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OT)在急危重症病人中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急危重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成功进行手术84例,操作时间为6.5±3.5min,术中出血2-10mL,切口愈合时间为3-5d,无大出血、切口感染、皮下气肿等并发症。1例中转做传统气管切开术。结论:PDT操作安全、简单、快速、对组织损伤小、出血量少、切口愈合快、并发症少,适合于急危重症病人抢救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PDT)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根据选取气管切开方式分为PDT组(30例)及传统气管切开术(SCT)组(30例).比较两种气管切开方式在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以及皮下气肿、切口感染、低氧血症、气管食管瘘、纵隔气肿的发生率.结果 PDT组手术时间(12.75±4.42)min,术中及术后出血量(12.23±10.10)ml,手术切口长度(1.48±0.12)cm,切口愈合时间(2.0±1.O)d;SCT组手术时间(29.60±8.14)min,术中及术后出血量(26.10±13.31)ml,手术切口长度(3.98±0.38)cm,切口愈合时间(5.0±2.0)d;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DT组皮下气肿、切口感染、纵隔气肿发生率均明显低于SCT组(P均<0.05).结论 PDT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愈合快、术后疤痕小以及皮下气肿、切口感染、纵隔气肿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与开放性气管切开术的护理观察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娟  仲悦萍  陈晓艳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5):1386-1387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作为一种急救手段在临床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挽救了大批患者的生命。本研究对我院神经外科监护病房2009年1~9月行气管切开术的4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和行开放性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各20例。观察两组患者发生手术切口局部皮肤损害数、皮肤损害程度、皮肤损害发生时间、手术后患者切口周围漏痰的发生数、漏痰程度、漏痰发生时间、手术切口的长度、手术后出血发生的例数、手术后出血持续的时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与常规气管切开术(surgical tracheostomy,ST)在急危重患者的应用效果和并发症,评价PD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01-2014-04我院需气管切开的ICU患者,随机分成2组(PDT组与ST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最低血氧饱和度、术中和术后3d出血以及术后7d切口感染的情况。结果:234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全部顺利完成手术。PDT组和ST组在平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最低血氧饱和度以及术中、术后出血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切口感染情况比较,PDT组轻度、中度及重度感染发生率为13.1%(16/122)、4.9%(6/122)、0.8%(1/122),ST组分别20.5%(23/112)、9.8%(11/112)、2.7%(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组有1例发生皮下气肿,2组均无气胸、意外脱管、术中心跳停搏及术后食管气管瘘。结论:与ST比较,PDT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及术后感染风险小等优点,但在术中、术后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F操作简单、快捷、高效,适合于抢救困难插管而又需紧急开放气道的急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5.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附21例病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 2 0 0 0年 8月~ 2 0 0 1年 12月开展了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 ,该方法安全、快速、并发症少、简便易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我院共施行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 2 1例 ,男性 15例 ,女性 6例 ,年龄 16~ 83岁 ,其中脑外伤 10例 ,脑出血 7例 ,脑肿瘤 4例。1 2 使用工具 英国Portex公司PortexPercutaneousTra cheostomyKit,其中包括 :①导引导丝 ,扩张钳 ;②不锈钢手术刀 ;③ 14号血管穿刺针 ;④ 10mL注射器 ;⑤ 4 2mm导丝 ;⑥扩张器 ;⑦带球囊的气管通…  相似文献   

6.
刘晓刚 《临床医学》2012,32(9):52-53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郑州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重症并需要气管切开的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传统气管切开术组与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组,每组各50例,观察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需要的时间、手术时的出血量、切口的大小以及手术后切口的愈合时间、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组术后情况在手术需要的时间、手术时的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等方面较传统气管切开术组的效果均较好(P<0.01),更令患者及家属满意。结论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中应用时更优越,其能有效的缩短手术时间,易于操作,出血量也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刘燕  王磊  周少华 《临床医学》2011,31(12):55-57
目的探讨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 Twist)在呼吸内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04年6月至2009年9月呼吸内科中70例有气管切开适应证的危重患者随机分成Percu Twist组和OT组,每组35例,Percu Twist组行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OT组采用传统的开放性气管切开术。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部瘢痕大小、切口溢痰情况、切口感染情况、气管切口的愈合时间和安全性等差异指标。结果 Percu Twist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颈部瘢痕大小、切口溢痰情况、切口感染情况、气管切口的愈合时间和安全性等方面明显优于OT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具有微创、安全、快捷等特点,是一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胛)因其操作简便、快捷、安全的特点,目前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从2004年7月至2009年12月对283例患者进行胛,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抢救急性上呼吸道梗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于因急性上呼吸道梗阻行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治疗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切开,气管切开手术后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并发症。结论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微创和快捷的气道管理急救技术,在应对突发的急性上呼吸道梗阻患者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峰  杨立新  李瑞光 《中国内镜杂志》2012,18(10):1073-1076
目的 通过比较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下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和开放性气管切开术(OT)在困难气管切开患者中的的应用,评价PDT在困难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 将90例ICU内具有气管切开适应证但属于困难切开的患者随机分成PDT组和OT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的大小、切口愈合时间、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DT组和O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8±2.1)和(26.8±3.7)min;出血量分别为(10.1±4.5)和(19.3±6.2)mL;切口长度分别为(1.5±0.2)和(2.2±0.6)cm;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3.2±1.0)和(5.3±2.4)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手术过程中两组患者平均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值分别为(5.6±1.8)和(11.6±4.5)mmHg,(7.3±2.4)和(16.1±5.2)次/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氧饱和度的变化为(5.1±0.9)%和(6.3±1.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切口出血量、切口感染、皮下气肿、纵膈气胸、气管内肉芽增生及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纤支镜直视下PDT与传统OT相比具有微创、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困难气管切开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神经科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分析537例行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的神经科危重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伤口愈合等情况。结果:在537例患者中有483例(89.9%)患者在10min内成功完成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术后出现伤口出血11例,皮下气肿7例,伤口均愈合良好。结论: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在神经科危重患者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伤口易于愈合、临床并发症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应用中的体会。方法:将2005年8月-2008年5月年间收治的需要实施气管切开术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组(40例)和传统开放气管切开术(OT)组(4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结果:PDT组平均出血量较0T组明显减少、PDT组平均手术时间较OT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T组的并发症发生率(7.5%)明显低于OT组的(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技术优于传统开放性气切技术。  相似文献   

13.
经皮气管切开术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气管切开术(PT)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随机将168例需气管切开的ICU危重患者分为两组:经皮气管切开术组和传统的气管切开术(OT)组,并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PT组的手术时间与手术切口长度都明显短于OT组(P〈0.01),出血量明显少于OT组(P〈0.01),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的手术死亡率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微创快捷的急救技术,尤其适用于ICU的危重患者,在ICU人工气道建立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行气管切开(PDT)在急诊和ICU的应用价值.方法:在我院综合ICU病房内,40例需行气管切开的急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PDT组及传统手术(OT)组,对手术操作时间、并发症及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PDT组操作时间较OT组显著缩短,并发症少见.结论:经皮扩张性气管切开术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4例气管切开术患者分为2组:常规开放式气管切开术(open tracheostomy,OT)组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组,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破坏的气管环数量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结果:与开放式气管切开术相比,PDT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手术切口较小(P〈0.01),出血量减少(P〈0.01),不破坏气管环(P〈0.01);术后24hPDT组切口出血、皮下气肿、气管-食管瘘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T组,2组比较有极显著意义(P〈0.01);2组死亡率均为0。结论: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微创的、快捷的急救技术,适合于急诊抢救危重患者,在急诊人工气道建立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谷氨酰胺营养支持对危重病人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给危重病人营养支持中添加谷氨酰胺,了解谷氨酰胺对危重病人的影响。方法:选择危重病科监护室96例危重病人,随机分入A、B、C 3组。3组应用等热量、等氮量的营养支持,A组添加肠内谷氨酰胺,B组添加肠外谷氨酰胺,C组作对照。测定3组的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氮平衡、免疫球蛋白、CD4/CD8、感染发生率等指标。结果:A、B、C 3组的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氮平衡、免疫球蛋白、CD4/CD8、无差异,A、B两组同C组比较有较低的感染发病率。结论:危重病人营养支持中添加谷氨酰胺能减低其感染发生率,肠内、肠外途径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包行气管切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2例行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使用改良经皮气管切开包组(改良PDT组)125例和使用Portex套具组(PDT组)87例.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费用、出血量、拔管后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拔管后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PDT组手术费用明显降低(P<0.01).结论 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包使用效果确切,在手术操作简便易行性、创伤性等方面达到与Portex套具相当的性能,且手术费用明显减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危重患者血糖水平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危重患者血糖水平控制的方法、范围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两家医院观察室、留观病房、ICU、急诊康复病房的388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A组采用皮下注射胰岛素,B组采用微泵或输液泵持续输注胰岛素。每组均分为3个亚组(称之为A1,A2,A3;B1,B2,B3):1组血糖控制在4—6mmol/L,2组血糖控制在6.1-8.9mmol/L,3组血糖控制在9.11mmol/L。观察6个亚组的死亡率、住院时间、所需肾脏替代治疗的例数、所需机械通气治疗的例数、所需血管活性药物支持的例数,抗菌药使用时间超过2周的例数等指标。结果 A、B两组中1、2亚组的死亡率、住院时间、所需肾脏替代治疗的例数、所需机械通气治疗的例数、所需血管活性药物支持的例数,抗菌药使用时间超过2周的例数均较3组明显的减少或降低,P〈0.05,而各1、2亚组在组间和组内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低血糖发生率方面,1组较2组明显(P〈0.05),同时发现A组较B组更甚,P〈0.01。结论 采取微泵或输液泵持续输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6.1—8.9mmol/L左右将缩短住院时间、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