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养生保健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人可根据自己身体的特点及所处的生活环境,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把握自己的人生,追求人人皆想得到的健康长寿,但养生保健中"勤"字最重要,人太懒时生命也会跟着偷懒!老年人保健,最基本最关键的是要突出一个"勤"字,做到"三勤",即脑勤、手勤、腿勤。  相似文献   

2.
做个勤劳的人,不仅仅指肢体勤劳,还离不开精神、思想、心灵的"勤劳"。在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并行的时代,因为网络的发达,很多人买书勤,读书懒;列书单勤,"细嚼慢咽"懒。静下心来好好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读书对于养生的好处,在于可使人抛却烦恼,忘记忧愁。宋代诗人陆游曾说:"我於万事本悠悠,危坐读书忘百忧。"在陆游看来,读书是一剂良药,甚至比真正的药物还要重要。他的作品中,"病里正须《周易》""病须书卷作良医""损食三年犹可健,无诗三日却堪忧"等诗句即表述了读书对于他自身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养生勤为先     
养生保健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个人可根据自己身体的特点及所处的生活环境,选择合适的方式来把握自己的人生,追求人人皆想得到的健康长寿之梦,但养生保健中勤字最重要,人太懒时生命也会跟着偷懒! 勤运动会使你身体硬朗反应灵敏。现代杜会有了很发达的医学技术及多功能的保健食品及用品,在运动锻炼的条件已极为丰富的今天,人们工作及生活中使用体力的机会日趋减少,运动锻炼就成了众多追求健康的人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正成为时尚,但运动锻炼需注意方式方法,不能过份追求高运动量使身体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但随着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无处不在,好像"勤劳"的人越来越少了,做个勤劳的人也越来越难了。比如,很多人计划多,实施少;想的多,做的少,因为懒惰不断对自己"失望"。再比如,点外卖的人多了,做饭的人少了;举着手机看视频的人多了,读书的人少了;定制服务的人多了,打扫房间的人少了;打车的人多了,走路的人少了……  相似文献   

5.
"生命在于运动",人体必须经常活动才能保持健康.祖国医学历来就非常重视通过劳动和运动来增进健康和祛病延年.汉代名医华佗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也说:"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并提出了"体欲常劳,劳勿过极"的劳逸适度养生原则.据我国对百岁老人的调查情况来看,其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勤劳好动.  相似文献   

6.
父亲生活在农村,已近耄耋之年,见过他的人都说,不会吧,顶多是个花甲之年,其实,这与父亲的数字化养生是极有关系的。数字化养生之割一篮草父亲常说,人要勤,养马种菜园。每天一大早,父亲就要到田间地头割一竹篮草,为的是及时给家里的马上料,因为父亲是一个懂马、爱马,能够和马平等相处的人。父亲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割一割草,手脚就暖和了,出一出汗,身体就爽利了。《老老恒言消遣》中说:"拂尘涤砚,焚香烹1  相似文献   

7.
看到这个标题,请不要误解:“用脑”只是知识分子的事,体力劳动者不用脑,更无需养成勤用脑的习惯。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养生误区。勤用脑,促健寿,对任何人都是需要的。用脑不仅是工作的需要,更是养生的需要。体力劳动者也要学会勤用脑,否则早老症、老年痴呆症等疾病便会降临。知识分子在退休后也需继续勤用脑。不工作了,但还要养生。养生是一辈子的事。 养生的关键在于健脑 这是日本人提出的养生新观点。日本男女都是世界长寿冠军,这个“冠军宝座”  相似文献   

8.
正杭州郊区的汪丽萍老人今年103岁了,看上去却仅像七十多岁。周围人无不为她的长寿感到敬佩,汪丽萍老人也经常把她的"饮食习惯"当作"养生经验"传授予人。每天坚持三个"一"汪丽萍老人是个非常勤劳而又贤慧的女人,年轻时吃苦耐劳操持家庭。步入老年后,子女都非常孝敬她。都说勤劳的人都有幸福的晚年,汪丽萍老人便是例证。生活条件好转以后,汪丽萍老人对吃也开始讲究起来。据老人的  相似文献   

9.
<正>父亲生活在农村,已过耄耋之年,见过他的人都说,不会吧,顶多是花甲之年。其实,这与父亲的"数字化"养生是极有关系的。割一篮草。父亲常说,人要勤,养马种菜园。每天一大早,父亲就要到田间地头割一竹篮草,为的是及时给家里的马上料,因为父亲是一个懂马爱马能够和马平等相处的人。父亲知道,生命在于运动,割一割草,手脚就暖和了,出一出汗,身体就爽利了。《老老恒言·消遣》中说:"拂尘涤砚,焚香烹茶,  相似文献   

10.
韩非子主张养生主张去掉过份的享受,减少思虑,清心寡欲,养生最大的祸害便是纵欲失度。去泰守度是他关于养生的中心思想。韩非,战国末年韩国诸公子之一。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人口吃,不善言谈而能著书。曾与李斯共同拜荀卿为师。其著作被秦始皇赏识,征其入秦,被李斯诬害入狱死去。著有《韩非子》,为法家集大成之作。去泰守度韩非的养生观,是宗仰黄老之说的道家观点,其基本要求是合度。他说:"小心地做好本职之事,静静地等待天命之所归,做什么都不超过必要的度,这便可称为圣人了。"如失去限度,便会损及身体性命,所以养生必须"去泰"即去掉过分的享受。他指出:"说起来,又香又美味的东西如好酒和肥肉等物,吃到嘴解馋得很,但对身体健康不利;有修长身体、美丽牙齿的美女,让人感官怡悦,却能损人精力。所以人应去除太过分的享受。只有去掉这种奢侈享受;才能使身体不受其害。"  相似文献   

11.
《健康》2008,(6)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说:"养生必先养心。"这话很有科学道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出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不生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这明确指出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不但要身体好,而且还要心理健康。所以,在自我养生过程中,"养身"的同时必须重视"养心"。  相似文献   

12.
<正>每到秋季,许多人就会感到身体不适,有的人甚至会出现口干舌燥、鼻咽燥涩、皮肤干枯、干咳少痰、烦躁不安等,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秋燥症"。中医养生讲究"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是要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相应地微调自己的生活方式,采用恰到好处的养生方法,才能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3.
董绍军 《长寿》2007,(7):17-17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的特点,老年养生应动静结合。民间有一句谚语:“没有一个长寿者是懒汉。”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俗话说“人勤身不垮”.对于健康养生中的“勤”应该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相似文献   

14.
正养生,是人一生离不开的课题。养生,既要重要身体的保养,也要重视心灵的滋养。几年来,我本着"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在保养身体的同时,还重点对心理进行了全方位的"护理"。读书养心闲暇时,我喜欢坐在角落里安静地读书。我觉得,读书是"医心"的最好良药,它能在瞬间让我们喧嚣的心灵沉寂下来,沉入一种饱含哲理的人生模式。读书,让人增知扩目,胸襟开阔;读书,让人身心愉悦,轻装前行。我喜欢沉浸在书海中,体味文字带给我的那种说不出的快感和  相似文献   

15.
苏凤哲 《现代养生》2014,(18):10-13
秋季养生三部曲:补脾、润肺、养肾金秋时节,凉爽的天气让人心旷神怡,此时也是补养身体的大好时节。路老把秋季养生细分为三个阶段:初秋、仲秋和晚秋。初秋天气闷热,易伤脾胃;仲秋以"燥"气为主,易伤肺脏;晚秋天气转寒,应适当进补。正确的养生之道就是要顺应自然,针对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初秋,别让"秋老虎"伤了你大家都知道,立秋之后天气不会立即就凉快起来,而是早晚凉爽,中午前后还是很闷热。老辈人就用"秋老虎"来形容这种天气的威力。一般在这段时间里,雨水较多,北方常常是白天晴朗,晚间暴雨如注;南方多是阴雨连绵,潮湿闷热。所以,这个季节的气候特点是热和湿,路老提醒大家一定要根据这时的气候的特点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相似文献   

16.
闲话养老     
我叫徐树堂,今年90岁。年轻时在重庆市涪陵区发改委工作。退休后我的身体一直不是特别好,患有多种慢性病,包括白内障、青光眼、心脑血管疾病和哮喘等,长期困扰我的身心健康和曰常生活。订阅《中老年保健》杂志让我受益匪浅。我在杂志上积极学习养生保健知识,并本着"管住嘴,练好腿,勤调理,求平衡"的理念,自我保健意识日益加强。  相似文献   

17.
史曼丽 《健康向导》2014,20(4):52-53
<正>近年来中医养生热度持续升温,人们跟着电视、书籍热情地学习如何饮食、锻炼、防病。可养生的要领到底是什么,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其实,中医养生不是几个方子、几味中药、几个穴位那么简单,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可归结为六个字:顺、静、修、调、补、固,真正领会并做到这几点,长寿就离你不远了。"顺":养生跟着季节走古人认为,人身体的变化与四季  相似文献   

18.
<正>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养生的终极目标,人归根到底要顺其自然。要想"法自然",就要去掉心对身的干涉,去掉人的意识对身体的干涉,让脑子管得少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入静。  相似文献   

19.
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对健康长寿是大有裨益的.我国宋代养生专著《仁斋直指方》认为:"百物养生,莫先口齿".由此可知,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重视固齿保健,是养生保健的一项重要任务. 1.口宜勤漱:《礼记》谓:"鸡初鸣,咸盥漱";《诸病源候论》说,"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千金方》亦说:"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  相似文献   

20.
《健康大视野》2009,(14):38-40
李辅仁大师行动敏捷,走路快,一般年轻人都追不上他,而且说话底气十足,可以说他健康的身体,就是自己高超医术的最好说明。李老说,随时随地坚持运动,不抽烟不喝酒,勤动脑勤动手,是养生的主要心得;同时,把中医药事业的接力棒传给后人,也是支持他战胜疾病,战胜自我的重要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