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与ABO异型献血者的配血结果,探索保障新生儿安全输血的有效措施。方法将A型、B型、O型及AB型新生儿血液标本与献血者血液标本按照ABO血型不同的原则,运用微柱凝胶LISS-coombs卡分别进行主侧和次侧交叉配血,结果分别记录为阴性(-)和阳性:±、1+、2+、3+、4+。分别统计各组阴性和阳性结果例数及阳性结果所占比例。结果共配血1 000例次,其中A型、B型和O型新生儿各300例,AB型100例。因新生儿产生ABO血型规则抗体而出现不和、出现凝集的比例为40%~48%,其中多数为弱凝集。有超过半数ABO血型不合的配血,因新生儿尚未产生ABO血型抗体而出现阴性配血结果(52%~60%)。未发现因新生儿ABO血型抗原表达弱而导致的假阴性配血结果,但有极少部分凝集结果较弱(1%~3%)。结论由于大部分新生儿尚未产生足够强的ABO血型规则抗体,在给新生儿交叉配血时应高度重视ABO血型的正确性,以免给新生儿误输ABO异型血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生儿ABO血型正反定型的符合情况及与异型血交叉配血的试验结果,探讨交叉配血试验在婴幼儿输血时的局限性及保证新生儿安全输血的有效措施。方法对1095例新生儿血液标本用微柱凝胶卡进行 ABO 血型鉴定,并与异型血做交叉配血试验。结果1095例新生儿标本中,弱 A、弱 B 抗原检出率分别为3.99%、17.93%,以弱 B 抗原为主;血型抗体阴性率抗-A 为53.72%,抗-B 为60.70%;与异型血做交叉配血时,主侧未出现预期凝集者占52.87%,弱凝集占33.27%,次侧弱凝集占9.49%。结论新生儿 ABO 抗原抗体成熟度及正反定型符合率均不及成人,依据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进行输血有一定局限性,应高度重视新生儿 ABO 血型的正确性,明确新生儿个体输血策略,以免给新生儿误输 ABO 异型血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保证其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非溶血患儿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 IVIG)后对交叉配血的影响,探究最佳输血策略。方法 对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科收到的12例抗体筛选阴性、交叉配血不合的非ABO溶血患儿标本进行分析,使用试管法进行血型鉴定,使用微柱凝胶法进行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血浆及放散液中抗-A和抗-B检测。结果 IVIG患儿,6例A型、2例AB型患儿血浆中检测到抗-A,3例B型患儿血浆中检测出抗-B,1例AB型患儿血浆中检测出抗-A和抗-B,所有患儿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且均出现不同程度溶血表现,并与同型悬浮红细胞交叉配血不合、与O型洗涤红细胞配血相合。结论 IVIG会导致部分非ABO溶血患儿出现交叉配血不合、轻微溶血症状,宜选择O型洗涤红细胞输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4种交叉配血方法的试验效果。方法采用抗球蛋白法、蛋白酶法、聚凝胺法及抗球蛋白卡式法,将1人份效价为1的IgG抗-D、-E、-C分别与若干带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做交叉配血试验,将33人份效价均为1的IgG抗-A、-B分别与1人份带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做交叉配血试验,将不含ABO以外抗体的血浆60人份、血清36人份分别与1人份O型红细胞做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抗球蛋白法有3次、聚凝胺法及抗球蛋白卡式法各有1次试验出现假阴性结果;蛋白酶法、聚凝胺法及抗球蛋白卡式法各有2次试验出现假阳性结果;各种交叉配血方法的其它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均与预期结果相符。结论4种交叉配血方法的试验效果略有差异;采用不同方法同时对1个样本做交叉配血试验,可提高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效价冷凝集素对ABO血型正反定型和电子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该院因紧急情况输血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电子交叉与血清交叉主次侧配型结果,不同温度下ABO血型正反定型与电子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冷凝集素试验红细胞凝集情况及交叉配血结果。结果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配血相比,主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子交叉配血时,20℃时有18例出现凝集,明显多于37℃时(P0.05)。患者血型在正定型A型,反定型B型,O型均有凝集出现,且在20℃时O型与自身对照也有凝集出现。冷凝集素试验结果,当温度低于31℃时会出现红细胞凝集,当低于4℃时,可见明显凝集,但当温度回升到37℃时,凝集消失。结论高效价冷凝集素在低温条件下会促进红细胞凝集,干扰ABO血型正反定型和电子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从而影响临床输血治疗。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脐血ABO血型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实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婴幼儿ABO正反定型的符合情况及交叉配血试验在婴幼儿输血时的局限性。方法选2010名新生儿的脐血标本,用微柱凝胶血型卡进行正定型,用试管法和纸片法做反定型,用微柱凝胶技术选择异型血与脐血进行交叉配血。结果正定型为A型700份标本中,499份检出抗B,但有39例反应弱,201例未检出抗B,抗B检出率为71.28%(499/700)。正定型为B型的510例标本中,373例检出抗A,但有23例反应弱,137例未检出抗A,抗A检出率为73.13%(373/510)。正定型为O型的800例标本中,只有571例同时检出了抗A和抗B,检出率为71.37%(571/800),131例未检出抗A、抗B,占16.38%(131/800),另有53例仅检出抗A,45例仅检出抗B。选用反定型完全没有凝集的新生儿A、B型的血清各40例分别进行相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即A(B)型血清 B(A)型红细胞,在这80例的配血结果中:盐水配血法全部阴性,聚凝胺配血法有2例弱阳性,微柱凝胶技术配血法发现有8例弱阳性。结论新生儿ABO血型鉴定中大部分已正反定型相符,在新生儿常规血型检查时反定型的价值不可忽视。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技术能有效地发现微弱的血型抗体,是一种较为敏感、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1 病例报告例 1 男 ,32岁。因患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 a,因头昏 ,Hb40g/ L 需输血治疗。初次血型鉴定为 AB型 ,但交叉配血试验发生凝集现象。重新定血型 ,将患者血细胞以生理盐水洗涤 3次后 ,沉淀之 RBC悬液再鉴定结果为 O型 ,交叉配血试验无凝集现象 ,反定型也为 O型 ,输 O型血 40 0 ml无反应 ,以后反复配输O型血 3次 ,无输血反应。例 2 女 ,49岁。因患 SL E5 a,出现贫血 (Hb38g/ L )需输血治疗 ,在初次血型鉴定时为 AB型 ,交叉配血试验发生凝集现象 ,重新定血型 ,将患者 RBC以生理盐水 3次洗涤后再定血型为 B型 ,交叉配血试验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电子交叉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孔板法检测4 126名献血者的ABO和Rh系统血型;用微柱凝胶法筛查意外抗体及鉴定抗体特异性;在此基础上建立献血者数据库。采用微柱凝胶法对10 685名住院患者作常规ABO和Rh(D)血型以及意外抗体筛查和鉴定,配血以血型血清学和电子交叉配血2种方式进行;对9 996名住院患者以ABO和Rh(D)血型相容作血清学交叉配血,并对其中2 920人作电子交叉配血;同时对689名住院患者作ABO和Rh系统血型鉴定和意外抗体筛查,对意外抗体筛选结果为阴性的患者作电子和血清学交叉配血。结果初步建立了可应用于电子交叉配血的献血者数据库,对2 920名经ABO和Rh(D)血型检测及无意外抗体的住院患者和657名经ABO和Rh血型检测及无意外抗体的住院患者,与4 113名献血者分别作了6 109次和1 227次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2种方法结果完全一致;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试验配血时间分别为15和45 min。结论电子交叉配血的建立和临床应用是可行的,除了同样准确外,其最大的优势是比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对输血相容性试验的影响。方法 将经过检测为正常ABO血型的献血者红细胞按照A、B、O、AB血型分为A、B、O、AB 4组,制成5%悬液。IVIG倍比稀释后,对以上4组红细胞进行致敏,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红细胞的致敏效果;对致敏后的红细胞进行热放散试验,并检测热放散试验后上清液中存在的抗体。结果 4组红细胞均可被稀释比例为1∶4的IVIG致敏,其中A组和AB组红细胞致敏强度最强,O组最弱;IVIG稀释比例为1∶8时,可观察到稀释后的抗体对A组红细胞致敏强度仍最强,AB组红细胞被致敏强度次之,B组红细胞极少被致敏,O组红细胞为阴性。致敏后4组细胞中A组能放散出与A型和AB型红细胞反应的抗体;B组能放散出与B型和AB型红细胞反应的抗体;AB组能放散出与A、 B、 O、 AB型红细胞反应的抗体。结论 IVIG可体外致敏红细胞,致敏效果较好的是A型和AB型红细胞,O型红细胞致敏效果最差。致敏后的红细胞能放散出影响ABO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抗体,IVIG可能影响输血相容性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液性疾病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患血液性疾病需输血的患者做ABO及Rh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对交叉配血不合者,进行抗体筛选及抗体鉴定。结果共收集49例交叉配血不合的血液性疾病病例,其中盐水介质不合31例,抗球蛋白交叉配血不合16例,盐水法及抗球蛋白法配血皆不合2例;49例交叉配血不合中,多发性骨髓瘤10例、急性白血病9例、恶性淋巴瘤1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6例、巨球蛋白血症2例以及多次输血11例。结论一些血液性疾病的特性使ABO及RhD同型输血也可能出现交叉配血不合,应根据不同病因来去除影响交叉配血不合的因素,以确保安全输血。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讨稀有B(A)血型的遗传特性、鉴定方法和输血策略.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PCR-SSP方法基因定型和ABO血型第6、7外显子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B(A)血型鉴定,并分析该家系的血型遗传特点和分子机制;同时对B(A)型献血者和用血者进行配合性试验和临床输血研究.结果表明,该家系调查发现3例血清学结果正反定型结果不符,均为血清学结果为正定型AB型,反定型B型,ABO基因型为B(A)04/O01型,1袋B(A)型红细胞输注给1例B型患者后临床有轻度的输血反应,B(A)型患者输注O型洗涤红细胞后患者未出现输血反应.结论:对ABO血型血清学正反定型不符的标本,可以用家系调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辅助验证,B(A)型血液不能给B型或AB型患者输注,B(A)血型患者输血时应采取配合性成分输血或自身输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鉴定罕见B(A)血型并探讨其临床安全输血策略。方法 利用全自动血型分析仪检测ABO血型,发现正反定型不符的一位患者,利用血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患者及其家系中9位成员进行血型鉴定和ABO血型基因测序,分析该家族血型的遗传特点;并对该血型的患者进行临床输血探讨,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结果 患者为B(A)血型,与B101基因序列比对,均为nt640A>G,基因型鉴定为B(A)04/O01,B(A)型血清与同型红细胞以及O型、B型红细胞不凝集,B(A)型红细胞与同型以及AB型血清不凝集。结论 血型血清学方法可以对正反定型不符的B(A)血型做出初步判断,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进一步准确判断该血型;临床输血应采取自体输血、同型输注及配合相容性输血。  相似文献   

13.
于旺  张峻岭  马秀亮 《新医学》2011,42(4):234-237
目的:探讨ABO血型与白癜风发病及其转归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血型群体遗传学及血型血清学检测统计712例白癜风患者ABO血型表现型及基因频率分布。随机选取其中A、B、AB、O型白癜风患者各70例对其进行规范治疗3个月,观察其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白癜风组与健康对照组的ABO血型分布特征分别为A﹥B﹥O﹥AB、B﹥O﹥A﹥AB;A、B、O基因频率分布特征分别为O型﹥A型﹥B型、O型﹥B型﹥A型,白癜风组与健康对照组的A、O血型分布、A、B、O型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O型血型与白癜风的发病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027、0.031(P﹤0.05)。A、B、AB血型白癜风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O型血患者。结论:白癜风的发病与ABO血型有一定的相关性,A型血可能为白癜风的易感因素,O型血可能为负危险因素,但O型血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ABO亚型在怀化地区的分布情况。方法对正反定型不符及疑难配血的标本通过红细胞抗原、血浆抗体及唾液中血型物质检测以及红细胞吸收放散试验进行亚型鉴定。结果 15例可疑标本共检出A亚型4例,B亚型11例,亚型种类为A2、A3、Ael、B3、AB3和Bx。结论鉴定血型亚型对临床安全输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大连市医院输血相容性检测的督导评价,进一步规范检测程序,提高检测水平。方法以现场检查和发放自制室间质评样本检测方式对大连市62家医院输血科(血库)输血相容性检测能力进行评价。现场检查包括设备、试剂、开展项目、操作规程和记录5个方面;室间质评项目包括ABO正、反定型,Rh(D)血型,受血者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5项。结果督导评价合格医院42家,不合格20家;仅1家医院因未开展抗体筛查项目检测而判为现场检查不合格;二级医院室间质评结果不合格率最高(42.3%);正、反定型和 Rh (D )定型试验符合率为100.0%,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试验不符合率分别为82.0%、77.4%。结论在保证相对固定人员配置同时加强培训提升检测人员鉴别分析能力是目前提高大连市医院输血科(血库)输血相容性检测能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和鉴定ABO疑难血型,为安全输血提供质量保障。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盐水介质正、反定型;对盐水介质正、反定型不合者使用聚凝胺法检测和不规则抗体检测;采用吸收试验和放散试验进行ABO血型的检测,以准确鉴定ABO疑难血型。结果 83例标本ABO血型检测结果为,AB亚型9例、B亚型1例、弱A抗原7例、弱B抗原6例、低抗-A效价2例、低抗-B效价3例、不规则抗体阳性7例、无抗体O型4例、低抗-B效价O型2例、无抗-B抗体A型5例;37例标本经盐水介质和Polybrine法检测,正、反定型结果符合。结论用聚凝胺法、吸收试验和放散试验进行ABO疑难血型检测,能准确、及时鉴定ABO疑难血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科患者疑难配血的原因及输血对策。方法对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院(郴州市儿童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的53例疑难配血标本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Rh表型鉴定、吸收放散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试验等相关检测,找出导致配血困难的原因,依据原因采用相应的输血对策。结果53例疑难配血患儿中,以新生儿疑难配血发生率最高(75.5%)。新生儿疑难配血中,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发生率最高(18例),其次为抗-D溶血病(6例)和纤维蛋白丝干扰(6例)。非新生儿疑难配血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7例、同种抗-M 5例、同种抗-E 1例。采用相应输血策略后,仅2例患儿出现输注无效,其余患儿输血效果良好。结论儿科患者疑难配血的原因较多,ABO血型不合溶血病、AIHA分别为导致新生儿与非新生儿疑难配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孕妇产前体内IgG血型抗体水平及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法对255例夫妇进行产前IgG血型抗体效价及ABO血型测定。结果在对195例夫妇ABO血型不合调查中,IgG血型抗体水平异常(≥64)阳性率为93.8%。其中IgG抗A(B)效价:64为12例(6.2%),64为12例(6.2%),128为60例(30.8%),256为39例(20%),512为45例(23.0%),1 024为27例(13.8%)。丈夫/孕妇血型组合为A/O与丈夫/孕妇血型组合为B/O两组间IgG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361,P=0.499),AB血型的父亲其妻子抗体效价更高。结论对夫妇ABO血型不合孕妇产前IgG血型抗体效价测定有助于新生儿溶血病的产前预测,以利于尽早采取有效预防、治疗,减少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率,对于人口优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Passenger lymphocyte syndrome (PLS) is a well-known cause of antibody mediated hemolysis after minor ABO mismatched transplantations. In most cases, PLS is mild and self-limited and easily recovered through transfusion. We report an unusual case of transient loss of A1 phenotype in AB blood type patient with PLS after ABO minor incompatible liver transplantation from B blood type deceased donor.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The transfusion of ABO-incompatible RBCs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fatal transfusion reactions. Group O RBCs, lacking terminal immunodominant A and B sugars to which humans are immunized, are safe for transfusion to persons of any ABO blood group. With the use of a recombinant alpha-galactosidase to remove terminal galactose from group B RBC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nzyme-converted group-B-to-group-O (ECO) RBC components were studied in transfusion-dependent patients.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Twenty-four patients (blood groups A and O)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receive transfusion(s) of either ECO or control group O RBCs. If a second transfusion was given, the other blood component was administered. RESULTS: Twenty-one patients were given ECO RBCs; 18 also underwent control transfusions. One patient received only a small aliquot for RBC survival studies, instead of a full-unit transfusion, because his serum was incompatible with ECO RBCs. No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Both ECO and control transfusions resulted in appropriate Hb increments and comparable (51)Cr-labeled RBC survival studies. One patient developed a transient, weak-positive DAT, without hemolysis. Two weeks after transfusion, 5 of 19 evaluable ECO RBC recipients had increases in anti-B titers. CONCLUSION: ECO RBCs were comparable to group O cells for safety and efficacy in this study.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increase in anti-B and of occasional serologic incompatibilities with ECO RBCs is unclear. If strategies can be developed to remove A epitopes, enzymatic conversion could be used to create a universal (group O) donor blood supp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