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酸枣仁汤证中"虚劳,虚烦,不得眠"的内涵,并介绍酸枣仁汤在临床各科的应用情况及其有关作用机制。指出临证时要谨守"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这一基本病机,症见不寐、疲劳、稍劳即累、稍劳即烦则可用之。  相似文献   

2.
酸枣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原方为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3服。不易入睡,或整夜转侧难眠,概称不寐,即一般所谓“失眠”。对于不寐一证的病因古人诸多论述,多由思虑忧郁,心脾两虚,肝阳偏亢或饮食积滞,痰火阻滞等引起。因此,对于不寐之证的治疗不能一味的滋补安神,而需针对病因多法立方,方能奏效。本方所治之不寐是为肝血不足,心失所养,即所谓虚劳虚烦不得眠而见寐之证最为适宜,综观古人之设立此方有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3.
失眠是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以睡眠时间、深度及消除疲劳作用不足为主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中的抑郁症、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者,皆属中医学“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金匮要略》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酸枣仁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味治疗失眠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3年5月间门诊收治的失眠患者60  相似文献   

4.
王满囤  王董臣 《河北中医》2012,34(2):215-216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曰"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叙述了2个症状:烦、不得眠,但属寒热虚实何证?我们在临床中运用中医四诊结合腹诊辨证(即多诊互参),对酸枣仁汤方证认识如下.  相似文献   

5.
酸枣仁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指出了酸枣仁汤所主为因劳而烦,因烦而不得眠的基本病机。细究其因,此处所指之虚劳症状应当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指本虚加劳,心血亏虚,血不养心,故见虚烦,不得眠;二是指久劳成虚,  相似文献   

6.
陈莺  陈少玫 《山西中医》2014,(12):41-43
<正>1酸枣仁汤溯源酸枣仁汤出自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原文17条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该方由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纳诸药,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主治因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的虚烦不寐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虚烦"表现:"外热曰燥,内热曰烦,虚烦之证,内烦身不觉热,头目昏疼,口干咽燥不  相似文献   

7.
庞德湘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909-910
失眠在中医学属“不寐”范畴,亦称“不得眠”、“不得卧”。《素问·逆调论》中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亦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张景岳阐述了不寐的病因:“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连建伟教授在临床上治疗失眠症,有独到的经验,临床颇多验案,现特选数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效方二首治失眠李秀珍范东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关键词失眠酸枣仁汤温胆汤失眠又称“不得眠”、“目不瞑”、“不得卧”等。笔者在临床上常以酸枣仁汤与温胆汤二方化裁治疗该证,取得满意的疗效。酸枣仁汤出自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相似文献   

9.
常钢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9):40-41
酸枣仁汤是经典方,为临床许多医生所常用。本方源出《金匮.血痹虚劳病》"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方由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组成,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主治肝血不足,虚热扰神所引起的失眠心悸、虚烦不安等症。肝藏血,血舍魂,若肝血不足,心失所养,魂不守舍,则致心  相似文献   

10.
失眠证治     
1 肝血不足,阴虚内热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中医理论认为,"心藏神"、"肝藏魂",失眠与心肝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肝主藏血",血虚生内热,虚热内扰,加之血虚不能养心,则神魂不宁,所以心烦不得眠.因此,酸枣仁汤主治的失眠属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血不养心而致,失眠者常伴有心悸盗汗、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细弦等症状.  相似文献   

11.
张喜  张育红  李冠英  张志宝 《河北中医》2009,31(9):1360-1361
不寐,又称失眠,古代文献称之为“不得眠”、“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轻者不易入眠而易醒,或时眠时醒,或醒后不能再眠,重者整夜不眠,常伴有头晕、头痛、心悸、健忘等症状。《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指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由此可以看出,不寐的主要病因分因虚而致和因实而致。《景岳全书·不寐》篇中对不寐的病因病机论述有云“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从中可以看出,虚证多由阴血不足,而实证则多由肝郁化火,痰热内扰,扰及神明而引起。  相似文献   

12.
酸枣汤治疗顽固性失眠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缠绵难愈,是中医的“不寐”“不眠”“不得卧”“目不暝”等范畴。现将顽固性失眠用酸枣仁汤治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失眠古称"不寐"、"不得眠"、"目不瞑",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其轻者入睡困难,眠而易醒,醒而难以入睡,亦有时睡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睡。早在《黄帝内经》中《素问·逆调论篇》即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中亦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类证治裁·不寐》亦有"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的记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加减酸枣仁汤治疗虚劳虚烦不眠证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酸枣仁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虚劳虚烦不眠证病人20例,用法:水煎2次,早晚分两次服用,7 d为1个疗程,21 d后观察疗效.结果 20例中痊愈14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结论 加减酸枣仁汤治疗虚劳虚烦不眠证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正>酸枣仁汤是治疗失眠的一首名方,然而在临床应用中,或有效或乏效。究其原因,还是对该方的认识不深,仅仅停留在酸枣仁汤主治肝血亏虚型失眠的层面上。《金匮要略》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笔者以为,对本条经文的理解应着眼于"虚"。首先,"虚劳"二字指出了病人的体质状态。其人多形体消瘦,或消耗性体质,手足烦热,体力衰减,容易疲劳,多见于大病之后,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同是治疗失眠,温胆汤所主为痰热证,血府逐瘀汤所主为瘀  相似文献   

16.
某先生在讲解《金匮要略选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十七条“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时提出,鉴于川芎辛温,耗阴助热,不仅无助于治疗虚烦不得眠之候,反而会加重病情,因此主张易川芎为白芍。认为白芍与君药酸枣仁可以相须为用,增强酸甘化阴之效,有助于滋养阴液,扶阴抑阳,以改善病情。然而细细体味仲景原方,觉得其说似是而非,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原文17条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金匮要略》均言,本条论述肝阴不足的虚劳不寐证治,即本证由于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上扰神明所致[1-2]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不尽妥当,本条论述的应是心阴不足的虚劳不寐证,即由于心阴亏虚,阴虚不能制阳,水不制火,内生虚热所致.  相似文献   

18.
酸枣仁汤对记忆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酸枣仁汤源于《金匮要略》,由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等5味中药组成,原方主要治疗肝血不足、血不养心所致的虚劳虚烦不得眠[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酸枣仁汤具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2],但其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却未见报道。本文观察了酸枣仁汤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失眠症是一种以难以入睡、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易醒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临床常常伴有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情况。《黄帝内经》中称失眠症为"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1]。历代医家对此类疾病都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素问·逆调论》中载"胃不和则卧不安。"说明睡眠与消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提出不寐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景岳全书》认为,不寐可以分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明代医家李中梓则  相似文献   

20.
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治疗顽固性失眠36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不寐”、“目不瞑”、“不得眠”等范畴。病情缠绵难愈,尤其是顽固性失眠,长期困难扰患者,并可导致免疫力低下,引发其他疾病或使所致疾病加重。笔者1998年6月-2005年12月采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治疗顽固性失眠3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