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观察屈伸交替电针配合低频电刺激改善高位脊髓损伤后上肢腕手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屈伸交替电针法配合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indmark评分及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 EMG)特征值(MAX、IEMG),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s EMG信号特征值各项指标(MAX值及IEMG值)及Lindmark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s EMG信号特征值各项指标及Lindmark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伸交替电针配合低频电刺激是一种改善高位脊髓损伤后上肢腕手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合谷刺电针动法帮助脑卒中后患者腕背伸功能恢复,观察此治疗方案对腕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手腕部Lovett肌力分级法肌力在0~4级的脑梗死、脑出血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刺法组)、治疗组(合谷刺电针动法组),于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Fugl-Meyer运动功能和、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腕手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腕背伸功能均有恢复,但治疗组腕背伸主动肌MAX、IEMG值、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和ADL值提高较明显(P<0.05)。结论:合谷刺电针动法对脑卒中患者腕关节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低频穴位电刺激,以屈伸肌交替刺激的方法,作用于患侧手腕部穴位及肌肉,探究此法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手腕部活动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进行低频穴位电刺激治疗,对照组进行电针治疗。两组治疗时间相同,每天1次,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选用Lindmark手腕部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评分、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疗后手抓握功能均有改善,但治疗组Lindmark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上肢评分、中国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较明显(P<0.05)。结论:采用屈伸肌交替法低频穴位电刺激对卒中患者手功能的重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伸-屈肌运动点交替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早期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伸肌运动点刺激(对照组)、伸-屈肌运动点交替刺激(治疗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Fugl-Meyer功能评定表(上肢部分)及Barthel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采用伸-屈肌运动点交替刺激可以使上肢sEMG的峰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BarthelADL分值、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上肢部分)提高,较对照组明显。结论:不同刺激方式对治疗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疗效的影响不同。伸-屈肌运动点交替刺激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伸肌运动点刺激。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合谷刺动作针法帮助脑卒中后患者腕背伸功能重建,观察此治疗方案对腕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手腕部Lovett肌力分级法肌力在0~4级的脑梗死、脑出血患者30例,随机分为A组(常规刺法+连续波)、B组(常规刺法+续断波)和C组(合谷刺+续断波),于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Fugl-Meyer运动功能和Barthel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腕手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腕部功能均有恢复,但C组MAX值、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和ADL值提高较明显(P〈0.05)。结论:合谷刺动作针法对脑卒中患者腕关节背伸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不同穴位与肌肉运动点针刺对脑卒中患者腕手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给予伸肌运动点针刺(运动点1组),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运动点2组),针刺肩髑、臂膈、手三里、外关(穴位1组),针刺肩髑、臂牖、手三里、外关、尺泽、内关(穴位2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Fugl—Meyer功能评定表及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采用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可以使上肢sEM6的峰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Barthel ADL提高较明显。结论不同针刺部位治疗脑卒中后腕手运动功能疗效的影响不同。伸-屈肌交替运动点针刺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舒筋活络洗剂冷热交替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腕背伸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腕背伸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另接受舒筋活络洗剂冷热交替治疗。于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和腕关节背伸活动度评估两组治疗前后腕手运动功能。结果:经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偏瘫侧的尺侧腕屈肌、桡侧腕伸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与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Fugl-Meyer运动功能分值和偏瘫侧腕背伸活动度与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舒筋活络洗剂冷热交替疗法对脑卒中后患者腕背伸功能和手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其效果优于单纯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传统中医针刺及灸法与物理因子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电体操)联合运用针对偏瘫手功能的恢复特别是腕关节背伸及手指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中医针刺及灸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物理因子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电体操),治疗后采用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肌肉静态及收缩时肌电值(iEMG)、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Barthel指数评分、腕指关节活动度(ROM)和肌力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iEMG、ADL Barthel指数评分、ROM和肌力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5),且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针灸联合物理因子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电体操)可明显改善偏瘫手功能的恢复,特别是腕关节背伸及手指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9.
低频脉冲电穴位治疗改善中风后手腕部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应用低频脉冲电疗法、选取穴点治疗改善中风后患者手腕部功能,观察中风后低频电刺激对手腕部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发病2周~2个月、手腕部Lovett肌力分级法0~2级的中风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于治疗前后分别以表面肌电图、Fugel—Meyer功能评价表以及Barthel ADL指数评价对以上病人进行评价,提取表面肌电信号特征值(峰值MAX、积分肌电IEMG)进行分析处理。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AX、IEMG以及Fugel—Meyer功能、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分值均有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低频脉冲电刺激疗法亦为一种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可促进肢体功能重建。表面肌电信号能精确的、定量的客观评价不同肌肉活动水平和神经肌肉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手三阳经穴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上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手三阳经穴针刺(对照组)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Fugl-Meyer功能评定表及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EMG的峰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Fugl-Meyer及Barthel ADL评分值均有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明显提高。结论:手三阳经穴针刺可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经皮穴位电刺激亦为一种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可促进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重建。且临床中具有无创、无痛、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电刺激疗法与常规电针疗法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影响,为临床脑卒中遗留下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提供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0例。本研究中患者均接受针灸科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电针治疗,选取患侧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和丘墟4个穴位,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治疗仪,每日1次,治疗28 d;试验组接受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电刺激干预,电针治疗取穴同对照组,低频电刺激取穴:患侧阳陵泉、悬钟、承山、昆仑,屈伸肌交替刺激,屈伸刺激比为(1∶2)。每日1次,治疗28 d。治疗前后采用RM Gait步态数据采集分析系统、Fugl-Meyer量表、Tinnetti平衡步态评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28 d后,两组患者患侧步态参数(步长、步速、步频、患侧单支撑相)、下肢Fulg-Meyer评分、Tinnetti平衡步态评分比疗前明显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刺激疗法与常规电针疗法均能够促进中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重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采用针刺加低频电刺激为主促进脊髓空洞症后腕手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空洞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加低频电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加低频电刺激是一种促进脊髓空洞症后腕手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合谷刺加电针法对中风后腕手功能重建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病程在2周~3个月、手腕部Lovett肌力分级法肌力在0~4级的中风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合谷刺加电针组)及对照组(常规刺加电针组),于治疗前后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腕手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各组腕手功能均有恢复。治疗组腕手部各项分值提高较为明显(P0.05)。结论:合谷刺加电针法对中风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能力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临床应用中具有见效快、刺激强、取穴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对照组18例。两组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相同,治疗组辅以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定偏瘫侧腕关节主动背伸活动范围(AROM),记录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波幅,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估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偏瘫侧腕关节AROM、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波幅、FMA上肢部分评分的提高均比对照组显著。结论:常规康复治疗联合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优于仅应用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偏瘫导致患者运动功能、个人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降低,其中手功能障碍的恢复又滞后于下肢,延缓了偏瘫康复的进程。因此,探寻有效的康复疗法改善偏瘫患者的手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多采用肢体功能训练(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针灸、按摩、肌电触发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低频电刺激治疗等方法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并将上述方法在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的同时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平衡针与脑机接口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由邢台市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实验组60例和常规组60例,其中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实验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平衡针与脑机接口技术治疗,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实验组患者的改良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功能运动评定量表(MAS)上肢功能评分、MAS手部运动评分、MAS手精细动作评分、腕掌屈肌力、腕背伸肌力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相比治疗前均明显升高,肘关节改良Ashworth评分、腕关节改良Ashworth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治疗后的上述上肢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在脑卒中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增加使用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平衡针与脑机接口技术能更为明显地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镜像疗法(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EMGBF)对脑卒中患者腕背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EMGBF组和MT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EMGBF组实施肌电生物反馈治疗,MT组实施肌电生物反馈+镜像治疗,观察4周治疗前、后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腕背伸肌的肌电积分值(IEMG)、腕背伸的主动活动度(AROM)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EMGBF组和MT组患者FMA评分、腕背伸肌IEMG评分与腕背伸A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且EMGBF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MT组显著优于EMGBF和对照组(P0.05)。结论:镜像治疗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腕背伸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与针刺配合对卒中后腕手功能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04月在我科治疗的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普通针刺加天宗穴苍龟探穴针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中药熏洗,于治疗前后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两组治疗前后腕手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腕手运动功能均有恢复,治疗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康复的基础上加天宗穴苍龟探穴针法治疗中风后腕手功能障碍的患者,并给予适当的中药熏洗,可明显改善其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采用以低频电刺激屈伸交替法为主对腓神经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60例腓神经损伤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低频电刺激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运动疗法配合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屈伸交替法对于腓神经损伤后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部电针结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CVA)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CVA偏瘫患者作为本试验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两组患者均给予CVA基础治疗;常规组额外给予患肢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丘墟及太冲进行电针治疗;联合组额外给予百会、病灶侧运动区和双侧平衡区进行电针治疗,同时给予患肢浮郄、殷门、血海及箕门进行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5次椅子坐立测试(5-TSST)、四阶段平衡测试(4-STB)、简明平衡评价系统测试(Brief-BESTest)、功能性步态评估(FGA)、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S-QOL)及表面肌电信号最大肌电幅值(MAX)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5-TSST评分治疗后降低,4-STB评分、Brief-BESTest评分、FGA评分、SS-QOL评分及表面肌电信号MAX值治疗后均升高,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部电针联合屈伸肌交替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能有效改善CVA偏瘫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上下协同同步刺激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