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目的 探索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时空分布特征,为江西省疟疾流行因素研究和消除疟疾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7年江西省以县为单位疟疾疫情和人口数据、历史流行虫种和传播媒介等资料,建立江西省疟疾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利用ArcGIS 10.3软件进行江西省疟疾发病数据分析和时空展示,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发病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1950–1975年高峰期、1976–1997年持续下降期和1998–2017年低水平波动期,期间经历了疟疾发病率下降、流行区范围缩小、流行程度显著降低到无本地感染病例的过程。疟疾流行区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转移,最后在平原聚集、滞留、徘徊和消散的过程;疟疾流行虫种经历了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向单一间日疟流行,再到输入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混合流行。传播媒介经历了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等多种按蚊分布的复合媒介地区向中华按蚊单一媒介的变化过程。结论 自2012年起江西省连续多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阻断了疟疾传播,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但输入性疟疾继发本地传播的风险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时空分布特征,为江西省疟疾流行因素研究和消除疟疾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17年江西省以县为单位疟疾疫情和人口数据、历史流行虫种和传播媒介等资料,建立江西省疟疾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利用ArcGIS 10.3软件进行江西省疟疾发病数据分析和时空展示,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1950–2017年,江西省疟疾发病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1950–1975年高峰期、1976–1997年持续下降期和1998–2017年低水平波动期,期间经历了疟疾发病率下降、流行区范围缩小、流行程度显著降低到无本地感染病例的过程。疟疾流行区在空间分布上经历了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转移,最后在平原聚集、滞留、徘徊和消散的过程;疟疾流行虫种经历了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混合流行向单一间日疟流行,再到输入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混合流行。传播媒介经历了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等多种按蚊分布的复合媒介地区向中华按蚊单一媒介的变化过程。结论 自2012年起江西省连续多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阻断了疟疾传播,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但输入性疟疾继发本地传播的风险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3.
分析始于2010年的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前后(2006—2010年和2011—2021年昆明市疟疾流行特征,为防止疟疾再传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2006—2021年昆明市疟疾病例信息,以2011年作为消除疟疾开始前后的时间分隔,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v26统计软件对病例的三间分布、感染地及就诊意识和诊断能力作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06—2021年昆明市共报告疟疾病例551例,2006—2010年和2011—2021年分别报告274、277例,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本地感染病例5例(2006年和2008年各2例、2010年1例),输入性病例546例。疟疾病例地区分布较集中,报告病例在行动计划前后均集中分布在官渡区,分别占55.8%(153/274)、82.7%(229/277)。2006—2021年,全年各月均有疟疾病例报告,行动计划前后分别以7月(41例)和6月(48例)的报告病例数较多。年龄分布以20~49岁青壮年发病人群为主(83.5%,460/551),行动计划前后分别占82.1%(225...  相似文献   

4.
运用Kriging 法对我国黄淮流域疟疾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我国黄淮流域疟疾空间分布特征。方法收集安徽、河南及湖北省沿黄淮流域地区2005年有疟疾报告的156个市、县的当年发病率资料,利用Arcgis 9.0软件建立疟疾发病的地理信息系统,并在该软件的统计学扩展模块支持下,利用Kriging法对已建立的疟疾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进行空间插值分析,根据无偏最优的原则绘制疟疾发病概率的空间分布图,建立半变异函数,并对预测值的标准误差的分布制图。结果2005年黄淮地区疟疾发病分布呈空间自相关,自相关阈值98 928 m,其变异函数为球形模型,显示疟疾发病分布呈空间聚集性。交叉检验显示Krig-ing法生成的疟疾概率分布图是对黄淮地区疟疾空间分布的最优无偏估计,标准化均值为0.008 621。结论Kriging法能较好估计黄淮地区疟疾的空间分布特征,该地区的疟疾在空间分布上与距离有关,并呈现以安徽省中北部与河南交界及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的两个明显的聚集中心,而且其空间分布并非与行政区划分类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湖北省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的时空分布特征,识别风险区域,为湖沼型流行区在传播控制阶段防治血吸虫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9-2013年江陵县的血吸虫病疫情资料,结合空间位置信息构建数据库,进行空间分析。 结果 江陵县血吸虫病居民感染率由2009年的2.15%下降至2013年的0.63%,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空间分析结果显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聚集性,在不同年份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Moran’s I值具有统计学意义。SaTScan和FleXScan两种时空扫描分析方法分别探测出18个和35个聚集区域。结论 湖北省江陵县2009-2013年血吸虫病居民感染率呈逐年稳中下降趋势,疫情存在空间聚集性,可根据血吸虫病疫情空间分布特征因地制宜采取防控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收集整理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9年全国31个省(市、区,未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疟疾疫情资料,对疟疾疫情特征和消除工作进展等进行统计分析。2019年全国779个机构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674例,较2018年(2678例)减少了4例;其中境外输入性病例2673例,三日疟长潜伏期病例1例,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中国籍2487例(93.0%,2487/2674),外国籍187例(3.0%,187/2674);男女性别比为14.9∶1,主要集中在30~49岁年龄组(60.3%,1613/2674);间日疟289例(10.8%,289/2674),恶性疟1950例(72.9%,1950/2674),三日疟97例(3.6%,97/2674),卵形疟298例(11.1%,298/2674),混合感染35例(1.3%,35/2674);临床诊断病例5例(0.2%,5/2674)。29个省(市、区)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位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为江苏(9.1%,244/2674)、山东(8.5%,228/2674)、河南(8.5%,227/2674)、广东(7.7%,206/2674)和四川(7.4%,199/2674),其中4个边境省份(云南、广西、辽宁和新疆)共报告疟疾病例433例(16.2%,433/2674)。11个省(市、区)共报告疟疾死亡病例19例(0.3%,19/2674),较2018年的7例(0.3%,9/2678)上升了171.4%。所有病例均在24 h内完成上报,3 d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完成率为97.9%(2619/2674),7 d内调查并处置疫点2326个。我国已连续3年无本土原发蚊传疟疾病例报告,今后应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和边境疟疾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发生,减少疟疾死亡风险,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百色市2001-2010年疟疾流行现况和趋势,探讨百色市2018年消除疟疾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1-2010年百色市12个县(区)当地居民发热患者、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监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10年间百色市共血检本地发热患者92.44万人次,病灶点居民1.90万人次,外出回归农民工2.69万人次,外来人群5.60万人次,检出疟疾病例297例,三类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5 9%、0、0.705 9%和0.092 6%.本地疟疾病例从2001年的10例下降到2007年的1例,2008-2010年连续3年无本地病例发生.结论 10年来百色市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的标准,百色市疟疾疫情已进入消除疟疾阶段巩固期,但在黔桂交界、中越边境地区仍有个别本地病例发生,只要加大经费投入和技术措施执行力度,百色市2018年消除疟疾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1951~2008年洪雅县疟疾主要分布在海拨≤700 m的地区,发病构成占98.90%;发病主要集中5~10月份,占70.21%;发病年龄主要20-59岁,农民较多,男多于女。1954年发病率最高,达6 422/10万,以后逐渐下降。洪雅县蚊种构成以中华按蚊为主,占75.21%,人房嗜人按蚊占83.05%。洪雅县气候适宜中华按蚊及间日疟原虫生长发育。疫情存在短期回升和局部暴发流行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大理州疟疾流行程度以及防制效果,分析疟疾疫情变化原因,为大理州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1989年、2010年在大理州采集无外出史的在校小学生疟疾虑纸血膜送云南省寄生虫防治所检测疟疾间接荧光抗体(IFAT),将2次IFAT检测结果与其近3年疟疾疫情作对比分析。结果 1989年疟疾抗体阳性率、总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RT)、阳性GMRT分别为12.35%、10.29、20.47;2010年疟疾抗体阳性率、总GMRT、阳性GMRT分别为0.29%、10.02、20.00;2010年阳性率、总GMRT、阳性GMRT均比1989年低。1989年的近3年报告疟疾570例,其中本地感染疟疾116例;2010年的近3年报告疟疾113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结论大理州2次疟疾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当时报告的疟疾疫情一致,2010年抗体阳性率低和近3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表明目前大理州疟疾流行环节基本被阻断。  相似文献   

10.
多因素空间复合模型预测我国疟疾流行区分布态势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对全国疟疾流行区分布态势进行预测。 方法 在ArcView 3 .0a软件及spatialanalyst模块的支持下 ,分别对疟原虫年生长发育累积度日 (TGDD)、降雨、相对湿度进行单因素的表面趋势空间分析 ,并根据Delphi法咨询结果 ,按上述 3种气象因素的 5∶3∶2比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 ,以建立GIS复合模型。  结果 获多层GIS空间复合模型 ,在此基础上获TGDD、降雨、相对湿度的全国疟疾影响因素多层分布图 ,预测了全国疟疾流行地区分布态势。 结论 多因素GIS复合模型预测的全国疟疾流行区域分布与以往的文献报道结果基本相似 ,因此 ,本法可供疟疾传播区进行大范围、多因素预测作参考。目的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对全国疟疾流行区分布态势进行预测。 方法 在ArcView 3 .0a软件及spatialanalyst模块的支持下 ,分别对疟原虫年生长发育累积度日 (TGDD)、降雨、相对湿度进行单因素的表面趋势空间分析 ,并根据Delphi法咨询结果 ,按上述 3种气象因素的 5∶3∶2比例进行空间叠加分析 ,以建立GIS复合模型。  结果 获多层GIS空间复合模型 ,在此基础上获TGDD、降雨、相对湿度的全国疟疾影响因素多层分布图 ,预测了全国疟疾流行地区分布态势。 结论 多因素GIS复合模型预测的全国疟疾流行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制作云南省2004年疟疾流行分布密度图,了解云南省2004年各种疟疾流行状况分布。方法运用ArcView 3.3 GIS软件,结合云南省2004年疟疾疫情数据,创建疟疾分布密度图。结果得到云南省2004年疟疾流行状况分布密度图,并按疟疾流行状况分为4个片区,西部德宏、保山、怒江片区,西南部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片区,南部红河、文山、玉溪元江片区,东北部昭通片区。结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制作疟疾分布密度图、疟疾死亡分布密度图、间日疟分布密度图、恶性疟分布密度图、未分型疟疾分布密度图,可准确、直观反映云南省疟疾流行动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我国近年来疟疾疫情特征,重点分析了我国消除疟疾后面临的持续输入性压力、再传播与重症和死亡风险以及监测响应能力维持等方面的主要挑战,并从加强组织领导、维持及提升防治能力、加强风险地区和人群疟疾主动监测和防治、强化科技创新与转化、深化联防联控与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各地开展消除疟疾后的工作提供参考,从而不断巩固我国消除疟疾成果,为建设“无疟世界”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湖南省郴州市输入性疟疾流行特征,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和制定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0–2017年郴州市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对其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0–2017年郴州市报告疟疾病例46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12/10万。报告的疟疾病例以恶性疟为主,占总病例数的60.87%。疟疾病例分布无明显季节性,6月报告病例最多。73.91%的疟疾病例集中在北湖区、苏仙区、桂阳县和资兴市。疟疾病例以中青年为主,69.57%的病例年龄分布在36 ~ 60岁,各年龄组疟疾患者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7.80,P < 0.01)。病例从发病到确诊间隔中位时间为6 d;病例确诊单位以市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为主,占总病例数的52.17%;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确诊病例比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96,P < 0.01)。 结论 郴州市输入性疟疾疫情依然严峻。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应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疟疾诊治意识、加强发热患者疟原虫血检、加大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重庆市2015年输入性疟疾病例实验室诊断结果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按照《重庆市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工作手册》操作规程,采用涂片镜检、快速疟疾诊断试纸条(RDT)及巢式PCR对该市输入性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分型,并从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疟疾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重庆市共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31例,其中间日疟2例(6.45%)、恶性疟23例(74.19%)、卵形疟5例(16.13%)、三日疟1例(3.22%),5例卵形疟中3例经实验室诊断为卵形疟wallikeri亚型。30例(96.77%)输入自非洲,1例(3.33%)输入自东南亚;30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年龄23~61岁,病例分布无明显季节性。病例从发病到初次就诊时间、从初次就诊到确诊时间的中位数均为2 d,初次就诊单位多为县级单位,确诊单位多为省级单位。结论 重庆市2015年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未发现本地病例,仍保持消除疟疾状态,但仍要加强输入性疟疾病例的管理及病原学监测工作,并加强相关疟疾防治机构医务人员的防治能力培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血脑屏障分隔小胶质细胞与外周巨噬细胞,探讨小胶质细胞在实验型脑型疟(experimental cerebral malaria,ECM)发生中的活化特征.方法 利用依文思兰渗出法确定ECM小鼠血脑屏障开放时间,在不同感染时间点,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特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中华按蚊地区疟疾传播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疟疾流行因素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地理分布及疟疾发病情况,选择近年来疟疾发病率较高的怀远县褚集镇、固镇县新马桥镇、墉桥区大店镇、蒙城县立仓镇和涡阳县龙山镇作为疟疾监测点,调查居民疟疾发病情况,疟疾症状及防蚊措施情况,蚊虫密度及叮人率等相关因素。结果调查15个行政村,5 987户,24 433人,有纱门、纱窗690户,蚊帐6 727顶,蚊帐拥有率27.53%;使用蚊帐10 260人,蚊帐使用率为41.99%;经常使用蚊香及杀虫剂灭蚊户分别占68.33%和27.98%。血检疟原虫阳性1 308人(均为间日疟),平均阳性率为9.17%。2005年监测点共发生疟疾1 277例,比2004年同期上升48.48%。通宵帐内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0.42只/顶.次,平均叮人率为0.22只/人.夜;半通宵帐内人饵诱蚊密度为3.78只/h,叮人率为5.66只/人。疟疾病人发病后及时接受抗疟治疗者仅占3.97%,隔日治疗者占11.53%。结论沿淮和淮河以北中华按蚊分布区的疟疾疫情回升受多种因素影响,疟疾病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治疗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大连市疫情网络直报系统资料为依据,分析大连市1986-2005年疟疾流行趋势。结果大连市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为0.062/10万(0.036-0.214/10万),病死率1.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