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梦瑶《医碥》的岭南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何梦瑶,字报之,号西池,晚年自称研农。生于南海西樵山丽,是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公元1694~1764年)的岭南名医。壮年雍正进士,旁通百家,尤以医著流传后世,其《医碥》一书对岭南医家颇有影响。是书论杂病证治,旁涉诸家,说理明白晓畅,多有创见,尤以其岭南特色有别同类,令人击节称奇,兹就此试作探究,示诸同好。岭南多湿治法各异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经年雨水充  相似文献   

2.
屈彬  方向明 《江苏中医药》2018,50(11):74-75
何梦瑶在《医碥》咳嗽篇中对咳嗽作了详细的辨证论治,通过分析总结前人对咳嗽的病因认识从而提出以火热为基础的病因认识;从多角度将咳嗽分类,分别以症状、病因命名划分咳嗽,分型论治;注重整体,因时制宜,依据咳嗽在一天中不同的发病时间提出不同的病因病机,给出相应的治法方药;敢于质疑前人观点,根据补阴与泻火的辨证关系,提出相应的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3.
《医碥》作为清代乾隆年间著作,其学术总结前人观点,已臻成熟,又多结合临床实践参以己见,其文简而义明,重在说理。作者何梦瑶擅长治疗温病及内科杂病,在对火、热的认识上,多有其独特之处,用药谨慎周全,其理论对于现今临床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初步探讨了《医碥》论痰的思想,认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多所发挥,见解非凡;总结痰症;治重肺脾;擅治顽痰;标本缓急,虚不畏攻;用药精妙,记载病案。  相似文献   

5.
6.
何梦瑶,清代名医,字扳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医碥》为其代表作。《医碥》共7卷,刊于1751年。对于该书的评价辛昌五《医碥》序开言即道:“王金坛先生《证治准绳》脍炙人口,予友何西池称为近代医书之冠。虑其奥博难读,因作《医碥》以羽翼之。”将此书与《证治准绳》相提并论。何梦瑶在自序中则说:“或曰:方今《景岳全书》盛行,桂、附之烈,等于岘冈,子作焦头烂额客数矣。人成谓子非医病,实医医,是书出,其时医之药石欤?‘碥’当作砭。予笑而不敢言。”在其凡例中更明言:“今日桂附之毒,等于刀钜。梦瑶目睹时弊,不得不救正其失,初非偏执,读者幸勿以辞害意”,似有默认其针砭时医之意。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痰黄稠者为热,稀白者为寒,研读《医碥》,清代医家何梦瑶认为实非如此。他对痰寒热辨证总结为以下三条:(1)大抵稀白而吐疏者,必属寒。(2)因于脾气虚寒不能摄涎,频吐遍地者,必属寒。(3)吐数而因伤风郁热者,及内伤龙雷火动者,必属热。其痰之寒热的辨证思路对当今临床痰之辨治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8.
气的学说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为我国历史上众多医家所重视。清代名医何梦瑶于其著作《医碥》中尤重人身之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医者所论之阴阳实为气的运动变化,进而从气的角度对人体生命规律、疾病发生及治疗规律进行阐发。他指出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气,疾病之所以会发生是由于人身之气出现了异常,治疗方面以调解人体气机为手段,其中对脾胃气机的调理是关键环节。本文从人体生命源于气、百病之生因于气、治则治法本于气等三个方面对何氏《医碥》气论予以探讨,对中医气论研究及临床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妇科良方》属于珍稀中医药古籍,约成书于1751年,是清代医家何梦瑶在继承前人学术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临床心得编纂而成。  相似文献   

10.
何梦瑶所著《医碥》既往整理、影印都使用清同文堂本;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人卫本"使用"乾隆本"点校,并指出同文堂本错讹极多。近期重校《医碥》发现,人卫本因主校本不完整而致一些错误失当,而重校本更好地体现了何梦瑶的性、情、才。  相似文献   

11.
羽翼《准绳》针砭时医:简评何梦瑶之《医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英豪  魏群 《河南中医》1999,19(5):20-21
何梦瑶之《医碥》重视基础理论,见解鲜明:强调炎热谈病,认火在多病;对瘟疫台立足于实践,发展了温病学说,敢于针砭时医,补偏救弊,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何梦瑶 的《医碥》值得细研。  相似文献   

12.
周声溢,字菱生,号靖庵,生于1861年,卒于1918年。近代湖南长沙人,晚年迁居上海,以医闻名。周声溢于悬壶、授子、课徒之余,集平生学识及临证经验,著成《靖庵说医》一书(该书有1925年上海铅印本)。《靖庵说医》为杂论性著作,是书高度概括《灵枢》、《素问》之精粹,且通变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医理,言简意赅,说理透切。该书除对医德、习医及医学中诸多疑似之处、五脏生理病理、脉诊要点、辨治要点、误治教训等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外,还对周氏之临证用药经验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现将其主要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名医石芾南,字寿棠,又字湛棠。江苏涟水县人。世医出身(迄芾南为第七代)。从他入塾受读始,其父督学殊严,于幼年“略明句读”之时,“即授以医家言,命与四子书并读……朝而儒,夕而医”。中举以后,攻习岐黄、心怀济世不敢稍怠。其母体弱多病,医药不离,芾南常“与医家参以诊剂,辄颇得效”(见《医原·自序》)。壮年以后,医术愈精。《医原》一书则是在咸丰末年(1861)战乱的环境下编撰刊行的。所谓“医原”,据石氏同里张星亘介  相似文献   

14.
清代医家何梦瑶富于著述,《医碥》为其代表作。当前研究多认为《医碥》是以王肯堂《证治准绳》为蓝本整理而成。通过研读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医碥》除参考《证治准绳》外,还重点引用了清代医家景日昣的《嵩厓尊生》。在医论部分,《医碥》通过标注进行引用的有5处:卷一的"血""寒热"与"痿",卷二的"肺痿肺痈"和"疝";未标注而直接引用的有"瘟疫病论""七方""十剂"和"服药法则"等,引用篇幅均较大。在方剂部分,《医碥·诸方》直接从《嵩厓尊生》引用的方剂至少有45首,仅次于《证治准绳》。通过对《医碥》和《嵩厓尊生》的比较,有助于进一步理清何梦瑶在医学上的继承和创见,对当前岭南医学等相关研究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通过整理清末医家周雪樵创办的《医学报》刊载文章的主题及内容,解析清末医界对待中医、西医的基本态度,探讨西医传入对中医学术走向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西医传入后,清末医家在保存国粹的前提下,对中医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和批评,试图兴利除弊、发展中医;对西医总体上持接纳、包容的态度,其关注点从初期比较单纯地学习西医知识,逐步转向中西医学的比较和汇通;在基础理论上以中西互参、临床技术上以中西并举等为核心展开了多方尝试,对当今中医药研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盛寅(1375~1441),字启东,江苏吴江人。明永乐初,应召进京,任职于太医院。学验丰,具胆识,声振两都,顾晓兰称其“不隗御医一代之良工”。《医经秘旨》(上、下两卷),凡22篇,计2万余言,为其经验随笔,本经义而阐明疑似,节要旨能提挈纲领,探赜索隐,发微微谬,高果哉评曰“非知医之深者不能舆此”。书成于永乐16年(1417),  相似文献   

17.
由近代著名医家裘吉生创办的《三三医报》是民国时期颇具影响力的中医药期刊,客观反映了民国中医药发展的真实历史,为民国医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三三医报》顺应时代潮流,刊载了大量文章以促进中西医学汇通,不仅介绍西医理论与技术而且还借助西医理论解释传统中医;针对当局政府对中医的不公政策,该报号召中医界同仁团结起来,予以强烈回应;同时鼓励中医界应当增强理论自信,对中医理论进行完善与发展;该报还非常重视中医教育问题,刊登了许多有关教育的合理建议。此外,《三三医报》关注公共卫生事业,经常刊发有关卫生宣传教育、传染病防控等文章,对民众卫生知识的普及具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张业 《河南中医》2015,35(1):41-42
费伯雄强调辨证论治,反对滥用方药,无论是察脉辨证,还是立法制方,都是以醇正和缓为基础的。其学术成就同他的醇正和缓思想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察脉辨证,还是立法制方,都是以醇正和缓为基础的。他主张医学诊治戒偏戒杂,要"醇正""和治""缓治",以平淡之法而获奇效,不尚矜奇炫耀。  相似文献   

19.
《医林绳墨》为明代名医方谷的代表作,全书共八卷,刊于1584年,论述多种常见病.方氏医论一本于临床实践,不拘泥于旧说,多有创新,治疗强调辨证求因,随证施方,因证加减,较全面地反映了方氏的学术观.兹就其主要思想作一浅探.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秦伯未医文集》的研读,从3方面总结了秦伯未的辨证思维方法:1)重视整体,以八纲、气血津液为本,2)重视病因,创立十四纲要辨证,3)脏腑辨证散见,未成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