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收集18例胃肠道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常规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病理上,免疫组化检查CD117及CD34抗体多呈阳性。本病多见于胃和小肠,食管罕见,结肠GIST恶性度高。结论: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CD117和CD34联合使用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l994年3月~2003年12月收治的50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组织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4种抗体(C—kit.CD34,SMA,S-100)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GIST主要发生在胃(60% 30/50)和小肠(26% 13/50),结直肠较少(14% 7/50)良性14倒。潜在恶性6例,恶性30例,C—kit阳性表达率(92 46/50),CD34阳性表达率(88% 44/50)肿瘤切除率100%。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问质性肿瘤,C—kit(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中的正确判断.指导术式选择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与诊治体会。方法对51例经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应用3种抗体(CD117、CD34、SMA)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GIST主要发生于胃及小肠,在所有患者中CD117均呈阳性表达,胞质弥漫强阳性染色;CD34阳性表达率为86.3%(44/51);SMA阳性表达率为41.2%(21/51)。结论 GIST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检查无特异性,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GIST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我院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行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本组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45%(9/20),小肠45%(9/20),结直肠10%(2/20)。良性1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5例,CD117阳性表达率97%(19/20)、CD34阳性率72.2%(13/18)、平滑肌肌动蛋白(SMA)37.5%(6/16)、S-100 23.5%(4/17)。结论 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肿瘤2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减少误诊。方法光镜观察28例GIST,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SMA及S-100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大多数GIST显示梭形细胞形态,少数GIST显示上皮细胞形态或两者混合形态,在GIST中CD117阳性率为78.57%,CD34阳性率为46.43%。结论GIST缺乏定向分化,CD117和CD34联合检测可协助与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鉴别;在GIST良、恶性判断上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观察以及生物学行为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27例临床病理及肿瘤标记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荐  邹绚  朱晒红  王国慧  刘勇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0):1850-185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问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分析多肿瘤标记物蛋白芯片(C12)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7例GIST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临床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用C12检测系统测定分析病例组的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的含量.[结果]GIST患者的Vimentin、CD117、CD34阳性表达率高,肿瘤恶性及潜在恶性占了绝大部分(88.9%),C12各项指标的阳性率均很低.[结论]GIST的恶性程度较高,但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没有能早期诊断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蛋白.CD117、CD34的阳性表达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DOGI在胃肠道问质瘤(GIS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病理科2008年05月以来出具的胃肠道问质瘤患者病理标本的免疫组化结果 ,对DOGl、CD117、CD34表达情况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 37例标本DOG1阳性率97.3%(36/37),CD117阳性率78.4%(29/37),CD34阳性率81.1%(30/37).结论 在GIST中DOG1比CD117、CD34表达更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在GIST的辅助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联合DOG1、CD117和CD34检测有利于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DOG1可能是一个潜在的GIST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45例GIST复习其病理形态学,应用CD117、CD34、SMA、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类似平滑肌肿瘤。免疫组化有其特征性,CD117、CD34呈阳性表达。结论: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病理形态类似于平滑肌肿瘤,CD117和CD34阳性表达对诊断有决定性作用。治疗预后不同于平滑肌肿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特征,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析40例经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7、CD34、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胃肠道间质瘤表达的阳性率。结果 CD117阳性率为92.5%,CD34阳性率为77.5%,NSE阳性率为82.5%。30例同时表达CD117和CD34。CD34的表达与部位有关。结论 GIST中的CD117表达敏感性高于CD34,CD117、CD34、NSE联合应用足以明确诊断大多数GIST。根据肿瘤大小、细胞形态、核分裂像及结合免疫组化结果可对GIST危险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35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分析其免疫组化特点。结果GIST基本病理组织形态大部分为梭形细胞型,其中3例在梭形细胞间可见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染色CD117、CD34、Vim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88.57%、80.00%和65.71%,S-100阴性,SMA呈灶状阳性。免疫标记物表达与肿瘤部位、恶性程度无关(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肿瘤细胞形态多变,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化染色为CD117,CD34和Vim阳性,S-100阴性,SMA呈灶状阳性。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1.
小肠间质瘤32例的临床特征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措施和预后。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2例SISTs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ISTs常见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多为: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胃肠道出血及体重下降;但血清肿瘤学指标如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等无明显异常。术前18例行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10例检出病变,均未提示间质瘤可能。32例行CT检查,全部检出小肠病变或肿瘤,定性诊断准确21例;32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结果为SISTs,其中良性间质瘤7例,潜在恶性11例,恶性14例。结论 SISTs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率低,CT检查具有一定的特征,两种检查互相配合,结合临床具有较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CD117及CD34有助于诊断SISTs。早期诊断对改善SISTs的预后十分重要,积极手术切除和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以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特点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结果 12例患者中小肠间质瘤5例,胃间质瘤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腹膜间质瘤1例。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与消化道出血较多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5例,腹痛5例,腹部肿块就诊者2例。肿块平均直径为5.5 cm。术后病理学诊断:3例良性,8例交界性,1例恶性。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率为75.0%,CD34阳性率为58.3%。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40月,均存活,2例复发。结论肿瘤大小、位置、核分裂像、免疫组化是判断GIST良、恶性的重要指标;对GIST患者必须进行包括手术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1例GIST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平均年龄56.2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腹部包块、黑便及贫血,2例无任何不适于查体时发现。9例经超声内镜检查确诊。21例均行根治性手术,肿瘤位于胃14例,小肠5例,肠系膜2例。21例均经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确诊GIST,免疫组化表型以CD117、CD34阳性率较高。根据Miettinen等原则分类,良性5例,低度恶性10例,中等度恶性3例,高度恶性3例。结论:GIST的术前诊断有赖于纤维内镜、超声内镜、B超、CT等检查的综合应用,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是确诊金标准,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7月70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治疗手段。结果小肠间质瘤患者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血便,腹部包块等。极低风险5例,低风险18例,中风险13例,高风险34例。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DOG1、CD34、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人结蛋白(Desmin)的阳性率分别为95.7%(67/70)、100%(11/11)、51.4%(36/70)、5.7%(4/70)、12.9%(9/70)、60.0%(42/70)、0%(0/70)。治疗上主要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伊马替尼主要用于无法切除,转移或中、高危险度的患者。结论小肠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表现,发现时往往肿瘤较大、风险度高,选择合理的辅助检查方法可以提高其检出率,目前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资料。结果肿瘤部位以胃肠为主,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8例良性,20例为潜在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CD34阳性19例(67.9%),CD117阳性28例(100%),抗平滑肌抗体(SMA)和S-100均(-)。复发12例,再切除6例。结论对于腹部隐痛不适、反复消化道出血的中老年病人,如胃结肠内镜无阳性发现应高度怀疑本病。CT检查对术前确诊帮助较大,GIST的诊断依靠免疫组化分析。完整的局部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江克翔 《临床医学》2005,25(11):18-19
目的提高对腹茧症的认识及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9例腹茧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均剖腹探查,术前3例误诊为慢性阑尾炎,5例误诊为机械性肠梗阻,1例误诊为卵巢囊肿蒂扭转。结论腹茧症临床表现无特殊性,术前诊断困难,上消化道造影、B超及CT检查对诊断有帮助,需手术及病理确诊。包膜切除、肠粘连松解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胃肠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临床诊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总结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2例GIST进行标记,观察CD117、CD34、vimentin的表达,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及术后是否应用格列卫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32例GIST中,CD117阳性率为84.4%(27/32)、CD34阳性率为78.1%(25/32例)、vimentin的阳性率为18.7%(6/32),而在CD117阴性中,vimentin的阳性率为40.0%(2/5);行完全切除者21例,5年生存率为61.9%(13/21),复发率为33.3%(7/21),而11例不完全切除者5年生存率为27.3%(3/11),复发率为45.0%(5/1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12例术后服用格列卫者5年复发率为25.0%(3/12),其中3例未能坚持服用格列卫者5年复发率为33.3%(1/3),20例未服用格列者复发率为40.0%(8/2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CD117、CD34、vimentin有利提高胃肠间质瘤的诊断率;完全切除肿瘤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降低肿瘤的复发率;正规服用格列卫可降低胃肠间质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30例经组织学诊断为胃肠道外间质瘤患者的组织切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DOG1、CD117、CD34、S-100、vimentin、SMA、CD68、Ki-67和desmin等的表达.结果 EGIST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或发现腹部包块.肿瘤源于肠系膜15例,网膜6例,腹膜后5例,其他部位4例.肿瘤平均直径12 cm,其中梭形细胞为主型23例,上皮细胞为主型3例,混合型4例.免疫组化:DOG1、CD117、CD34、vimentin、Ki-67、SMA、CD68和S-100(+),desmin(-).结论 EGIST的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大体形态、组织学、免疫组化以及基因检测结果综合判断.DOG1和CD117在EGIST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EGIST需与相同部位的平滑肌肿瘤、恶性神经鞘膜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肠憩室恶性间质瘤的影像学和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小肠憩室恶性间质瘤进行影像学、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33岁。手术标本呈囊实性,与肠腔相通。组织形态镜下瘤细胞主要由梭形和少许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瘤细胞排列呈束状、编织状、栅栏状;上皮样瘤细胞呈小巢片状分布在梭形瘤细胞之间。免疫组化CD117、CD34、S-100、desmin、SMA和NSE均为( )。结论胃肠间质瘤(GIST)可发生于从食管至肛门的胃肠道全长范围内,但是小肠憩室伴发恶性间质瘤十分罕见,临床症状无特殊规律性,极易误诊,诊断有赖于影像学、临床病理和最具特征的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