94.4%)明显高于钙化斑块(85.6%);少数病例存在对钙化斑块狭窄程度的高估。因此CTA在非钙化斑块诊断上具有明显优势,钙化阈值设为>350 HU较合适。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评价不同性别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钙化情况。方法选择年龄≥65岁稳定性心绞痛患者61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选取一处狭窄50%~70%的斑块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测量血管、管腔、斑块体积及斑块钙化的弧面积。结果女性患者血管体积和管腔体积较男性明显缩小,斑块钙化弧面积明显增加(P<0.05)。结论在斑块体积相同条件下,女性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血管体积和管腔体积小于男性,女性患者斑块钙化负荷明显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入选54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年龄52~84岁,(平均68.47±9.35)岁;其中男性36例,女性18例,行1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并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比较,分析冠状动脉总钙化积分及各冠状动脉节段(共分16个节段)钙化积分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同时分析冠状动脉总钙化积分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总钙化积分与年龄呈正相关(r=0.372,P=0.009)、冠状动脉总钙化积分仅与部分冠状动脉节段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A(1#)、LAD(7#)、D1(9#)、LCX(11#),(相关系数、P值分别为:r=0.499,P〈0.01;r=0.431,P〈0.01;r=0.440,P〈0.01;r=0.469,P〈0.01)。冠状动脉各节段钙化积分与对应血管节段狭窄程度相关分析结果提示:RA(1#)、LM(5#)、LCX(11#)节段钙化积分与对应节段狭窄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总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年龄呈正相关,提示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钙化发生率增加,但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仅在部分冠状动脉节段与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且限于三支冠状动脉近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的局限性及冠状动脉内超声(Intracoronary Ultrasound,ICUS)应用价值.方法对初步诊断为冠心病的39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且CAG示无明显狭窄的50处冠状动脉血管段行ICUS检查.结果ICUS检查发现,3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6例患者有内膜钙化;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即所谓冠状动脉正常)为15例(仅占33%);22例患者有不同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例得有钙化斑块;22例患者有纤维斑块.6例患者左主干有斑块,狭窄程度(面积)(37.6±5.9)%(35.6%~50%),2例患者左主干有斑块,但狭窄程度(面积)<(20±5.9)%;12例患者狭窄程度(面积)在(32.9±5.7)%(20%~60%);有3例患者狭窄程度(面积)超过60%(62.3%、70%、76.1%).结论ICUS在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性质方面敏感性高于CAG.与ICUS相比,CAG低估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ICUS能准确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9.
16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16-muld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16-MDCT)检测和区分冠状动脉斑块的准确性。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06年3月68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先行16-MDCT检查,4天内再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冠状动脉血管腔直径狭窄(DS)≥50%定义为有意义的狭窄,分别测量斑块的CT密度,单位为CT值(Hounsfield units,HU),根据冠状动脉斑块的CT值区分斑块性质并作出分类:(1)软斑块:CT值为≤50HU;(2)纤维斑块(中等斑块):CT值为50—119HU;(3)钙化斑块≥120HU。结果在112段16-MDCT和QCA均诊断为冠状动脉狭窄≥50%的病变中,其敏感性为91.8%(112/122),特异性为97.8%(556/568),共96段有意义的狭窄病变纳入研究,分别位于左前降支57段,左回旋支17段,右冠状动脉14段,左主干8段。IVUS发现软斑块21个(21.9%)、纤维斑块36个(37.5%)、钙化斑块38个(39.5%),混合性斑块(纤维钙化斑块)1个(1.1%),16-MDCT发现软斑块20个,平均CT值(11±36)HU(-27~42HU)、纤维斑块37个,平均CT值(83±20)Hu(58—105HU)、钙化斑块39个,平均CT值(292±80)HU(167—530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性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不仅可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同时对区分钙化斑块及非钙化斑块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对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及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因胸痛住院患者先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其中符合冠心病诊断的30例患者于2周内再行冠脉造影(CAG)检查,分析CCTA对冠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根据不同CT值,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3类,观察3类斑块在两组患者中的不同构成。结果以CAG为金标准,CCTA对冠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1.84%,特异性97.83%,阳性预测值93.75%,阴性预测值97.12%,正确率96.26%,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对冠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0.829);ACS患者以软斑块为主(55.9%),而SAP患者以钙化斑块为主(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CTA能准确诊断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且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判断有一定意义,CT值较低的软斑块与ACS有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研究节段性或弥漫性狭窄的冠状动脉磁共振成像(CMRA)表现并与血管造影术进行对比。方法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24例,采用CMRA导航波门控三维序列定向扫描冠状动脉,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CMRA显示<50%的狭窄13个节段,其中8个节段表现为信号下降,伴或不伴管腔边缘粗糙、轻度狭窄,5个节段分别表现为管腔轻度狭窄(2个)及轮廓粗糙(3个)。CMRA显示≥50%的节段性或弥漫性狭窄24个节段,18个节段表现为条状或间断性信号下降,伴轮廓粗糙及管腔狭窄≥50%,2个节段信号轻度下降,但管腔无明显狭窄,3个节段未显示,1个节段仅表现为≥50%的管腔狭窄。结论<50%和≥50%的冠状动脉狭窄的CMRA均可以表现为信号下降、轮廓粗糙、管腔狭窄。CMRA反映管腔狭窄程度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比较有高估或低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定性、定量分析斑块钙化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后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24例,共375处明显狭窄病变,其中234处为钙化病变。比较斑块不同钙化程度、钙化斑块血管直径、钙化斑块长度和钙化斑块血管分布对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对轻中度钙化斑块和重度钙化斑块,双源CT分别高估管腔狭窄6.8%(P=0.0028)和18.8%(P0.0001),且高估狭窄在重度钙化斑块中更明显(P=0.002)。对血管直径较小和血管直径较大的钙化斑块,双源CT分别高估管腔狭窄7.2%(P=0.0026)和17.1%(P0.0001),且高估狭窄在血管直径较大时更明显(P=0.001)。对不同长度的钙化斑块,双源CT的诊断准确性未见差异(P=0.792)。结论斑块钙化使双源CT高估冠状动脉管腔狭窄,且钙化程度重和血管直径较大时更易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TCA)在急性胸痛患者中诊断冠心病和评价冠脉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入选133例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急性胸痛患者,分别接受64排CTCA和冠脉造影检查.以定量冠脉造影(QCA)为诊断标准,评价CTCA诊断冠心病和冠脉病变程度的准确性.结果: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93.4%,阳性预测值94.2%.Pearson相关分析示:CTCA和冠脉造影评价的冠脉直径狭窄程度显著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钙化程度是CTCA诊断冠心病敏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RR=2.37,95%CI:1.35-4.18,P=0.003).ROC曲线分析显示,钙化积分对预测冠脉三支血管存在≥50%或≥75%狭窄有预测作用,P均<0.05.结论:CTCA在急性胸痛患者中对冠心病的筛查和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320排CT对心房颤动患者冠状动脉CT成像的有效性。方法:连续入组34例持续心房颤动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320排CTCA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检查。两位评价者评价CTCA是否存在冠状动脉显著狭窄(≥50%),以CCA为参照标准,评价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以冠状动脉段为单位,CTCA的敏感性、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94.1%、99.3%、84.2%和99.8%。结论:320排CTCA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在心房颤动患者可以有效地排除冠心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256 iCT)探讨左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左冠脉分支夹角及近段径线定量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连续387例行256 iCT冠脉成像的患者影像资料。102例左冠脉正常患者,男性60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为30~76岁,平均年龄(52.10±9.65)岁;285例左冠脉斑块患者,男性166例,女性119例,年龄范围为28~83例,平均年龄为(55.65±10.40)岁。将患者按左冠脉有无斑块及斑块性质分为四组,正常组(n=102),非钙化斑块组(n=137),钙化斑块组(n=79),混合斑块组(n=69),并将左冠脉非钙化斑块组分为左前降支近段轻度(n=73)及中重度狭窄(n=57)两部分患者。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分别测量左冠脉分支角度、冠脉近段宽径、截面积,分析其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性质及局部管腔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左冠脉非钙化斑块、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3组左冠脉分支夹角、左前降支、回旋支近段径线及截面积均大于正常组(P<0.05);非钙化斑块组左前降支轻度与中重度狭窄患者之间比较,上述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重度狭窄患者男性左冠脉夹角与径线指标均大于女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56 iCT可以客观评价左冠脉分支夹角、狭窄程度及冠脉粥样斑块性质,本研究对冠脉病变预防、诊断及进一步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婕  李绍科  安毅 《心脑血管病防治》2007,7(5):316-318,36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60名临床上具有高危因素的可疑及已确诊的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人,在有创血管造影前一天进行对比剂增强的64层CT检查,其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共780个节段中,712个节段能满足管腔评价(每例均对冠状动脉的13个节段进行分析),68个节段因严重钙化、运动伪影无法对管腔进行评价。以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64层CT在检测狭窄程度方面,测定狭窄程度分别<50%、>50%、>75%的病变的敏感性分别是75%、81%、88%,特异性达97%。冠状动脉管壁钙化程度分析显示,同一年龄段人群,冠心病高危组钙化积分明显高于低危组,低危组钙化积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与钙化积分结合可作为评价、筛查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斑块结构与血管重构关系的评估价值。方法:在冠脉介入治疗前应用血管内超声对SAP患者的冠脉病变进行研究。根据测定的重构指数(RI)将患者分为A组(负重构,RI<1.0)和B组(正重构,RI≥1.0),根据管腔面积狭窄率分为管腔面积狭窄率<70%组(轻中度狭窄组)和管腔面积狭窄率≥70%组(重度狭窄组)。结果:①与A组比较,B组近端参考段斑块负荷小,病变处的管腔面积和外弹力膜面积大、斑块负荷小,硬斑块所占比例少,病变处最大钙化弧度和长度小;②与轻中度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负重构多,软斑块少,病变处管腔面积小,病变处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大,RI偏小,病变最大钙化弧度大。结论:不同程度管腔狭窄的SAP患者中,斑块钙化在负重构和严重管腔狭窄中占优势,负重构更常见于严重狭窄病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60例临床可疑或已知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检查,入选采用Flash spiral模式扫描并于10天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价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评价第二代双源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 60例患者显示冠状动脉240支共740节段,以冠状动脉造影为参考标准,基于节段水平分析,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4.4%、97.0%、86.4%、96.50%、94.7%;基于血管分析,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85.5%、92.3%、90.4%、88.2%、89.2%。结论大螺距双源CT Flash spiral模式作为一项新的成像方法,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率较高,作为冠心病的一种无创筛查手段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IUVS)评价增龄性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三组不同年龄段男性冠心病患者103例,在介入治疗前对钙化病变血管进行IVUS检查,获取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狭窄面积、管腔钙化斑块狭窄率,测量病变钙化弧度、钙化长度比与钙化指数,并进行年龄因素相关分析。结果①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组靶血管病变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和斑块面积均有逐步减少与升高的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钙化弧度、重度钙化率、钙化长度比随着年龄增长而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在老年组变化程度最明显(P<0.05)。③相关性分析发现钙化相关指标与增龄后的管腔斑块狭窄等指标有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斑块钙化的程度逐渐加重,且呈现向心性演变趋势。在IVUS辅助下进行钙化特征相关指标的测定对指导男性冠心病患者复杂钙化病变的介入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运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VUS)测定冠脉病变血管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30例冠心病患者,共46支冠状动脉血管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后行IVUS检查。IVUS测量狭窄段血管直径和截面积、斑块性质,与相应部位定量的冠状动脉造影(Quantitative coronary angiographyQCA)的结果比较。结果QCA检出偏心性狭窄25处(54.3%);IVUS检出偏心性狭窄32处(69.6%)(P<0.05)。IVUS发现30处(65.2%)靶血管病变钙化,而CAG检出18处(39.1%)血管病变钙化(P<0.01)。CAG和IVUS检出病变血管直径狭窄率分别为62.15%和74.35%(P<0.01)。46处(100%)靶血管完成IVUS检查,34处血管介入后复查,其中1处IVUS导管无法通过支架,IVUS检出不理想支架释放8处(24.2%)。所有患者随访1个月以上,未发现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IVUS可以准确地识别冠状动脉管腔形态、斑块性质,有助于冠脉介入手术策略的选择,是对CAG的有效补充,IVUS检查本身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