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医家吴鞠通,继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又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它以三焦为纲,将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并将卫气营血的分证贯穿其中,着重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外感热病“五定”辨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产生及其特点,回顾了近年来对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的各种设想,认识到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分别为伤寒和温病而设,不能互相取代和概括。为此,提出“五定”辨证(即定病邪、病位、病性、病势、传变),作为统一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3.
前言 外感病离不开伤寒与温病的辨证论治,伤寒以六经为辨证论治纲领,温病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辨证论治纲领,前者为寒,后者为热。温病又可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属温热者,以卫气营血为纲辨证,属湿热者,以三焦为辨证纲领。病因不同,传变也不同,反应证候各异。一寒一热,寒邪伤阳;温病热邪化燥伤阴,临床应用有异有同。伤寒亦可伤阴,温病  相似文献   

4.
卫气营血辨证在临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气营血名词,祖国医学早有记载。它源出于《内经》,以后各代均有阐述,但范围有大小,所指有重点,《内经》、《难经》里一般多指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部位,而温病学说,引申其义,主要是说明病理变化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因此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温热病学时必须掌握卫气营血辨证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一、卫气营血辨证在温热病中的主要意义温热病除了运用八纲、六经、三焦辨证来认识其证候的整个传变规律外,而目前主要是运用卫气营血辨证来了解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标志着温病学说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它至今仍然有效地指导着温病的辨证论治。本文试图分析这两种辨证纲领的异同、讨论其临床运用,对“以卫气营血辨证做为温热病的辨证辨领;而以三焦辨证做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的主张,提出浅见,谬误之处,恳求指正。  相似文献   

6.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发生发展及其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以四时发病不同,临床疗疾,既不应独遵卫气营血辨证进行顺应治疗,又不囿于三焦分论予以施治,而应结合当今时行温病之发病特点及传变规律,“先其时而施”进行截断治疗,并灵活运用,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将学温病、疗时病的经验,归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温病的辨证是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理论基础的,这是历代医家经过长期医疗实践的总结,直至清代形成的理论体系。首先叶天士在《温热论》中确立了“卫气营血”为温病的辨证纲领,以后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一书里又补充了“三焦”辨证,从而构成了温病辨证施冶的完整体系,为指导临床分析温病的发病过程、病理变化、证候类型、发展规律等提拱了理论基础。一、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其含义是指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维持功能活动的营养物质。叶氏刚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其义,用以阐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从而区分证候类  相似文献   

8.
宣畅气机既是温病的治疗方法,又是温病的治疗目的.本文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探讨宣畅气机法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清热养阴不忘宣畅气机""在卫应宣郁疏透,清气应疏卫调气,凉营仍要透热转气,凉血散血不忘疏利气机".三焦辨证中更是要将宣畅气机寓于"通利三焦"治疗中...  相似文献   

9.
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在《内经》、《难经》及前贤有关卫气营血生理病理论述的基础上,用卫气营血概念来概括温病病变的浅深层次及病情的轻重,借以阐明温病在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及温邪的传变过程,并提出了四阶段的治疗大法,从而形成了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10.
桑杏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该书以三焦为辨治纲领,详论四时温病证治。桑杏汤方病位属上焦,在四时应秋季。吴瑭将三焦辨治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治规律相互交融,互参互用,故桑杏汤从卫气营血辨证,其病又在肺卫。  相似文献   

11.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源流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为卫气营血辨证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开创了卫气营血辨证的先河,华佗对温病发斑已有认识,巢元方对血症病机已有分析,孙思邈记载了四时温疫诸方,宋金元时期的刘河间、罗天益及明代吴又可等对卫气营血辨正的形成,均具有了一定的启发性的贡献。清代叶天士在六经辨证的启迪下,吸取前人的成就,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又为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笔者认为,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的产生,是外感热病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放疗是治疗胸部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往往会对正常肺组织造成损伤。运用中医药理论预防和治疗放射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优势。从中医学角度,放射性肺损伤的证候、病机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动态演变过程,其临床表现具有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特点,但卫气营血辨证存在定位不明确和后期分期不完整等不足之处,故提出卫气营血-脏腑辨证体系,构建卫气营血分期与脏腑定位相结合的辨证论治方案,为临床辨证论治放射性肺损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三焦辨证】是热性病辨证论治方法之一。起源于金代医家刘河间,后由清代医家吴鞠通归纳总结著《温病条辨》一书。把病邪侵犯脏腑的浅深和部位,分为上、中、下三部。上焦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指肝肾。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大同小异各有优点。【五脏所主】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肉、肺主皮毛、肾主骨,【四海】脑为髓海、膻中为气海、冲脉为血海、胃为水谷之海。【传变】病情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叫传;病情变化,不依一般规律的叫变。【顺传】指依病机顺序传变者,如外感热病由太阳→少阳→阳明,或由卫→气→营血。【逆传】指温邪由卫不经气分,突然出现营分症状,便是逆传。温病的逆传心包,就是指此而言。  相似文献   

14.
张景岳对卫气营血辨证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用卫气血理论阐释温病的病变层次与传变次第,认及卫气营血各病变阶段组方用药的治疗特点,认为张景岳对卫气营血辨证学说阐述深刻,理法完备,已具卫气营血辨证之雏形,为卫气营血阏证学说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郭选贤  邵文雪 《中医学报》2019,34(7):1363-1366
鉴于目前学术界对"温病的辨证""温病的辨证体系"的概念不甚明了的状况,本文对温病辨证体系中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三焦辨证体系和湿热三焦辨证体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以期达到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温病的辨证体系内容,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之目的。文章首先明晰"温病""证候群""辨证体系"这三个重要概念的基本含义,然后从整体上概述了温病辨证体系的基本内容、实质特点,从每种辨证体系理、法、方、药入手,详细论述了各种温病辨证体系相互之间的关系。认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重在辨病变之阶段、浅深、轻重;三焦辨证体系重在辨部位、病性、证候,二者应相辅应用,经纬互参;湿热三焦辨证体系既与三焦辨证体系有关,也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有关。每种辨证体系既相互独立、各具特点又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6.
温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不同季节的温病,初起即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从而反映出不同病证的类型。前人为了区别其病因、病机、明确治法的异同,因而便依据时令结合主气提出了四时温病的分类和相应的命名。四时温病尽管各有特点,但从病邪的性质来分,一般不外“温热”与“湿热”两大类型,其病机传变也不出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范围。为了方便临床辨证施治,在下讲开始将温热病  相似文献   

17.
三焦辨证是温病的辨证方法之一。乃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创立。吴氏所撰《温病条辨》即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对各种温病分上焦、中焦、下焦进行辨证论治,纲目分明,条理井然,对于指导临床有很好的实用价值。现拟从三焦的生理概念,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三焦病的病理和证候及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相互关系等四方面,谈谈个人体会,以供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8.
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临证70余年,为中医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周老强调疫毒是新发肺系疫病的关键病因,外感疫毒引动肺内伏邪是基本病机,病机演变基本符合三焦和卫气营血传变的规律,并认为三焦传变可能是新发肺系疫病主要的传变方式,临床辨治以三焦辨证为主导,重视审证求机,治疗倡导以祛邪解毒为先,注重整体观、三因制宜、未病先防等原则。   相似文献   

19.
暑温是一种由暑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叶氏创卫气营血辨证的理论体系,后吴氏师古而不泥古,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丰富了温病的证治内容,完善了温病证、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继将温病学推上了又一个顶峰。叶天士、吴鞠通于暑温的认识颇有独到之处,到目前为止对于夏暑当令所患之疾的诊治仍极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病位是"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辨别病位是临床治疗疾病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古今医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体系对病位总结概括,因此在中医辨证时需要从病因病机、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脏腑系统、经络系统等不同角度鉴别判断病位。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病位的标本主次及传变规律,正确判断病位所在,治疗才能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