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单克隆抗体(PC10)对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34例(炎性假瘤5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9例,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9例,恶性淋巴瘤11例)标本石腊切片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结果显示炎性假瘤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PCNA计数相差不显著(P>0.05),反应性增生与后二者PCNA计数之间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P<0.001),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与恶性淋巴瘤之间阳性细胞均值差异显著(P<0.05)。认为PCNA计数有助于区别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良、恶性,本技术用于研究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2.
眼睑皮肤富含中性白细胞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一例夏瑞南陈大年李甘地眼附属器恶性淋巴瘤多发生于眼眶,其次为球结膜,发生于眼睑十分罕见。发生于以上部位的可为原发性局限性病变,亦可伴全身播散性病变。前者多为低度恶性小细胞B细胞来源,以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恶性淋巴...  相似文献   

3.
112例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临床组织病理学初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You QS  Li B  Zhou XG  Sun XL  An YZ  Shi JT  Li LQ  Gao F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0):871-876
目的初步探讨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以及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分型。方法收集112例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患者的116份石蜡切片标本,分析归纳临床相关资料,进一步分析组织病理学特点,并根据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淋巴及血液组织肿瘤分类方案进行重新分类诊断。结果患者年龄8~80岁,平均49岁。病程20d至22年,平均22个月。双眼患病者16例(14.3%)。临床常见表现为眼球突出、局限性肿块(69例,占61.6%)。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11例(9.8%),非典型淋巴细胞增生10例(8.9%),淋巴瘤91例(81.3%)。其中,黏膜相关组织型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74例(占淋巴瘤患者81.3%)。结论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以黏膜相关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最为多见,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慢性迁延性病程,双眼发病并不少见。(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71-876)  相似文献   

4.
游启生  李彬  韦萍  孙宪丽 《眼科》2008,17(1):33-36
目的 探讨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在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32例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存档蜡块标本.方法 应用PCR检测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的IgH基因重排,结合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指标 组织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基因重排形式.结果 17例淋巴瘤中12例IgH基因呈单克隆性重排,阳性率为70.6%;10例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中1例呈单克隆性重排,阳性率为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4).5例不典型淋巴细胞增生中,3例基因呈单克隆性重排,支持恶性淋巴瘤的诊断;2例呈多克隆性重排,支持良性反应性增生的诊断.结论 依靠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时难以明确眼附属器淋巴增生性病变的良恶性,此时应用PCR检测病变的IgH基因重排,有助于鉴别其良恶性.(眼科,2008,17:33-36)  相似文献   

5.
眼部淋巴增生病AgNORs的定量及免疫表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增殖活性与组织学分型的关系.方法用银染色技术对眼部淋巴增生病34例(良性淋巴组织增生14例,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9例,恶性淋巴瘤11例)进行银染核仁组织区(AgNORS)定量观察。结果发现良性淋巴组织增生与后二者AgNORS颗粒数量间均有极显著性的差异(P<0.01,P<0.001),不典型淋巴组织增生与恶性淋巴瘤之间AgNORs颗粒数量相差不显著。结论二种技术对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组织学分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包括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瘤,三者临床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组织学形态学区分亦有难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明确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按照最新的WHO分类,眼附属器淋巴瘤多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最为多见,呈惰性发展过程,低度恶性,局部放疗效果好;该分类对于眼附属器淋巴瘤各型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从病理学分类角度描述各型特点,更好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服务。  相似文献   

7.
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包括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非典型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瘤,三临床上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组织学形态学区分亦有难度,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明确诊断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按照最新的WHO分类,眼附属器淋巴瘤多为B细胞淋巴瘤,其中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最为多见,呈惰性发展过程,低度恶性,局部放疗效果好;该分类对于眼附属器淋巴瘤各型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本着重从病理学分类角度描述各型特点,更好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服务。  相似文献   

8.
Xu Q  Xiao LH  He YJ  Li M  Li N  Gao ZF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2):795-799
目的 探讨诊断和鉴别诊断眼附属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型淋巴瘤和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的方法。方法 对 2 9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和 8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进行临床、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  2 9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和 8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的临床表现相似 ,差异无显著意义。在病理学的诊断中 ,2 9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全部表达B细胞标记 ,不表达T细胞标记 ;免疫球蛋白轻链κ或λ限制 1 1例 ;PCR检测单克隆增生 1 5例 ,无特异表达 1 4例。 8例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中 ,7例同时表达B细胞标记和T细胞标记 ,且T细胞标记 >30 %;κ和λ阴性 ;PCR检测呈多克隆增生。结论 在眼附属器MALT型淋巴瘤和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的鉴别诊断中 ,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眼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增殖活性与组织学分型的关系。方法:应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单克隆抗体PC10和AgNORs技术,对34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包括良性淋巴组织增生14例,不典型增生9例,恶性淋巴瘤11例)的石腊切片进行检测。结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与后二者PCNA及AgNORs计数之间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CNA P〈0.001,AgNORsP〈0.01及P〈0.001),不典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探讨眼附属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学分类。方法 对172例187眼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眼附属器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12~85岁,平均63岁,病程13d~25a,平均75个月。其中眼眶恶性淋巴瘤最多见,共98眼(52.33%),其次为结膜48眼(25.00%)及眼睑37眼(20.35%)、泪囊4眼(2.3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46例159眼(84.88%)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86例95眼(58.90%)确诊为低度恶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眼附属器恶性淋巴瘤以眼睑色块和结膜新生物128眼(69.77%)或眼球突出48眼(25.00%)为主要就诊原因。结论 眼附属器恶性淋巴瘤多为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有助于诊断。准确的肿瘤病理学分类不仅能指导临床治疗,还能反映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