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进展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进展性卒中(SI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顺性分析、比较74例SIP患者(SIP组)与年龄、性别相匹配同期收治的74例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体温、周围血白细胞计数、血脂、血糖、血压、CT、MRI、TCD、颈动脉超声、DSA等检查结果。结果:SIP组伴高血压、高血糖、发热、白细胞增多的人数及并发颅内外大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发热、白细胞增多、血管狭窄是SI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青年及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新疆地区5个城市5家医院脑卒中患者816例,年龄18~4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为青年组,>6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17例为老年组.同期年龄18~45岁的外科住院患者236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及青年组中维吾尔族,汉族患者危险因素.结果: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青年组中维吾尔族高血压史及高脂血症史比例均高于汉族(P<0.05).青年组吸烟和饮酒史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心脏病史比例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青年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青年及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新疆地区5个城市5家医院脑卒中患者816例,年龄18~4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为青年组,>65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17例为老年组。同期年龄18~45岁的外科住院患者236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及青年组中维吾尔族,汉族患者危险因素。结果:青年组主要危险因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青年组中维吾尔族高血压史及高脂血症史比例均高于汉族(P<0.05)。青年组吸烟和饮酒史比例高于老年组(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和心脏病史比例低于老年组(P<0.05)。结论:青年与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不同,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与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临床诊断为AD患者106例作为观察组,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80例为对照组。两组性别、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分析两组中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颈部血管狭窄及斑块、颈部血管内膜增厚、颅内血流速度减慢、吸烟、饮酒以及脑梗死的分布情况。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AD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颈部血管狭窄及斑块、颈部血管内膜增厚、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以及脑梗死在AD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饮酒在AD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与血管性因素有关,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脑梗死、颈部血管狭窄及斑块、颈部血管内膜增厚、颅内血流速度减慢是A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漳州市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43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狭窄组)的危险因素,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所有除外椎动脉开口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02例(对照组)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饮酒史、糖尿病、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高血压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这3个因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吸烟史、高血压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行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与椎动脉狭窄开口相关性最高(P=0.003,OR=2.605),吸烟(P=0.009,OR=2.071)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P=0.031,OR=1.952)次之.结论:高血压痛史、吸烟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椎动脉开口狭窄的重要相关危险因素,应加强高血压病的管理和治疗,加强戒烟宣传工作,加强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6.
进展性卒中相关预测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斌  林绍鹏  林珮仪 《新医学》2010,41(6):390-392
目的:探讨进展性卒中(SIP)发病的相关预测因素。方法:收集37例SIP与同期住院的37例非SI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两组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史、高血压病史、血脂、入院后24h内发热情况、入院次日空腹血糖和纤维蛋白原结果行对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有TIA史、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者比例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h内发热和入院次日空腹血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h内发热以及入院次日空腹血糖为SI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卒中早期发热和血糖升高可能是SIP的危险因素,提示两者可作为SIP发病的相关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纤维蛋白原与急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并初步探讨两者在急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1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NIHSS进行评分后分为轻型脑卒中组(38例)、中型脑卒中组(46例)和重型脑卒中组(32例),并设50例健康对照组。统计分析所有入组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病史等情况),检测血糖、血脂Hcy以及FIB等。对急性脑卒中的多重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分析。结果(1)各组间Hcy和FIB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F=21.56,P0.05),遂进一步采用LSD进行两两分析,健康对照组、轻、中、重型脑卒中组的Hcy和FIB水平呈进行性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高血压史、糖尿病史、Hcy以及FIB为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3)Hcy水平与FIB、年龄、糖尿病病程以及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P0.05),与空腹血糖、收缩压、LDL-c水平无相关性(P0.05);FIB水平与Hcy、糖尿病病史以及空腹血糖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收缩压、LDL-c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清同型半胱氨酸和纤维蛋白原与急性脑卒中关系密切,且均为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导致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出现病情加重,且病情加重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住院时的评分差≥2分者[1]纳入进展组(39例),无病情加重者纳入非进展组(97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脑血管病家族史),是否发热,血压水平,生化指标(血糖、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责任血管是否存在狭窄及梗死部位。再对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136例,其中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9例(28.6%)。2组性别、年龄、吸烟史、脑血管病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脂、血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发热,收缩压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责任血管及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是否发热、收缩压水平、责任血管闭塞或中重度狭窄、分水岭梗死及侧脑室体旁梗死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生具有相关性。结论: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入院后收缩压下降、合并发热,责任血管闭塞或中重度狭窄、分水岭梗死及侧脑室体旁梗死容易进展,应引起临床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的高血压)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1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伴有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记录不同部位脑血管狭窄的数目,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H型高血压及各危险因素与脑动脉狭窄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1)131例高血压患者,H型高血压患者94例(71.76%),81例(81/94,86.17%)存在血管狭窄;单纯高血压病患者37例(28.24%),25例(25/37,67.57%)存在血管狭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略高于颅外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年龄、吸烟、高血压、H型高血压、三酰甘油P值均小于0.05,OR值分别为1.043,1.312,1.159,3.413,1.850。结论 (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H型高血压的比例明显大于单纯高血压。(2)H型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3)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无明显区别。(4)年龄、吸烟、高血压、H型高血压、三酰甘油均为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杨涛  弥婉军 《医学临床研究》2022,(10):1517-15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ACI)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两院收治的24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CI分为ACI组(126例)和非ACI组(114例)。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信息[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有无糖尿病、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有无颅内血管狭窄、有无颅外血管狭窄]和实验室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乳酸脱氢酶(LDH)、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同型半胱氨酸(Hcy)、一氧化氮(NO)、内皮型NO合成酶(eNOS)]的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价值;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明确患者发生ACI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糖尿病发生、吸烟史、饮酒史、LDH、hs-CRP、Lp-PLA2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有颅内血管狭窄和颅外血管狭窄的比例显著高于非ACI组,且Hcy水平显著高于非ACI组,NO、eNOS水平显著低于非ACI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Hcy≥22.41μmol/L、NO≤53.28μmol/L、eNOS≤51.39 U/mL是预测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最佳截断值(均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颅内血管狭窄、颅外血管狭窄、Hcy≥22.41μmol/L、NO≤53.28μmol/L、eNOS≤51.39 U/mL是高血压患者发生AC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血管狭窄、颅外血管狭窄及Hcy、NO、eNOS水平与高血压患者发生ACI密切相关,临床上应对以上指标多加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剂量CT(低管电压)扫描技术在头颈部CT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55例BMI<22.9 kg/m2的成年头颈部血管受检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常规剂量(120 kV、175 mA)和低剂量(80 kV、175 mA)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利用InSpace、Neuro DSA、3D图像后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两组受检者的图像质量和诊断价值评估,并使用卡方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值.结果:结果显示常规剂量图像质量略高于低剂量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信噪比方面低剂量组图像颗粒略增粗,但不影响诊断质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BMI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组所接受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常规剂量组,CTDlvol与DLP值分别下降71.22%和72.03%.两组病例中分别有1例图像质量为差的病例,经调查系人为因素所致,未纳入本研究统计学范畴.结论:低剂量CTA扫描技术完全可以运用于头颈部血管性病变的斑块筛查、血管狭窄度评估及支架植入术后评估等,同时可大大降低受检者的医源性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将2013年7月—12月收治的18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T2DM组(n=72)及非T2DM组(n=113),用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其中22例患者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rteriography,CTA)检查;分析糖、脂代谢相关指标与颈动脉斑块大小的相关性。结果:T2DM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性质、大小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与非T2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颈动脉斑块大小的主要因素为是否患T2DM、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 h PBG)、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tic model assessment for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P0.05。超声和CTA对22例患者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大小与是否患T2DM、2 h PBG、HOMA-IR、FBG和LDL-C相关,合并T2DM时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升高,易损斑块比例升高。超声检查可作为颈动脉斑块筛查的首选方法,CTA更易于显示斑块的性质及管腔的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开放式和密闭式2种不同吸痰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开放式吸痰组和密闭式吸痰组,分别于每次吸痰前、后5min记录颅内压。结果吸痰后2组颅内压水平均有所升高,但开放式吸痰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2组吸痰有效率相近(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法对颅内压影响较小,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关于选择全髋关节置换还是人工股骨头置换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关节置换修复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18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纳入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股骨颈骨折患者70例,男17例,女53例,年龄60-83岁,均为GardenⅢ型,Ⅳ型患者。根据置换方式分为两组,股骨头置换组39例,全髋关节置换组3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及合并疾病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X射线观察两组患者关节置换效果,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置换后髋关节功能。结果与结论:经18个月随访,两组患者X射线显示股骨颈骨折均复位固定良好,假体位置良好。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输血量、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股骨头置换组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P〈0.05);全髋关节置换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股骨头置换组(P〈0.05)。提示老年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远期并发症较低,是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人工股骨头置换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及输血量少等优点,适合身体状况差、活动量小及受伤前患肢已有功能障碍的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15.
背景:股骨头坏死保头治疗的关键在于重建并改善股骨头内的血运,保留股骨头的完整性,恢复股骨头的力学环境和血供,中药具有整体优势。高位头颈开窗支撑植骨能够恢复股骨头内的力学环境。目的:观察活血补肾中药联合高位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对比试验设计方案,将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60髋口服活血补肾方联合高位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治疗,自拟活血补肾方由临沂市人民医院股骨头专科自制;对照组51例60髋单纯采用高位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治疗。随访12个月,从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其优良率两方面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治疗组患者Harris总分、疼痛程度、关节活动范围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关节畸形、功能分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74%,χ2=4.54,P〈0.05)。提示活血补肾中药联合高位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疗效肯定,在缓解或减轻疼痛、改善髋关节活动范围等方面优于单纯高位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背景:应用基因防治移植血管狭窄、闭塞现已被普遍公认,但如何增加其转染效率现已成为焦点及热点问题。目的:观察以纳米粒子为载体的外源性Egr-1 DNA酶局部转染对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构建Egr-1DNA酶,应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和聚乙烯醇包载Egr-1 DNA酶,制备纳米级粒子混合物。建立自体静脉移植模型210只,随机分成3组,转基因组转染以纳米粒子为载体的Egr-1 DNA酶,空载体组单纯转染纳米粒子包载的空载体,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结果与结论:转基因组内膜中Egr-1基因的mRNA及蛋白产物表达较其他两组明显减少(P〈0.05);在术后7,14,28d,转基因组内膜增生厚度较其他两组明显减少(P〈0.01);转基因组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百分比较其他两组明显增高(P〈0.05)。结果表明Egr-1DNA酶的表达能有效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的增生及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中风患者复发的疗效。方法:选取89例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中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阿司匹林组47例,丹参对照组42例,随访1年,观察阿司匹林及丹参片对其复发率病死率及其他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中风后1年的复发率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对照组中风后1年的病死率与其他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对非瓣膜病性房颤伴缺血性中风患者有预防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表明尼古丁可以诱导动脉粥样硬化,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尼古丁刺激下,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的关系。方法: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腹膜下注射2种不同剂量的尼古丁[2mg/(kg·d)及0.5mg/(kg·d)]12周,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动脉粥样斑块的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尼古丁干预12周后,低剂量尼古丁组的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尼古丁组的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低于对照组及低剂量尼古丁组(P〈0.05)。高剂量尼古丁组的血管狭窄程度最严重,低剂量尼古丁组次之,对照组最低,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剂量尼古丁组及高剂量尼古丁组的斑块个数多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尼古丁组的斑块个数与低剂量尼古丁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血管狭窄率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呈负相关(r=-0.920,P=0.000)。结果提示尼古丁刺激增加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这种作用可能与尼古丁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严重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其抗旋转能力差,单单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容易失败.如内固定后出现股骨头塌陷、股骨颈短缩、小转子内侧失稳髋内翻、头颈旋转、头颈切割穿钉、钢板拨钉及钢板断裂等现象.故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有一定的局限性.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置入内固定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效果.方法:选取96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实施内固定治疗,其中采用动力髋螺钉组48例,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48例.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后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内固定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比评估.结果与结论:内固定后随访时间为18-36个月.动力髋螺钉组和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内固定后髋关节评分(Harris评分)高于动力髋螺钉组(P<0.05).动力髋螺钉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14%)显著高于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组(4%,P< 0.05).提示单纯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较多,失败率较高;而动力髋螺钉联合防旋阻挡钉能重建股骨后内侧结构,弥补动力髋螺钉的缺点和不足,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修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