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通过免疫磁珠分离技术(immunomagnetic beads separation techniques,IMBS)富集痰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提高痰液培养的阳性率,以期用于结核病的快速诊断。方法制备兔抗结核杆菌IgG抗体,并将其结合于免疫磁珠表面。采集71例确诊结核病患者的痰液标本,通过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捕获、富集吸附结核分枝杆菌后用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并与传统改良罗氏(L-J)培养法和痰涂片抗酸染色法作比较。结果 71例结核病患者痰涂片抗酸染色检查阳性26例,阳性率36.6%;传统改良L-J培养阳性34例,阳性率47.9%;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捕获、富集结核分枝杆菌后进行改良L-J培养阳性48例,阳性率67.6%。三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L-J培养和痰涂片检查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免疫磁珠分离技术捕获、富集痰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后进行培养,可显著提高痰培养的阳性率,该方法可用于结核病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异种血清抗体检测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IgG/IgM抗体试剂盒分别检测102例结核病患者(包括73例肺结核和29例肺外结核)、223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和100例对照者结核感染情况,以临床诊断为标准评价该方法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同时分别与痰菌培养及痰涂片平行检验的结果作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 结核抗体IgG/IgM检测结核病患者的敏感度为74.51%、特异度为91.64%。结核抗体IgG/IgM检测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敏感度分别为82.19%、55.17%,肺内和肺外结核的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抗体lgG/IgM检测结核患者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痰培养法和痰涂片法(P<0.05)。102例结核病患者年龄段分组分析,少年组和老年组检出率分别为58.33%、36%,远低于青年组和中年组的96.15%和89.74%。不同年龄组间进行卡方比较分析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5例标本中,共发现8例非结核分枝杆菌,其中6例胞内分枝杆菌, 2例脓肿分枝杆菌,lgG/lgM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IgG/IgM血清抗体检测肺内、外结核具有快速方便、经济和较高的敏感度,适合用于临床结核筛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GeneXpertmTB/RIF技术和血清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tuberculosis specific antigen,TB-SA)抗体联合检测在菌阴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期间山东省滨州市结核病防治院临床确诊的住院菌阴肺结核患者119例和菌阳肺结核患者47例作为试验组,同期确诊的住院非结核病患者71例和健康者55人作为对照组.每组均留取晨痰和血液一份,晨痰进行GeneXpert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血液进行血清TB-SA抗体检测.结果 119例菌阴肺结核患者,GeneXpertmTB/RIF、血清TB-SA抗体检测和2种方法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37.8%、68.1%和81.2%,特异度分别为100%、74.6%和74.6%.2种方法联合检测结果与GeneXpertmTB/RIF和血清TB-SA抗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7.21、5.71,均P<0.01),GeneXpertmTB/RIF和血清TB-SA抗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6,P<0.01).结论 GeneXpertmTB/RIF和血清TB-SA抗体联合检测敏感度提高,对菌阴肺结核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血γ干扰素测定试验(TB-IGRA)在承德地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自2014年5月1日至2015年5月1日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六六医院就诊和住院治疗的142例结核病患者、85例非活动性结核患者,均行全血特异性γ干扰素(IFN-γ)含量测定,同时与抗酸染色和血结核抗体检测进行平行比较分析。结果结核病患者体内γ干扰素(IFN-γ)水平显著高于非结核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γ干扰素测定试验对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者的敏感性为88.73%(126/142),特异性为88.24%(75/85);142例结核病患者中,抗酸染色和血结核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41.55%(59/142)和65.49%(93/142),全血γ干扰素测定试验与抗酸染色、结核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全血γ干扰素测定试验可以快速、有效的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是一种适合本地区结核病诊断的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分化抗原CD64(nCD64)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至2020年在湖南省胸科医院就诊的部分肺结核患者和非结核肺部疾病患者,以及健康对照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外周血并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nCD64检测,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以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为对照,评价其临床诊断参考价值。结果 共纳入141例结核病患者、85例非结核肺部疾病患者(包括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患者52例和其他呼吸道疾病患者33例)以及76例健康对照组(包括结核潜伏感染者22例和非结核潜伏感染的健康人群54例)。结核病患者的nCD64指数为2.03(0.71,5.58),均显著高于非结核肺部疾病患者[1.48(1.14,2.56)](t=3.06,P<0.01)、结核潜伏感染者[0.57(0.25,0.71)](t=4.312,P<0.01)和健康人群[0.58(0.33,0.79)](t=4.32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CD64指数用于结核病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  相似文献   

6.
陈子芳  劳海黎  王建  陈琦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5):792-792,795
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蛋白(TB-SA)抗体检测在肺外结核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1例肺外结核病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血清结核分枝杆菌特异蛋白抗体检测,并对各种肺外结核病引流物标本进行AFB涂片和培养检查。结果结核分枝杆菌TB-SA抗体检测诊断菌阳肺外结核病敏感度为87.5%(7/8),诊断菌阴肺外结核的敏感度为63.5%(40/63),诊断肺外结核总体敏感度为66.2%(47/71),特异度为97.5%(39/40)。结论结核分枝杆菌TB-SA抗体检测诊断肺外结核病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肺外结核病较为理想的免疫学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中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IgG/IgM抗体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结核病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样本共332份及其背景资料,采用胶体金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结核抗体IgG/IgM,与临床诊断和细菌学检测结果比较,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结核病患者中特异性结核抗体IgG/IgM的灵敏度为41.15%、特异性为91.67%,检测菌阳和菌阴结核病患者的敏感性分别为51.38%和33.77%。在全部结核病患者中,特异性结核抗体IgG/IgM检测检出率(41.15%)显著高于痰涂片法(18.84%)和痰菌培养法(36.15%)(P<0.05)。结核抗体检测、痰涂片法和痰培养法三种方法联合检测阳性率为61.54%,高于单种方法检测或其中两种方法联合检测。结论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中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具有灵敏、特异、快速和简便等优点,可用于结核病的筛查,同时该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敏感度和特异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不可单独用于诊断结核病,可配合痰细菌学、影像学和临床表现等进行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MTB分泌蛋白抗原85B(Ag85B)-早期分泌靶抗原6(ESAT6)融合蛋白在结核性胸膜炎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河北省胸科医院住院的结核性胸膜炎(结核组)患者45例,非结核性胸膜炎(非结核组)患者26例,以及体检健康人群(健康组)25名。应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结核分枝杆菌Ag85B-ESAT6融合蛋白刺激前后结核组、非结核组外周血、胸腔积液及健康组外周血中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核组与非结核组患者组织(通过手术或穿刺活检获得的胸膜组织)中CD4 +和CD8 +细胞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MTB Ag85B-ESAT6融合蛋白刺激前后,结核组外周血中IFN-γ的含量分别为(42.63±10.51)pg/ml和(401.90±72.54)pg/ml;非结核组分别为(38.97±7.08)pg/ml和(40.04±6.80)pg/ml;健康组分别为(39.61±7.28)pg/ml和(39.86±6.97)pg/ml。结核组胸腔积液中IFN-γ的含量分别为(411.91±41.56)pg/ml和(1342.67±167.96)pg/ml;非结核组分别为(47.99±11.49)pg/ml和(48.76±11.25)pg/ml。刺激前结核组胸腔积液中IFN-γ的含量明显高于非结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194,P=0.000);刺激后结核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产生的IFN-γ含量相对于刺激前及刺激后的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79、33.211和33.204,P值均为0.000);刺激后结核组与刺激前及非结核组刺激前后胸腔积液中IFN-γ的含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6.085、51.478和51.499,P值均为0.0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结核组与非结核组患者胸膜组织中的CD4 +和CD8 +积累光密度值(结核组:16349.91±2376.36和10525.77±1164.86;非结核组:1853.64±670.40和1327.15±175.5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4.381和19.127,P值均为0.000)。 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Ag85B-ESAT6融合蛋白刺激外周血和胸腔积液后均明显提高结核特异性IFN-γ的含量,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辅助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在检测临床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结核分枝杆菌蛋白芯片检测117例结核病患者的血清标本、103例肺部其他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标本,并与痰涂片镜检法相比较。结果在菌阳肺结核、菌阴肺结核中,结核分枝杆菌抗体芯片检测的阳性率分别是100%(26/26)、49.6%(45/91),在肺部其他疾病患者和健康人中,结核分枝杆菌抗体芯片检测的阴性率是98.1%(101/103)。结论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蛋白芯片是一种集基因工程技术、芯片技术和免疫学技术的检测一体化的新型结核病快速诊断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大量、敏感性高和特异性强、检测成本较低的特点,是结核病、尤其是菌阴结核病辅助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结核分枝杆菌IgG和IgM抗体检测试剂的临床价值。方法 评估实验分2次进行:(1)于2014年5月选择于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就诊的患者,经病历回顾性分析分为肺结核组(92例)和非结核对照组(99例),同时,选取94名健康对照者。(2)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共选取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就诊的118例患者血清标本,经病历回顾性分析分为结核病组(62例)和非结核对照组(56例)。对痰和支气管灌洗液进行涂片检查,收集研究对象血清标本应用结核分枝杆菌IgG和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检测。结果 第1次实验:应用结核分枝杆菌IgG和IgM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抗结核抗体的敏感度为64.1%(59/92),特异度为89.1%(172/193),阳性预测值为73.8%(59/80),阴性预测值为83.9%(172/205),一致率为81.1%(231/285)。92例肺结核患者中,IgG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为64.1%(59/92),其中涂阳肺结核患者的阳性率为73.8%(31/42),涂阴肺结核患者的阳性率为56.0%(28/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3.15,P=0.076);而IgM检测均为阴性。第2次实验:应用结核分枝杆菌IgG和IgM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118例研究对象血清中不同抗结核抗体的敏感度为45.2%(28/62),特异度为78.6%(44/56),阳性预测值为70.7%(29/41),阴性预测值57.1%(44/77),一致率为61.9%(73/118)。62例结核病患者中,IgG抗体检测的阳性率为45.2%(28/62),其中,涂阳肺结核患者的阳性率为56.3%(18/32),明显高于涂阴肺结核患者的29.2%(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07,P=0.044);而IgM检测只有1例阳性,阳性率为1.6%(1/62)。 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IgG和IgM抗体检测试剂中,IgG检测对活动性结核病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而IgM检测的临床价值尚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复苏促生长因子结构域蛋白(Rpfd)及其突变体蛋白(Rpfd1、Rpfd2)等3种重组蛋白的免疫效能。 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间,分别以本实验前期制备的重组蛋白Rpfd(A组)、Rpfd1(A1组)、Rpfd2(A2组)分别于0、2、4周免疫无特定病原体(SPF)级BALB/c小鼠,每组14只,并分别以BCG(B组)和生理盐水(C组)同期免疫同种小鼠各14只作为对照。第5周,每组取7只小鼠摘眼球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血清IFN-γ和IL-2表达水平;第8周,每组剩余7只小鼠用1×105 CFU结核分枝杆菌标准株H37Rv感染小鼠,第9周检测感染后小鼠血清细胞因子IFN-γ和IL-2水平。 结果 (1)抗体水平:①Rpfd抗原包被。A1组刺激小鼠产生抗体A450的检测值(0.990±0.272)高于B组(0.631±0.180)(t=4.635,P<0.05);A2组(1.470±0.455)高于B组(t=6.634,P<0.05)。②Rpfd1抗原包被。A组刺激小鼠产生抗体A450的检测值(1.030±0.304)高于B组(0.573±0.004)(t=5.276,P<0.05);A1组(1.368±0.171)高于B组(t=17.20,P<0.05);A2组(2.766±0.245)高于B组(t=31.643,P<0.05);③Rpfd2抗原包被。A1组刺激小鼠产生抗体A450的检测值(1.055±0.202)高于B组(0.538±0.100)(t=8.009,P<0.05);A2组(1.605±0.544)高于B组(t=8.192,P<0.05)。(2) IFN-γ水平:①感染前。A组刺激小鼠产生IFN-γ水平[(553.47±132.00)pg/ml]高于B组[(385.28±129.07)pg/ml](t=3.150,P<0.05);②感染后。A1蛋白组刺激小鼠产生IFN-γ水平[(492.41±211.74)pg/ml]高于B组[(335.36±207.72)pg/ml](t=2.874,P<0.05);A2组[(543.09±223.07)pg/ml]高于B组(t=3.15,P<0.05)。(3)IL-2水平:①感染前。A组刺激小鼠产生IL-2水平[(1490.05±215.35)pg/ml]高于B组[(718.70±269.29)pg/ml](t=7.763,P<0.05);A1组[(1738.91±358.40)pg/ml]高于B组(t=7.903,P<0.05);A2组[(2270.74±193.40)pg/ml]高于B组(t=16.308,P<0.05);②感染后。A组刺激小鼠产生IL-2水平[(806.81±306.39)pg/ml]高于B组[(335.26±176.81)pg/ml](t=4.627,P<0.05);A1组[(1373.22±143.75)pg/ml]高于B组(t=15.90,P<0.05)。 结论 Rpfd、Rpfd1、Rpfd2蛋白具有启动宿主体液免疫功能及增强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的双重作用,可能成为预防及治疗Mtb感染的免疫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工型干扰素受体(IFNAR)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及其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的痰菌阳性的肺结核患者(TB组)15例;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者(LTBI组)15例、健康对照(HC组)15例,均为同期医院体检人员.应用免疫磁珠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分选CD14+单核细胞,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 CSF)刺激下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随后感染不同毒力结核分枝杆菌(H37Ra、H37Rv),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巨噬细胞中IFNAR1和IFNAR2基因表达情况,以2-△△Ct值表示IFNAR1和IFNAR2基因拷贝数.观测HC组、LTBI组、TB组患者各15例,分析不同人群PBMCs中IFNAR基因表达的差异.采用GraphPad 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多组计量资料数据首先进行齐性检验以判断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若符合正态分布,则用-x±s表示,并通过方差分析进行两两比较,从而计算q值.计数资料进行“行×列”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经H37Rv刺激后,IFNAR1基因表达水平(5.95±0.41)显著低于空白对照(7.5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15,P<0.05);而H37Ra刺激后IFNAR1基因表达水平为(6.54±0.33),与空白对照(7.53±0.41)、H37Rv感染(5.95±0.41)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2.56、1.57,P值均>0.05);而IFNAR2基因在H37Ra和H37Rv刺激后表达水平分别为(8.81±0.85)、(8.84±0.80),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2.67±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4.10、4.13,P值均<0.05);而H37Ra和H37Rv刺激后IFNAR2的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2,P>0.05).IFNAR1基因在TB、LTBI、HC三组人群之间表达水平分别为(5.39±0.64)、(6.59±0.86)、(7.08±1.10),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B vs HC,q=1.91;TB vs LTBI,q=1.53;HC vs LTBI,q=0.87;P值均>0.05),而TB患者IFNAR2基因相对表达量为(5.96±0.58),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0.01±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67,P<0.05).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可以诱导巨噬细胞IFNAR基因表达下调,且与菌株毒力无关.在结核病患者外周血中IFNAR2基因表达下调,具有潜在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肺结核合并革兰阴性菌(Gram negative bacilli,G)感染的患者检测血浆内毒素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根据240例肺结核患者全血细菌培养及痰细菌培养的G菌生长情况,将患者分为G菌生长组、革兰阳性菌(G菌)(包括真菌)生长组及无细菌生长组。比较分析各组患者的血浆内毒素及CRP定量水平差异。 结果G菌生长组内毒素(317.34 pg/ml)、CRP水平(65.43 mg/L)高于G菌(包括真菌)生长组(内毒素为34.78 pg/ml,CRP水平35.33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93,Z=-1.106,P值均<0.05);G菌生长组内毒素、CRP水平高于无细菌生长组(内毒素为20.06 pg/ml,CRP水平15.34 mg/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2.397,Z=-1.950;P值均<0.01)。G菌生长组内毒素变化与CRP的升高具有相关性(r=0.458,P<0.05)。 结论 检测血浆内毒素及CRP含量有助于快速判断肺结核患者是否合并革兰阴性菌感染,有利于临床合理用药、及时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外周血浆细胞分泌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对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4月至7月期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肺科门诊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健康对照组人员来自体检科门诊志愿者,分为3个组:活动性结核病组(104例)、结核分枝杆菌(Mtb)潜伏感染组(26例)和健康对照组(33名)。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体外培养4d后收集培养上清液,用ELISA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外周血浆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各组收集的PBMCs培养上清液中的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所有数据均使用GraphPadPrism5.0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ELISA法检测的诊断价值,得出敏感度、特异度;多组间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Dunnmultiplecomparison检验;蛋白免疫印迹法用四格表的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ELISA法检测活动性结核病组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的A450nm值(0.593±0.206)高于Mtb潜伏感染组(0.342±0.152)和健康对照组(0.246±0.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7.27,P〈0.001)。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区分活动性结核病患者和Mtb潜伏感染者、健康对照者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7、0.944,当诊断界限值为0.42时,其区分活动性结核病和Mtb潜伏感染的敏感度为77.9%(81/104),特异度为80.8%(21/26);区分活动性结核病和健康人的敏感度为77.9%(81/104),特异度为93.9%(31/33)。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活动性结核病和健康人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79.2%(61/77)、100.0%(11/11)、81.8%(72/88)(x2=24.8,P〈0.001)。结论ELISA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外周血浆细胞分泌特异性结核分枝杆菌抗体诊断活动性结核病特异度高,可以作为临床结核病实验诊断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核病患者N-乙酰基转移酶2(NAT2)基因型与异烟肼(INH)血药浓度的关联性,为临床根据NAT2基因分型指导合理INH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121例住院结核病患者NAT2基因型分布进行检测,同时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仪(LC/MS-MS)检测结核病患者服药2h后血浆INH浓度。所获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组间差异,进而采用Tamhane’s T2法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21例结核病患者NAT2基因型中快速乙酰化型(RA,野生型)有55例,INH血药浓度为(1.86±1.28)μg/ml;慢乙酰化型(SA,纯合突变型)有17例,INH血药浓度为(5.86±2.10)μg/ml;中间乙酰化型(IA,杂合突变型)有49例,INH血药浓度(3.49±2.60)μg/ml。住院结核病患者整体INH血药浓度均值为(3.08±2.42)μg/ml。三型INH血药浓度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RA与IA,P=0.001;RA与SA,P=0.002;IA与SA,P=0.000)。结论 不同NAT2基因型人群对INH的代谢能力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NAT2基因型分析对结核病患者INH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菌量负荷、疾病活动性、影像学累及范围、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等因素对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 选取肺结核患者106例(包括44例菌阳肺结核患者、47例菌阴肺结核患者和15例陈旧性肺结核患者)和健康对照组35名,所有患者(健康对照者)抽取外周血并以肝素抗凝分别与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抗原分泌抗原靶-6(ESAT-6)、ESAT-6/培养滤过蛋白-10(CFP-10)融合抗原、PPD共同孵育,并用ELISA的方法检测血浆中IFN-γ的含量,各组间差异的比较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抗原刺激后分泌IFN-γ量的中位数在菌阳组和菌阴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AT-6(114.7 pg/ml vs 82 pg/ml, Z=-0.500, P>0.05), ESAT-6/CFP-10(3488 pg/ml vs 2350 pg/ml, Z=-0.949, P>0.05),PPD(4514 pg/ml vs 4326 pg/ml, Z=-0.822, P>0.05)];ESAT-6和ESAT-6/CFP-10抗原刺激后分泌IFN-γ量的中位数在菌阴组和陈旧性肺结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AT-6(82 pg/ml vs 137 pg/ml, Z=-0.781, P>0.05), ESAT-6/CFP-10(2350 pg/ml vs 1784 pg/ml, Z=-1.685, P>0.05)],ESAT-6抗原刺激后分泌IFN-γ量的中位数在菌阳组和陈旧性肺结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4.7 pg/ml vs 137 pg/ml, Z=-0.757, P>0.05),但ESAT-6/CFP-10融合抗原刺激后分泌IFN-γ量的中位数在菌阳组和陈旧性肺结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88 pg/ml vs 1784 pg/ml, Z=-0.242, P<0.05);ESAT-6、ESAT-6/CFP-10融合抗原刺激后分泌IFN-γ量的中位数在肺部病变累及少和肺部病变累及多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AT-6(117 pg/ml vs 42 pg/ml, Z=-2.341, P<0.05), ESAT-6/CFP-10(3055 pg/ml vs 1562.5 pg/ml, Z=-2.850, P<0.05)];ESAT-6、ESAT-6/CFP-10融合抗原、PPD抗原刺激后分泌IFN-γ量的中位数在外周血淋巴细胞≥1.0×109/L和<1.0×109/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AT-6(97.5 pg/ml vs 48 pg/ml, Z=-2.745, P<0.05), ESAT-6/CFP-10(3082 pg/ml vs 1190 pg/ml, Z=-2.911, P<0.05),PPD(4322 pg/ml vs 3200 pg/ml,Z=-2.216, P<0.05)]。 结论 基于RD1区的抗原刺激后外周血分泌IFN-γ的量不受菌量负荷的影响,但可能受到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和病变累及范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痰和血浆中γ-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γ)水平在结核病诊断、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分别检测44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PTB)、36例正常对照者、18例肺癌患者痰和血浆中IFN-γ含量。结果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LTBI)痰和血浆IFN-γ含量与健康人相接近(P〉0.05);肺结核患者血浆IFN-γ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及肺癌患者(P值均〈0.05),肺结核患者痰中IFN-γ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及肺癌患者(P值均〈0.01);肺结核患者痰IFN-γ含量低于血浆IFN-γ含量;痰及血浆中IFN-γ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和0.91,当痰中IFN-γ诊断临界值为21.40 pg/ml时,敏感度85.71%、特异性82.35%;当血浆IFN-γ诊断临界值为27.91 pg/ml时,敏感度71.43%、特异性94.12%。结论痰和/或血浆中IFN-γ可以作为肺结核诊断(尤其是菌阴肺结核)、鉴别诊断的重要辅助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s,LED)荧光显微镜在基层实验室痰涂片中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应用效果。 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1年9月在青海省西宁市7个县(区)级结核病防治机构(简称“结防机构”)就诊的所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592例(1738份痰标本)。对每份痰标本涂片2张,分别进行萋-尼(Ziehl-Neelsen, Z-N)抗酸染色和金胺O(auramine O)荧光染色,然后以盲法用传统光学显微镜和LED荧光显微镜进行检测,以简单法固体罗氏培养(L-J)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显微镜阳性检出率的差异、诊断的准确性及检出时间的差异。 结果 LED荧光显微镜痰涂片阳性检出率为14.90%(259/1738),比传统光学显微镜13.75%(239/1738)提高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8,P〈0.05)。以简单法固体罗氏培养结果为金标准,传统光学显微镜的敏感度为79.60%(199/250;95%CI=74.60%~84.60%),特异度为97.31%(1446/1486;95%CI=96.49%~98.13%);ROC曲线下面积为0.8878(95%CI=0.8623~0.9133)。LED荧光显微镜的敏感度为84.80%(212/250;95%CI=80.30%~89.25%),特异度为96.84%(1439/1486;95%CI=95.95%~97.73%),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8(95%CI=0.8890~0.9347)。传统光学显微镜的平均读片时间为(185.600±79.271)s,LED荧光显微镜的平均读片时间为(144.19±62.173)s,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2, P〈0.01)。 结论 应用LED荧光显微镜可明显提高痰涂片中结核分枝杆菌的阳性检出率,较传统光学显微镜有更高的敏感度,但特异度相当,诊断肺结核患者的价值更高,且能明显缩短读片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诊断T2DM与柯萨奇病毒(COX)、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及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分析T2DM病毒感染患者血清IL-18、干扰素-γ(IFN-γ)及IFN-γ诱导蛋白-10(IP-10)的水平及意义. 方法 选取新诊断T2DM患者(T2DM组)208例和健康对照(NC组)者240名,检测血清COX、CMV、HSV、EBV IgG抗体阳性率和炎症因子IL-18、IFN-γ及IP-10水平,比较两组病毒抗体阳性率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差异,分析T2DM病毒感染与炎症因子的关系. 结果 T2DM组COX、CMV抗体阳性率高于NC组(19.23%vs0.83%,94.71%vs83.33%,P<0.01),两组HSV和EBV抗体均为阴性.T2DM组IL-18、IFN-γ及IP-10水平均高于NC组[IL-18:(130.30±118.44) vs(41.69±40.39) pg/ml; IFN-γ:(103.93±110.10)vs(34.50±24.89) pg/ml;IP-10:(2215.50±3395.47)vs (234.55±64.40) pg/ml,P<0.05或P<0.01].T2DM COX感染者IL-18高于无COX感染者[(142.84±150.63)vs(122.04±92.59) pg/ml,P<0.05]. 结论 COX感染与新诊断T2DM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与IL-18等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