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5例DVD患者,17例伴下斜肌亢进,8例不伴下斜肌亢进。下斜肌亢进或不伴下斜肌亢进,但垂直斜视度≥10△均行下斜肌转位术。结果 (1)25例患者行下斜肌转位术后,22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 10△,1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10△,2例术后残余垂直斜视度≥15△。(2)伴或不伴下斜肌亢进的DVD患者术前、术后斜视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下斜肌转位术是治疗伴或不伴下斜肌亢进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有效方法,尤其适合垂直斜视度>15△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亢进DVD的矫正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斜肌转位术对伴有下斜肌亢进的垂直分离性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deviation,DVD)原在位垂直斜视的矫正作用.方法应用下斜肌转位术治疗34例(46只眼)伴有下斜肌亢进DVD患者的垂直斜视,18例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手术前后测量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及下斜肌亢进程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原在位垂直斜视度5m远距离平均矫正(13.57±9.74)PD(t=9.450,P<0.01),95%置信区间为(10.67,16.46)PD.33cm近距离平均矫正(13.28±9.98)PD(t=9.029,P<0.01),95%置信区间为(10.32,16.25)PD.下斜肌亢进程度从术前平均+2降至术后0(Wilcoxon符号秩检验,Z=5.957,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斜肌转位术是治疗伴有下斜肌亢进DVD的有效手段.合并之下斜肌亢进同时得以消除.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垂直斜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本病多发生于幼儿期,单眼发病较为多见,其临床特征常常表现为上斜视继发下斜肌功能亢进及斜颈。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矫正.包括下斜肌断腱术、截除术及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前转位术等。本文对4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采用下斜肌后徙转位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下斜肌转位术(AT)与下斜肌切断术在治疗下斜肌功能亢进引起的斜视V征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下斜肌转位术治疗的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同时合并分离垂直性斜视(DVD)的28例斜视V征患者,术前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为+1~+3,V征差值不超过30PD,根据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对称性以及双眼或单眼行下斜肌转位术,分为双眼AT组(15例)和单眼AT组(13例),与历史同期行下斜肌切断术治疗的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不合并DVD的28例斜视V征患者进行非随机埘照研究,对照组根据下斜肌功能亢进对称性及双眼行对称或非对称下斜肌切断术,相应地分为对照1组(15例)和对照2组(13例),分别测最手术前后V征筹值,比较手术矫正V征差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双眼AT组平均矫正V征差值(15.67±4.03)三棱镜度(PD),对照1组平均矫正(15.20±3.51)P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8,P>0.05);单眼AT组平均矫正v征差值(14.69±3.71)PD,对照2组平均矫正(14.00±3.94)P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2,P>0.05).结论 下斜肌转位术与下斜肌切断术治疗下斜肌功能亢进引起的V征斜视疗效无差别.  相似文献   

5.
下斜肌转位术在上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下斜肌转位术对复杂上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68例患者,其中垂直分离斜视46例,下直肌麻痹4例,下直肌缺如2例,双下转肌麻痹3例,单眼上斜肌麻痹5例,限制性上斜视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眼球后退综合征2例,均直接采用下斜肌转位手术或作为补充治疗.结果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可矫正正前方上斜视15△~20△,下斜肌转位术 上直肌退后术,可矫正40△~50△,下斜肌转位术 上直肌退后术及下直肌缩短术,可矫正40△~60△,但对上方视野效果最明显.结论下斜肌转位术对治疗上斜视是有效可行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三种下斜肌转位术治疗分离性垂直斜视的手术疗效,探讨治疗DVD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DVD患者75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3组:单纯下斜肌转位术组、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组、下斜肌截除联合前徙并转位术组。观察3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眼位、下斜肌运动、代偿头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组患者术后下斜肌亢进均消失;代偿头位均不同程度改善;单纯下斜肌转位术组和下斜肌截除联合转位术组术后效果良好者23例(92%)、下斜肌截除联合前徙并转位术组术后效果良好者24例(96%),3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下斜肌转位术无明显的睑裂变化及上转受限,而联合截除术式有少部分患者出现睑裂变小和眼球上转受限。结论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可矫正15△~25△的垂直斜视,且术后眼球上转受限和睑裂变化也不明显,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DVD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7例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其中外斜V征46例,内斜V征21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按原在位水平偏斜度常规矫正水平斜视.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 67例手术中,49例行下斜肌后徙术或后徙转位术,术后43例上、中、下均正位,V征消失;术前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3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后11例正位,V征消失.67例患者术后19例恢复双眼视.结论 下斜肌后徙,后徙转位术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应根据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下斜肌分级前转位术与下斜肌切除术对治疗下斜肌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抽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111只眼)下斜肌亢进患者,其中观察组32例(56只眼)行下斜肌分级前转位术,对照组32例(55只眼)采用下斜肌切除术,术后6个月,对患者下斜肌亢进的残留程度和第一眼位垂直斜视残留程度进行对比。结果 术后下斜肌亢进为0的患者比例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术后下斜肌出现过度减弱的患者比例观察组要低于对照组;术后第一眼位残留斜视度≤4Δ的患者比例,观察组要高于对照组。结论 下斜肌分级前转位术在改善不同强度的下斜肌亢进方面对比传统下斜肌切除术更有可预见性和术后稳定性,同时在改善垂直斜视方面也是分级前转位术优于下斜肌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下斜肌切断术治疗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 V 型斜视的疗效。方法对68例(106眼)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 V 型斜视行改良下斜肌切除联合水平直肌后退及(或)缩短术,术后观察评价下斜肌功能、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结果术后100眼(94.3%)下斜肌功能亢进消失、6眼(5.6%)下斜肌亢进、无下斜肌功能不足者。术前水平斜视角平均64.5△,术后9.2△,术前垂直斜视角平均15.8△,术后随访为2.2△,平均降低13.6△。术前7例(12.5%)有双眼单视功能,术后47例(73.5%)有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结论改良下斜肌切断术是伴下斜肌功能亢进的 V 型斜视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手术矫正效果及手术方式。方法总结顺义区医院小儿眼科40例V型斜视,行水平肌垂直移位术,下斜肌部分切除 水平肌手术,下斜肌后徙 转位术 水平肌矫正术,观察术后眼位,下斜肌功能。结果下斜肌部分切除 水平肌手术对V型斜视疗效满意。结论斜肌功能亢进是V型斜视发病的主要原因,V型斜视手术方式主要是下斜肌部分切除 水平肌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