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动态变化。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肉眼直视下肝脏穿刺感染泡球蚴。分别于感染后2 d8、d、4周、12周、24周、36周采取小鼠肝脏组织,通过HE和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泡球蚴感染不同阶段的TGF-β1动态变化。结果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汇管周围出现炎细胞浸润、脂肪变性、坏死、钙化和肝泡球蚴纤维囊壁形成等多种病理改变;TGF-β1表达水平呈先升高再下降趋势,感染4周、12周、24周、36周时的阳性率分别为(1.44±3.22)%、(18.83±4.03)%(、9.44±4.71)%和(8.13±3.65)%,其中感染12周和36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泡球蚴感染BALB/c小鼠TGF-β1表达上调,可能与感染小鼠肝纤维化的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单核髓源抑制性细胞(M-MDSC)精氨酸酶的表达和活性变化。方法 12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感染组小鼠腹腔注射活原头节2 000个/只,对照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于感染后120 d采集小鼠眼眶静脉丛外周血,解剖并观察小鼠腹腔和各脏器的病变。无菌取小鼠脾组织,制备单细胞悬液后,利用免疫磁珠分离M-MDSC。提取并纯化M-MDSC RNA,合成c DNA,芯片检测筛选感染组和对照组的M-MDSC差异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基因的表达。精氨酸酶检测试剂盒检测小鼠外周血中的精氨酸酶活性。结果BALB/c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后120 d,腹腔和内脏器官中形成单性包囊。免疫磁珠分离获得M-MDSC。芯片杂交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M-MDSC源精氨酸酶相对表达量分别为7.92±0.85和11.97±5.39,均高于对照组小鼠(1.65±0.19和1.00±0.57)(P0.05)。检测结果表明,感染组小鼠外周血中的精氨酸酶活性为(3.83±0.44)U/L,高于对照组小鼠[(1.57±0.57)U/L](P0.05)。结论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M-MDSC精氨酸酶的表达量和活性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MMP2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感染细粒棘球蚴病羊肝脏,取肝脏囊泡中的原头蚴处理后接种实验组小鼠肝脏,建立细粒棘球蚴病动物模型。于感染后2、8、30、90和180d各取8只小鼠处死,无菌收集肝脏,采用RT-PCR检测MMP2mRN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2在肝脏中的表达。实验设假手术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肝脏MMP2mRNA水平在感染后2d达高峰(t2d=6.566,P0.01),总体呈现早期高表达,晚期下降的趋势。免疫组化检查实验小鼠肝脏MMP2表达趋势与RT-PCR的结果一致。结论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早期肝脏MMP2高表达,中、晚期低表达,这可能是导致细粒棘球蚴小鼠发生肝脏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泡球蚴感染中期BALB/c小鼠病灶周围肉芽肿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其Ⅰ型受体(TβRⅠ)和p-Smad2/3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BALB/c小鼠开腹,肉眼直视下肝左叶注射100μl泡球蚴混悬液,建立小鼠肝泡球蚴感染模型,对照组以相同方法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于造模第12周时处死小鼠,取肝脏组织,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HE和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泡球蚴感染病灶周围病理改变和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肉芽肿TGF-β1、TβRⅠ受体及p-Smad2/3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小鼠病灶周围以形成典型的大小和形状各异的囊泡为主要特征,囊泡外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存在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囊泡外围肉芽肿TGF-β1、TβRI和p-Smad2/3的显色指数分别为3.90±1.39、3.18±0.95和3.60±0.93,对照组分别为0.28±0.18、0.32±0.18和0.2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囊泡外围组织纤维化较重部位TGF-β1、TβRI和p-Smad2/3表达也相应较高,提示TGFβ1/Smad信号通路可能参与泡球蚴感染小鼠病灶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组蛋白P29 (r P29)对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36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r P29免疫组(r P29组)、佐剂组、 PBS组,每组12只。r P29组小鼠皮下注射r P29蛋白(10μg/只,与等体积弗氏佐剂乳化),第2和4周各加强免疫1次;佐剂组、 PBS组仅注射相应的佐剂或PBS。末次免疫后2周, 3组小鼠均腹腔接种细粒棘球蚴原头节(1 500个/只)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2周,剖杀小鼠,分离肝脏组织,提取肝脏组织m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TGF-β1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TGF-β/Smad信号通路下游相关蛋白TGFβ-RI、 TGFβ-RII、 p-Smad2,3、 Smad4、 Smad7的表达水平。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佐剂组、 PBS组和r P29组小鼠肝脏组织中的TGF-β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8±0.42、 1.71±0.29和1.24±0.56, r P29组低于PBS组(P 0.01),高于佐剂组,但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 r P29组小鼠肝脏组织TGF-β1蛋白表达灰度值为372.04±0.01,低于PBS组(673.02±0.06),高于佐剂组(213.69±0.31)。小鼠肝脏组织TGF-β/Smad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检测结果显示, r P29组TGF-β-RI、 TGF-β-RII、 p-Smad 2,3、 Smad 4的灰度值分别为357.59±0.83、 289.07±0.21、 204.06±0.19、 396.11±0.01,低于PBS组(496.89±0.09、 378.41±0.01、428.11±0.29、 566.95±0.21),高于佐剂组(171.99±0.82、 185.77±0.09、 128.09±0.08、 205.87±0.59)。r P29免疫组Smad 7蛋白灰度值为278.89±0.12,高于PBS组(142.32±0.07),低于佐剂组(384.17±0.51)。结论r P29能够降低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肝脏组织中TGF-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下调TGF-β/Smad下游信号通路相关蛋白TGF-β-RⅠ、 TGF-β-RⅡ、 p-Smad 2,3和Smad 4的表达,上调Smad 7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 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1,PD-L1)及相关炎症因子在棘球蚴感染免疫损伤中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分为2个组:对照组(40只)、模型组(40只)。采用原头蚴腹腔注射制备细粒棘球蚴感染模型,腹腔接种后2 d、8 d、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每组取8只小鼠行内眦静脉取血,采用流式细胞术微球阵列法试剂盒(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取肝脏进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PD-1、PD-L1的表达。结果对照组腹部未见异常。模型组小鼠腹部出现明显膨隆,腹腔中有包囊。对照组小鼠肝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小鼠6个月时肝脏有大片肝细胞坏死变性,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小鼠肝组织PD-1、PD-L1表达均呈阴性,模型组小鼠3个月时肝脏开始出现明显PD-1表达的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肝损伤区域,6个月时小鼠PD-1的表达主要集中于肝坏死区域周围,可见明显增多的阳性细胞存在。模型组2 d和8 d时均可见PD-L1表达的大量阳性细胞,1个月肝脏PD-L1呈低表达,3个月开始表达又升高。模型组小鼠TNF-α在感染2 d时高于对照组(t=15.587,P<0.05),后开始下降,从3个月开始时TNF-α升高,至6个月时达高峰,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17A在感染8 d时高于对照组(t=0.067,P<0.05),后一直呈上升趋势,至6个月时达高峰,IL-6在感染2 d开始即高于对照组,6个月时达高峰。结论IL-6、TNF-α、IL-17A参与了细粒棘球蚴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细粒棘球感染模型小鼠肝脏出现高表达的PD-1/PD-L1,随着时间延长,PD-1表达逐渐增强,尤其是细粒棘球蚴感染早期,PD-L1高表达,PD-1、PD-L1在感染前期、中期就开始发挥负调节作用,可进一步促进棘球蚴组织在体内迅速生长,参与肝脏的损伤作用。在细粒棘球蚴感染早、中期,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将有助于抗棘球蚴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重组蛋白P29免疫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小鼠产生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分析,为重组蛋白P29分子的转化和应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P29免疫+感染组、感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29免疫+感染组小鼠用10μg/只重组蛋白P29进行皮下多点免疫,并在3个月后用细粒棘球蚴腹腔感染小鼠,感染对照组只感染细粒棘球蚴,空白对照组不免疫P29蛋白也不感染细粒棘球蚴。在不同时间点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出总RNA,再利用KAPA Strand mRNA-Seq试剂盒进行mRNA建库,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测序后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转录组表达差异并对其进行功能和通路注释。结果利用mRNA文库测序P29免疫+感染组免疫后获得19 717 433条reads, P29免疫+感染组感染后获得24 908 555条reads,空白对照组免疫后获得25 555 287条reads,空白对照组感染后获得23 772 436条reads,感染对照组感染后获得21 539 925条reads。各文库测序量均在4Gb以上。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疫苗诱导组差异表达mRNA共473个,病原体感染组差异表达mRNA共85个,疫苗诱导+病原体感染差异表达mRNA共192个。通过GO富集分析,免疫后的P29免疫+感染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表达的mRNA主要富集在蛋白二聚体活动,高尔基体及翻译等过程中;感染后的感染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表达的mRNA主要富集在转录因子活动细胞质,免疫反应等过程;免疫感染后的P29免疫+感染组与感染对照组比较,差异表达的mRNA主要富集在蛋白二聚体活动,质膜,细胞运动等过程。KEGG通路分析中差异表达的mRNA主要富集在核糖体,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紧密连接等通路。结论重组抗原P29免疫小鼠攻击感染细粒棘球蚴后存在mRNA的差异表达,这些分子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e,ICOS)及相关细胞因子在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免疫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80只BALB/c小鼠(体质量18~ 22 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每组40只.按10000个原头节/只腹腔注射制备细粒棘球蚴感染小鼠模型,腹腔接种2、8...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细粒棘球蚴囊液对体外培养BABL/c小鼠脾脏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相对特异分子Foxp3(叉头蛋白3)及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下游信号通路Smad4表达的影响。方法以BABL/c小鼠作为脾细胞供者,用研磨法分离脾脏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与细粒棘球蚴囊液共同培养)和对照组,取1×105个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上,分别在1、3、6和12 h提取RNA,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Foxp3以及Smad4的基因表达。结果 qRT-PCR显示,细粒棘球蚴囊液处理1、3和12 h,实验组Foxp3表达量分别为4.577±0.317、8.517±0.978和7.406±0.822,对照组分别为9.274±0.451、3.297±0.408和2.464±0.3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粒棘球蚴囊液处理1 h和12 h,实验组Smad4表达量分别为3.862±1.417和1.690±0.248,对照组分别为1.689±0.221和3.600±1.0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oxp3与Smad4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r=-0.991,P<0.05)。结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感染泡球蚴的小鼠肝脏进行自噬相关Beclin1基因mRNA及其蛋白的检测,了解自噬在泡球蚴感染过程中的变化。方法取雌性BALB/c小鼠32只,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建立泡球蚴感染小鼠模型,于感染30 d和90 d各处死8只,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的病理学变化,利用qRT-PCR、免疫组化等技术分别检测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Beclin1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小鼠肝脏Beclin1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均增高,其中感染30 d和90 d Beclin1基因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4±0.59、14.19±3.49和1.69±0.59、9.23±1.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组织有典型囊泡病灶。结论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Beclin1基因高表达,且以感染30d时增高更显著,提示在泡球蚴感染早期和中期,自噬随着感染呈现先增强再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BALB/c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致敏模型,探讨小鼠相关免疫细胞的变化。方法 18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为致敏组、未致敏组和对照组。将培养的羊源细粒棘球蚴微囊腹腔注射接种感染致敏组和未致敏组小鼠(50个/鼠),建立细粒棘球蚴感染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感染后6个月,致敏组经腹腔注射细粒棘球蚴粗制囊液致敏,未致敏组和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致敏后,采用症状评分表,每隔5 min对小鼠进行症状评分和肛温测定。致敏后1 h,取各组小鼠内眦静脉血和脾脏,制备脾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体内树突状细胞(DC)、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17 (Th17)、白细胞介素-10 (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IL-17A的变化。采用Graphad Prism 7.0软件进行作图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小鼠DC细胞比例在对照组、未致敏组、致敏组中分别为(3.2±0.5)%、(0.2±0.1)%、(1.5±0.2)%,致敏组DC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 0.01),高于未致敏组(P 0.01)。小鼠Treg细胞比例在对照组、未致敏组、致敏组中分别为(5.7±2.1)%、(15.9±3.4)%、(7.4±2.6)%,致敏组低于未致敏组(P 0.05)。小鼠Th17细胞比例在对照组、未致敏组、致敏组中分别为(4.5±0.6)%、(2.8±0.1)%、(8.6±1.6)%,致敏组高于对照组和未致敏组(P 0.01)。小鼠IL-10含量在对照组、未致敏组、致敏组中分别为(116.88±15.60)、(1 261.2±208.3)、(386.7±126.5) pg/ml,致敏组高于对照组而低于未致敏组(P 0.05)。小鼠TGF-β1含量在对照组、未致敏组、致敏组中分别为(36.0±10.2)、(225.9±64.3)、(91.7±15.7) pg/ml,致敏组高于对照组而低于未致敏组(P 0.05)。小鼠IL-17A含量在对照组、未致敏组、致敏组中分别为(57.3±14.1)、(15.1±1.6)、(168.6±50.6) pg/ml,致敏组高于对照组和未致敏组(P 0.01)。结论 BALB/c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致敏后,Treg细胞数量增多,促进IL-10和TGF-β1的分泌;而DC、 Th17细胞数量减少,抑制了IL-17A的产生,从而导致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细粒棘球蚴慢性感染阶段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索机体对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机制。方法从病羊内脏分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节,注射入BALB/c小鼠腹腔(2 000个原头节/只),建立细粒棘球蚴感染 小鼠模型,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PBS。于感染5个月后,采集对照及感染组小鼠血清,采用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 技术检测血清中多种细胞因子水平并分析。结果感染组小鼠腹腔、肝脏、肺脏等部位均出现多个单一性包囊;其血清 中IL?17A、IL?6、IFN?γ、MCP?1、IL?12P70、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 = 2.713~9.255,P 均< 0.05);而抑 炎因子IL?10水平亦显著升高(t = 3.936,P < 0.001)。结论细粒棘球蚴慢性感染阶段小鼠体内炎症因子水平较高,有助 于抑制虫体生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铁蛋白(ferritin)基因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表达、纯化该重组蛋白,初步研究其免疫反应。方法将细粒棘球蚴铁蛋白基因亚克隆于表达载体pGEX-6p-1,转化重组体到大肠杆菌B121中,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下表达;用SD争PAGE和Western—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初步鉴定,用切胶纯化的融合蛋白免疫BALB/c小鼠,通过Western-blot对该蛋白的免疫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重组铁蛋白与GST以融合表达的形式在细菌中高效表达,表达产物为不可溶性的包涵体,蛋白分子量约为42kD。融合蛋白Egferritin/GST能被细粒棘球蚴免疫的家兔血清和特异性小鼠抗血清所识别,同时特异性小鼠抗血清可识别天然抗原囊液、原头蚴可溶性蛋白中约19kD的蛋白条带。结论成功地表达细粒棘球蚴重组铁蛋白,并且该蛋白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及抗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Balb/c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后脾脏和血液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感染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Balb/c小鼠脾脏和血液中T、B、Th1、Th2、Treg、NK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脾脏B、Th1、Th2、Treg细胞在多房棘球蚴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Th1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泡球蚴感染小鼠肝脏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的动态变化。方法将6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活原头节悬液0.2ml(约含400个原头节),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接种后2、8、30、90、180和360d各处死5只小鼠,取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中IL-10和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小鼠,腹腔和肝小叶出现多处直径不等的小囊泡,随感染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增大,与周围肝组织分界不明显。HE染色显示,实验组小鼠肝脏出现炎症细胞浸润,泡球蚴纤维囊壁与肝细胞和囊壁之间炎症反应带的形成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对照组小鼠肝小叶结构完整,偶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胞浆疏松化和脂肪变性。实验组小鼠肝组织表达水平随着泡球蚴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感染后90d,实验组小鼠肝组织中IL-10和TCF-β1的表达水平均达高峰,细胞阳性率分别为(16.39±1.73)%和(23.69±2.29)%,与对照组比较[(1.09±0.10)%和(0.98±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之后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小鼠泡球蚴感染中晚期,IL-10和TGF-β1表达水平均提高,其免疫抑制作用不利于清除和控制肝脏中泡球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钙化外囊壁及非钙化外囊壁上的钙化相关受体BMPRⅡ(骨形态发生蛋白Ⅱ型受体)、IGF1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和ERα(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差异。方法 钙化外囊壁和非钙化外囊壁茜素红染色,Envision免疫组化法和qRT-PCR分别检测同一细粒棘球蚴病患者钙化外囊壁及非钙化外囊壁上钙化相关受体BMPRⅡ、IGF1R和ERα的表达水平和钙化相关受体的mRNA表达量。结果 与细粒棘球蚴非钙化外囊壁相比较,同一患者钙化外囊壁茜素红染色钙化显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69,P<0.01);钙化外囊壁相关受体的表达明显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NA表达量明显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钙化外囊壁钙化相关受体表达量较高,钙化相关因子通过与受体BMPRⅡ、IGF1R和ERα等结合,引起细粒棘球蚴外囊壁钙化,外囊壁的钙化可以有效地抑制细粒棘球蚴的生长,在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泡球蚴感染不同阶段小鼠肝脏纤维化情况与自噬相关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在泡球蚴感染中自噬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取雌性BALB/c小鼠45只,随机分为模型组(30只)与对照组(15只)。模型组小鼠感染泡球蚴,并分别于感染8、30、60、90、180 d处死,通过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的组织病理学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肝脏胶原纤维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中Atg5、LC3与α-SMA蛋白的表达情况,qRT-PCR检测肝脏中Atg5、LC3、α-SMA mRNA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感染泡球蚴8~90 d, Atg5、LC3、α-SMA蛋白及其mRNA表达逐渐增加,其中感染30~90 d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180d时Atg5、LC3表达量较之前减低,而α-SMA表达量继续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泡球蚴感染早、中期小鼠肝脏自噬相关蛋白高表达,可能促进肝星状细胞活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讨细粒棘球蚴重组铁蛋白rEgferritin免疫小鼠产生的抗细粒棘球蚴感染的免疫机制.方法 rEgferritin免疫ICR小鼠3次、同时设立佐剂组和对照组,第12w用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对3组小鼠进行攻击感染,5个月后剖杀小鼠,检查各组小鼠腹腔内包囊个数,根据公式计算保护力.分别于0w,12w,32w取血,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IMP-1mRNA表达在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胶原重构中的作用及其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关系。方法4周龄雄性BALB/c鼠腹腔接种0.1ml100TCID50CVB3m,周龄、性别相同小鼠为对照,分别于接种后3、7、9、14、21、28、56d断脊处死小鼠,心肌标本经常规制片,VG染色观察心肌组织胶原的改变,原位杂交观察TIMP-1mRNA和TGF-β1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观察TGF-β1的表达。结果感染后28d小鼠心肌组织血管周围胶原明显沉积,感染后56d心肌组织血管周围及心肌细胞间隙胶原沉积均明显增加;感染后7d可见TIMP-1mRNA表达,14~21d最为明显,此后减弱,直到56d。感染后3d可见TGF-β1mRNA及TGF-β1表达,7~21d最为明显,此后减弱,持续至感染后56d;TIMP-1mRNA和TGF-β1表达等级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TGF-β1表达增加及其上调TIMP-1mRNA的表达可能在病毒性心肌炎心肌胶原重构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羟基喜树碱(HCPT)对体外培养的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生存抑制作用及其机制,寻找减少肝脏包虫病术后复发和术中头节外溢的安全高效的可行性药物,并探索其药物作用靶点,为肝脏包虫病的治疗用药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法体外培养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分别加入浓度为2.5μmol/L和5μmol/L的HCPT中,37℃恒温孵育2 d和4 d后伊红染色检测原头节生长活力;采用酶标法检测ROS,GSH和caspase-3活性;Western blot检测GRP78和Caspase-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HCPT对细粒棘球蚴生长有抑制作用,HCPT2.5μmol/L和5μmol/L作用4 d,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的活力分别为28.2%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HCPT组ROS和caspase-3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增高,GSH含量降低(P<0.05);高浓度HCPT作用组GRP78和Caspase-12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增加(P<0.05)。结论 HCPT体外可抑制细粒棘球蚴原头节存活,内质网应激机制可能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