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例报告 患者男,36岁。因手外伤于外院行清创术后来我院行破伤风抗毒素(TAT)注射。患者既往无过敏史。取TAT皮试液0.1ml(150U/m1)于前臂掌侧行皮内注射,20min后皮丘红肿,直径约1.3cm,呈不规则片状,全身无不适,判定皮肤试验为阳性。行脱敏治疗,第1次肌内注射稀释的TAT 0.2ml(150U/ml),10min后患者诉局部皮肤瘙痒,观察肌内注射部位可见手掌大小苍白色风团。  相似文献   

2.
<正>患者男,20岁,因工作时不慎被利器割伤右足底致开放性外伤,于当日晚来我院门诊部就诊,即行局部消毒、清创包扎.遵医嘱肌注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单位.皮试TAT5μ后,观察20min,皮丘无改变,为阴性,病人自诉曾因外伤而使用过破伤风抗毒素(TAT),无过敏史,即行TAT1500μ肌注.注射后嘱病人观察几分钟无反  相似文献   

3.
病例 男,33岁,工人,因机械致伤右足第一趾疼痛、流血30 min来院就诊,查体可见右足第一趾末端有一大小约(3×1)cm皮肤裂口,伤口油渍污染,给予清创包扎,做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阴性,遂予以破伤风抗毒素(TAT)1 500 IU肌注,10 min后患者突感头昏、心慌、胸闷、气促、四肢麻木、表情沉郁、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70/50 mmHg,全身皮肤湿冷.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1998-04收治1例右拇指外伤患者,因脱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致过敏性休克;经治疗脱险,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4岁,1998-04因右拇指外伤来我院就诊,行清创缝合后拟行破伤风抗毒素注射。先行皮试,示阳性,即予脱敏注射TAT 1500 U (分4针),约0.5 h后左腕皮试处出现一大小约4 cm×3 cm水泡,臀部肌注部位见4个大小不等的水泡,继而出现全身红斑、大小不等,稍高出皮面,间有水泡,伴剧痒。即给予静脉补液、地塞米松5mg静  相似文献   

5.
<正> 我院门诊部每天都有数人因外伤而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多年来未发现过敏反应,近来遇见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38岁.因手外伤来院要求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按照《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做过敏试验。精制破伤风抗毒素每支0.5ml(1500单位)以生理盐水稀释至1ml,取此稀释液0.1ml,再加生理盐水0.9ml.在前臂掌侧皮内注射0.1ml(含破伤风抗毒素15单位),观察15min后局部无异常反应,病人自身感觉也正常。此时,即肌注破伤风抗毒索1485单位. 注射后15min,病人自觉全身发热,皮肤瘙痒,30min后出现头痛、头晕、心悸.呼吸急促。检杳发观病人颜面潮红,全身皮肤散在大片状荨麻疹,  相似文献   

6.
破伤风抗毒素(简称TAT)是一种免疫马血清,含有特异性抗体,能中和患者体液中的破伤风抗毒素,有效防止破伤风的发生。同时破伤风抗毒素对于人体来说是异种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引起过敏反应,即使脱敏注射后也可发生迟发性过敏反应。我们对1例小儿破伤风抗毒素脱敏注射后迟发过敏反应进行了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病例 男 ,2 8岁。 2 0 0 1- 0 3 - 0 4因头面部多处外伤就诊。经清创包扎后留院观察 ,遵医嘱做破伤风抗毒素 (TAT)皮试。 2 0min后观察 ,皮丘无红肿 ,周围无伪足 ,无痒感 ,全身无不适 ,判断皮试阴性 ,给予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15 0 0u(TAT ,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 ,2 0 0 0 0 10 2 )。 60min后 ,患者感觉全身皮肤发痒、皮疹 ,喉头有堵塞感 ,继之出现咳嗽 ,呼吸急促 ,呕吐胃内容物一次。查体 :血压 9/ 6kPa,脉搏 12 0次 /min ,呼吸 2 5次 /min。考虑为破伤风抗毒素过敏性休克。立即让病人头低平卧 ,氧气吸入 (3L/…  相似文献   

8.
破伤风抗毒素(TAT)是预防破伤风杆菌感染的生物药品,但基层部队在使用TAT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现报告如下。 1误区 一是不少医务人员认为只要是外伤,不管伤口大小、污染程度、受伤时间,都应该注射1500 U的TAT;二是多数人认为只要在受伤后24 h内使用都有效;三是基层医师不管患者是否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TT)及TT注射时间的长短,外伤后都给予TAT注射;四是部分人认为只要对外伤患者及时注射免疫预防药物,就可以杜绝破伤风发生。  相似文献   

9.
TAT(破伤风抗毒素)用于预防和治疗破伤风感染,该药对人体是异体蛋白,具有抗原性,注射后容易引起过敏反应。为进一步减少过敏反应,确保患者安全注射,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我科自2009-01~2010-12,就TAT注射从注射前、中、后3个环  相似文献   

10.
李瑾  张媛 《人民军医》2014,(2):150-150
1病例报告 患者男,19岁。因全身皮肤红色斑丘疹、渗出、瘙痒3个月,四肢伸侧斑块、鳞屑2周就诊。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全身皮肤出现米粒大小红色斑丘疹,弥漫成片,渗出为黄色清亮液体,伴剧烈瘙痒,在多家医院以湿疹给予外用氧化锌、口服抗变态反应药物、雷公藤多甙片及泼尼松等治疗,病情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脱敏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血清致过敏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例1。男25岁。与人打架时被刀刺伤左臂,在外科行清创术后到门诊注射破伤风抗毒索血清。皮试阳性,皮丘红肿。直径约1.5cm,局部有痒感。护士行脱敏注射,共4次,间隔时间为每次20min。在脱敏注射过程中病人无明显不适,注射完毕后病人离科,时间为13:40。约2h后病人返科自诉全身瘙痒,查体:见前臂掌侧、耳后、腹股沟处有红斑、丘疹。瘙痒明显,遵医嘱给予葡萄糖酸钙10ml静推后离科。20:30病人又返科,自诉全身瘙痒难忍,查体;全身遍布红斑、丘疹。遵医嘱肌注异丙嗪25mg,维生素C2.0g、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滴半小时后病人瘙痒症状减轻,液体续输2d后痊愈。  相似文献   

12.
<正> 患者:男,36岁,因左手外伤急诊入院。主诉无药物过敏史,遵医嘱给其做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15min后,观察反应,见皮丘范围增大,直径约1.5cm,浸润,为阳性反应,即给予脱敏注射。方法是将抗毒素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第一次臀部肌肉注射1ml,10min后患者主诉针眼处瘙痒,观察其针眼处周围红肿有一直径约1cm的皮丘,20min后在另一侧臀部肌肉注射第二针10倍稀释的抗毒素2ml,10min后,针眼处出现同样反应,红肿范围增大,且患者主诉周身瘙痒难忍。遵医嘱给予扑尔敏8mg口服见面色苍白、紫绀、气喘等休克前躯症状。20min后,在右上肢三角肌处肌注第三针,稀释10倍的抗毒素3ml,注射后患者即感周身瘙痒,咳嗽,观察患者周身出现片状的,与皮肤同颜色的荨麻疹。遵医嘱即刻给予地塞米松4mg加入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19岁。新兵入伍2月,因正常接种破伤风类毒素7d后注射部位出现炎性肿块就诊。查体:体温38.5℃,脉搏8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82mmHg;实验室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7.8×109/L,中性粒细胞0.61,淋巴细胞0.32。既往有青霉素和磺胺过敏史。患者诉7d前在卫生队于左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10820008)0.5ml。7d后,出现气短、胸闷、头晕、恶心,伴全身皮肤瘙痒,注射部位出现一5cm×6cm包块,质韧、界限清、表面发红、发热、触痛,考虑为破伤风类毒素引发的变态反应。入院后立即给予平卧、吸氧、盐酸异丙嗪注射液50mg肌内注射。10min后,患者气短、胸闷减轻,但仍有皮肤瘙痒,注射部位包块无明显好转,继续予以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C注射液2.0g、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0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2d后,患者包块消退,症状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4.
蜂蛰伤2例     
例1,男,25岁,因全身起皮疹10 min,于2009 -07 -01来我院.10 min前患者觉右肩部疼痛,随后发现一蜜蜂在右肩部,拍死蜜蜂后觉头晕、无力、全身瘙痒,遂来我院,接诊时发现患者面部及全身皮肤迅速出现大片风团,呼吸急促,立即予急诊室处理.吸氧,建立2条静脉通道,葡萄糖酸钙20 ml缓慢静推,地塞米松10 mg静推抗过敏,西咪替丁400mg静滴,监测血压120/80 mmHg,呼吸28/min,心率72/min,患者仍气促明显,全身风团继续增多,可闻及哮鸣音,予肾上腺素l mg肌肉注射,再次地塞米松10 mg静推,约5min后,患者气促缓解,面部肿胀逐渐缓解,风团逐渐减少,查血常规、肝功、肾功正常;心电图正常.检查右肩部可见直径约10cm大小红色斑片,其上可见一蜂刺,拔出后外涂10%氨水.lh后患者风团基本消失,收入科室进一步观察,予口服依巴斯汀10mg,qd,第2天患者无皮疹、气促,活动自如.  相似文献   

15.
刘秋平  潘娜 《人民军医》2007,50(11):652-652
1病例报告患者男,19岁,因寒战、呼吸困难30min入院。在本人单位皮下注射A群流脑疫苗0.5ml,5min后出现寒战、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查体:体温36.0℃,脉搏90/min,呼吸24次/min,血压128/90mmHg,双肺可闻及喘鸣音,心律齐,腹部无阳性体征。立即肌内注射地塞米松5mg后送入我院。给予吸氧,盐酸异丙嗪50mg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并补液,3h后症状缓解。2讨论患者自诉曾进行过多次预防接种,均未出现过类似异常反应,无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过敏史。流脑疫苗接种后发生过敏反应罕见。本例有明确的疫苗接种史,临床表现较为典型,反应急促,经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患者,男,14岁。因口唇部外伤就诊,局麻下行清创缝合术,术后医嘱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1500 U。皮试前询问病史: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家属诉皮丘发红未注射)。皮试后观察15 min为阴性,但考虑其为过敏体质,仍采取脱敏注射。第1次脱敏注射后观察15 min患者未诉不适。第2次注射观察8 min后患者诉胃部不适,随即发现患者上眼睑有红疹,观察皮试皮丘增大至2 cm×1 cm。即刻送急诊观察。查体:体温36.8℃,脉搏9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10/70 mmHg。肌注局部出现荨麻疹并逐渐扩散至躯干及颜面部。即刻给予平卧、吸氧、心电监测、静脉…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33岁。因发热咳嗽20余日,门诊以”上呼吸道感染”收入。查:T36.6℃。P100次/分,R18次/分,BP14.6/9.3kPa。实验室检查WBC22×10~9/L,N92%,L8%。根据病情给予青链霉素肌注。注射前按常规先做青霉素皮试,并注射80万u。观察15分钟无反应后,即行链霉素皮试。10分钟后观察皮试阴性,即注入链霉素0.5。注射约10分钟后,病人实感全身发麻、心慌、胸闷,剧烈腹痛,大汗淋漓,辗转不安,有明显的濒死感。急查心率100次/分(情况紧急,未能及时测血压)。立即给予平卧位,吸氧,肾上腺素1mg皮下注射,地塞米松6mg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注射,阿托品1mg静脉注射,10%葡萄糖  相似文献   

18.
1病例报告患者男,士兵,23岁。因发热、咳嗽及咽痛2天就诊。查体:体温39.3℃,脉搏84/min,呼吸18次/min,双侧腭扁桃体Ⅱ度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2.6×109/L,中性0.84,淋巴0.26。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4ml,肌内注射。4min后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全身自上而下出现麻木、无力及四肢肌肉僵硬、颤抖症状,立即肌内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10mg,5min后症状稍有缓解,再次给予5%葡萄糖液250ml 地塞米松10mg 维生素C1.0静脉滴注,10min后患者麻木感消失,20min后恢复正常。追问病史,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近日未服用…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21岁。因咽痛、全身酸痛,伴发热1d前来就诊。查:T:39.5℃,咽部充血,余(-)。诊断:上呼吸道感染。予以安痛定注射液2ml肌注约6min后,出现眩晕、恶心症状。测血压60/40mmHg,呼吸22/min,脉搏110/min,四肢湿冷,考虑药物过敏。立即给予肾上腺素1mg肌内注射、地塞米松10mg静脉推注,吸氧3L/mim,观测血压。5min后血压逐渐上升,30min达105/66mmHg,脉搏70/min,眩晕、  相似文献   

20.
1病例报告患者男,23岁。因野外作业被蜜蜂蜇伤左踝,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大片红色丘疹,全身皮肤红肿,继之出现气短、心悸、呼吸困难,急送我院。查体:体温37℃,脉搏122/min,呼吸30次/min,血压50/30mmHg;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四肢厥冷,口唇发绀。全身皮肤可见广泛红色风团样皮疹,压之不褪色。左踝处可见针尖样伤口,周围有一直径1cm大小的紫斑,境界不清。诊断为蜂蜇伤,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盐酸肾上腺素1mg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0mg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2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及多巴胺40mg加入0.9%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